儿童用药注意事项和计算方法

合集下载

儿科用药剂量计算公式

儿科用药剂量计算公式

儿科用药剂量计算公式1.体表面积法(BSA法)体表面积法是目前最常用的儿科用药剂量计算方法之一,它使用儿童的体表面积(BSA)来估算药物剂量。

体表面积是儿童的身体表面积与体重的关系,通常根据儿童的身高和体重使用下述公式计算:BSA (m²) = (身高(cm) × 体重 (kg)) / 3600根据儿童的体表面积可以通过参考表格获得相应的药物剂量。

这种方法适用于仅有体表面积适宜药物剂量的情况,例如放射治疗。

2.身体质量法(BW法)身体质量法是最常用的儿童用药剂量计算方法,根据儿童的体重来确定药物剂量。

一般可以使用下述公式进行计算:儿童用药剂量=成人用药剂量×(儿童体重/成人体重)这种方法适用于成人和儿童在药物代谢方面差异较小的情况。

在实际应用中,该法可以根据儿童的年龄和体重调整药物剂量,避免过量或过少的给药。

3.年龄法(Age法)年龄法是根据儿童的年龄来确定合适的药物剂量,它适用于一些儿童特有的药物剂量计算,如各种疫苗的剂量。

在儿科用药剂量计算中,还有一些特殊的情况需要注意:1.考虑个体差异:儿童在体重、代谢功能、生长发育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因此在用药剂量计算时需要考虑这些个体差异,避免过量或过少的给药。

2.使用儿科用药参考资料:儿科用药剂量计算时应该参考相关的儿科用药参考资料,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特征选择合适的剂量,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临床监测和调整:儿童的生长发育、代谢速度等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进行定期监测,根据儿童的临床反应和药物浓度等指标进行剂量的调整。

儿科用药剂量计算是临床儿科医生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合理的用药剂量计算对儿童的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应综合考虑儿童的年龄、体重、身高、临床病情等多种因素,灵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以及合理的剂量,确保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儿科用药剂量的计算方法

儿科用药剂量的计算方法

儿科用药剂量的计算方法
儿科用药剂量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按体重计算:这是最常用、基本的方法,每日剂量等于患儿体重乘以每日一公斤体重所需药量。

需连续应用数日的药应采用此方法,而临时对症用药,如退热、催眠药等,常按每次剂量计算。

2. 按体表面积计算:准确度高,但复杂,适用于不良反应较大的药物。

小于30公斤的小孩体表面积=体重×+,单位为平方米;大于30公斤的小孩体
表面积=体重公斤-30×+。

3. 按年龄计算:剂量幅度大、不需十分精确的药物,如营养类药等可按年龄计算,比较简单易行。

4. 从成人剂量折算:儿童剂量=成人剂量×儿童体重(kg)/50,或儿童剂
量=儿童体表面积(m²)××成人剂量。

在使用这些方法计算儿童用药剂量时,需要考虑儿童的年龄、体重、体表面积以及药物的性质和作用方式等因素。

同时,也需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潜在风险,以确保儿童用药的安全和有效性。

儿童用药剂量的计算方法

儿童用药剂量的计算方法

儿童用药剂量的计算方法新生儿用药剂量应该没有专门的书籍介绍,不过可以参照临床《指南》和药品说明书。

儿童用药有几种计算方法,可以掌握。

方法一:简易快速计算法。

此法适用于药品说明书未规定小儿剂量,或忘记按公斤体重计算的情况。

公式如下:1 岁以内剂量:成人剂量*0.01*(月龄+3)1 岁以上剂量:成人剂量*0.05*(年龄+2)例:成人服痢特灵每次100 毫克(即1 片),8 岁儿童1 次该服多少? 按上式计算:100(毫克)*0.05*(8+2)=50(毫克),即8 岁儿童服痢特灵剂量每次为50 毫克(即半片)。

方法二:根据小儿体重计算。

多数药物已算出每公斤体重,每天或每次的用量,因此根据小儿体重决定用药剂量的方法,目前应用相当广泛。

对于已测知体重的小儿,可按实际测得的体重(千克) 计算用药量。

公式如下:小儿剂量= 每公斤每天(或每次) 用药量* 体重(千克)方法三:按公斤折算剂量。

小儿剂量= 成人剂量* 儿童体重/50(即成人平均体重)。

对没有测知体重的小儿可按下列公式推算:婴儿6 月前体重(千克)= 月龄*0.6+37 个月~12 个月体重(千克)= 月龄*0.5+3一周岁以上体重(千克)= 年龄*2+7方法四:根据体表面积计算。

