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小说中的阎罗王——印度地狱神的中国化
关于阎王的神话故事
关于阎王的神话故事阎王,古老神话中的一位重要角色,是掌管冥界、负责审判人间善恶、决定生死的神灵。
他的形象常以严厉判官的形象出现,但在神话故事中,却有着各种奇幻的故事与人物。
让我们一起探索一些关于阎王的神话故事,了解他的起源与传说。
一、阎王的起源阎王在中国神话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化信仰与传说。
早在先秦时代,中国就存在着对阴间、冥界的信仰,人们相信死后灵魂会进入冥界受审判。
而阎王就是执掌冥界的最高神灵,负责审判生死与善恶的神明。
二、阎王的宫殿阎王的宫殿被称作阴间,又名“阴曹地府”、“幽冥府”。
根据传说,阴间经过鬼门关后,就会进入冥府。
冥府中整齐排列着十八层地狱,每一层地狱都有不同的惩罚方式,根据罪孽的大小将灵魂送入相应的地狱受苦。
三、诛讨鬼差与罚恶鬼在阎王的领导下,有一支助手团队,包括诛讨鬼差和罚恶鬼。
诛讨鬼差主要负责捕捉逃亡的冤魂,将其带回冥府受审。
而罚恶鬼负责监管地狱中的罪恶鬼魂,确保其受到相应的惩罚。
这些神明的存在体现了阎王审判的严厉与公正。
四、判官与生死薄除了阎王本身,阴间还有四位判官,分别为“一生”、“一殇”、“一分”、“一亡”。
他们负责审判人间的善恶,根据生死薄上记录的个人善恶行为,决定灵魂的前程。
生死薄是阴间重要的文书,记录着人间万事万物的生死到来,以及整个宇宙的轮回。
五、孟婆汤与遗忘之水根据传说,当灵魂穿过鬼门关进入冥府时,会遇到孟婆。
孟婆是阴间的一位神仙,她手持盛满孟婆汤的碗,灵魂需要喝下孟婆汤来忘却前世的记忆。
而孟婆汤的目的是让灵魂从过去的牵绊中解脱,开始新的轮回。
除了孟婆汤,冥府中还有遗忘之水,用来让灵魂彻底的遗忘世间事物。
六、轮回与报应在神话故事中,阎王不仅审判灵魂的善恶,还面对着冥府内外的各种挑战和诱惑。
而轮回与报应是冥府的基本原则之一。
当人们的善恶尽量平衡时,他们将获得平安的轮回。
但如果行善行恶严重偏向一方,将会在下次轮回中受到相应的报应。
七、牛头马面与冥府守卫冥府中最著名的存在之一,就是牛头马面。
因掌管世人夭寿,阎罗王令人闻之色变,阎罗王的来历是怎样的?
因掌管世人夭寿,阎罗王令人闻之色变,阎罗王的来历是怎样的?
即使是大奸大恶之徒,天不怕地不怕,也没有不怕阎罗王的。
那么阎罗王是怎么来的呢?真有阎罗王吗?
其实中国古代原本没有阎王的观念,佛教从古代印度传入中国后,阎王作为地狱主神的信仰才开始在中国流行开来。
在古代印度神话中,阎王是管理阴间的王。
佛教创立后,沿用了阎王的观念,认为阎王是管理地狱的王。
阎王信仰随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人是比较认同地狱观念的,只不过做了些许改造,在阎罗王上面又立了几个道家的神,这样,阎罗王便不再是阴间的第一把手,只成了一个负责具体审判事务的官员。
再后来,审判的权力也被分割,一个阎王又成了“十殿阎罗”。
至于阎罗王之位到底是谁在担任,自隋唐到清末,产生了多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隋将韩擒虎。
《二十四史》多讳鬼神,但韩擒虎死后做阎罗的传说,竟被记入本纪,可见此说在当时十分流行。
据说当时韩擒虎未死时,便有阴间众官吏来接。
隋文帝杨坚听说,专门设宴为他送行。
另一说法是北宋名相寇准,寇准向以公正秉直闻名,估计是出于这个原因,民间“推选”他当阎罗。
还有一种常见的说法便是北宋的龙图阁直学士包拯。
以包拯的刚正直言,执法严峻,自是阎罗王的最合适人选。
甚至有人说他在世时便已经开始着手审理阴间案子,所谓“日断人间,夜判阴间”,为死后的正式赴任做好了准备。
另有说法则是南宋丞相江万里,他为人刚直,触犯权奸贾似道后回乡。
后来元兵攻破南宋,他投水自杀。
民间推举他,多半也是因其刚直不阿。
阎罗王简介
阎罗王简介阎罗是印度教的死神、祖先之王、灵魂归宿的最终审判者。
他也被称为“克制者”、Pretaraja 或“鬼王”、Dharmaraja 或“正义之王”,因为Daksinasapati 被认为是南区的摄政王。
Yama 也可以简称为“死亡”——Antaka、Kala 或Mrtyu。
由于他的好责任决策提供依据一个人的事迹记载,上帝特别与规则相关的法律。
阎罗王也出现在伊朗神话、中国和日本传统神话以及佛教元素中。
Yama 的家庭关系Yama是太阳神Vivasvat(或其他版本中的Visvavasu)的儿子,他的母亲是Saranyu-Samjna(良心)。
他是 Manu 或 Vaivasvata 的兄弟,他还有一个双胞胎姐妹 Yami(或 Yamuna)。
在某些神话中,Yama 和Yami 是最早的人类和人类的创造者,但在其他版本中,Yama 是第一个死去的人类,因此是第一个进入下一个世界的人。
Yama被认为是Yudhisthira的父亲,Yudhisthira是潘杜五王子之一。
他的妻子是赫玛马拉、维贾亚和苏西拉。
阎魔作为灵魂审判者与其他文化中的死神或冥界之神不同,阎摩并不总是被描述为恶人的惩罚者。
不过,有些人害怕这位神明,尤其是因为他的两只大猎犬。
这些可怕的生物有四只眼睛,它们守护着死者到达阎摩的必经之路。
这些狗有时会被送到活人的世界,以向阎罗王招手。
在其他版本中,一只鸟执行这项职责,将死者召唤到阴暗的冥界深处的神之城Yamapura。
在另一个版本中,Agni(印度教火神,Yama 和 Yami 的儿子)将死者带到 Yama。
善良的人将享受永恒的幸福,并在天上像星星一样闪耀当灵魂抵达阎罗王的卡利奇宫时,他们首先会遇到阎罗王的看门人Vaidhyata,然后两名侍者Kalapurusa 和Chanda(或Mahachanda)将他们带到大神面前。
首先,他们的世俗行为由Yama 的抄写员Citragupta 宣读,他查阅了大量登记册,Agrasandhani。
盘点民间神话里那些统治阴间的神,阎王原来只是打杂的。
盘点民间神话里那些统治阴间的神,阎王原来只是打杂的。
中国的神话体系繁多,佛道掺杂,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了非常混乱的神话体系,这也造成了天庭或地府中,一个职位往往由多名神灵担任,在地府的那些统治者中,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就有阎王,酆都大帝,地藏王菩萨等,还有一些名气不是很大的,那么在地府里究竟有多少位统治者呢?小编就为大家盘点一下。
一、阎王——民间流传最为广泛的地狱统治者。
阎王,有时在民间又被称为阎罗王,其实两者是不一样的,阎王是代指十殿阎王,而阎罗王只是十殿阎王中的一个,十殿阎王依次是: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王、卞城王、泰山王、都市王、平等王、转轮王。
阎王掌管人的生死和轮回,在中国民间就广为流传着“阎王要你三更死,谁敢留你到五更“的谚语,在佛教传说中也有提到,人死后要去阴间报到,接受阎王的审判,生前行善者,可升天堂,享富贵,生前作恶者,会受惩罚,下地狱,所以阎王在民间也是公正的象征,无论贫贱富贵,无论草民帝王,都会死亡,都会受到公正的审判,据说包拯死后成为了阎罗王,继续审理阴间的案件。
在中国的古代原本没有阎王的概念,佛教从古代印度传入中国后,阎王作为地狱主神的信仰才开始在中国流行开来,原型应为印度神话中的阎魔王,在早期佛教神话中阎罗王是阴间唯一的王,但在道教将阎罗王归为十殿阎王其中的一位,融合民间传说将其与历史人物结合的说法在民间广为传扬之后,佛教也随之将十殿阎王概念吸收。
二、酆都大帝——中国早期神话里的地狱之王。
酆都大帝在道教中又被称为北阴大帝、北太帝君,是地府冥界的最高神灵,主管冥司,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地狱之神,为天下鬼魂之宗。
凡生生之类,死后均入地狱,其魂无不隶属于酆都大帝管辖,生前所犯之罪孽,均得到审判,十恶不赦及大奸大恶的人都要关进酆都地狱,酆都地狱比佛界的十八地狱更为恐怖,阴森。
酆都大帝住在酆都山,就在现在中国重庆市附近的酆都县,传说这里是通往地狱之门。
人们认为酆都大帝生活在地底下,那里有一系列地狱,分别有神负责,酆都大帝管理着36个地狱。
阎罗王在古代民间信仰的地位
阎罗王在古代民间信仰的地位在中国古代民间信仰中,阎罗王是一个极具存在感和地位的神祇,他被认为是冥界的主宰,掌管着生死轮回,决定着人们来世的命运。
