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是如何通过细胞因子网络控制人类健康的_II_
食品大肠杆菌控制方法
润联环保消毒专家官网:食品大肠杆菌控制方法首先我们先了解下什么是大肠杆菌大肠杆菌的定义大肠埃希氏菌通常被称为大肠杆菌,是埃舍里希(德)在1885年发现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被当作正常肠道菌群的组成部分,认为是致病菌。
直到20世纪中叶,才认识到一些特殊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对人和动物有病原性,尤其对婴儿和幼畜(禽),常引起严重腹泻和败血症,它是一种普通的原核生物。
大肠杆菌属于革兰氏阴性细菌。
下面大家看看大肠杆菌的传播途径通过食物和水原料传播通过物体表面传播空气接触传播目目食品的标准润联环保消毒专家官网:诺福的出现让大肠杆菌无出盾型杀杀杀诺福是由过氧化氢和胶质银离子构成的全球首款真正意义上的无残留高效杀菌,消毒剂这两种成份作用的机理是:都能穿透和破坏微生物的细胞壁和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使其关键性功能成分(例如:DNA和酶)坏死,从而导致微生物死亡银离子作为稳定剂和催化剂,使诺福完全不同于普通的过氧化氢高效的杀灭能力诺福可以提供如下消毒能力相关检测报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水体消毒检测报告:50Ppm就能杀灭和抑制大肠杆菌-军事医学科学院消毒中心:食品厂的物表,环境消毒检测报告(包括蔬菜水果表面)- 欧盟8大类别的微生物检测报告,囊括了几乎所有有害致病菌甚至芽孢- 欧盟食品安全准入检测大肠菌群是评价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已被国内外广泛应用于食品卫生工作中。
目前国内采用的进出口食品大肠菌群检测方法主要有国家标准和原国家商检局制订的两个行业标准食品企业都知道需要控制大肠杆菌及菌群、但是在生产中产品总有那么一两个批次的产品会检测出大肠杆菌或大肠菌群超标呢?不是企业不会做、只是食品企业无法长期、有效、及稳定的控制、其原因是消毒产品的选择及消毒的方法和规范等问题。
那么国内这么多的食品企业怎么样才能有效的控制大肠菌群及各种致病菌的困扰呢?诺福立足于食品行业已有8年、对不同的食品加工行业及生产流程熟悉到位、目前也为超过至少2000家食品企业解决大肠菌群及各种致病菌超标等问题。
人工智能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一项涵盖计算机科学、机器学习和模拟人类智能的技术。
随着其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人工智能也开始在食品安全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人工智能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并探讨其带来的益处。
一、食品溯源系统食品溯源是指通过监测和记录食品的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信息,使消费者能够了解食品的来源和质量。
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和机器学习算法,对食品生产环节进行全程监控和溯源。
例如,通过智能传感器、摄像头和RFID标签等设备,可以自动收集食品的生产过程数据,并将其存储在云服务器中。
消费者可以通过扫描产品上的二维码,查询到该产品的溯源信息,包括原材料来源、生产日期、加工工艺等。
这种食品溯源系统可以有效提高食品安全的可追溯性,帮助消费者选择更安全的食品。
二、食品安全风险预测人工智能在食品安全中还可以用于预测和识别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
通过分析历史数据和建立预测模型,人工智能可以发现食品安全的模式和趋势,提前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
例如,当某类食品的批次出现异常时,人工智能可以通过监测关联数据,预测是否存在食品污染或质量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避免风险扩大。
三、食品安全监测人工智能可以快速识别和检测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和微生物。
传统的食品安全检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且往往只能检测一小部分样本。
而人工智能可以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对大量样本进行自动化检测。
例如,通过使用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可以分析食品的图像,准确检测出其中是否含有有害物质。
此外,人工智能还可以应用于食品中微生物的检测,通过DNA分析和基因识别技术,可以快速确定食品中是否存在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
四、食品安全管理人工智能在食品安全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人工智能可以提供个性化的食品安全建议和管理方案。
简述细胞因子的作用方式及生物学效应特点。
简述细胞因子的作用方式及生物学效应特点。
细胞因子是一类具有调节细胞生长、分化、迁移和凋亡等生物学效应的蛋白质分子,它们在机体内起着重要的免疫调控作用。
细胞因子能够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信号传递,从而调节细胞的功能和行为。
细胞因子的作用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自分泌作用:细胞可以合成并分泌细胞因子,然后作用于自身,调节自身的功能和行为。
例如,某些T细胞在受到刺激后会合成并分泌白细胞介素-2(IL-2),然后通过与自身表面的IL-2受体结合,激活T细胞自身,促进其增殖和分化。
2. 近距离作用:细胞因子可以通过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直接接触进行信号传递。
例如,某些细胞因子可以通过细胞表面的受体和相邻细胞表面的配体结合,从而触发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的激活。
3. 远距离作用:细胞因子可以通过体液介质传播到远离产生细胞因子的细胞,从而影响这些细胞的功能和行为。
例如,某些细胞因子可以通过血液循环传播到远处的组织和器官,然后作用于这些组织和器官的细胞。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效应特点如下:1. 多效性:细胞因子可以同时对多种细胞类型产生作用,并调节这些细胞的不同功能和行为。
例如,白细胞介素-2可以刺激多种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包括T细胞、B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
2. 浓度依赖性: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效应通常与其浓度相关,不同浓度的细胞因子可以产生不同的生物学效应。
例如,低浓度的白细胞介素-2可以促进T细胞的增殖,而高浓度的白细胞介素-2则会导致T细胞的凋亡。
3. 时空特异性: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效应通常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发挥作用。