近年来,国外推荐药物按小儿体表面积计算,既适于儿童,也适用于成人,科学性较强。

其计算方法如下:1、体重在30 公斤以下者,其体表现积计算公式为:体重(公斤)*0.035+0.1= 体表现积(平方米)。

2、体重在30 公斤以上者,在前公式基础上每增加体重5 公斤,体表面积增加0.1 平方米。

比如30 公斤体重者,体表面积为 1.15 平方米,35 公斤体重者为1.25 平方米,40 公斤体重者为1.35 平方米。

方法五:根据成人剂量折算。

这种计算方法只要知道成人剂量就可以按年龄比例推算出小儿剂量,所以简便易行,但每个小儿的个体生长发育不同,虽是同一年龄,但体重各有差异,这种方法比较粗糙。

儿科用药的计算方法

儿科用药的计算方法

儿科用药的计算方法儿科用药是指针对儿童临床需求,根据年龄、体重、病情等因素,合理计算给药剂量的过程。

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与成人存在差异,精确计算儿科用药剂量十分重要,以确保药物达到预期疗效并保障患儿的安全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儿科用药的计算方法,帮助医务工作者更好地应对儿科用药挑战。

一、根据年龄划分药物剂量1. 婴幼儿期(0-1岁):婴儿期的用药剂量主要根据体重来计算。

常用的公式包括体重(kg)× 给药剂量(mg/kg)= 婴幼儿剂量(mg)或体重(kg)× 给药剂量(mg/kg)× 体表面积修正系数= 婴幼儿剂量(mg)。

另外,有些药物的剂量会根据婴儿的实际出生天数进行调整,如早产儿及新生儿等。

2. 幼儿期(1-3岁):幼儿时期的用药剂量一般是根据体重进行计算的。

可以使用与婴幼儿相同的公式来计算幼儿的给药剂量,即体重(kg)×给药剂量(mg/kg)=幼儿剂量(mg)。

此外,根据儿童年龄和发育情况,不同药物可能具有不同的用药评估方法。

3. 学龄前儿童(3-6岁):在学龄前儿童时期,用药剂量仍是根据体重计算。

常用的计算公式为体重(kg)× 给药剂量(mg/kg)= 学龄前儿童剂量(mg)。

4. 学龄儿童(6-12岁):学龄儿童的用药剂量可以根据体重或体表面积来计算。

计算公式包括体重(kg)× 给药剂量(mg/kg)= 学龄儿童剂量(mg)或体表面积(m²)× 给药剂量(mg/m²)= 学龄儿童剂量(mg)。

在特殊情况下,还需根据儿童的生理和药物代谢特征来调整剂量。

5. 青少年期(12-18岁):青少年期的用药剂量可以采用成人剂量,具体剂量还需考虑患者的生理特点、年龄和发育情况等。

二、根据体表面积调整药物剂量1. 什么是体表面积(BSA)?体表面积是指一个人体的外表面积,根据身高和体重可以计算得出。

计算BSA的公式有多种,其中常用的有Du Bois' 和Haycock'公式。

儿童用药的剂量计算方法

儿童用药的剂量计算方法

儿童用药的剂量计算方法
根据儿童的年龄计算剂量:
1. 参考剂量法:根据成人的剂量和儿童的年龄,按照一定的比例确
定儿童的剂量。

例如药物成人剂量为1mg/kg,适用于儿童的最小年龄为2岁,可以按照每2岁增加1/12的成人剂量进行计算。

2.孔子法:根据儿童的年龄将儿童的体重估算为成人体重的n倍,然
后按照成人的剂量计算儿童的剂量。

常用的孔子法系数有1/2(新生儿)、1/3(1岁)、1/4(2岁)等。

根据儿童的体重计算剂量:
1. 体重法:根据儿童的体重(通常以kg为单位),按照一定的剂量
-体重比例计算儿童的剂量。

例如药物的剂量为10mg/kg,当儿童体重为
20kg时,计算得到的剂量为200mg。

2. 布罗潘亨肉毒杆菌法(Broslow法):布罗潘亨肉毒杆菌法是儿
科用药中常用的剂量计算方法,根据儿童的体重和身高,结合儿童的年龄
和性别,使用一套颜色编码的计算公式来计算剂量。

