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必自我_而后人伐之_秦亡之史鉴

合集下载

《读通鉴论——卷十三国》作者:王夫之

《读通鉴论——卷十三国》作者:王夫之

《读通鉴论——卷十三国》作者:王夫之〖一〗国之亡,有自以亡也,至于亡,而所自亡之失昭然众见之矣。

后起者,因鉴之、惩之,而立法以弭之;然所戒在此,而所失在彼,前之覆辙虽不复蹈,要不足以自存。

汉亡于宦官外戚之交横,曹氏初立,即制宦者官不得过诸署令,黄初三年,又制后家不得辅政,皆鉴汉所自亡而惩之也。

然不再世,而国又夺于权臣。

立国无深仁厚泽之基,而豫教不修,子孙昏暴,扑火于原,而燄发于烓竃,虽厚戒之无救也。

自其亡而言之,汉之亡也,中绝复兴,暴君相继,久而后失之;魏之亡也不五世,无桀、纣之主而速灭;以国祚计之,汉为永矣。

乃自顺帝以后,数十年间,毒流天下,贤士骈首以就死,穷民空国以胥溺,盗贼接跡而蔓延;魏之亡也,祸不加于士,毒不流于民,盗不骋于郊;以民生计之,魏之民为幸矣。

故严椒房之禁,削扫除之权,国即亡而害及士民者浅,仁人之泽,不易之良法也。

乃昏主则曰:外戚宦官,内侍禁闼,未尝与民相接,恶从而朘削之?且其侈靡不节,间行小惠,以下施于贫乏,何至激而为盗?其剥民以致盗者,士大夫之贪暴为之也。

夫恶知监司守令之毒民有所自哉?纨袴之子,刑余之人,知谀而已,知贿而已;非谀弗官也,非贿弗谀也,非剥民之肤弗贿也,则毒流四海,填委沟壑,而困穷之民无所控告。

犹栩栩然曰:吾未尝有损于民,士大夫吮之以为利,而嫁祸于我以为名。

相激相诋,挟上以诛逐清流,而天下箝口结舌,视其败而无敢言。

汉、唐、宋之浸败而浸亡,皆此繇也。

其能禁此矣,则虽有夺攘之祸,而民不被其灾。

故司马篡曹,潜移于上而天下不知。

勿曰防之于此,失之于彼,魏之立法无裨于败亡也。

〖二〗魏从陈群之议,置州郡中正,以九品进退人才,行之百年,至隋而始易,其于选举之道,所失亦多矣。

人之得以其姓名与于中正之品藻者鲜也,非名誉弗闻也,非华族弗与延誉也。

故晋宋以后,虽有英才勤劳于国,而非华族之有名誉者,谓之寒人,不得与于荐绅之选。

其于公天爵于天下,而奖斯人以同善之道,殊相背戾,而帝王公天下之心泯矣。

阿房宫赋的读后感(精选10篇)

阿房宫赋的读后感(精选10篇)

阿房宫赋的读后感阿房宫赋的读后感(精选10篇)《阿房宫赋》铿锵有力,把“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剖析得很微妙。

你有兴趣,不妨来看看《阿房宫赋》读后感,小编已经沏好茶,恭候多时。

阿房宫赋的读后感篇1“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这是杜牧在《阿房宫赋》一文中的主旨句,乃全文的点睛之笔,旨在说明此文是一篇借古以刺今的赋体散文,并非是一篇真正的“赞美”阿房宫的赋体散文。

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当时的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摇摇欲坠,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

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一文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本文是一篇充分发挥了作者想象力的文章。

历史上的阿房宫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于公元前206年被项羽烧毁(咸阳宫)。

故址在今陕西西安阿房村。

阿房宫虽然已不存在,但阿房宫的兴灭与秦王朝的灭亡却永远地联系在一起,成为几千年来人们经久不衰的议论的话题。

本文作者用文字还原了阿房宫的雄伟建筑格局与秦朝统治者骄奢淫逸的腐败生活,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本文在艺术性上充分运用了想象、比喻、排比、议论等手法,是作文者很好的学习范例。