例如,在免疫应答过程中,某些细胞因子在感染或损伤后的短时间内被大量产生,从而在炎症反应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4. 耐受性:细胞因子的作用可以受到细胞的耐受性调节。
例如,长期暴露于某种细胞因子的作用下,细胞可能会逐渐对该细胞因子产生耐受性,导致其对该细胞因子的反应减弱。
细胞因子在机体内扮演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参与免疫应答、组织修复、炎症反应等生理和病理过程。
食品生产中HACCP的原理与应用
食品生产中HACCP的原理与应用HACCP(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s)是一种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旨在识别、评估和控制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危害,并确保最终食品的安全性。
HACCP的原理和应用是实现食品安全的关键步骤。
以下是HACCP的原理和应用的详细内容。
一、HACCP的原理HACCP的原理包括7个步骤,每个步骤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以确保食品生产过程的安全。
1. 进行危害分析(Hazard Analysis):这一步骤涉及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评估,识别可能存在的危害。
危害可以是物理性、化学性或生物性的,如金属碎片、有害物质、病原体等。
2. 确定关键控制点(Critical Control Points):在生产过程中确定关键控制点,这些是能够控制或消除危害的步骤。
例如,控制原材料的来源、控制加工温度等。
3. 设定临界限值(Critical Limits):在每个关键控制点上,需要制定临界限值,这些是必须满足的条件或数值。
如果超出了这些限值,就会对食品安全产生风险。
4. 建立监控措施(Monitoring Procedures):这一步骤包括建立监控系统,以确保每个关键控制点都在临界限值内,通过监测和测量数据来实现这一目标。
5. 建立纠正措施(Corrective Actions):如果监控发现关键控制点超出临界限值,必须立即采取纠正措施。
纠正措施可能包括停止生产、修复设备或重新调整过程。
6. 建立记录系统(Record-keeping Procedures):建立记录系统是为了跟踪整个食品生产过程,确保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这些记录可以是温度记录、原材料检验报告等。
7. 进行验证和复核(Verification and Review):验证和复核是为了确保HACCP计划的有效性和一致性。
通过定期审核、检查和验证,保证HACCP计划的持续有效性。
二、HACCP的应用HACCP的应用范围广泛,不仅适用于食品生产企业,也适用于物流、餐饮等各个环节。
食品生产中HACCP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方法
食品生产中HACCP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方法HACCP(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是一种食品安全管理系统,通过识别和控制对食品安全构成危害的关键控制点,确保食品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
在食品生产领域,HACCP是一种预防性的质量控制方法,它可以帮助食品生产企业识别风险并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从而确保产品的安全和质量。
HACCP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危害分析(Hazard Analysis):在食品生产过程中,通过识别可能存在的危害和风险,包括生物、化学和物理性危害,并进行评估。
2. 关键控制点(Critical Control Point,CCP)的确定:在危害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关键控制点,即在生产过程中能够防止、消除或降低危害的关键措施。
3. 监控点的建立:在关键控制点上建立监控点,通过监测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参数,确保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4. 监控措施的实施:在关键控制点上实施监控措施,包括检测、测量、记录等,以确保生产过程达到预期的控制要求。
5. 纠正措施和纠正活动:如果监控结果超出预设的控制限度,需要采取纠正措施和纠正活动,以恢复生产过程的控制状态。
6. 记录和文件的建设:建立并保持相关记录和文件,包括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监测结果等,以提供可追溯性和审查的依据。
HACCP的应用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建立HACCP团队:组建一个由不同领域专家组成的团队,负责实施HACCP计划。
2. 描述食品生产过程:详细描述食品生产的各个环节、步骤和控制点,对食品生产工艺进行全面了解。
3. 进行危害分析:对可能存在的危害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
4. 确定关键控制点:根据危害分析的结果,确定关键控制点,制定相应的监控措施。
5. 制定监控措施:建立监控点和监控参数,通过监测关键控制点上的参数,及时检测危害的存在和控制情况。
6. 建立纠正措施:制定纠正措施和纠正活动,以恢复控制状态。
HACCP在食品生产中的原理及基本要素
HACCP在食品生产中的原理及基本要素HACCP(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是一种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可有效识别和控制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危害因素,并保证食品的卫生安全。
它是基于科学原理和风险评估的方法,通过预防性控制而不是事后检查来提高食品质量和安全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HACCP在食品生产中的原理和基本要素。
HACCP的原理主要有七个步骤,包括危害分析、确定关键控制点、制定监控措施、制定纠正措施、建立验证程序、建立记录程序和建立审查程序。
首先,危害分析是HACCP的重要步骤,它需要确定潜在的食品危害和相关的控制措施。
这包括对食品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危害的识别和评估。
通过仔细的危害分析,可以建立起有效的控制措施,以防止潜在的食品安全问题。
第二步,确定关键控制点(CCP),是指在制程中控制危害的关键环节。
相关的控制措施和操作规程将在这些关键控制点上进行实施,以确保危害得到控制。
关键控制点应指明保证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如温度控制、时间控制和卫生条件等。
制定监控措施是HACCP的第三个步骤。
监控措施的目的是确保关键控制点的运作符合预期的标准和规范。
监控措施可以包括温度监测、湿度检测以及原料质量和检验等。
通过监控措施,可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制定纠正措施是HACCP的第四步。
当监控措施检测到关键控制点的偏离或异常时,需要立即采取纠正措施。