阎罗王的形象多样,有男有女,亦或是呈现出各种动物和恐怖的怪物形象,但他的地位却是不可动摇的。
一、阎罗王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形象阎罗王最早出现在《封神演义》中,被描绘成一位恐怖的鬼神,其形象常常是双眼圆睁、嘴唇微启、手拿扇子、脚蹬花鞋等,看起来十分奇异可怕。
在传统的民间信仰中,阎罗王是一个身着黑袍,面容严肃的主宰,可同时具备男性和女性的性别特征,甚至有“悔过女阎罗”的说法。
他通常被称作摄司南洲,也有人称之为邀月、楼鬼、玉华、阴山等,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阎罗王的多种形象认知和想象。
二、阎罗王在民间信仰中的地位在古代民间信仰中,阎罗王拥有很高的地位,被认为是生死轮回的主宰,他掌握着人们的命运。
当人死去之后,阎罗王会将其押解至冥府之中,然后进行一场审判来决定其来世的命运。
他会根据该人的善恶行为,判决该人是轮回转世和浸杯受苦。
因此,在生前的时候,人们时常拜神祈求阎罗王的宽恕和庇佑,希望自己在来世中获得美好的命运。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阎罗王也被视为文化符号,承载着智慧、修炼、审判等方面的寓意。
阎罗王在孝道、尊老、敬祖方面,也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
三、阎罗王在现代文化中的影响阎罗王虽然是一个古老的民间信仰,但是其影响力依然广泛。
在现代影视文化中,阎罗王常常被描绘为恐怖、骇人的形象,例如《青蛇》、《西游记》等作品中。
“鬼谷子”中也有“阎罗殿”出现。
此外,在当代的网络文化中,人们也对阎罗王进行了各种形式的臆想和表达,例如网络游戏美滋滋、YY语音等软件模拟的阎罗王形象,展示出了当代青年对于阎罗王的充满神秘和幻想的畅想。
阎罗王作为一位中国古代民间信仰的重要人物,不仅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更在文化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力。
其不断变幻的形象、多样的代表意义,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浅析唐两京地区“地狱说”与“阎罗王”观念
浅析唐两京地区“地狱说”与“阎罗王”观念作者:张莹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12年第10期[摘要] 佛教在传播过程中对于民间化的问题很关注,尤其在唐代两京地区,为了迅速占领市场,其运用各种方式影响人们,其中,地狱说和阎罗王观念是佛教传播的两大法宝,通过它们很快将佛教发扬光大。
本文通过对唐两京地区有关地狱说和阎罗王观念的论述,说明佛教在民间化过程中重视采取这两种途径去渗透和影响当地人们,这二者对于佛教在民间扩大传播有重要作用,增强佛教对大众的影响,并且通过此也可反映当时两京社会的一些情况。
[关键词] 唐代两京地区地狱说阎罗王佛教民间化一印度佛教自传入汉地以来,即与中土传统文化相结合,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至隋唐时期,中国佛教臻于鼎盛。
唐时中国名僧辈出,对佛学义理上的阐发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前代,为建立具有中国化特色的宗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与此同时,佛教信仰不断深入民间。
二佛教能入乡随俗,根据两京地区人们情况,充分运用地狱和阎罗的观念,将民众目光牢牢吸引住,进而加快佛教传播进程。
阎罗是地狱之王,掌管生死,地狱是其权力实现的地方。
1.“地狱说”观念。
“地狱是梵文Naraka的音译,也译作…不乐‟、…可庆‟、…苦具‟、…苦器‟等,是佛教所说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中的恶道之最。
隋唐时期,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地狱观念。
“这类地狱描写比比皆是,说明地狱说已经深入民间。
”[2]唐代两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和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背景下,各种问题更为复杂,两京的一些人们面对各种势力,“从来都无可奈何,地狱说的传入,给了一个下层人民从精神上报复的武器,历来无法发泄的怨怒,终于找到了一个出口。
”[3]先来看看人们怎么看待和认识地狱的:“唐吴道玄字道子……穷丹青之妙。
吴生画此地狱变成之后,都人咸观,皆惧罪修善。
两市屠沾,鱼肉不售。
”[4]再来看看地狱在人们心中到底有多恐怖,以至人们对此十分害怕:“……初至粪池狱,从广数顷,悉是人粪。
十殿阎王是哪十位
十殿阎王是哪十位十殿阎王是民间流传主管地府十殿的十个掌控者,其说始于唐末。
十殿阎王,其名分别为:一殿秦广王、二殿楚江王、三殿宋帝王、四殿仵官王、五殿阎罗王、六殿卞城王、七殿泰山王、八殿都市王、九殿平等王、十殿转轮王。
因分居地府十殿,故名。
阎王是梵阎罗天子,或称阎罗大王。
阎魔,即琰摩、琰摩罗。
意译为"缚",缚有罪之人也。
原来是古印度神话中管理阴间的天王,有兄妹双王之说,称兄治男魂,妹治女魂。
以阎王作为阴间的主宰,掌管地狱轮回,约在南北朝时传入中国。
原来阎王只有一人,由治事现为五人,其僚佐有十八人。
唐代时,民间传说有天帝册封阎罗王,并由其统率五岳卫兵之说,同时也有地狱分为十殿,十殿均有主,称地府十王。
十王各有名号,合称十殿阎王。
阎王在《梨俱吠陀》中即已出现,佛教沿用这一说法,称阎王为管理地狱的魔王,据《问地狱经》(佛教大藏中没有此经,应属于伪佛经)载,阎王从前是毗沙国的国王,在与维陀始生王的战争中因兵力不敌而立誓,愿为地狱之主。
他手下的十八大臣率领所属百万众共同立誓,共治地狱罪人。
十八臣就是后来的十八地狱之小王,百万之众即后来地狱的众多狱卒。
阎王所住的宫殿位于阎浮提洲南二铁城山外,纵广六千由旬。
另据《禁度三味经》(佛教大藏中没有此经,应属于伪佛经),阎王治下有五官,鲜官禁杀,水官禁盗,铁官禁淫,土官禁二舌,天官禁酒。
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五说:“梵音阎魔,义翻为平等王,此司典生死罪福之业,主守地狱八热、八寒以及眷属诸小狱等,役使鬼卒于五趣中,追报罪人,捶拷治罚,决断善恶,更无休息。
”但未明有其他阎王。
阎王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传说他是阴间的国王,人死后都要到阴间去报道,接受阎王的审判,生前行善者,可升天堂,享富贵,生前作恶者,会受惩罚,下地狱。
中国佛教中,又有十殿阎罗之说。
十殿阎罗是中国佛教所说的十个主管地狱的阎王的总称,这一说法始于唐末。
分别是: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仵官王、阎罗王、卞城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转轮王。
论经变画中地狱阎罗王信仰的本土化
作者: 欧玄子
作者机构: 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甘肃兰州730000
出版物刊名: 牡丹江大学学报
页码: 20-23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6期
主题词: 泰山治鬼 酆都 阎罗王 地狱
摘要:本文运用经变画结合文献分析法,以阎罗王从印度极乐世界的引导者变为中国小说传统中的苦痛之最——地狱的统治者这一过程为研究内容,在分别介绍印度、中国两地的地狱信仰情况后,将佛教地狱取代中国本土宗教地狱信仰及之后继续本土化的历史,按时间顺序分为秦汉、魏晋南北朝、唐五代和宋四个阶段,从地狱和地狱的统治者两个方面描绘了不同时期的地狱信仰情况,对民间地狱信仰中佛道融合相互渗透的现象做了一些思考。
【另一世界】中国神话中的阎王跟西方的死神有什么区别?
