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的说法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是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一、春节春节,即农历新年,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春节民间传统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春节期间要吃腊八饭,“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腊月除夕,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还要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新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与习俗
1春节的来历和习俗春节,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
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一、春节的来历: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
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2022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
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传统节日知识
传统节⽇知识 中国的传统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化的⼀个组成部分。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传统节⽇知识的内容,希望⼤家喜欢! 腊⼋节 农历⼗⼆⽉⼋⽇为中国腊⼋节。
民间有⾷腊⼋粥的习惯。
腊⼋粥也叫⼋宝粥,相传腊⼋节是佛祖“成道”之⽇,佛寺要仿效牧⼥献糜的故事,取⼋种⾹⾕和果实制粥供佛,故名⼋宝粥,腊⼋粥制法简单,营养丰富,味道⾹甜。
到了宋代,民间争相效仿,⼴为流传,成为⼀道深受⼈民喜爱的美⾷。
过年的传说 相传:中国古时侯有⼀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爬上岸来吞⾷牲畜伤害⼈命,因此每到除⼣,村村寨寨的⼈们扶⽼携幼,逃往深⼭,以躲避"年"的伤害. 今年的除⼣,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个⽩发⽼⼈,只见他⼿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若朗星。
对⼀户⽼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晚,他定能将"年"兽驱⾛.众⼈不信,⽼婆婆劝其还是上⼭躲避的好,⽼⼈坚持留下,众⼈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躲避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
它发现村⾥⽓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婆婆家,门贴⼤红纸,屋内独⽕通明。
“年”兽浑⾝⼀抖,怪叫了⼀声。
突然传来⽩发⽼⼈然响的爆⽵声,"年"兽混⾝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光和炸响.这时⼤门⼤开,只见院内⼀位⾝披红袍的⽼⼈哈哈⼤笑,"年"兽⼤惊失⾊,仓惶⽽逃. 第⼆天,当⼈们从深⼭会到村⾥时,发现村⾥安然⽆恙,这才恍然⼤悟,原来⽩发⽼⼈是帮助⼤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们同时还发现了⽩发⽼⼈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户户灯⽕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过年". 春节 农历正⽉初⼀是春节,⼜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
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民族特性。
以下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的详细介绍:1.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称为农历新年。
春节习俗包括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拜年、发红包等。
2.清明节:清明节是纪念祖先和扫墓的日子。
习俗包括扫墓、祭祖、踏青、放风筝等。
3.端午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
习俗包括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包香囊等。
4.七夕节:七夕节也称为“中国情人节”,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
习俗包括观星、祈愿、吃巧果等。
5.中秋节:中秋节是庆祝团圆和丰收的节日。
习俗包括赏月、吃月饼、猜灯谜、赏花灯等。
6.冬至:冬至是冬季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家庭团聚的日子。
习俗包括吃饺子、汤圆、祭祖等。
7.元宵节: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习俗包括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等。
8.寒食节:寒食节是清明节前一天,也是一个传统的节日。
习俗包括禁火、吃寒食等。
9.重阳节:重阳节是农历九月九日,是老年人的节日。
习俗包括登高、赏菊花、佩茱萸等。
10.腊八节:腊八节是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佛教节日。
习俗包括喝腊八粥、祭祀祖先等。
以上是中国部分传统节日的介绍,每一节日都有其独特的习俗和历史文化背景。
了解和传承这些节日和习俗,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弘扬中华文化。
习题及方法:1.习题:春节是中国的哪个节日?解题思路: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称为农历新年。
答案: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称为农历新年。
2.习题:清明节的主要习俗有哪些?解题思路:清明节的主要习俗包括扫墓、祭祖、踏青、放风筝等。
答案:清明节的主要习俗包括扫墓、祭祖、踏青、放风筝等。
3.习题: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解题思路: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
答案: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
4.习题:七夕节为什么被称为“中国情人节”?解题思路:七夕节被称为“中国情人节”,是因为它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