这些纠正措施应能够防止不符合标准的产品流入市场,并避免对消费者健康造成潜在风险。
纠正措施可以包括停产、修正制程和清洁设备等操作。
建立验证程序是HACCP的第五步。
验证程序的目标是确保HACCP计划的有效性。
这可以通过实施实验、监测数据分析和文件审查来实现。
验证程序允许确定是否需要对HACCP计划进行调整,并保证食品生产过程的安全性。
建立记录程序是HACCP的第六步。
记录程序的目的是记录监控措施和纠正措施的执行情况,以及关键控制点的监督结果。
第十二 章细胞因子网络-炎症与抗炎平衡
第二节 抗炎细胞因子及其炎症治疗作用
抗炎细胞因子是一系列免疫调节分子,这些分子可对前炎症细胞因子作 出响应。细胞因子和调控人体免疫应答的特异性的抑制因子和可溶性的细胞 因子受体相呼应。它们在身体组织炎症和病理状态中的生理作用和病理作用 日益被识别出来。主要的抗炎症细胞因子包括:IL-1 受体拮抗剂(receptor antagonist),IL-4,IL-6,IL-10,IL-11和 IL-13。IL-1特异性细胞因子受体, 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和IL-18也具有炎症细胞因子的抑制 剂的作用。这些抗炎症细胞因子和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就是本综述的焦点。 同时本文也综述了这些抗炎症细胞因子的发展和治疗学应用。现将主要的抗 炎症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的抑制因子列于表12.1和表12.2。本节中对抗炎症 细胞因子的功能的定义是具有抑制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 和其它主要的引起炎症的细胞因子中任何一种或几种细胞因子活性的功能。 CD4+ 辅助性T淋巴细胞(Th)可以依照不同的细胞环境分化为两个功能性的 亚类,产生细胞因子型的CD4+辅助细胞依据其细胞因子的产生情况可以分 为两种类型:Th1和Th2型细胞。相似的功能系统已经用来描述CD8+ 细胞 毒性T细胞(CD8+ T1和CD8+ T2细胞)。
图12.4 在T细胞分化中抗炎症细胞因子的作用和由CD4+Th细胞响应所产生的Th1 和Th2的极化作用。实线表示刺激途径,点线表示抑制途径。APC:抗原呈递细胞 (antigen-presenting cell);Th0:未被授权的CD4+ Th 细胞前体
一、主要抗炎症细胞因子
1、白细胞介素IL-1拮抗剂(IL-1ra) IL-1ra是一种15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蛋白质,其功能是作为IL-1家系的 两个另外的功能成员IL-1α和IL-1ß的特异性抑制因子。人类IL-1ra基因是在2 号染色体的长臂上,紧挨着IL-1α 和IL-1ß基因。遗传学研究表明,IL-1ra是 从其先祖基因IL-1在脊椎动物早期部分扩增演化而来。IL-1ra和IL-1ß具有 26%的氨基酸同源序列,和IL-1α则具有差不多19%的同源氨基酸序列。IL1ra的三维立体结构相似于IL-1α和IL-1ß,而且存在一系列反平行的折叠, 形成一个紧密的桶状结构。IL-1ra可以通过在IL-1受体水平上竞争性抑制IL1α和IL-1ß功能性配基,钝化其功能。IL-1ra对I型膜结合受体IL-1(80 kd)的 亲合力相同或略大于IL-1α 和IL-1ß。IL-1ra 不能高亲和力地结合到II型(68 kd) IL-1 受体上。IL-1结合到它的受体上之后,即在I型受体和一个特殊的第 二种蛋白,也就是所谓的IL-1受体辅助蛋白(IL-1 receptor-accessory protein)之间形成一个二聚体,细胞内的信号就出现了。IL-1ra将以高亲和 力和I型 IL-1受体结合,但是不能和IL-1受体辅助蛋白的受体结合。这样以来, 占据膜结合IL-1受体结合位点,通过空间上的抑制,就防止了IL-1a 或 IL-1ß 对细胞的激活作用。
食品生产中的HACCP原理与流程解析
食品生产中的HACCP原理与流程解析HACCP(食品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是一种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主要用于识别和控制食品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潜在危害,确保所生产的食品安全合规。
本文将对HACCP的原理与流程进行解析。
一、HACCP的原理HACCP的原理共有七个步骤,如下所述:1. 危害分析:通过检查食品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物理、化学、生物危害以及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因素,确定可能影响食品安全的关键控制点。
2. 确定关键控制点:基于危害分析结果,确定食品生产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的关键控制点。
关键控制点是指会对食品危害产生显著影响的步骤。
3. 设定临界限值:为每个关键控制点设定临界限值,即指明控制措施必须达到的标准值。
超过或低于临界限值都可能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造成影响。
4. 监控措施:制定监控措施,定期检测关键控制点的偏离情况。
监控措施可以包括温度测量、物理检测、化学分析等方法。
5. 纠正措施:当监控结果发现关键控制点的偏离时,制定纠正措施,立即采取行动修正问题,确保食品安全。
6. 记录保留:建立和维护相关的记录和文档,包括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监控结果、纠正措施等。
这些记录可以帮助食品生产者跟踪食品安全管理过程。
7. 验证和审核:对HACCP计划进行验证,确保计划能够有效地控制食品危害。
此外,还需要定期进行内部和外部的审核,以确保HACCP体系的持续改进和符合要求。
二、HACCP的流程HACCP的应用流程主要包括六个步骤,简述如下:1. 建立HACCP团队:由食品生产企业内部的专业人员组成,包括食品科学家、工艺师、质量控制人员等,负责HACCP计划的开发和实施。
2. 描述生产工艺:详细描述食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包括原料采购、加工过程、成品包装等。
通过绘制流程图或工艺流程图,全面了解食品生产过程。
3. 进行危害分析:根据所描述的生产工艺,识别可能存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危害,并确定可能的控制点。
4. 确定关键控制点:通过对危害分析结果的评估,选择出对食品安全影响最大且能控制的步骤作为关键控制点。
食品免疫学总结
1.免疫:免疫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self-nonself),对“非己”抗原发生清除、排斥反应,以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与稳定的生理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功能、免疫监视功能和免疫稳定三大功能。
2.免疫学:研究免疫系统结构与功能,理解其对机体有益的防御功能和有害病理作用及其机制,以发展有效的免疫学措施,实现防病治病的目的。
3.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和组织间周二复始循环过程。
4.免疫细胞:凡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
5.黏膜淋巴系统:是指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巴组织,以及某些带有生发中心的齐冠华淋巴组织,如扁桃体,阑尾,及派氏集合淋巴结等。