【另一世界】中国神话中的阎王跟西方的死神有什么区别?首先西方死神这个定义很泛,西方有很多民族,每个民族都有他们的神话传说,那么西方死神也就不只一个。
其次在很多民族的观念里,死亡世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有诸多鬼神,这些鬼神虽然分工不同,但既然都从事与死亡有关的职业,那么就都可以归入死神的行列,这样要逐一讨论过去就没完没了了,因此我只能举几个有代表性的神来说。
首先,是中国的阎王,他原本产生于印度,是印度神话中第一个死去的人类阎摩(汉语音译为阎罗),因为是第一个死去的人,开辟了通往阴间的道路,所以成为死神。
他是死亡世界的君主,底下还有不少当差的小神。
古印度人相信业报、轮回转世,而决定人下一辈子转世成什么的,遭遇什么样的命运的就是阎摩,他会根据人生前所做的善恶公正无私的进行裁决,因此他又被印度人视为“正义之神”,形象是比较正面的。
【阎王】传入中国以后,他的形象和地位大致上保持如此。
而且部分古印度人相信冥界有多为冥王,传入中国以后最终定型为十殿阎罗,即十个阎罗王。
第一殿为秦广王,负责初审来到冥界的灵魂,然后决定将他们发配到其它哪一殿,再由各殿的阎罗进行下一步判决和处理。
再来说西方的死神,一般我们熟悉的形象是一具骷髅,身披黑袍,手执镰刀的样子。
但是古代西方各国传说中皆没有这样一个死神的形象,他的形象应该是近现代才产生的。
骷髅和黑袍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寓意,象征死亡和阴郁。
至于为什么要拿镰刀呢?一种猜想认为镰刀来自古希腊神话中的克洛诺斯,他用镰刀(其实是弯刀)阉割了自己的父亲,镰刀成了他的标志性象征,而且克洛诺斯还是时间之神,时间终结就意味着死亡降临,所以人们渐渐把他的镰刀和死亡联系到一起。
这个持镰刀的死神在艺术作品中出现多是带走死者的灵魂,没有体现他从事审判工作,由此可以猜想他的职位相当于勾魂使者,地位比较低,属于跑腿的,就跟黑白无常一样。
【当代西方艺术作品中描绘的死神】接下来要介绍的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冥王哈迪斯,他是众神之王宙斯和海神波塞冬的兄弟,当初在抓阄决定分配统治领地时,他抓到了冥土。
中国神仙之掌管冥界的不止是阎罗王
中国神仙之掌管冥界的不止是阎罗王很多人认为管理冥界的就是阎罗王,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其实管理冥界的神很多,应该各有各的地盘,并且各有各办事人员。
第一位:东岳大帝即是东岳泰山神,东岳泰山为群山之祖,五岳之宗,多受历代皇帝这是中国道教本土掌管冥界的神,封神演义中黄飞虎为东岳泰山神,封祀惯有帝号。
东岳大帝是主人生死,管理鬼魂的神。
相传中国人死后,魂必游泰山。
另有说:中国的五行,东方为木,主万物之生死,亦即人之手算。
东岳庙也是各地大庙之一。
东岳大帝手下代表性办事人员:牛头、马面这二为经常有人把他们和黑白无常说道一起,其实不对的(后文会说的黑白二君)。
牛头、马面此二君也是中国本土产物,冥间鬼卒,他们手持钢叉,专门拘捕刚死的鬼魂,送到东岳泰山冥府,听候发落。
其实最早的鬼卒只有牛头这一位仁兄,但是这位仁兄执法有的时候依法办事,有时也收受贿赂私放鬼犯,就又给他配了个搭档就是马面,既能互相协助,也能互相监视。
第二位:酆都大帝此神可是中国本土的一位大神,幽冥地府的主宰,地位相当的高,在道教中将神仙分为7阶,此君为第二阶第7位,据说是是鬼神之宗。
但是虽然名声很大,事迹却少。
酆都大帝手下代表性办事人员:五方鬼帝道教中有五方鬼帝:蔡*壘为东方鬼帝,治桃止山。
张衡、杨云为北方鬼帝,治罗酆山。
杜子仁为南方鬼帝,治罗浮山。
周乞、稽康为中央鬼帝,治抱犊山。
赵文和、王真人为西方鬼帝,治磻冢山。
第三位:阎罗王此为原为外来的神仙是佛教中的掌管地狱主宰,但是入乡随俗,这位也是传入中国后被彻底汉化的神仙。
佛教中有十界之说,即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
前四个为四圣即为乐土,后六个为六道即秽土,而六道中后三个又称恶三道,地狱又为恶三道之末。
地狱又分八热地狱、八冷地狱、十八层地狱(详情见地狱传说基本都一样)。
十殿阎罗:这个是佛教传入中国后被彻底汉化的产物,也许古代中国人不想死后被外来的冥界老大管理,所以给阎罗王安排了九个同僚,并将真正的阎罗王以乱用职权的名义降到了第五殿,估计这还要归功于如来佛祖的面子(要不不定给降到那去呢),要说古代中国人还是很爱国的。
秦广辉——精选推荐
秦⼴辉
基本内容
秦⼴辉是中国传说中的阎王。
阎王⼜叫“阎罗”,古印度梵语之⾳译,是佛教神话中阴间主宰。
传⼊中国后便有了中国特⾊,民间认为死后为阎罗王者,⽣前多为刚直之⼠,如包拯、寇准、范仲淹等都当过阎王爷,百姓多么希望阴间的官员是清正廉明的。
民间传说阴曹有⼗位阎王,称为⼗殿阎君。
《铡判官》戏中包公最后找到的是五殿阎君,就是
,据说他原来是⼀殿阎君,专司⼈间夭寿⽣死,因可怜屈死⿁,屡放他们还阳伸雪,被降调到第五殿,看来这位阎君是有⼈情味和正义感的,起码也能讲理。
所以当他得知⼿下⼈真的徇私舞弊,赃证具在,毅然将判官张洪交与包⼤⼈引渡还阳,严肃处理,是⼀位好阎王。
秦⼴辉[1]。
连死人都惧怕的“十殿阎罗”到底是个什么鬼?一个比一个心狠手辣
连死人都惧怕的“十殿阎罗”到底是个什么鬼?一个比一个心狠手辣由于,阎罗王的形象出现于各种文学影视作品中,所以,被民间百姓熟知。
在古代,皇帝是人间至高无上的存在,是阳间的统治者;而传说中的阎罗王则是冥界至高无上的存在,是阴间的统治者。
一个凡人,若非有大机缘修炼成仙,终有寿终的一天,这时,他就会来到地下受阎罗王管辖。
实际上,阎罗王的传说并非源于中原,而是随着印度佛教传入中国。
当时,古代雅利安人的一支开始了在印度北部地区的统治,并在那里创造了吠陀文化的种姓制度,开创了印度历史上的吠陀时期。
雅利安人使用比梵文更古老的语言写成吠陀经,其中最早的是《梨俱吠陀》。
根据记载,耶摩神居住在天界的乐土,人死后的灵魂都要到那里去见耶摩神,而耶摩神就是阎王的最初来源。
因为阎罗王掌控着亡灵,所以,在民间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许多寺庙中都能看到这位阴间天子的造像,甚至,道教也引入了这位神灵,对其推崇备至。
随着宗教人士和老百姓的口耳相传,这位神灵逐渐变成了除恶扬善的存在,地位大幅提高。
在阎罗王的发源地印度,早就有人间和阴间的说法。
古印度的人间统治者是国王,所以,与之对应的阴间统治者即为阎罗王,在传入中国的时候,“王”比“帝”的地位要低,所以,给人一种阎罗王的地位不如天庭玉帝的错觉,实际上二者在信仰中的地位是对等的。
“阎罗”一词在印度又有平等的意思,可见,在古印度人民看来,生存的世界有着太多的不公平,等到死后来到阴间,在象征着公平的阎罗王面前,一切贪赃枉法的小人都没了依仗。