中国的11个传统节日 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
中国的11个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传统节日与人们日常生活严密相连,节日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形式多样。
在众多节日中,你知道多少传统节日的习俗,下面就跟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传统节日及习俗【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纳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欢乐、五谷丰收、人畜兴隆,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闻。
随着社会的开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101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到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
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写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
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岁首春节的风俗。
但当时的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精确,尚难确定。
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缔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
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
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中国传统节日的解说
中国传统节日的解说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其中一些最具盛名的节日包括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
这些节日通常基于农历,因此每年日期都不同。
以下是对这些传统节日的解说:
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农历新年的开始。
它通常在农历的正月初一之前后十五天内庆祝,持续时间最长。
这个节日标志着农历年的结束和新年的开始,并伴随着一系列庆祝活动,如放鞭炮、赏花灯、舞龙等。
2. 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为灯节,是农历新年的最后一个节日,通常在正月十五。
这一天人们会点亮彩灯,观赏花灯和猜灯谜。
元宵也是一种传统食品,通常是由糯米制成的小球,里面夹着各种口味的馅料。
3. 端午节: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庆祝,纪念中国古代诗人屈原。
这个节日又称为龙舟节,因为人们会划龙舟来纪念屈原。
此外,也会吃粽子,这是一种由糯米和馅料包裹在竹叶中蒸煮的传统食品。
4. 中秋节:中秋节通常在农历八月十五庆祝,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这个节日与家庭团聚、赏月和吃月饼密切相关。
中秋节的传统活动包括点亮纸灯笼、赏月、拜月、赏月蛋和吃柚子等。
5. 重阳节: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庆祝,是中国古老的节日之一。
这个节日起源于古代的优待老人的习俗,人们会赏菊花、
爬山、登高,以及吃一种名为"重阳糕"的传统食品。
这些传统节日都以庆祝和纪念特定的历史或文化事件而闻名,人们通常会参与各种庆祝活动,享受与家人和朋友一起团聚、品尝传统美食和参与传统活动的乐趣。
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
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希望有所帮助!1、春节“春节”又叫“阴历年、农历年、旧历年”,俗称“过大年”。
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古时春节曾专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后来改为夏历(即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视为农历年的开始,即岁首。
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而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廿三、廿四的祭灶,直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结束,有些地方甚至到整个正月,均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期间,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喜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2、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
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吃元宵、赏花灯、舞龙狮、猜灯谜等是元宵节重要习俗。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汉文帝时,将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
清代,又增加了舞龙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内容。
3、天穿节“天穿节”又叫“补天节”,源于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传说正月二十,女娲从昆仑山炼出五色石补天。
天穿’日即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是日天一生水’,多半有雨,故谓天穿’。
是人们非常陌生的一个传统节日,这一风俗形成于汉代,从宋代以后就逐渐流失。
主要习俗:煎饼“补天穿”,天穿射,甜饭扎针。
4、填仓节“填仓节”是民间一个象征新年五谷丰登的节日。
相传很早以前连年旱灾,颗粒无收,皇帝照样强征皇粮,以致饿殍遍野。
给皇帝看粮的仓官于心不忍,于正月二十五毅然打开皇仓,救济灾民,他知道皇帝绝不会饶恕他,于是百姓把粮食运走后,就一把火把仓库烧了,自己也活活烧死。
为纪念这名仓官,每年这天清晨,用筛过的炊灰撒成圆圆的囤形粮仓,在囤中撒以五谷,象征五谷丰登,表达人们填满仓谷救仓官的深情厚意。
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及习俗
火把节(彝族)