6.淋巴细胞归巢: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点区域。
7.细胞因子:由免疫细胞和某些非免疫细胞经刺激而合成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一类小分子量可溶性糖蛋白。
8.9.独特性:同一个体内不同B细胞克隆产生的lgV区抗原特异性各不相同,其超变区各自具备独特的抗原决定簇结构。
10.单克隆抗体:是由单个B细胞增殖所产生的抗体,其遗传背景一致,抗体分子结构,抗原特异性等形状相同。
11.多克隆抗体:是抗原Ag或抗原与佐剂的混合物按程序接种活物刺激其产生免疫应答,血清中含有大量特异性抗原提又称抗血清或免疫血清。
12.免疫原性:指抗原分子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产生特异性抗体及免疫效应细胞)的性质。
13.半抗原载体现象:小分子物质不具有免疫原性,不能诱导产生免疫应答,但当它们与大分子物质(载体)连接后,就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这种现象称为半抗原—载体现象。
14.异种抗原:自另一物种的抗原物质如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异种血清和蛋白等。
15.免疫反应性:是指抗原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免疫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16.可变区:指轻链和重链中氨基酸序列变化较大的区域。
HACCP在食品生产中的原理及实施措施
HACCP在食品生产中的原理及实施措施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s (HACCP) 是一种基于风险评估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它的原理是通过识别和控制食品生产过程中潜在危害的关键控制点,确保生产出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
本文将介绍HACCP的工作原理以及实施HACCP的具体措施。
HACCP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风险分析、确定关键控制点、制定监测程序、制定纠正措施、建立文件记录体系、建立验证程序和建立回顾程序。
首先,风险分析是HACCP的核心步骤之一。
在这一步骤中,食品生产企业需要对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害进行评估,包括微生物、化学物质和物理因素等。
通过分析风险,企业可以确定应对风险的关键控制点。
然后,确定关键控制点是HACCP的关键步骤之一。
关键控制点是指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可以控制或消除风险的特定步骤。
企业需要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确定哪些控制点对确保食品安全至关重要。
这些控制点可以包括原料采购、加工过程、储存和运输等环节。
制定监测程序是为了确保关键控制点的有效控制。
企业需要制定具体的监测程序和标准,以确保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危害得到有效控制。
监测程序可以包括温度监测、微生物检测、化学物质分析等。
制定纠正措施是为了应对关键控制点的偏离情况。
当关键控制点的监测结果不符合预设的标准时,企业需要制定相应的纠正措施,以确保食品安全。
纠正措施可以包括调整生产工艺、更换原材料、调整设备等。
建立文件记录体系是为了对HACCP的实施过程进行记录和管理。
企业需要建立相关的文件记录体系,包括风险分析报告、关键控制点监测记录、纠正措施记录等。
这些文件记录可以作为食品安全的证据,也方便监管部门的审查和检查。
建立验证程序是为了验证HACCP的有效性。
企业需要定期对HACCP进行验证,以确保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验证可以通过定期的监测和检查、内部和外部的食品安全审核等方式进行。
PCR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PCR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食品安全是现代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而食品安全检测就成为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食品安全检测中,PCR技术被广泛应用,其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食品中的致病微生物和有害物质,保证了食品的安全性和质量。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PCR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一、 PCR技术简介PCR(聚合酶链反应)是一种体外合成DNA的技术,首次由Kary B. Mullis发明,被认为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里程碑之一。
PCR 技术利用DNA聚合酶帮助扩增DNA片段,从而快速、准确地获得大量的DNA复制物。
与传统的细胞培养方法相比,PCR技术具有快速、准确、灵敏的特点。
因此,PCR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医学、环境科学和食品安全等领域。
二、 1. 检测食源性疾病微生物食源性疾病是一种由于摄取食品中受污染病原微生物导致的疾病。
传统的病原学检测方法包括培养和生化检测等方法,但由于细菌在食品中数量很少,因此需要较长时间来得到结果,一般要经过3-5天的培养才能检测到微生物。
而PCR技术具有非常灵敏的特点,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微生物的存在。
因此,PCR技术在检测食源性疾病微生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 检测食品中的致病毒食品中的致病毒是导致食源性疾病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与传统的病原学检测方法相比,PCR技术在检测食品中的病毒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PCR技术可以检测一些病毒的核酸序列,因此可以直接从食品中提取病毒核酸进行检测。
这种方法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得到检测结果,减少了培养的时间,并且能够检测出病毒的低浓度。
3. 检测食品中的转基因成分转基因食品已成为食品安全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PCR技术能够检测食品中的转基因成分,确保食品的安全性和质量。
通过PCR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食品中的转基因成分,并且可以对转基因成分的浓度进行定量检测。
这种方法比传统的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方法更加准确和可靠。
食品安全与食品危害因子控制
食品安全与食品危害因子控制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食品危害因子则是导致食品不安全的主要原因。
为了确保人们有健康的饮食环境,食品危害因子的控制至关重要。