这个思维跟后来我国的民间的“四大阎罗”不谋而合,可见,封建时代人们只能寄希望于神灵,借此获得生存下去的勇气。
佛教有生死轮回的说法,对平等一词也有独到的见解。
轮回就是人从生到死,死后还生,循环往复。
佛教劝人向善,死后灵魂能够来到美好的西方世界,修成佛果不再受轮回制约,也就是不必受生离死别之苦。
除此之外,那些对佛徒不尊敬和贪赃枉法的坏蛋将会堕入地狱受难,在地狱最高的领导人正是阎罗王,这位统治者一视同仁,绝不会对灵魂有差别对待,秉公执法,又被称为“平等王”。
阎罗王的前世今生
阎罗王的前世今生提起阎罗王,相信每个中国人都非常熟悉,他是幽冥世界的主宰,是审判一切亡灵的大法官。
然而,其实阎罗王并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神灵,而是从印度进口过来的。
在印度,阎罗被称为“阎摩”(Yama/Yamaraja)。
他是太阳神苏利耶的儿子。
相传太阳神苏利耶刚出生的时候是个大肉球,他的哥哥们虽然把他改造成人形了,但还是嫌弃他,不承认他和他们一样是天神。
故而苏利耶成了印度神话中的第一个凡人。
他娶了女神萨拉尼尤为妻,生育了阎摩。
阎摩的名字是“双生子”的意思,因为和他同时出生的还有一个孪生妹妹,叫做“阎密”。
后来苏利耶作为神的身份获得承认了,然而,阎摩和阎密(还有一个与他们同父异母的弟弟摩奴)是苏利耶成神之前所生的孩子不能算做神,只好继续当凡人了,不过他们也成为了人类的祖先。
《梨俱吠陀》中保留着一段妹妹阎密要求哥哥阎摩与她结合的对话,阎摩一开始是拒绝的,但后来肯定还是接受了,否则怎么繁衍出人类呢?这种近亲乱伦的例子在神话中很常见,许多民族都将自己的祖先视为一对相互结合的兄妹,比如:日本神话里的伊耶那岐、伊耶那美,埃及神话里的奥西里斯、伊西斯,中国神话里的伏羲、女娲。
我们不必把这种事情当成污秽的事情,它是应原始社会的社会条件所产生的,自有其合理意义。
《鬼灯的冷彻》里的阎罗王《梨俱吠陀》是这样赞颂阎摩的:“向尊敬的王者,阎摩,毗婆湿婆(即苏利耶)之子,奉献祭品。
他将世人聚集于一处;他巡行至我们之上的高处,寻觅和发现众多道路。
阎摩最先为我们开拓了游牧之途,该牧场永远不能从我们手中夺走。
凡人生于世间,无不归于我们古代祖先所行经的道路,而这是他所指引。
”这些颂诗说明了阎摩被印度雅利安人奉为祖先神,他们将游牧道路的开辟归功于阎摩。
或许阎摩最初确实是印度雅利安人的一位远古名祖,就像中国的炎帝、黄帝、蚩尤一样。
阎摩也是第一个死去的人类,黑夜正是由于阎摩的死亡而产生的。
阎摩死后,他的妹妹阎密不停的哭泣,众神都来安慰阎密不要为了无法改变的事情过度悲伤。
阎王爷的前世今生
阎王爷的前世今生有句俗话说的是“阎王好见,小鬼难缠”,指的是县官不如现管。
但今天小编要说的而是这个俗话里的阎王爷。
说到阎王爷,很多人想到的是掌管地狱的王。
但在进一步说阎王到底是谁,有的人就不知道了,最多只能说出来十殿阎王,下面来仔细看看阎王爷的前世今生。
阎王爷,还叫阎罗王,原型是印度神话中的阎魔王,在早期佛教和印度教神话中阎王是冥界唯一的王。
“阎魔王”一词,又译作双王,系因此王在地狱中双受苦乐之故。
此外,另有一说,谓系兄妹二人共为地狱之王,兄治男事,妹治女事,因此称为双王。
依佛书所载,阎摩鬼王,总治一四○地狱。
其宫殿在阎浮提洲南方的铁围山之外,纵广六十由旬,有七种墙壁、栏楯、铃网与行树。
台殿园苑,景境甚为殊丽。
然而阎王并不只是享福报与主掌地狱狱政而已。
由于他宿世曾造恶业,业报所及,使他在冥司仍然三时自受其苦。
受苦之时,宫殿自然变成炎炽铁城,他也会被守狱者施以种种处罚。
当他忏悔心切、发愿入佛门时,则苦报自然消除。
在密教里,阎摩王被列在天部,名为焰摩天。
而且也有以焰摩天为中心的修法。
依《十二天供仪轨》所载,此天像是︰骑乘水牛,右手执人头幢,左手仰掌,有天女与持刀棒戟之鬼使为侍。
在修法方面,日本有一种‘焰摩天供养法’(略称‘焰摩天供’),主要功能是除病、息灾、延寿与生产。
修焰摩天法时,所建立之别尊曼荼罗,谓之‘焰摩天曼荼罗’。
而我们所熟悉的阎罗王,其实是道教的神仙,道教根据印度神话及佛教的阎魔王收编归为其中一位的十殿阎王,并结合民间传说将其与历史人物结合的说法在民间广为传扬。
但同时,佛教也将十殿阎王概念吸收,由此佛教神话中阎罗王冥界之王的神职被剥夺,佛教的阎罗王也成了和本土道教一样由北宋包拯担任的地府第五殿殿主。
原来阎王只有一人,由治事分现为五人,其僚佐有十八人。
唐代时,就有天帝册封阎罗王,并由其统率五狱卫兵之说,同时也有地狱分为十殿,十殿均有主,称地府十王。
十王各有名号,合称十殿阎王。
所谓十殿阎王依次是: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王、卞城王、泰山王、都市王、平等王、转轮王。
盘点幽冥地狱的十大主宰,十殿阎罗排名垫底,酆都大帝只手遮天
盘点幽冥地狱的十大主宰,十殿阎罗排名垫底,酆都大帝只手遮天盘点中国神话中幽冥地狱的十大主宰佛教地狱主宰地藏王菩萨只能排第五,开辟酆都地府的太乙救苦天尊不能进前三,这三位一个比一个恐怖。
他们究竟是谁呢?他们的实力又究竟有多强?第十名泰山王董和泰山王是中国神话传说中,地府的看守者之一,他掌管着十殿阎罗的第七殿。
泰山王董和是三国时期,刘备手下的官员,因其极度清廉,并且在做官期间,整治了民间官员奢侈腐败的风气,深得百姓爱戴,所以在死后魂归泰山,敕封泰山王。
但这一说法其实与当时社会风气有关,在东汉末年,战火纷飞死伤无数,民众们开始迷信人死后可以魂归泰山,善良的人会有善终,而泰山王就是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自那以后,泰山王就成为了地府十殿阎罗的第七位,只手掌管大海底,热恼大地狱。
热恼地狱又被叫做碓磨肉酱地狱,顾名思义,来到这里的恶人,最终基本上都成了一坨肉酱。
而能来到这里的恶人,生前必然是凶猛狠恶之辈,比如诈骗偷盗,买卖人口,赌博破产,拷打学生佣人等,如果生前犯有以上恶行的亡魂,死后就会被打入第七殿地狱,灵魂受尽折磨。
抽肠扒肚都是轻的,油炸烙铁只是家常便饭。
第九名阎罗王包拯说起阎罗王,这可是家喻户晓的地府鬼王了。
正可谓阎王让你三更死,绝不留你到五更。
阎罗王就是掌管着人间众生生死的冥神,他也是佛教阴曹地府中的著名鬼王,虽然他只是掌管着十殿阎罗中的第五殿,但他的地位几乎与十殿之首的秦广王齐平。
他是半神半鬼的鬼神,人们常说的黑白无常牛头马面就是他的部下,各路鬼怪都要受他管控。
他的原型其实是印度神话中的阎摩罗王,早期是印度冥界唯一的主宰,但这一传说传到我国后,味道就稍微变了变,甚至在唐代时期,还传出了天帝册封阎罗王这一说法。
相传这阎罗王就是魁星下凡的包拯,包拯一片丹心,所以在死后被封为阎罗王,掌管地府。
第八神荼神荼是中国神话道教地狱体系,酆都地府中的五方鬼帝之一。
神荼在民间传说中其实以门神的形象为人熟知,一般住宅大门上贴门神的时候,会在左边门上贴上神荼的神像,衣服身穿宝甲,手持巨戟,面容狰狞,所以他在作为五方鬼帝的同时,还兼职担任门神。