阿房宫被楚人项羽一炬,已成焦土,但作者描写到“复压三百馀里,隔离天日。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这其中又与比喻、排比交叉运用,可见作者笔功之深,文学底蕴之厚,没有“读书破万卷”的修为,是不会有如此神来之笔的千古佳作。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亡秦必楚的文言文翻译

亡秦必楚的文言文翻译

自古及今,天下之势,有兴必有衰,有强必有弱。

秦自嬴政一统六国,雄踞天下,威震四海,然其盛极而衰,亦势所必然。

有识之士,皆知秦之败亡,必有其因。

余闻之,以为“亡秦必楚”。

夫秦之兴也,其功莫大焉。

秦王政,雄才大略,扫平六国,一统天下,开疆拓土,创制立制,功莫大焉。

然而,秦之兴也,其弊亦深。

秦政严苛,刑峻法酷,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秦之富强,皆以民力为之,民不堪其忧,必生异心。

楚,古之强国也。

楚虽僻处江南,然地广人众,物产丰富,文化繁荣。

楚人素以刚烈著称,不畏强权,勇于反抗。

秦之兴,楚亦有其功。

楚怀王,智勇双全,曾与秦王政抗衡,虽终败于秦,然楚之反抗精神,已深入人心。

秦之败亡,其因有三:一曰暴政,二曰失民心,三曰楚之崛起。

暴政者,秦政之弊也。

秦法严苛,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秦王政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耗尽民力。

百姓苦秦久矣,怨气冲天,民变四起。

失民心者,秦政之失也。

秦王政虽一时威震天下,然其暴政失民心,使得天下诸侯离心离德。

楚人素以刚烈著称,秦之暴政,更使楚人义愤填膺,欲为天下除暴。

楚之崛起,其势不可挡。

楚虽僻处江南,然地广人众,物产丰富,文化繁荣。

楚人英勇善战,善于用兵。

楚怀王,智勇双全,曾与秦王政抗衡。

楚之崛起,势如破竹,天下诸侯皆归心于楚。

故曰:“亡秦必楚。

”秦之暴政,失民心,加之楚之崛起,秦之败亡,势所必然。

楚,虽僻处江南,然其英勇善战,文化繁荣,民心所向,终将一统天下,取代秦之霸业。

夫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秦之兴也,一时之盛;楚之兴也,亦一时之盛。

然秦之衰,楚之盛,皆为必然。

楚之崛起,必成天下霸主,取代秦之地位。

秦之败亡,非一日之功,亦非一日之败。

楚之崛起,亦非一日之盛,亦非一日之衰。

天下大势,犹如轮回,兴衰更替,循环往复。

吾人今日,当以史为鉴,观古鉴今。

秦之败亡,楚之崛起,皆为天下大势之必然。

吾人当吸取教训,以史为鉴,俾免重蹈覆辙。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楚之崛起,非一日之功,亦非一日之盛。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理解性默写(选修)(附答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理解性默写(选修)(附答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理解性默写(选修)(附答案)诗歌部分第一单元一、白居易《长恨歌》1.《长恨歌》中“(),()。

(),()。

”从黄昏到黎明,集中描写了唐玄宗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

2.《长恨歌》中表现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迷恋已经引起公愤的句子是:“(),()。

”3.《长恨歌》中采用浪漫主义手法寄志托物重申誓言的诗句是:(),()。

4. 文中描写杨贵妃天生丽质(貌美)的句子是:(),()。

5.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有两个表示情愿相爱永不变心的诗句,这两个诗句是(),()。

6. 表现贵妃对玄宗绵绵不尽的相思的句子是:()7..渲染出凄凉情景的句子是:(),()。

二、屈原《湘夫人》1.《湘夫人》中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的诗句是“(),()。

”。

2.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中“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就是化用《湘夫人》中的““(),()。

”两句诗。

3.“(),()。

”两句诗表现湘君离开期约地点时劝自己把眼光放远,在旷达自解中见出对幸福爱情生活永不放弃的执着。

4.“(),()。

”写湘君把外衣抛到江中去,把单衣丢在澧水旁。

是希望湘夫人能知道他曾经来过。

5.《湘夫人》中运用比兴手法写湘君不敢对湘夫人表白心迹的句子是:(),()。

6.《湘夫人》中,湘君抛弃湘夫人的赠礼,显现出绝望情绪的句子是:(),()。

三、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1.鲍照的《拟行路难》开头用比喻的手法对当时门第决定人生这一古代的血统论发出愤怒的控诉的两句诗是“(),()。