释义:彝族火把节是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贵州、四 川等彝族地区。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族也过这一节日。火把节 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农历六月二十四 日,北斗星斗柄上指,彝语支的民族都要过火把节。
起源:火把节的由来虽有多种说法,但其本源当与火的自然崇拜有 最直接的关系,它的目的是期望用火驱虫除害,保护庄稼生长。火 把节在凉山彝语中称为"都则"即"祭火"的意思;在仪式歌《祭火 神》、《祭锅庄石》中都有火神阿依迭古的神绩叙述。火把节的原 生形态,简而言之就是古老的火崇拜。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
火把节
传说:在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大小凉山,关于火把节由来的传说 很多。其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的是彝族英雄斗败天 神恶魔,团结民众与邪恶和灾害抗争的故事。
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天上有六个太阳和七个月亮,白天有烈日的暴 晒,晚上有强光照耀,土地荒芜,妖魔横行,世间万物面临着灭顶 之灾。就在这个时刻,彝族英雄支格阿龙射死了灼热的五个太阳和 六个月亮,驯服了剩下的最后一个太阳和最后一个月亮,治服了肆 虐的洪水,消灭了残害人间的各种妖魔.....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此外,我国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 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 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 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
8个传统节日的来历简单
传统节日是每个国家、民族的文化遗产,是人们通过庆祝特定的节日来表达敬神、敬祖、祈求丰收、祈福等情感的一种举办形式。
传统节日是人们代代相传的、历史悠久的,这些节日反映了社会历史的演进和民众生活的变迁。
下面是关于中国的八个传统节日的来历简介。
1. 春节:春节,又称农历新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它源自中国古代的年祭活动,是为了祈求来年农作物的丰收,庆祝新春的到来。
春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祭祀春神活动。
据说,在远古时代,兽类的神龙每年都会在腊月初一散布瘟疫,为了驱赶神龙,人们开始舞龙、放炮、燃放鞭炮,这便成为了春节时的一种传统习俗。
2.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是为了纪念并祭奠已故亲人的节日。
据记载,清明节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是皇帝为了祭祀自己的亲属而设立的。
后来,这个节日逐渐流传到民间,成为了全民共同隆重纪念的节日。
3. 端午节:端午节,又称龙舟节、午日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据民间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相传,在春秋时期,屈原因忧国忧民,被贪官污吏陷害,最终投江自尽。
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忠诚和爱国精神,在每年的端午节会划龙舟、吃粽子,以纪念他的壮烈牺牲。
4.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又称月夕、月圆节。
据传,中秋节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
中秋节是为了纪念中秋时的圆月,古人认为这是团圆的象征,所以这个节日饱含了乡愁、思念和家庭团聚的情感。
节日里,人们会欣赏月亮、吃月饼、赏月等,同时也是祈愿丰收和团结的重要方式。
5. 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和登高游玩的节日,又称为老年节、踏秋节。
据说,重阳节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重阳节有两个起源说法,一说是为了庆祝重阳日,也叫九九重阳,二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的伟大诗人屈原。
此节日里,人们会提前登高寻景,祭祖表达对祖先的敬意。
6. 小年:小年是中国农历除夕前一天的节日,也是农历年的前夕。
从日字上看,小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指逐渐到来。
中国八个传统节日的由来
(一)中秋节相传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象征着阖家团圆。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一天,全家围坐在一起吃饭赏月,是中秋节扎根在中国人心底最重要的意义。
中秋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关于“中秋”,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
相传之前天上同时有10个太阳,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
大英雄后羿射下了天上的9个太阳,才使得民间天下太平。
后来,后羿从王母娘娘那里得来了可以成仙得道的灵药,便把它交于美丽善良的妻子嫦娥保管。
谁料此事却被坏人得知。
有一天,后羿外出打猎,只留嫦娥一人在家。
坏人趁机逼迫嫦娥交出不老灵药嫦娥自知自己不是坏人的对手,情急之下便一口吞下灵药,从此便成了仙子,居住在月亮中的广寒宫内。
后羿回到家后悲痛欲绝,但却无能为力。
后来,为了表达对妻子的思念,每年月圆之夜,后羿就便下人摆设香案,遥祭在月宫中的妻子。
后来,人们听闻嫦娥成仙了,也纷纷在月圆之日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仙子祈求平安吉祥。
从此,中秋节拜月便成了一种习俗。
(二)重阳节重阳节是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这一日,又称为“重九”。
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
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才被立为老人节。
关于重阳节,有这样一个神奇的传说很久以前,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恒景很伤心,所以他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
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拜那位长老为师学习仙法。
学满回家时恰好是九月初九。
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
凭借着高超的技能,恒景把瘟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三)春节春节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又称农历新年、大年,俗称过年,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