从阎摩到阎王:印度阎摩形象的演变与东传
从阎摩到阎王:浅析印度阎摩形象的演变与东传即为例证。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阎王的形象并非完全出自我国人民的想象和创造,而是“印度的舶来品”a,最初源于印度教典籍中的阎摩形象。
一、阎摩形象的出现:吠陀文献中的阎摩阎摩(Yama)一词出自梵语动词根√yam,本义为约束、束缚、控制,兼有双生之意。
印度现可考证的有关阎摩的记载最早见于“吠陀文献”。
《梨俱吠陀》(Rigveda)中有四首专门歌唱阎摩的颂诗(10.10, 10.14, 10.135, 10.154),另有其他一些诗歌提到他。
据其所述,太阳神毗婆薮(Vivasvat)是阎摩的父亲(vivasvatam huve yah pita te,RV. 10.14.5),因此阎摩也常被称作毗婆薮之子(Vaivasvat)。
b他“先行辞人世”(RV. 10.14.1),c是所有逝者的始祖,这与《阿闼婆吠陀》(Athavaveda)称其为第一个获得死亡的凡人(yo mamar prathamo martyanam,A V.18.3.13)完全一致。
离世后,阎摩“沿大陡坡”“为众探寻归去路”(RV.10.14. 2),在天上建立了亡者的王国,“以后出生者,各沿此路往”(RV.10.14.2)。
尽管“吠陀”文献中没有详细描画阎摩的样貌穿着,但是从诗文中可以看出,吠陀时代,阎摩的形象及其掌管的王国尚未染上恐怖的色彩。
《梨俱吠陀》中,阎摩居住在光辉灿烂的“诸天殿堂”(RV.9.113.8),那里“地分昼夜,复有活水”(RV.10.14.9),“仙笛齐奏”,“颂歌高唱”(RV.10.135.7),充满欢乐,被誉为“修善者往生最胜地”(RV.10.14.1)。
阎摩时常与众天神在枝繁叶茂的大树下开怀畅饮苏摩酒(RV.10.135.1)。
火神阿耆尼(Agni)与他关系最为密切,既是他的信使(RV.10.14.13),也是他的密友(RV.10.21.5)。
阿耆尼“接受运输事”(RV.10.15.12),一者负责将人间的祭品传送给阎摩,再者接受死者家属的祈请,按照吠陀仪轨焚食死者的尸体,勾出亡魂,引导其前往阎摩的王国安居享乐。
十殿阎罗
第十 殿 转轮 王薛
四月十七日诞辰, 专司各殿解到鬼魂, 分别善恶,核定等 级,发四大部州投 生。男女寿夭,富 贵贫贱,逐名详细 开载,每月汇知第 一殿注册。凡有作 孽极恶之鬼,着令 更变卵胎湿化,朝 生暮死,罪满之后, 再复人生,投胎蛮 夷之地。凡发往投 生者,先令押交孟 婆神,酴忘台
第五 殿 阎罗 天子 包
正月初八日诞辰, 前本居第一殿,因 怜屈死,屡放还阳 伸雪,降调此殿。 司掌叫唤大地狱, 并十六诛心小狱。 凡解到此殿者,押 赴望乡台,令之闻 见世上本家,因罪 遭殃各事,随即推 入此狱,细查曾犯 何恶,再发入诛心 十六小狱,钩出其 心,掷与蛇食,铡 其身首(包公即善 于用铡刀),受苦 满日,另发别殿。
恶多善少者曰孽镜台令之一望照见在世之心好坏随即批解第二殿发狱受苦第二三月初一日诞辰司掌活大地狱又名剥衣亭寒冰地狱另设十六小狱凡在阳间伤人肢体奸盗杀生者推入此狱另发入到十六小狱受苦满期加刑发狱
1
2
3
4
5
6
7
8
9
十
十殿阎罗
十殿阎罗也叫阎罗王、阎魔王、阎 罗,意译为缚,缚有罪之人
中国道教中,又有十殿阎罗之说。十殿阎罗是中国道教所说的十 个主管地狱的阎王的总称,这一说法始于唐末。分别是:秦广王、 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王、卞城王、泰山王、都市王、 平等王、转轮王。此十王分别居于地狱的十殿之上,因称此十殿 阎王
第一 殿 秦广 王将
二月初一日 诞辰,专司人间夭 寿生死,统管幽冥 吉凶、善人寿终, 接引超升;功过两 半者,送交第十殿 发放,仍投入世间, 男转为女,女转为 田。恶多善少者, 押赴殿右高台,名 曰孽镜台,令之一 望,照见在世之心 好坏,随即批解第 二殿,发狱受苦
十殿阎王与其来源
十殿阎王与其来源
在谈论阎王之前,首先应先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阎王的概念从何而来?二是阎王殿所处的“沃焦石”“沃焦海”又是什么?不先说明这两个问题,就会让人读得云里雾里。
“阎王”一词其实源于古代印度佛教,是对梵语阎魔罗阇的音译。
在佛教中认为,阎王是管理地狱的神,阎王之下,又设五官,鲜官禁杀,水官禁盗,铁官禁淫,土官禁舌,天官禁酒。
而当佛教传入中国后,阎王也本土化分出了十殿阎王的概念,所以十殿阎王其实是被二次创造于中国的地狱神。
十殿阎王处于沃焦石下方的各方世界,而沃焦石也是佛教中的概念,收录在《旧华严经》中,是一块大如山体的吸水石,因下方阿鼻地狱之火炙烤而常年焦热。
沃焦石所在之海便是沃焦海,为众生受苦之地。
“沃焦”也因此被指为人的欲情无尽,犹如此石之焦热难耐,苦不堪言。
阎罗王其实是对十殿阎王的简化,西游记中明确提到的地下神灵只有牛头,马面,判官,土地公,阎罗王,黑白无常与地藏菩萨。
其中的阎罗王便是化指审判发配所有的亡魂,其实这是对十殿阎王权利的合并。
十殿阎王依次排序,分别为,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
阎魔王,卞城王,泰山王,都市王,平等王,轮转王。
其职位所管之后会再叙。
其中五殿阎魔王又唤作阎罗王,是民间最多提到的阎王爷。
所以其实这是非常有趣的一个演变过程,在古印度佛教中,本唤作阎魔罗
阇与佛教一同传入中国,而后本土化为十殿阎王,再之后又被简化集权为阎罗王,绕了一大圈子,最后又回到了起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小说中的阎罗王——印度地狱神的中国化92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唐代小说中的阎罗王印度地狱神的中国化.范军(华侨大学文学院,福建泉州362021)摘要:佛教自两汉之际传人中土,其地狱观念伴随佛经传译和教义的流行而逐渐播布华夏.魏晋以降,外来的地狱信仰与本土固有的冥界思想相互融合,开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地狱观念.本文从阎罗地狱信仰在唐代融入中国民众信仰的神谱,阎罗信仰与地藏信仰合流的原因和影响,以及阎罗地狱信仰在唐代小说中世俗化的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述,认为佛教地狱观念经过中国文化的洗礼在唐代基本完成了"中国化"的过程,形成了植根中国文化土壤的阎罗地狱信仰,阎罗王也由印度的地狱神演变为中国的"世俗化"的地狱主宰.关键词:阎罗王;地狱;中国化;世俗化;唐代小说中图分类号:I2o7.