”2.李白的《行路难》用比喻手法表达人生路上的艰难险阻的两句诗是“(),()。

”3. 在《拟行路难》中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

”4.《拟行路难》(其四)中表现作者极度矛盾和忍辱负重的句子:(),()。

5.《拟行路难》(其四)中的“(),()。

”以浅近的比喻说明复杂的现实内容。

6.“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在《拟行路难》中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辙《黄州快哉亭记》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苏辙《黄州快哉亭记》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辙《黄州快哉亭记》原文及翻译苏辙黄州快哉亭记苏辙原文: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

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

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

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

涛澜汹涌,风云开阖。

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

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

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

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收会计之余,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选自《古文观止》译文:长江流出西陵峡,才来到平坦的地势,它的水势流泻无拘恣肆阔大。

它汇合南来的沅水湘水和北来的汉水沔水,它的水势更加强大了。

到了赤壁矶下面,江水漫流汹涌,江面和大海相象。

清河县的张梦得先生贬官到黄州,在靠近他住宅的西南面建了一个亭子,来欣赏江流上的景象,因而我哥哥子瞻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快哉亭”。

【名师讲题】杜牧《阿房宫赋》苏轼《始皇论》(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名师讲题】杜牧《阿房宫赋》苏轼《始皇论》(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甲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节选自杜牧《阿房宫赋》)乙至秦有天下,始皇帝以诈力而并诸侯,自以为智术之有余,而禹、汤、文、武之不知出此也。

于是废诸侯,破井田,凡所以治天下者,一切由于便利,而不耻于无礼。

决坏圣人之藩墙,而以利器明示天下。

故自秦以来,天下惟知所以求生避死之具,而以礼者为无用赘疣之物。

何者?其意以为生之无事乎礼也苟生之无事乎礼则凡可以得生者无所不为矣。

呜呼!此秦之祸,所以至今而未息欤。

昔者始有书契,以科斗为文,而其后始有规矩摹画之迹,盖今所谓大小篆者。

至秦而更以隶,其后日以变革,贵于速成,而从其易。

又创为纸,以易简策。

是以天下薄书符檄,繁多委压,而吏不能究,奸人有以措其手足。

如使今世而尚用古之篆书简策,则虽欲繁多,其势无由。

由此观之,则凡所以便利天下者,是开诈伪之端也。

嗟乎!秦既不可及矣。

苟后之君子欲治天下,而惟便利之求,则是引民而日趋于诈也。

悲夫!(节选自苏轼《始皇论》)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其意以为A生之无事乎B礼也C苟生之无事乎D礼E则凡可以得F生者G无所不为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锱铢”,一两的四分之一为锱,二十四分之一为铢。

“锱铢”喻指极微小的数量。

B.“南亩”,农田。

《六国论》同步练习检测卷(含答案)

《六国论》同步练习检测卷(含答案)

《六国论》检测题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六国论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太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二)六国论(节选)苏辙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浅谈中国古代王朝的兴衰更替

浅谈中国古代王朝的兴衰更替

浅谈中国古代王朝的兴衰更替一、王朝兴衰的历史体现古人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中国历代王朝的兴衰沉浮。

纵观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史,除汉、唐有些个别,其他各代都概莫能外。

其实就是汉、唐两朝其实也是没有脱离这个轨道。

汉朝第五任皇帝是汉武帝,汉武晚年昏聩残暴,不但民间反对情绪溢于言表,就是统治阶级上层也被汉武的胡作非为所激怒。

不过,汉武毕竟不同一般的帝王可比,他很快察觉了自己的危险的处境,他一面收买人心,一面洗刷罪行。

让汉朝没有一蹶不振,通过汉昭帝、汉宣帝的两朝努力,汉朝居然维持到了破纪录的七任不败。

唐代,从唐高祖、唐太宗到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再到唐玄宗,这里面经历了七任统治者。