这种方法适用于急救
过程中需要迅速计算儿童剂量的情况。

其他考虑因素:
1.成长发育: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生理代谢、肝脏和肾脏功能都处于
发育阶段,因此需要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来调整剂量。

2.病情严重程度:对于病情较重的儿童,可能需要给予较高的剂量,
但同时要注意不要超过安全剂量。

3.药物相互作用:一些药物在儿童的体内代谢速度较慢,可能会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导致剂量的调整。

需要指出的是,儿童用药剂量的计算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同时要特别注意儿童对药物的耐受性和不良反应的监测。

因此,在给儿童用药时应尽可能选择合适的剂型,避免给儿童带来不必要的药物风险。

常用药品使用的儿童剂量计算方法

常用药品使用的儿童剂量计算方法

常用药品使用的儿童剂量计算方法在儿童用药中,确保给药剂量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与成年人存在差异,因此需要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因素来计算合适的药物剂量。

本文将介绍常用的儿童剂量计算方法,以帮助医护人员正确地给予儿童药物治疗。

一、基于体重的剂量计算方法根据儿童的体重来计算药物剂量是最常见也是最准确的方法之一。

在使用这种方法时,首先需要确定药物的推荐剂量(通常是按照体重给药)。

然后,根据儿童的体重和推荐剂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计算出实际的药物剂量。

例如,某种药物的推荐剂量是每千克体重0.1毫克。

如果一个儿童的体重是20千克,那么他所需的药物剂量就是20乘以0.1毫克,即2毫克。

二、基于体表面积的剂量计算方法除了体重外,儿童的体表面积也是一个重要的参数。

体表面积反映了儿童的生理发育状况,可以用来计算药物的合理剂量。

常用的计算体表面积的方法有:Dubois公式、Mosteller公式、Haycock公式等。

以Mosteller公式为例,计算公式如下:体表面积(BSA)= [身高(cm)×体重(kg)/ 3600]^0.5根据儿童的体表面积,可以确定药物剂量的倍数。

例如,某种药物的推荐剂量是每千克体表面积0.01毫克。

如果一个儿童的体表面积为1平方米,那么他所需的药物剂量就是1乘以0.01毫克,即0.01毫克。

三、基于年龄的剂量计算方法儿童的年龄也是决定药物剂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使用年龄来计算剂量时,通常需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的生理发育情况进行调整。

一种常见的基于年龄的剂量计算方法是按照儿童的年龄段设定不同的剂量范围。

例如,对于0-1个月的婴儿,某种药物的剂量范围是每次给药0.1-0.2毫克。

对于1-6个月的婴儿,则是0.2-0.5毫克。

根据儿童的具体年龄,确定在该范围内给予适当的药物剂量。

四、利用儿童药物剂量计算器除了手动计算,现代医疗技术还提供了便捷的儿童药物剂量计算器。

医护人员可以通过输入儿童的体重、年龄等信息,计算出合适的药物剂量。

指导儿童用药注意哪些方面

指导儿童用药注意哪些方面

指导儿童用药注意哪些方面
儿童的身体发育尚未完全,药物代谢能力与成人存在差异,因此在用药时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正确选择药物:儿童用药应选择专门为儿童设计的药物,这些药物在剂量、配方和口味上更适合儿童。

避免使用成人药物,因为它们可能不适合儿童的生理特点。

2. 阅读药品说明书:在给儿童用药前,务必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药物的适应证、用法用量、禁忌症和不良反应等信息。

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应及时咨询医生或药师。

3. 按医嘱用药:严格按照医生或药师的建议用药,不要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

如果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告知医生。

4. 注意药物剂量:儿童用药的剂量通常根据年龄、体重或身体表面积来计算。

务必使用精确的量具来测量药物剂量,以确保准确性。

5. 避免药物混用:同时使用多种药物时,应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某些药物可能会相互影响,降低疗效或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在使用多种药物之前,应告知医生或药师。