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398(2007)O1—0092—07印度佛教地狱观念随着佛教的传播而流行中土,与中国本土的冥界思想相互融合,经过魏晋以降四百余年的渗透演变,逐步地中国化.印度佛教地狱观念一方面补充了中国文化中所缺乏的他界信仰的内容;另一方面又不断地为中国文化土壤所改造,到隋唐时期,中国佛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狱观念,成为其信仰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文学领域也产生广泛的影响.纵观中国地狱观念经过魏晋南北朝直到隋唐时期的发展演变,可以发现佛教思想体系与大量中国道教,儒家和民间信仰的冥界观念逐渐融合.突出的表现就是阎罗王这一来自印度佛教的神柢已融人中国民众信仰的神谱,并与地藏信仰合流,广泛普及于普通民众的信仰生活之中.这里仅根据唐代文学创作中小说的材料加以分析.小说的内容虽然出于虚构,但其中反映的观念是真实的;同时这种虚构的表现又促进了小说创作的发展.这一现象也是中,外文化交流影响文学创作的典型事例.六朝时期十分盛行的"泰山治鬼"信仰在隋唐已经淡化.我们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中屡屡可以看到的地狱主宰——"泰山府君",在隋唐五代的小说中则逐渐被以前很少见的收稿日期:2006—03—21基金项目i华侨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作者简介:范军(1972一),男,山东兖州人,文学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宗教文化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唐代小说中的阎罗王98"阎罗王"所取代."阎罗",又作阎魔,琰摩,阎摩罗,阎摩罗社,琰摩逻阁等,本是梵文yama—r~lja的音译,对于中国乃是外来的神祗.在印度古老的吠陀经典之中,他是太阳神威瓦斯瓦房特的儿子,世界上的第一个人.他死后成为死神和冥界之王,管辖着每个人死后的必经之路一"父辈之路".婆罗门教最初构想的阎王殿是类似天堂一样的灵魂归宿.因为在火葬后,只有纯洁的人的灵魂才能进入阎王殿,而有罪之人和有缺陷的人的灵魂则被留在灰烬的下面.在后来的印度,由于因陀罗的空中天堂越来越受重视,阎王殿就变成了专门审判和惩罚罪人的地狱,阎罗王从而也就变成了一个令人恐怖的凶神.…佛教地狱观里继承了婆罗门教神话中的地狱神阎罗王.但是当其传人中土之后,在中国本土信仰的影响之下,阎罗王在魏晋六朝时期一直被比附为汉代以来受到广泛尊崇的"泰山府君".而且在中国的很多早期佛经中,地狱的种类,处所,数量等等歧说纷纭,阎罗王地狱只是并列的数种地狱中的一种,阎罗地狱说也只是众多的地狱说中的一种..在现存六朝各种笔记小说中,只能见到很少关于"阎罗"的描述.①可知当时阎罗王并不受人重视.这大概是因为在中国初期佛教观念之中,地狱是罪人受罚之处,所有的刑罚都是罪人自己的业力所致,没有必要安置一个没有罪孽的王者来统御.在后来漫长的演变中,出于国人重视现世的观念,中国佛教依照人世帝王制度来构建出新的地狱观念.由于中土本来具有的"泰山府君"统治冥界的信仰影响甚大,所以佛教"阎罗地狱"说逐渐与本土"泰山治鬼"信仰合流,这就使得佛教众多的地狱说中并不重要的一种演变成为中国地狱信仰的主流.关于阎罗王的来历,《经律异相》卷四十九引述《问地狱经》《净度三昧经》,称阎罗王原是毗沙国王:阎罗王者,昔为毗沙国王,缘与维陀始王共战,兵力不敌,因立誓愿,愿为地狱主.臣佐十八人,头有角耳,皆悉忿怼,同立誓日:"后当奉助治此罪人."毗沙王者,今阎罗是;十八人者,诸小王是;百万众者,诸阿傍是,隶北方毗沙门天王.【2据日本佛教学者牧田谛亮的名着《疑经研究》,《问地狱经》和《净度三昧经》被断为是出于六朝中土沙门伪撰,所以这种说法可能并非源自印度梵典.又据南北朝时期佛陀耶舍,竺佛念翻译的《长阿含经》卷十九"世纪经地狱品",阎罗王及其冥吏是因罪业受罚入冥,昼夜三时,受诸酷刑,地位尚不如凡人:然彼阎罗王昼夜三时,有大铜镬自然在前.若镬出宫内,王见畏怖,舍出宫外;若镬出宫外,王见畏怖,舍入宫内.有大狱卒,捉阎罗王卧热铁上,以铁钩擗口使开,洋铜灌之,烧其唇舌,从咽至腹,通彻下过,无不焦烂;受罪讫已,复与诸彩女共相娱乐;彼诸大臣受福者,亦复如是.但是,到了隋唐时期,阎罗王的地位大为改观.在《太平广记》所收录的"地狱故事"中,表现阎罗王的故事在绝对数量上已超过表现泰山府君的故事,由此可知,在民众信仰中,阎罗王的影响也已超过了泰山府君.阎罗王取代了泰山府君在地狱的统治者地位,成为民众信仰中真正的地狱主宰,而泰山府君则降为阎罗王的辅佐.初唐时期唐临所着《冥报记》中虽然还有不少关于泰山府君的篇目,但是泰山府君已经屈居于阎罗之下.如在《睦仁蓓》一篇里作者借鬼吏成景之口说:天帝总统六道,是谓天曹.阎罗王者为人间天子,泰山府君如尚书令录,五道神如诸尚书,若我辈如大州郡.每人间事,道士上章请福,天曹受之,下阎罗王……阎罗敬①如《洛阳伽蓝记》卷二"崇真寺比丘惠凝"条,《幽明录》"李通"条以及《宣验记》"程道慧"条等罕见的几条.94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受而奉行之,如人之奉诏也.中唐张读《宣室志?郗惠连》中言郗惠连梦中奉天帝之命为"司命主者",前往地狱册封海悟禅师为阎王.阎王的属员甚众,其中有"五岳卫兵诸将",排列为五行,"衣如五方之色".其秘书称阎王为"地府之尊者也,标冠岳渎,总幽冥之务,非有奇特之行者,不在是选."[]卷七十七,姗一删由此可见,隋唐时期阎罗王已经和天帝,五岳,四渎之神等并列在一起,清楚表明袍已经被纳入中国本土民众信仰的神佛体系.在唐代小说中,阎罗王的形象已经与印度的那个虽然也拥有尊荣享乐,但却有一半时间受苦的地狱之王迥然不同了.隋唐时期的阎罗王继承了泰山府君的威福,改变了受苦受难的形象,成为司掌着人类生死簿记,掌管世人生死寿天的幽冥之主甚至是诸佛菩萨的化身了.这种转变明显受到中土传统文化的影响.因为按照中国文化中王权主义"君君臣臣"的等级观念,刑尚且不上大夫,何况拥有崇高威权,主宰民众祸福的地狱之王,更是应当高踞无上尊崇的地位了.在阎罗王信仰中国化的过程中,唐初沙门藏川所撰《佛说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佛说阎罗王受记令四众逆修生七斋功德往生净土经》等经典,对于进一步提高阎罗王的地位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在这两部敦煌遗经之中,最早将阎罗王一分为十:秦广王,初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王,变成王,太山王,平正王,都市王以及五道转轮王.