过年的习俗,起源是一只叫“年”的怪兽。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
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历史典故
❖
重阳节
❖ 重阳节,为农历九月初九。《易经》中把“九” 定为阳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
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
古罗马青年基督教传教士圣瓦伦丁,冒险传播基督教义,被捕入狱,
感动了老狱吏和他双目失明的女儿,得到了他们 悉心照料。临刑前圣瓦伦 丁给姑娘写了封信,表明了对姑娘的深情。在他被处死的当天,盲女在他 墓前种了一棵开红花的杏树,以寄托自己的情思。这一天就是2月 14日。 现在,在情人节里,许多小伙子还把求爱的圣瓦伦丁的明信片做成精美的 工艺品,剪成蝴蝶和鲜花,以表示心诚志坚。姑娘们晚上将月桂树叶放在 枕头上, 希望梦见自己的情人。通常在情人节中,以赠送一枝红玫瑰来表 达情人之间的感情。将一枝半开的红玫瑰作为情人节送给女孩的最佳礼物, 而姑娘则以一盒心形巧克 力作为回赠的礼物。
❖ 《说文》载:“冬至后三戍日腊祭百神。”可见,冬至后第 三个戍日曾是腊日。后由于佛教介入,腊日改在十二月初八, 自此相沿成俗。
❖
◆小 年 的 由 来
农 历腊月二十三(称“小年”)送灶神。民间有
“腊月二十三,灶爷上了天”的歌谣。是日晚上约
八点左右,户户提前备灶书<用黄表纸书写全家人
的姓名、生年月 日)、灶糖(麦牙糖和豆糖之类)、灶
流苏,赠送亲友。旧时,未出嫁的姑娘将荷包带在衣襟或系 在发辫上,诱人摘取,如不被人摘去,便会自惭貌丑。是日, 家家吃粽子或油饼子卷 糕,亲友间相互馈送。下午,城乡
居民成群结伴,游览寺庙,旧时游海子,现在海水干涸,庙 宇也毁于地震,改游文庙、古钟楼、雷台、海藏公园、西郊 公园等。小 孩到野外攀树折枝,编制柳帽,以预防暑气。
中国主要传统节日介绍
中国主要传统节日介绍中国主要传统节日介绍一、除夕: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来历: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
据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
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
“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
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
“除”乃除旧布新之意。
“除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风俗活动: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
诗句:(唐)范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二、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
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来历: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
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直到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年: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
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
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
人们发现“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
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
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
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
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
风俗活动:贴春联、放爆竹、敲锣鼓、吃饺子、拜年。
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看法
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看法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纽带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在中国,传统节日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被称为中国的新年。
春节标志着农历新年的开始,是一个家庭团聚、亲情牵挂的时刻。
在这一天,人们会吃团圆饭,放烟花炮,穿上新衣服,祭拜祖先,红色的装饰和符号也随处可见。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称为扫墓节。
清明节是为了缅怀祖先和逝去的亲人而设立的。
在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先墓地,扫墓祭拜,给予逝去的亲人思念和悼念之情。
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被称为龙舟节。
端午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是为了纪念屈原。
在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以及贴五彩缤纷的艾草和香囊,以驱逐邪魔,保佑平安。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会吃月饼,赏月并且有家庭团聚。
中秋节也被称为团圆节,象征着团结和祥和。
总之,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体现了中国
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同时也是中国人民精神纽带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也带有深刻的意义和价值,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体现。
中国传统节日的介绍
传统节日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01
春节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其影响力已经超越国界,成为世界各
地华人共同庆祝的节日。同时,春节也受到许多外国人的喜爱和关注
,成为展示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
02
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也是民众扫墓、踏青的重要时刻。近