6. 注意给药方式:根据儿童的年龄和病情,选择适合的给药方式。

口服药物应尽量选择儿童容易接受的口味。

对于年幼的儿童,可能需要使用滴管或注射器等工具来精确给药。

7. 储存药物得当:药物应存放在儿童无法触及的地方,以防止误食。

同时,应注意药物的保存条件,如避光、防潮等。

总之,儿童用药需要格外谨慎,遵循医生或药师的指导,正确选择药物、剂量和给药方式,以确保儿童用药的安全和有效。

儿童用药剂量计算方法

儿童用药剂量计算方法

儿童用药剂量计算方法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儿童用药剂量计算方法:1.体表面积法体表面积法是一种常用的儿童用药剂量计算方法,它基于儿童的身高和体重来计算药物的剂量。

常用的体表面积计算公式有DuBois、Mosteller和Haycock等,它们的计算结果都与药物代谢和药效相关。

2.体重法体重法是一种简便而常用的儿童用药剂量计算方法,它根据儿童的体重来确定药物的剂量。

通常将儿童的体重与标准成年人体重进行比较,按照比例来确定儿童的用药剂量。

3.年龄法年龄法是一种简单的儿童用药剂量计算方法,它根据儿童的年龄来确定药物的剂量。

通常使用标准的年龄-体重曲线或生长发育曲线来计算儿童的用药剂量。

无论使用何种方法进行儿童用药剂量计算,都需要考虑以下几点:1.儿童的生理状况和发育情况:儿童的生理状况和发育情况会影响他们对药物的吸收、分布和代谢。

因此,在计算儿童用药剂量时应考虑这些因素。

2.药物特性: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药效和毒性特性,因此在计算儿童用药剂量时,应考虑药物的药效和毒性特性。

3.依从性和安全性:儿童用药的依从性和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

在计算儿童用药剂量时,应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来调整剂量,以确保药物的依从性和安全性。

在计算儿童用药剂量时,医生、护士和家长还可以参考一些权威的指南和临床实践指南,如美国儿科学会(AAP)和欧洲儿科学会(ESPGHAN)等发布的儿童用药指南。

这些指南提供了详细的指导和建议,以帮助医生、护士和家长正确地计算儿童用药剂量。

总之,儿童用药剂量计算是一项重要且繁琐的任务,需要医生、护士和家长充分了解儿童的生理特点和药物特性,并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计算方法。

只有正确地计算儿童用药剂量,才能确保儿童用药的安全和有效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用药注意事项和计算方法药是治病的,但也能导致疾病,特别是处于发育过程中的婴儿,错误的用药可能招致严重的后果。

儿童用药的计算方法有哪些呢?本文是本人整理的儿童用药的计算方法资料,仅供参考。

现在,一起来看看吧!儿童用药注意事项一、给药途径的选择我们提倡“能口服给药治疗的不肌注,能肌注治疗的不静点给药”。

虽然注射法给药剂量准确、起效快、不受消化液影响,但也有其不足,除注射部位消毒外,药物的质量、药物的刺激性、药物本身的毒性、输液中的微粒和热原等都可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死亡。

病情不严重时,请选择口服或肌注给药,病情严重时才选择静脉给药。

二、给药剂量要准确儿童给药物量一定要根据日龄或体重计算给药量。

因给药量大或静点速度过快,超过儿童的承受能力或耐受性,就有可能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三、药物的选择要合适儿童一些重要器官,如肝、肾均未发育成熟,肝酶的分泌不足或缺乏,肾清除功能较差,应避免使用毒性大的、不良反应较严重的药物。

1、抗菌药物的选择:一般的感冒发烧不要随便使用抗生素,非用不可时,也应选毒副反应小的药物,如青霉素类抗菌药物。

禁止或避免使用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如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可引肾及耳毒性。

氯霉素可引起灰婴综合征。

如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据此调整个体化给药方案,以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不能进行血药浓度监测者,不可选用上述药物。

四环素类可引起齿及骨骼发育不良,牙齿黄染。

喹诺酮类可引起软骨损害,避免用于18岁以下未成年人禁用。

磺胺类药和呋喃类药可导致脑性核黄疸及溶血性贫血,儿童应避免使用。

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缺乏安全性资料,建议2岁以下的儿童避免使用或谨慎使用。

儿童由于肾功能尚不完善,主要经肾排出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药物需减量应用,以防止药物在体内蓄积导致严重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的发生。