这地狱十王分别司掌十殿地狱,又分别是不动如来,释迦如来,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弥勒菩萨,药师如来,观世音菩萨,阿朗如来和阿弥陀佛等十位佛菩萨的化身.L5J?"秦广王","宋帝王"乃是中土姓氏;"初江王"掌管奈河津,与中国固有的黄泉,死人河的观念密不可分;"五官王"则吸收了道教天,地,水三官观念并加以推演,增加仙官,铁官成为五官,司掌地狱中违犯杀,盗,淫,妄,酒五戒的亡魂,很明显这是糅合佛教的五戒,五根观念与中土的五行相生相克观念的构想;"太山王"是中国传统的"泰山治鬼"观念的遗存;"都市王"又似与民间信仰中城市的保护神——城隍信仰有关.这样,藏川的"十殿阎罗"说将佛教地狱观念和中国本土的思想和信仰融为一体,使阎罗信仰中国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了.阎罗王的中国化并没有就此停步.阎罗王既然变成了中国式的帝王,那也应该由中国人来担当.在隋唐时期,民间信仰中的阎王是由隋朝大将韩擒虎担任.《隋书?韩擒虎传》记载,韩擒虎死前"其邻母见擒虎门下仪卫甚盛,有同王者,母异而问之,其中人日:'我来迎王.'忽然不见.又有人疾笃,忽惊走至擒虎家日:'我欲谒王.'左右问日:'何王也?'答日:'阎罗王.'擒虎弟子欲挞之,擒虎止之日:'生为上柱国,死作阎罗王.死已足矣.'因寝疾数日竞卒,是年五十五."《河东记?崔绍》①中的阎罗王就是崔绍的亲家,而且在他之前还有很多人作过阎罗王:绍复咨启大王:"大王在生,名德至重,官位极崇,则合却归人天,为贵人.身何得在阴司职?"大王笑日:"此官职至不易得,先是杜司徒任此职,总滥蒙司徒知爱, 举以自代,所以得处此位,岂容易致哉?"绍复问日:"司徒替何人?"日:"替李若初.若初性严寡恕,所以上帝不遣久处此,杜公替之.""这段文字,反映了隋唐以降民间形成的正直之人更替为地下主的信仰.如《酉阳杂俎?前集》卷二:"至忠至孝之人,命终皆为地下主者".《北梦琐言》卷七:"世传云,人之正直,死为冥官."这些记载都说明此等思想在民间流传甚广.起自隋唐,迄至明清,民间相传为阎罗王者非常之多.着名的有韩擒虎,寇准,韩琦,范仲淹,包拯等真实的历史人物,不知名者则①<太平广记>中本篇引为出自<玄怪录>,程毅中校点<玄怪录?续玄怪录>将此篇收入补遗.<说郛>卷四引作出<河东记>,据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考证当为柳宗元<河东记>佚文.唐代小说中的阎罗王95不计其数.在人世间,很多时候正义难以伸张,人们希望出现铁面无私,是非分明如包拯的人来主持冥间审判,使人世间的不公平得以弥补.正直之人死而为阎王的信仰,使外来的阎罗王形象彻底被改造成中国人的模样,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强大的同化力.上文已经提到的唐代沙门藏川撰述的《佛说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佛说阎罗王受记令四众逆修生七斋功德往生净土经》等经典中宣扬阎罗王即是地藏菩萨的化身,反映了隋唐时期地藏信仰的流行以及阎罗信仰与地藏信仰的合流趋势.《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菩萨十轮经》和《占察善恶业报经》是有关地藏菩萨的三部最主要的佛经,被称为"地藏三经".这三部经典一般认为是隋唐时期翻译或撰述的.这三部佛经的翻译和撰述,促进了地藏信仰在中国的流布.地藏菩萨"我不入地狱,谁人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等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感动和吸引了大量信徒.地藏菩萨是中土尊奉的"四大菩萨"之一,但他与其他诸大菩萨主要的不同之处就是所谓"现出家相".现出家相是以出家比丘的身份,普渡众生,继承并发挥了释迦佛于浊世中度脱众生的精神.所以我们在寺庙中见到的地藏菩萨塑像都是露顶或着帽的比丘形象. 《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长阿含经》《立世阿毗昙论》和《起世经》等经论中,都曾提到阎罗王本来有出家为僧的愿望.经中称阎罗王常有志愿,希望命终之时,生于富贵人家,然后出家学道作沙门.如《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四"善聚品":(佛言)比丘当知:阎罗王便作是说:"我当何日脱此苦难?于人生中,已得人身,便得出家,剃除须发,着三法衣,出家学道."lI佛经上的上述记载为阎罗王信仰和地藏信仰的合流提供了理论依据.在隋唐时期,人们一般认为地藏菩萨是幽冥教主,地狱十王归属他的管辖;甚至直接认为阎罗王就是他的化身,在地狱之中度脱受难的亡魂.《地藏菩萨本愿经》旧题为唐代于阗高僧实叉难陀所译.但是现代学术界一般都认为是中土撰述.在唐代主要经录如《开元释教录》《贞元新定释教目录》中对此经都没有着录,而宋,元,高丽等历代藏经中也没有收载,只有在更迟的明藏中才收入此经.所以吕澈的《新修汉文大藏经目录》中认为此经为明初始得."但是从唐代地藏信仰广泛流传的史实来看,这部经典应该在唐代就已问世.虽然地藏菩萨的地狱拯救观念与大乘菩萨的救世精神两相吻合,但是地藏菩萨于地狱中拯救众生的信仰却更主要是源自中国本土思想.因为按照佛教业报理论,地狱惩罚是个人业力所致,外力无法更易,只有宿业得偿,才能出离地狱,投胎转世.这种绝对的"自力"观念与中国固有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思想完全不一致.按照中国固有的阴阳生克观念,既然有地狱惩罚就应该有地狱拯救.正是依据这样的逻辑,再加上大乘佛教的"菩萨救世"的精神,地藏信仰就应运而生了.此外,地藏本生中说到他两度亲历地狱,历尽艰难,度脱其母出离地狱,这样的行为与国人重孝道的传统思想相契合,这自然更有利于地藏信仰在中国的传播.在中国,关于地藏菩萨的来历有多种说法:如说是新罗王族,名金乔觉,出家为僧,渡海至九华山,坐化为菩萨;又一说为如来十大弟子,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婆罗门目犍连;还有认为是古印度婆罗门女,道教的金蝉子,等等.其中以前两说最为流行,而第二种更将地藏菩萨救母也与目连救母的传说结合在一起.《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七:职掌幽冥教主,十地阎君率朝贺成礼.相传王舍城傅罗卜,法名目犍连,尝师事如96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来,救母于饿鬼群丛,作盂兰胜会,殁而为地藏王.①地藏菩萨救母与目连救母的传说相融合,表明阎罗地藏的形象已经与中国传统的孝道观念结合得紧密无间了.