一、食品安全的重要性食品安全对于人们的健康至关重要。
食品中的危害因子可能会导致食物中毒、传染病、过敏反应等健康问题,甚至危及生命。
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各国纷纷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并加强检验检疫和食品质量管控。
二、主要的食品危害因子1. 微生物污染微生物污染是导致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之一。
细菌、病毒和真菌等微生物会在食品加工、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大量繁殖,引起食品变质和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2. 重金属污染重金属是指铅、汞、镉、铬等一些具有毒性的金属元素。
食品中的重金属污染往往源于环境污染、工业废水和用药残留等原因,长期摄入过量的重金属可能导致中毒和健康问题。
3. 农药残留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化学物质,用于防治农作物病虫害。
然而,不合理使用农药会导致农药残留在食物中,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农药残留超标可能引发慢性中毒和慢性疾病。
4. 饲料添加剂残留饲料添加剂是用于改善动物饲料品质和促进生长的化学物质。
但是,如果使用不当或超量使用饲料添加剂,残留在食品中的饲料添加剂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三、食品危害因子的控制措施为了保证食品安全,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控制措施来减少食品中的危害因子。
1. 加强监管体系各国应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加强监督检查,确保食品安全。
2. 完善食品生产流程食品生产企业应注重原料选择和生产管理,建立健全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食品生产过程规范和安全。
3. 加强食品检验检测加强对食品的抽检和监测,对食品中的微生物、重金属、农药残留和饲料添加剂等进行检验,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食品。
4. 提升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通过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卫生安全的重视程度,引导消费者正确选择食品,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细胞因子的应用及原理
细胞因子的应用及原理1. 引言细胞因子是一类生物活性蛋白质,可以调节和传递细胞间的信号,并参与生物体的免疫反应、细胞增殖、分化等生理过程。
它们在医学和生物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本文将介绍细胞因子的应用领域以及其作用机制。
2. 细胞因子的应用领域细胞因子在以下几个领域应用广泛:2.1 免疫治疗•细胞因子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来治疗许多疾病,如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等。
•例如,白细胞介素-2(IL-2)可以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被用于治疗某些类型的癌症。
2.2 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细胞因子可以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用于治疗创伤、器官损伤和疾病等。
•例如,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可以促进血管生成和创伤愈合,被广泛应用于组织工程和创伤修复领域。
2.3 肿瘤治疗•细胞因子可以被用作抗肿瘤药物,用于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
•例如,肿瘤坏死因子(TNF)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被用作抗肿瘤治疗的重要药物。
3. 细胞因子的作用机制细胞因子可以通过以下机制发挥作用:3.1 细胞信号传递•细胞因子可以通过与受体结合,激活细胞内的信号通路,进而影响细胞的生理功能。
•例如,肿瘤坏死因子与TNF受体结合后,可以激活细胞凋亡信号通路,诱导肿瘤细胞死亡。
3.2 免疫调节•细胞因子可以促进或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
•例如,白细胞介素-10(IL-10)可以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降低炎症反应。
3.3 细胞增殖和分化•细胞因子可以刺激细胞增殖和分化,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例如,表皮生长因子(EGF)可以促进上皮细胞的增殖,加速创伤愈合过程。
4. 总结细胞因子在医学和生物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它们在免疫治疗、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肿瘤治疗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细胞因子通过细胞信号传递、免疫调节以及细胞增殖和分化等机制发挥作用。
对细胞因子的深入研究和应用,将有助于改善疾病治疗和促进组织修复。
细胞因子作用方式
细胞因子作用方式1. 自分泌作用:某些细胞因子可以通过自分泌的方式对产生它们的细胞产生生物学影响。
例如,一些细胞因子在产生细胞内积累到一定浓度后,可以通过自分泌进入细胞外环境,与周围的细胞相互作用,调节细胞的生理功能。
2. 远距离作用:细胞因子也可以通过远距离作用的方式,影响机体内的其他细胞。
这种作用方式主要通过细胞因子被释放到血液中,通过循环系统传播到远离产生细胞的位置,然后与目标细胞结合,发挥调节作用。
例如,细胞因子可通过远距离作用在机体内不同组织和器官间传递信号,调节免疫系统的免疫应答。
3. 自动旁分泌作用:某些细胞因子可以通过自动旁分泌的方式影响周围的细胞。
这种作用方式主要通过细胞因子在产生细胞上的表面结合受体,然后释放到细胞外环境中,与周围的细胞相互作用,发挥生物学效应。
例如,细胞因子可以通过自动旁分泌作用调节细胞的分化和增殖,从而影响组织和器官的发育和功能。
4. 旁泌作用:细胞因子也可以通过旁泌的方式影响与其产生细胞相邻的细胞。
这种作用方式主要通过细胞因子释放到细胞外环境中,然后与周围的细胞结合,发挥调节作用。
例如,细胞因子可以通过旁泌作用调节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发展,从而影响机体对各种病原体的免疫应答。
5. 受体介导作用:细胞因子作用的方式中,许多细胞因子需要通过结合特定的受体才能发挥生物学效应。
这些受体通常位于目标细胞的表面,当细胞因子结合到受体上时,会触发一系列信号转导通路,最终影响细胞的生理功能。
例如,细胞因子通过与受体结合,可以调节细胞的增殖和存活,参与机体的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等。