2、泻药与止泻药的应用:儿童便秘应先调整饮食,可吃些蜂蜜、水果、蔬菜等,在十分必要的时候才使用缓泻剂。

儿童腹泻时也应该先调整饮食,控制感染补充液体,一般不主张使用止泻药,因使用止泻药后腹泻虽可得到缓解,但可加重肠道毒素吸收甚至发生全身中毒现象。

3、解热止痛药的应用:儿童发热的原因很复杂,也许是普通感冒、扁桃体发炎,也可能是麻疹、肺炎、脑膜炎等严重疾病。

在没有查出病因前,滥用解热止痛药,会掩盖病情,妨碍正确诊断,耽误治疗。

特别是幼儿高热时,如果使用解热止痛药不当,还会引起出汗增多、体温突然下降而发生虚脱。

有消化道出血或溃疡的患者,应禁用或慎用阿斯匹林、保太松等药物。

4、镇静催眠药的应用:镇静催眠药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广泛的抑制作用,产生镇静、催眠和抗惊厥等效应。

儿童有高热、过渡兴奋、烦躁不安、频繁呕吐等情况,使用镇静药可以使患儿得到休息,以利病情恢复。

常用的药物有苯巴比妥、安定、异丙嗪、氯丙嗪等,但是使用镇静剂不当也可造成患儿呼吸抑制。

不应长期使用镇静催眠药。

5、激素类药物的的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常用的有氢化可的松、可的松、泼尼松、地塞米松、倍他米松等。

应用本类药物时,必需严格掌握适应症,以免产生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大剂量或长期应用本类药物,可引起肥胖、高血压、水肿、血钾降低、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

一般感染不要使用本类药物,因其对病原微生物无抑制作用,且可抑制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降低机体防御功能,反而可使的感染病灶(如化脓性病灶、结核)活动和扩散。

如必须长期使用本类药物时,应给予促皮质激素,以防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同时给予钾盐,并限制钠盐的摄入,还应增加蛋白饮食,适当加服钙剂及维生素D。