十殿阎罗信仰还与民间流行的"七七斋","十王斋"有密切关系."七七斋","十王斋" 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丧葬风俗.据藏川《佛说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和《佛说阎罗王受记令四众逆修生七斋功德往生净土经》,人死后,在四十九天内,每个七日再加上满百日,满一年,满三年这十个日子里,要斋僧作法,追荐亡魂.因为在人死后的这十个阶段里,分别要经过地狱十王的审判和处罚,只有修斋造福,才能让亡魂如期出离地狱,投胎转世,而如果少了一斋,亡魂则会在这一王处多滞留一年."十王斋"和盂兰盆节一样,通过对中国传统的孝道观念和祭祀祖先活动的渗透,使阎罗地狱信仰和佛教提供的死后救赎方式与中国根深蒂固的祖先崇拜合流,在中国民众信仰的土壤之中牢牢地扎根了.众所周知,六朝时期是中国宗教信仰最虔诚的时代.时至隋唐,佛教阎罗地狱信仰则出现了明显的世俗化倾向.在小说,变文创作中则明显表现出宗教意味的淡化.虽然劝善惩恶仍然是重要的主题,但是众多小说,变文里只是利用阎罗地狱为题材而另有意图,或表现人情世故,或讽刺官场腐败,从而增加了作品中世俗生活内容,开拓了艺术创作的空间.在以劝善惩恶为主题的变文,小说中,地狱往往被描写得异常恐怖.例如着名的《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目连的母亲青提夫人因为欺诳凡圣,悭吝钱财不营斋作福,命终堕入阿鼻地狱.变文中所描写的阿鼻地狱是一个令人胆战心寒的地方:铁城高峻,莽荡连云,剑戟森林,刀枪重叠.剑树千寻似芳拨,剑刺相揩;刀山万仞横连,峨曲乱倒.猛火掣浚似云吼,眺踉满天;剑轮簇簇似星明,灰尘铺地.铁蛇吐火,四面张鳞;铜狗吸烟,三边振吠.蒺藜空中乱下,穿其男子之胸;锥钻天上旁飞,剜刺女人之背.铁杷踔眼,赤血西流;铜叉坐IJ腰,白膏东引.于是刀山入炉炭,骷髅碎,骨肉烂,筋皮折,手胆断.碎肉进溅四门之外,凝血滂沛于狱墙之畔.生号叫天,岌岌汗汗……然而唐人有关地狱的变文,小说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些充满世俗情趣的篇章.在那些变文,小说中,阎罗,地狱不再表现得阴森可怖,而是如同人间一样充满世俗人情和欲望的世界.如在唐代小说《河东记?崔绍》中,阴森恐怖的冥司地狱被描写得如同人间繁华的都市:街衢人物颇众,车舆合杂,朱紫缤纷,亦有乘马者,亦有乘驴者,一似人间模样.此门无神看守.更一门,尽是高楼,不记间数,竹帘翠幕,眩惑人目.楼上尽是妇人,更无丈夫,衣服鲜明,装饰新异,穷极奢丽,非人寰所睹.【"这也是佛教地狱观念已被中国化的典型表现.重视现世的中国人坚信"地下大抵如人世",从而将佛教中的令人恐怖和厌恶的地狱改造成了赏心悦目甚至充满世俗诱惑的人间都市.在唐人笔下如此充满世俗情调的地狱之中,自然也充满了俗世人间的人情世故.在唐I临《冥报记?兖州人》中,兖州人张某与泰山府君的四子有一段充满人情味的交游,行侠仗义的四郎不但搭救张某于强贼劫掠之中,还帮助他的妻子死而复生.戴孚《广异记》的《韦璜》里周混之妻韦璜被招入冥,目的是为泰山府君出嫁的女儿作jl症和染红.在这些小说中,冥界官吏不再是冷漠的神祗,也像人世间一样有儿女亲戚,婚丧嫁娶,也有着普通人的伦常亲情和友谊.①转引自吕宗力,栾保群着《中国民间诸神》(下),第4ll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唐代小说中的阎罗王97又如《广异记?邓成》,张读《宣室志?崔君》等篇章中,由于崔君的朋友是冥官,邓成的表丈是判官,所以崔君因朋友之力,得两年廪禄丰厚的假职;而邓成则由于亲戚的料理得返阳间.入冥受罚的人只要在冥界有亲戚或者朋友做官就可以获得开脱和通融.这正如阳世所谓"朝中有人好办事",在中国这种注重人情的社会里,一切社会规则都是具有弹性的,即使在地狱里x,-t于亲戚朋友也会网开一面.唐人这些有关阎罗,地狱的小说与魏晋六朝的佛教地狱巡游故事相比较,更加具有世俗色彩,当然也就更吸引人.在情节结构上,不再是情节简单,公式化的因果报应,而是更加复杂曲折,反映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人物形象也更充满生气和光彩.唐人小说突破魏晋六朝小说发明神道不诬,宣扬轮回报应的实录模式,利用佛教提供的一些人物和情节,驰骋他们的文采和意想,描绘缤纷多彩的人情与世态.与六朝的"释氏辅教之书"中的宣教故事不同,它们不仅仅是宗教宣传的工具,而已经发展为明显的艺术创造,具备了极强的小说文体的自觉.不仅如此,唐人小说关于阎罗地狱的小说中,还寄寓了他们对世事人生的感怀,借地狱故事影射讽刺俗世的官场腐败,表现了强烈的批判意识,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如《广异记?隰州佐使》里的佐使生算未尽,受罚完毕理应放还,而冥吏勒索钱财五十千,否则不放行.佐使因家贫无力办得,冥吏就逼他窃取胡儿五十千钱,交付后,才得以放还人间.牛僧孺《玄怪录》卷三《吴全素》中写吴全素还阳时,被鬼吏索钱五十万,吴身无分文,鬼便唆使他去姨夫家索钱,以托梦之法得钱千缗.这些鬼吏不仅敲诈勒索,还贪恋美色.《广异记?六合县丞》中,入冥后应被无罪放还的扬州谭家女,因为貌美而被门吏"曲相留连".谭家女以千贯相奉,请与还阳的六合县丞同行,六合县丞请已作判官的同乡刘明府帮忙,刘判官答应帮忙,但是要求和其子分得千贯酬金中的四百贯.这些判官,鬼吏使曾经法度森严的阎罗殿,充斥着肮脏的权钱交易,甚至如《玄怪录》卷二《崔环》中两个冥吏所受贿赂之多,竞无It段收取:某等日夜事判官,为日虽久,幽冥小吏,例不免贫.各有许惠资财,竟无暇取,不因送郎阴路,无因得往求之._,唐人小说中的地狱是人间的缩影,其对地狱官吏勒索钱财等丑态的描绘恰是俗世的一副官场现形记,小说以喜剧的形~X,-t现实社会中官场腐败进行了有力的讽刺与鞭挞.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敦煌残卷《唐太宗入冥记》也是生动反映唐代地狱观念和社会生活的一篇优秀的变文.它叙述了唐太宗因玄武门兵变,杀害其兄弟建成太子及元吉二人,被二人在地狱中控告,所以生魂被追入地狱.太宗入冥后不向阎王施拜礼,自称"朕是大唐天子,阎罗王是鬼团头."llJ3阎王羞惭,令判官崔子玉勘问太宗.由于崔子玉在阳世为太宗臣子,所以徇私为太宗改添十年阳寿,并趁机要挟太宗为其加官进爵,大加赏赐.太宗许诺还阳后将每年全国进贡的钱物都赐予他,还赐他蒲州刺史兼河北二十四州采访使,官至御史大夫,赐紫金鱼袋.虽然小说末尾写到崔子玉劝太宗回到长安时,多修功德:大赦,录讲《大云经》等,但是就整篇看来,宗教气氛远不如六朝时的"释氏辅教之书"中的"地狱巡游"故事那样浓厚.地狱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