6. 信号转导作用:细胞因子作用的方式中,信号转导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细胞因子通过与受体结合后,会触发一系列信号传递分子的激活和相互作用,最终导致生物学效应的产生。
这些信号转导通路可以通过激活或抑制特定的信号分子,影响细胞的基因表达、蛋白质合成等生物学过程。
例如,细胞因子通过信号转导作用,可以调节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分化,参与机体对抗感染和肿瘤发生的过程。
利用AI技术进行食品安全监测与质量控制
利用AI技术进行食品安全监测与质量控制一、AI技术在食品安全监测与质量控制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对食品安全的日益关注,利用AI(人工智能)技术进行食品安全监测与质量控制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AI技术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通过对大量食品数据的学习和模式识别,能够快速检测食品中存在的问题,并为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提供决策支持。
本文将介绍AI在食品安全监测与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并讨论其现有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
二、基于AI技术的食品安全检测系统1. 食物成分分析:利用AI技术可以对各种原材料进行快速、准确地成分分析。
传统方法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资源进行化验实验,而利用AI技术可以建立起高效率、低成本的检测系统。
通过对数据样本进行训练和深度学习算法优化,可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2. 检测异常物:AI技术可以识别并检测食品中的异物,包括金属、细菌、化学杂质等。
通过图像识别和模式匹配算法,可以对产品进行快速扫描和分析,从而及时发现异常物,并采取相应措施。
3. 风险评估:利用AI技术可以对生产环节中的风险进行评估和预测。
通过对大量历史数据的分析和建模,可以确定不同因素对食品安全的影响程度,并提供合理的建议和控制策略。
4. 快速反应:当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时,AI技术可以帮助迅速响应并采取措施。
通过监测大数据平台上污染源、交通情况等指标,人们能够更加准确地预测潜在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
三、挑战与展望尽管AI技术在食品安全监测与质量控制领域能够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1. 数据隐私保护:在使用AI技术的过程中,涉及大量用户隐私数据的存储和处理。
如何保护这些数据的隐私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技术标准和规范:AI技术正在不断发展,但目前仍缺乏相应的标准和规范。
建立统一的标准将有助于提高食品安全监测与质量控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3. 资源限制:AI技术需要庞大的计算资源来进行训练和推理。
食品生产中HACCP的原理与目标
食品生产中HACCP的原理与目标HACCP(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s,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是一种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旨在预防、控制和消除食品生产、加工和分销过程中的食品安全风险。
HACCP体系通过基于风险评估的方法,对食品生产过程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控制,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本文将重点介绍HACCP的原理和目标。
HACCP的原理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核心要点:1. 危害分析:HACCP要求食品生产者对食品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危害进行全面分析,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各种类型的危害(如细菌、寄生虫、毒素、金属片等),以确定食品安全风险的来源和类型。
2. 关键控制点(CCP)的确定:在危害分析的基础上,HACCP要求确定能够控制和预防这些危害的关键控制点。
这些关键控制点是指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以防止、消除或降低危害的点。
在每个关键控制点,必须设定关键参数,监控和记录这些参数的值。
3. 监控措施的建立:HACCP强调建立监控措施,以确保在关键控制点上实施的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监控措施可以包括温度记录、时间监测、化验分析等,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对食品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的监测和控制。
同时,必须确保监控设备和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紧急控制措施:在食品生产过程中,有时可能发生关键控制点失控的情况,导致食品安全风险的增加。
因此,HACCP要求建立紧急控制措施,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
这些措施包括食品召回计划、紧急处理程序等,能够及时有效地控制和消除安全风险。
5. 系统审查和记录:HACCP要求建立系统审查和记录机制,以确保食品生产者定期评估HACCP体系的有效性,并及时进行纠正措施。
这意味着必须定期(如每三个月或半年)对系统进行内审,查看控制点的监控记录,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HACCP的目标是确保食品安全,保护消费者的健康权益。
具体目标如下:1. 预测和减少食品危害:HACCP的最主要目标是通过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的确定,预测并减少食品中潜在的危害物质的存在。
HACCP在食品生产中的原理与目的
HACCP在食品生产中的原理与目的HACCP是指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s)体系,是一种针对食品生产过程中危害的有效管理系统。
它的目标是确保生产的食品安全、无害,以保护消费者的健康。
HACCP体系在食品行业被广泛应用,它的原理和目的是为了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确保食品的安全性。
HACCP体系的基本原理是通过预防而非检测的方式控制和管理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危害。
其核心概念是通过对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危害进行分析和风险评估,确定关键控制点,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以确保生产的食品符合安全标准。
首先,HACCP的原理是危害分析。