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清明节也逐渐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端午节期间,人们会进行体育活动,如赛龙舟等 ,同时也会吃粽子等传统食品。
中秋节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也是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
中秋节习俗包括赏月、吃月饼 、赏桂花等。
中秋节期间,人们会赏月、吃 月饼等传统食品,同时也会进
行文艺表演等活动。
重阳节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
2023
中国传统节日的介绍
目 录
• 中国传统节日概述 • 中国传统节日详解 • 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与文化 • 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创新 • 中国传统节日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与价值 • 中国传统节日的国际影响力与传播
01
中国传统节日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国传统节日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由历史沿传下来的重 要节日,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01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 代祭龙演变而来。
02
端午节的习俗包括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饮雄黄酒等,以
纪念屈原并驱邪避疫。
端午节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
03
历史和文化传统,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和文化价值。
中秋节的习俗与文化
01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以月圆人团圆为象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 文化底蕴。
中国传统节日的介绍
与腊祭的关系
谢谢您的观看
THANKS
重阳糕是重阳节特有的食品,以米粉制作而成,寓意“步步高升”。
与上巳节的关系
历史上的两个节日
重阳节和上巳节是中国古代两个重要的节日,历史上有一定的关联。
冬至节
07
起源与历史
03
冬至节还有吃汤圆的习俗,汤圆象征着团圆和美满,寄托着人们对家庭和睦的美好愿望。
节日习俗
01
冬至节有着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如祭祖、吃饺子、吃汤圆等。
舞龙舞狮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正月初一庆祝,也是家人团聚、互相祝福的重要时刻。
新年是中国传统四大节日之一,与春节不同,它是一个扫除一切污秽、更新气象的肃穆节日。
春节与新年
元宵节
02
起源
元宵节起源于汉代,当时人们根据道教的神话故事在正月十五祭祀太乙神。
历史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逐渐演变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
腊八节最重要的习俗是喝腊八粥。人们用各种杂粮和干果煮成腊八粥,寓意着丰收和吉祥。
节日习俗
祭祀祖先和神灵
腊八节也是祭祀祖先和神灵的重要日子。人们会向祖先和神灵献上腊八粥,并燃香烧纸以示尊敬。
驱邪避灾
腊八节还有驱邪避灾的习俗。人们会在家门口放置蒜、葱等物品来驱赶邪恶,并避免灾难的发生。
腊祭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通常在农历十二月举行,以祭祀祖先、神灵和驱邪避灾为主要目的。
与嫦娥的关系
重阳节
06
起源于先秦时期
与阴阳观念有关
多种传说和历史背景
中国传统节日的时间及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的时间及习俗
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习俗:熬年守岁、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习俗: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
3.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
习俗:起火烧饭、吃冷食。
4.清明节:公历4月5日左右
习俗: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
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习俗: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6.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习俗:穿针乞巧。
7.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习俗: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
8重阳节:九月初九
习俗: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
9.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
习俗:喝腊八粥。
中国主要传统节日的由来与习俗
中国主要传统节日的由来与习俗篇一:我国传统节日来历和风俗习惯我国传统节日来历和风俗习惯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1.元旦:相传“元旦”一词来自我国最早的皇帝之一——颛顼,他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
后来有的朝代对元旦的日期有所变更,但原则上还是以每年的第一天为元旦,如夏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旦,但商代以12月初一为元旦,而周代又以11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以10月初一为元旦。
直到西汉武帝时,大历史学家司马迁等人重新制定历法,并规定每年正月初一为元旦,从此历代不改。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决定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于是将农历元旦改为“春节”,而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
新中国成立之时,开始正式使用“公元纪年法”,把每年公历的1月1日定为元旦。
2.春节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佳节。
过去,春节被称为“新年”,因为按照中国历史上一直沿用的农历,这天是正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头。