停药时应逐渐减量,不宜骤停,以免发生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足症状。

6.维生素类、微量元素、滋补品的合理使用:(1)维生素类:应根据儿童身体生长发育需要适量补充维生素类药物。

不应将其作为补剂给儿童长期服用,过量服用也会出现对肝、肾脏损害及中毒症状,如周身不适,胃肠道反应、头痛、骨及关节痛等。

(2)微量元素:儿童缺微量元素如铁、钙、锌等时,补充时不可长期使用。

最好到医院做生化检验,测定其血中含量,以调整补充量,血中含量正常时,停止服用。

(3)补品:儿童不宜常吃补品,摄取营养最重要的是均衡,任保一种营养物质摄入过剩,均会导致营养失衡。

人参蜂王浆之类的补品,用多了会导致儿童性早熟。

要避免滥用滋补品如人参、人参蜂王浆、冬虫夏草等。

四、联合用药须注意的问题药物种类不易过多,可用可不用的药物尽量不用。

不要联用可使毒性增加的药物,如庆大霉素与卡那霉素(氨基糖甙类药物)联用。

五、儿童不宜服用成人制剂儿童用药要选择儿童剂型的药物。

不要使用成人规格的糖衣片、缓释片、控释片、胶囊等。

因糖衣片、胶囊剂,一方面可掩盖药物的苦味,另一方面又可提高生物利用度。

如“速效感冒胶囊”等复方制剂中含有中枢神经兴奋剂咖啡因,高烧的儿童服用后易诱发惊厥抽搐,特别是5岁以下的小儿更不宜服用。

六、用药后要密切观察如果出现寒颤、头晕、恶心、呕吐、皮疹等身体不适,应立即停药,进行相应处理。

家庭儿童用药储备哪些小宝宝难免会生病,家中为宝宝备一些常用小中药是非常必要的,既可防病,当宝宝有些轻微的不适时,也不必慌慌张张地跑到医院。

当然,家里备的药只能用在宝宝病情较轻时,一旦病情变化或加重,一定要及时到医院看医生,以免延误病情。

1、宝宝停乳、停食,或腹胀、腹痛、大便秘结时,可服用一捻金胶囊。

1岁以下每次服用1粒,每日1-2次。

1-3岁每次服用2粒,每日1-2次。

4-6岁每次服用3粒,每日1-2次。

本人提示:也可以溶解于牛奶、果汁内给宝宝服用,味道更好。

2、宝宝发热、咳嗽并有痰鸣,或腹部胀气而不思饮食,或烦躁易惊,夜寐不安时,可服用珠珀猴枣散。

100天内的宝宝每次服用1/3瓶,每日2-3次。

1岁以下每次服用1/2瓶,每日2-3次。

1-4岁每次服用1瓶,每日2-3次。

5岁以上每次服用1瓶半至2瓶,每日2-3次。

本人提示:平时每周服1-2次,可保平安,这种药也可溶解于牛奶、果汁、稀饭内服用。

3、宝宝厌食、贫血、慢性腹泻、遗尿、夜啼时等,可服用醒脾养儿颗粒,它具有醒脾开胃、养血安神的作用。

1岁以下每次服用1袋,每天2次。

1-2岁每次服用2袋,每天2次。

6岁每次服用2袋,每天3次。

7-14岁每次服用3-4袋,每天2次。

本人提示:温开水冲服,感冒、咳嗽、发烧的宝宝忌服。

4、宝宝因积食引起咳嗽、喉痰鸣、腹胀如鼓、不思饮食、口中有酸臭气味时,可服用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

小于1岁每次服用5ml,每天3次。

1-2岁每次服用10ml,每天3次。

2-4岁每次服用15ml,每天3次。

大于5岁每次服用20ml,每天3次。

5、宝宝患上非感染性腹泻、体弱面白、大便次数增多、便稀并气味臭秽,含有不消化食物,或有时成蛋花汤样,伴有腹胀、睡眠不宁时,可服用脾可欣婴儿健脾颗粒。

1岁以下每次服用1g,每天3次。

1-3岁每次服用4g,每天2次。

4-7岁每次服用8g,每天2次。

6、宝宝贪食受凉后,引起肚腹胀满、恶心呕吐、烦躁口喝,舌苔黄厚、大便干燥时,可服用小儿化食丸。

1岁以下每次服用1丸,每天2次。

大于1岁每次服用2丸,每天2次。

本人提示:最好要用开水溶化后服用。

7、宝宝身体瘦弱、消化不良,并伴食欲不佳时,可服用儿康宁糖浆。

每次服用10ml,每天3次。

8、宝宝因积食引起腹胀呕吐、啼哭不安、厌食纳差、大便秘结时,可服用四磨汤口服液。

新生儿每次服用3-5ml,每天3次,疗程2天。

儿童用药的计算方法简易快速计算法此法适用于药品说明书未规定小儿剂量,或忘记按公斤体重计算的剂量。

公式如下:1岁以内剂量:成人剂量×0。

01×(月龄+3)1岁以上剂量:成人剂量×0。

05×(月龄+2)例:成人服痢特灵每次100毫克(即1片),8岁儿童1次该服多少?按上式计算:100(毫克)×0。

05×(8+2)=50(毫克)。

即8岁儿童服痢特灵剂量每次为50毫克(即半片)。

根据小儿体重计算多数药物已算出每公斤体重,换天或每次的用量,因此根据小儿体重决定用药剂量的方法,目前应用相当广泛。

对于已测知体重的小儿,可按实际测得的体重(千克)计算用药量:按公斤折算剂量公式:小儿剂量=每公斤每天(或每次)用药量*体重(千克)小儿剂量=成人剂量*儿童体重/50(即成人平均体重)对没有测知体重的小儿可按下列公式推算:婴儿6月前体重(千克)=月龄XO。

6+37个月~12个月体重(千克)=月龄XO。

5十3一周岁以上体重(千克)=年龄X2+7根据体表面积计算近年来,国外推荐药物按小儿体表面积计算,既适于儿童,也适用于成人,科学性较强。

其计算方法如下:①体重在30公斤以下者,其体表现积计算公式为:体重(公斤)×0。

035+0。

1=体表现积(平方米)。

②体重在30公斤以上者,在前公式基础上每增加体重5公斤,体表面积增加0。

1平方米。

比如30公斤体重者,体表面积为1。

15平方米,35公斤体重者为1。

25平方米,40公斤体重者为1。

35平方米。

根据成人剂量折算这种计算方法只要知道成人剂量就可以按年龄比例推算出小儿剂量,所以简便易行,但每个小儿的个体生长发育不同,虽是同一年龄,但体重各有差异,这种方法比较粗糙:小儿年龄相当于成人用量的比例出生~1月 1/18~1/141月~6月 1/14~1/76月~1岁 1/7~1/51岁~2岁 1/5~1/42岁~4岁 1/4~1/34岁~6岁 1/3~2/56岁~9岁 2/5~1/29岁~14岁 1/2~2/314岁~18岁 2/3~3/4安全用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