通过对食品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危害进行系统性的分析,识别和评估每个危害的潜在风险。
危害可以包括细菌、病毒、重金属污染、潜在过敏原等,需要对每个危害所造成的潜在后果进行评估。
其次,HACCP的原理是确定关键控制点。
关键控制点是指在某一生产过程中可以控制或消除危害的阶段或步骤。
通过分析每个步骤对食品安全的影响,确定哪些步骤是关键的。
例如,确保原料储存条件符合要求、熟食加工温度符合标准等都是需要被重点关注和控制的关键控制点。
同时,HACCP要求设立监控措施。
通过建立监控体系,及时获取和记录关键控制点的相关数据。
监控措施可以是温度记录、物理指标监测、定期检测等。
这些数据可以用来验证和证明食品生产过程的控制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
而后,HACCP要求制定纠正措施。
一旦在监控过程中发现不符合标准的情况,应立即制定纠正措施来应对问题,防止危害继续扩大。
纠正措施可以包括调整操作流程、更换设备、修复缺陷等。
最终,HACCP要求建立文件记录和验证。
建立详细的文件记录,包括危害分析、控制措施、监控数据等。
这些记录可以为检验和审核提供证据,保证生产过程的透明性和可追溯性。
HACCP的目的是确保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危害得以控制和减少,以保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
hmp途径总反应式 -回复
hmp途径总反应式-回复HMP途径总反应式(host-microbiota-pathogen interaction; HMP)是一种研究宿主微生物群与致病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它研究的范围包括宿主机的因素、微生物的因素以及宿主微生物群与致病微生物之间的交互作用等。
通过对HMP途径总反应式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宿主微生物群对致病微生物的抵抗机制和病原微生物逃逸机制,进而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HMP途径总反应式的第一步是宿主机的因素。
每个宿主机都有自身的特点,如年龄、性别、营养状况、基因组成等,它们对宿主微生物群的组成和功能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宿主机的基因组中某些基因可能会导致宿主机对某些微生物更容易感染,或者具有更高的抗病能力。
宿主机的免疫系统也是影响宿主微生物群的重要因素之一。
免疫系统通过识别和清除致病微生物,从而维持宿主的健康状态。
第二步是微生物的因素。
微生物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宿主机体内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具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和代谢能力,它们通过相互作用对宿主机的生理状态产生影响。
微生物可以通过竞争获取营养物质、占据宿主机体表面或生产抑菌物质等途径来抵抗致病微生物。
例如,乳酸菌能产生乳酸和其他抑制致病微生物生长的物质,从而提高宿主的抵抗力。
第三步是宿主微生物群与致病微生物之间的交互作用。
宿主微生物群是指存在于宿主机体内的所有微生物的总和,它与宿主机体共同生活并相互影响。
宿主微生物群通过抑制致病微生物的生长、保护宿主组织的完整性以及调节宿主免疫系统的功能等途径来维持宿主的健康状态。
然而,一旦宿主微生物群的平衡被打破,致病微生物有可能侵袭宿主机体,并引发疾病。
例如,一些抗生素可以杀死有益菌群,导致致病菌过度生长。
HMP途径总反应式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宿主微生物群与致病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宿主机体的特点,了解不同宿主机对微生物的选择和排斥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是如何通过细胞因子网络控制人类健康的(II)庞广昌,陈庆森,胡志和(天津商学院生物技术与食品科学学院,天津 300134)摘 要:本文的目的是要有选择性地综述食品和肠粘膜、Toll样受体、细胞因子网络和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
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显示,少量的食物蛋白、多肽、脂肪、低聚糖和其他生化物质可以诱导或抑制两种-发炎细胞因子和抗炎细胞因子两者之一,从而进一步地控制先天或后天获得性免疫系统、神经生理和代谢网络。
而且越来越充分的证据表明,发炎和抗炎细胞因子之间的平衡和联系与中医中药中所说的“阴”“阳”之间的协调与平衡十分相似。
中国人一直用“阴”“阳”来分类食品和药品,而且他们坚信一个人可以通过保持他们的食品和中草药的食入和“阴”“阳”平衡来改善其健康状况,治病防病。
所以,本文在这些广泛的实验依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理论模型,用来解释食品是如何通过对细胞因子网络的作用来调控免疫网络,并进而影响人体健康的。
关键词:细胞因子网络;免疫学;食品科学;发炎细胞因子;抗炎细胞因子;理论模型Tentative Review on Interactions of Food and Cytokine System as well as Food and Health(II)PANG Guang-chang,CHEN Qing-sen,HU Zhi-he(College of Biotechnology and Food Science, 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Tianjin 300134, China)Abstract :The aims of this paper are to provide a selective review of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food and gastrointestinal mucosa,TLRs, cytokine system, and immunosystem. More and more research data showed that a few food proteins, peptides, fats,oligosaccharides and other biochemicals can induce or suppress one kind of both pro- and anti-inflammatory cytokines, whichare in turn to control innate, adaptive immnnosystems, neurophysiology and metabolic networks. More and more strongevidence showed that the relationship and balance between pro- and anti-inflammatory cytokines are seem to be very similar tothose of the Chinese “Yin”-“negative, or-” and “Yang”- “positive, or +”. Chinese people have classified foodand herb medicines according to their experience of their positive or negative roles, and also believed that one can modulate