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
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
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
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用公历纪年,农历新年便改称“春节”(大约在公历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间)。
春节时,家家贴春联、贴年画、装饰居室。
春节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全家人欢聚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许多人通宵不眠,称“守岁”。
次日,大家便开始到亲朋好友家里“拜年”,相互问候,祝愿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
春节期间,传统的文娱活动以狮子舞、龙灯舞、划旱船、踩高跷最为普遍。
3.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
这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中国最重要的六个传统节日
中国最重要的六个传统节日人日人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指阴历正月初七。
古代相传农历正月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初七为人日。
汉魏以后,人日逐渐从单一的吉凶活动,发展沦为包含欢庆、祭拜等活动内容的节日。
至了唐代,中国民间仍相当注重人日节。
元稹的《人日递杜二补阙》诗中就存有“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言何处”的缅怀之句。
它证明唐代的人日节,已不仅仅专用并作祈祥祝安,又衍添了一层思亲念友的气氛。
时至今日,也存有出外的.游子在年前回家,过了人日节就可以避居他方。
人日节这天不出远门,不走亲串友,在家团圆。
下午通常喝长面,也叫做扎魂面。
意即过年时人都跑东串西,心都田了,人日一过该准备工作春耕生产了。
故而喝扎魂面,把心归还去,准备工作春耕生产。
龙抬头“龙抬头”,其实就是指“青龙”七星已经开始发生在东方,万物此时已经开始真正苏醒,春天真的去了。
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
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
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
二月二民间通常存有这些习俗:剪龙头、祭拜龙神、纳吉、围仓、喝龙鳞(蒸饼在面上作出龙鳞状去,表示“龙鳞饼)、袒护糕、炒豆子。
社日“社”日一年存有两个:春社和秋社,立春或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即为春社或秋社日。
社日,民间称为土地公日,或土神日。
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
花朝节花朝节,花神节、百花生日、挑菜节、踏青节、春会节等。
一般为农历二月十二日,但不同地区也各不相同。
花朝节的习俗多样,除踏青大赏白,除了挥蝶放菜、燃灯祈福、煎花糕、饮花酒、喝花掉粥、地方官出来郊劝农等。
明代汤显祖《花掉朝》诗即为咏扑蝶:“妒花风雨害怕难销,偶逐晴光挥蝶遥。
一半春随其残夜醉酒,却言明日就是花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节日的说法1、春节The Spring Festival时间:狭义农历正月初一,广义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古称: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俗称:过大年习俗:守岁放鞭炮贴春联拜年吃饺子吃香肠,腊肉看春晚(近年来才有)相关诗文: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元宵节Lantern Festival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古称:上元节、上元佳节、春灯节、灯节、小正月、元夕习俗:赏灯、猜灯谜、耍龙灯相关诗文:元夕【宋】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3、上巳(sì)节时间:农历三月初三,古代的情人节活动:春浴、踏青、祭祀、流觞曲水相关诗文:《兰亭集序》:修禊事也……杜甫的《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古语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
三月三也是轩辕黄帝的诞辰4、寒食节Cold food festival别称:禁烟节、禁火节、冷节、百五节时间:清明节前一二日活动: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时期)相关诗文:《寒食》【唐】韩翃 hóng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4、清明节Tomb-sweeping Day 农历二月廿一(公历4月5日)活动:禁火、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相关诗文: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重五节、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
习俗:洒雄黄酒、吃粽子、赛龙舟等。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抱石自投汨罗江身死,又成为华人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相关诗文: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宋】欧阳修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
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
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端午【唐】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七夕节时间:农历七月初七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活动:祈福、拜织女、吃巧果、染指甲、结扎巧姑等七夕乞巧,最早起源于中国汉代,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极具浪漫色彩的节日之一。
相关诗文:七夕【唐】罗隐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秋夕(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7、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俗称鬼节、施孤、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