hishealth by controlling the balance of Yin (-) and Yang (+) of food and herb medicine’s intake. So a theoretical model is inducedin this paper to explicate the interactions of food and cytokine system and in turn the immunosystem and then the body health.Key words:cytokine system;immunology;food science;pro-inflammatory cytokine;anti-inflammatory cytokine;theoretical model中图分类号:R15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630(2006)06-0260-11收稿日期:2006-02-1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471225)作者简介:庞广昌(1956-),男,教授,研究方向为食品生物技术。
3食品对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中国人早就注意到食品对健康的作用,我们的祖先甚至从阴阳学说出发,对食品和健康的关系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并对常用的食品进行了分类。
所以广义地说,中医中药也是实际上也是建立在对食品分类的基础上,只是把不适合于长期食用的所谓“百草”作为药物,其目的也是用来进行阴阳平衡的调节。
如上所述,大量的重要研究已经可以确切地得出结论:中药的确可以调节细胞因子网络。
但是可惜国内在食品对细胞因子网络的调节作用方面几乎还没有任何研究。
根据文献报道情况,国际上已经有了一些研究成果,初步证明了食品对细胞因子网络的作用。
早在1996年,Harvey P.Weingarten[57]就对学生进行过饮食和细胞因子的关系方面的调查。
原因是由于神经系统疾病的不断发现,特别是在年轻人当中,所以科学家们一直试图找到免疫系统,特别是细胞因子网络和饮食的关系,同时找到免疫和神经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因而也创造了一个新名词“神经免疫学(neuroimmunology)”。
于是仅从1983至1993年十年期间,神经免疫学研究论文从零增加到125篇。
在神经免疫和饮食之间的关系方面,科学家的主要兴趣是:(1)很多免疫系统的介导因子影响食品吸收,并证明通过饮食行为的调整可以很好地控制神经免疫系统;(2)免疫系统介导者显然和饮食疾病有密切联系,而且普遍和临床疾病有关;(3)细胞因子影响能量的吸收与分配;(4)饮食行为可以作用于外周免疫系统这一普遍存在的现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消化道和脑之间的通讯联系与饮食控制之间的作用模式。
科学家对神经免疫学的兴趣是基于三个原因:首先,一系列的发现证明免疫系统可能受神经系统的影响。
因为外周血细胞,特别是涉及发炎的免疫细胞直接参与了神经系统和免疫的作用[58,59]。
而且已经证明有些分子在外周血免疫过程和脑神经活性之间起到双向通讯的作用。
对于行为科学家来说,有一个极端的例子就是学习的行为可以直接影响免疫系统,如同巴浦洛夫条件反射一样[60~62]。
第二,一系列有关的研究结果表明,神经免疫学可以在脑科学和免疫学之间搭起一个桥梁。
现在已经越来越清楚:(1)作为中枢神经系的大脑含有外周血免疫细胞的检索系统,如小胶质细胞(microglia)就是脑内的巨噬细胞。
(2)脑内也合成具有发炎功能的免疫介导物质,(3)在某些条件下,免疫细胞可以进入大脑,特别是涉及感染或损伤[63~66]的时候。
Harvey P.Weingarten对学生的行为和饮食习惯调查表明,外周血中的肽类物质和免疫系统的介导分子-细胞因子的确可以影响学生的饮食习惯[67~70]。
而且已经证明细胞因子是各种免疫细胞的最重要的调节和介导者,具有关键的免疫调节功能。
一个重要的例子是急性期炎症反应(APR),与其相联系的细胞因子家族为前发炎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1、和白细胞介素-6。
这些细胞因子主要是激活机体与外来入侵者或自身损伤作战,包括:(1)肝脏合成急性期蛋白;(2)垂体/肾上腺轴(pituitary/adrenal axis)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糖(肾上腺)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3)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发烧和厌食(Anorexia)。
给小白鼠服用脂多糖(LPS)可以诱导小鼠合成急性期蛋白和前发炎细胞因子,同时小白鼠也产生食欲不振[71~73]。
已经发现IL-6和食欲不振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证明,食品,以及饮食习惯都对机体的细胞因子网络具有重要的影响,例如蛋白质及其水解物、脂肪、乙醇、淀粉和糖类都对机体的细胞因子网络有作用。
3.1蛋白质及其水解物对细胞因子的影响食品中的蛋白质及其经过肠胃道消化后的短肽可能对机体具有很多生理功能,这一点直到近些年来才被广泛注意到。
其实,只要我们分析一下人类经常发生的食品过敏问题,就不难从逻辑上推断出食品肽并不是全部被消化成氨基酸才被吸收的,更不是对机体仅仅发挥营养作用,因为只要食物蛋白能引起人类过敏,就充分证明:食品蛋白不可能都被消化为氨基酸才会被吸收,因为仅仅20种氨基酸是不可能产生过敏的,而且过敏本身就是一种机体内部的信号传递和免疫响应。
1997年,Ulrike Bendix et al[74]系统研究了醇溶蛋白、酪蛋白、β-乳球蛋白和卵清蛋白对细胞因子网络的影响。
因为已知小麦醇溶蛋白(麦胶)、醇溶谷蛋白在少数人中可能引起消化道变态(超敏)反应(Coeliac disease),试验结果表明,食品肽,包括小麦醇溶蛋白可以结合到细胞表面,甚至进入细胞膜,影响细胞因子的产生,尤其是强烈影响γ-干扰素的合成与释放。
γ-干扰素是肠粘膜系统淋巴细胞活化期间所释放的一种最重要的细胞因子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发炎细胞因子。
除此之外它们还可以作用于粘膜和外周血中的T-细胞对白细胞介素-4、-5、-6,肿瘤坏死因子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的产生。
Ulrike Bendix et al认为,食品肽的结合作用可能代表了人类对食品蛋白质产生耐受性的重要步骤,这种对细胞膜的接合能力可能对小肠粘膜中的T-细胞进行抗原递呈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Lenka Jelinková et al[75]对小麦醇溶蛋白所引发的肠道发炎和过敏过程中引发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小麦醇溶蛋白在刺激人类单核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8和肿瘤坏死因子-α时显然是通过核因子NF-κB控制转录作用。
乳糜泄(Coeliac disease)是一种小肠慢性炎症,属于遗传性疾病,通常是由小肠对小麦醇溶蛋白或醇溶谷蛋白没有耐受性所产生的小肠慢性炎症。
小肠粘膜中醇溶蛋白特异性CD4+α/βT lymphocytes可能就是该免疫性疾病的主要因素。
在机体接受这类食品刺激后,辅助性T-细胞-1(Th1)就会强化合成发炎细胞因子(主要是干扰素-γ)和其他介导因子,这些介导因子可以作用于其他类型的细胞,诱发先天性免疫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