习俗:放河灯、祭祖、祀亡魂、焚纸锭等相关诗文:《中元夜》-李郢(唐)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栏边见月娥。
红烛影回仙态近,翠环光动见人多。
香飘彩殿凝兰麝,露绕青衣杂绮罗。
湘水夜空巫峡远,不知归路欲如何。
8、中秋节Mid-Autumn Festival时间:农历八月十五别称: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
习俗: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
相关诗文: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月【宋】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望月怀远【唐】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9、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日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节风俗:登高,采菊,喝酒。
祭祀仙人相关诗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0、寒衣节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民众称为鬼头日习俗: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相传起源于周代。
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
寒衣节与春季的清明节、上巳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四大“鬼节”。
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父母爱人等为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相关诗文:关于祭祖节还有这样一个蔡伦造纸和蔡莫烧纸的故事。
汉族民间传说蔡伦刚发明出纸时,买卖很好。
蔡伦的嫂子慧娘就让丈夫蔡莫向蔡伦学习造纸。
回来开了一家造纸厂,但蔡莫造的纸,质量不好,卖不出去,二人很着急。
后来,慧娘想了一个办法,摆脱了困境。
某天的半夜,慧娘假装因急病而死。
蔡莫伤心欲绝,在她的棺材前悲哀不已,他边烧纸边哭诉:“我跟弟弟学造纸,不用心,造的纸质量太差了,竟把你气病了。
我要把这纸烧成灰,来解心头之恨。
”他烧完了又抱来纸烧,烧了一阵之后,只听见慧娘在棺材里喊:“把门开开,我回来了。
”这可把人们吓呆了,人们把棺材打开,慧娘装腔作势地唱道:阳间钱能行四海,阴间纸在做买卖。
不是丈夫把纸烧,谁肯放我回家来?慧娘唱了很多遍说:“刚才我是鬼,现在我是人,大家不要害怕。
我到了阴间,阎王就让我推磨受苦,丈夫送了钱,就有许多小鬼帮我,真是有钱能使鬼推磨。
三曹官也向我要钱,我把全部的钱都送了他,他就开了地府后门,放我回来了。
”蔡莫装作糊涂:“我并没有送钱给你啊?”慧娘说:“你烧的纸就是阴间的钱。
”这样一说,蔡莫又抱了几捆纸,烧给他的父母。
在场的人们一听,便以为烧纸有很大的好处,都向蔡莫买纸。
慧娘慷慨地送给乡亲,这事一传十,十传百,远近的乡亲都来买蔡家的纸,烧给自己死去的亲人。
不到两天,积压的纸被抢购一空。
慧娘“还阳”那一天正是农历十月初一,因此,后人都在十月初一祭祀祖先,上坟烧纸,以示对祖先的怀念。
十月初一,有的地方还有祭牛王的习俗。
相传这一习俗起源于春秋秦国。
某日,秦文公命人砍倒一棵梓树,梓树忽然化为一头牛。
秦文公令人追杀。
牛一下跳入水中,再也没有上来。
人们就立“怒特祠”祭祀此牛神。
怒特,是高大健壮、威风凛凛的公牛。
这样的公牛,在人们的心目中,有着驱疫辟邪、保护牛类的功能。
11、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亦称“下元日”、“下元”、下元诞,下元水官节,完冬节。
活动:祭祀祖先,庆水官诞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
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
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是日,水官根据考察,录奏天廷,为人解厄。
”这一天,道观做道场,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
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缓死刑执行日期的规定。
此外,在民间,下元节这一日,还有民间工匠祭炉神的习俗,炉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于道教用炉炼丹。
相关诗文:《下元日诣会庆节所道场,呈余处恭尚书》【宋】杨万里琳宫朝谒早追趋,漏尽铜壶杀点初。
半缕碧云横界月,一规银镜裂成梳。
自拈沉水祈天寿,散作非烟满王虚。
已被新寒欺病骨,柳阴偏隔日光疏12、冬至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活动: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祭天节日饮食:吃水饺、汤圆相关诗文:《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3、腊八节俗称“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相传这一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
相关诗文: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宋】陆游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
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
多病所须唯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
今朝佛粥更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14、祭灶节农历十二月二十四,小年被视为过年的开端。
也被称为小年、谢节、灶王节、祭灶、中国民间信仰俗称为“送神”。
传说:据说每年年底,灶君、太岁神与民间诸神都要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职,尤其灶君会向玉帝禀告人间善恶是非,作为对人类奖惩报应的依据,故人们大多在此时奉拜家中诸神与灶君。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灶王是旧时民间信仰的灶神。
《淮南子·氾论训》载“炎帝作火,死而为灶。
”灶神最初为老妇形象,主管饮食,后改绘男子或美妇形象,职权由管一家饮食扩大至操全家生死祸福,并随时记录人家功过,年底上天向玉皇报告。
因此灶王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15、除夕Chinese New Years Eve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岁除等。
是时值每年农历腊月(十二月)的最后一个晚上。
习俗:贴春联、贴窗花、贴福字、贴年画、燃爆竹,吃年夜饭、饺子等。
相关诗文:除夜作【唐】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除夜【宋】文天祥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