但唐中宗、唐睿宗的统治时间不但短暂而且了无新意,所以,唐代的真正意义上的第五任皇帝就是唐玄宗。

也就是在唐玄宗这一代,唐朝走向衰落。

从这个角度上说,,唐代其实也没有逃过五世(五任)而斩的周期律。

五代十国结束,中原以北宋为正统,北方则先后有辽、金崛起,西部则以党项贵族建立的西夏为主。

北宋前五任皇帝分别是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

到了宋英宗执政期间,北宋的衰落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宋英宗一死,宋神宗就公开打出改良的旗号。

而少数民族政权如金国也一样没有走脱这一规律,金的前五任皇帝分别是金太祖、金太宗、金熙宗、海陵王、金世宗,金到了金世宗末造,衰败的现象已经露出端倪,金章宗即位后不仅没有纠正金世宗弊政,反而掩耳盗铃,坐视蒙元的尾大不掉。

元、明、清三朝是中国封建文化走向顶峰的最后阶段,其中元世祖改蒙古为“大元”,这是元朝名实俱在的开端。

忽必烈一死,在短短的三十多年中,居然先后有元成宗、元武宗、元仁宗、元英宗、泰定帝、天顺帝、元明宗、元文宗、元宁宗、元顺帝等十个统治者登场,可见政局之乱。

明朝前五任皇帝分别是明太祖、明惠帝、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其中明惠帝在以明成祖为法统的这一支派中并不得到承认,明仁宗在位不到一年。

高一语文单元检测(《阿房宫赋》《六国论》)附答案

高一语文单元检测(《阿房宫赋》《六国论》)附答案

高一语文单元检测(《阿房宫赋》《六国论》)第I 卷(选择题,共 60分)、(每小题3分,共21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谜语文化渊远流长,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产物,是我国汉文化的璀璨明珠。

谜语主要按指示 物(或/和)文字等供人猜测的隐语,也可引申为蕴含奥秘的事物。

史料表明,大约在奴隶社会时期,先民们已开始用隐晦曲折的歌谣来表达思想感情。

民间谜语除少量的字谜外,大都以 事物的外表特征入谜。

谜面用拟人、比喻、夸张等(抽象画。

他们的谜面一般是合辙押韵的歌谣, 语言通俗,朗朗上口,适合(传诵/传颂)。

灯谜,又叫“文虎” “灯虎”。

猜灯谜要着眼于谜面上文字的几个属性。

灯谜的制作利用了中国汉字的一字多义、一字多音、笔画组合、摹技相形等解、假借、用典、拆字等手法,使谜面和谜底在字义上或字形上相扣合。

比如以 底的灯谜谜面是“木兰之子”。

4.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治理雾霾,政府目前当务之急 是迅速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引导公众养成低碳生活习惯。

B. 自古以来,螃蟹被誉为百鲜之尊,最鲜的美味也比不上蟹的美味。

金秋时节,阳澄湖的螃蟹不仅个儿大,而且只只脑满肠肥,吃起来味道好极了。

C.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下,做生意应讲诚信,像那种“人凭一张嘴,货卖一张皮顾客来赚钱的做法是愚蠢的。

A.部远流长 拐弯逐 (m 。

)角 B .引申蕴(y m) 涵C.隐晦曲(qu )折璀灿D.朗(l eng)朗上口着(zhu o )眼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或 抽象化 传诵 B.和形象化 传颂 C.和 抽象化传颂D.或形象化传诵1 .文中加点字的字形和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2. /形象化)手法拐弯抹角地描绘事 物特征, “花生”为谜A.①人们通过推理、联想来猜中它 形、义变化的特点B.①人们通过联想、推理来猜中它 ②义、 音、形变化的特点C.①供人们通过联想、推理来猜中它②义、 音、形变化的特点D.①供人们通过联想、推理来猜中它形、义变化的特点"的靠蒙骗D. “表现”在美国大概是万能的,作秀在咱们中国似乎也是万能的,作秀现象铺大盖地,作秀之说甚嚣尘上.。

高考语文文言文《阿房宫赋》杜牧

高考语文文言文《阿房宫赋》杜牧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 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 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基础过关
1. 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
(1)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义: 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致工巧。
(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名词作动词,出现云/出现龙。 ⁠
(2)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名词作动词,出现彩虹。 ⁠
(3)朝歌.夜弦. 名词作动词,吟唱/弹奏。 ⁠
(4)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宝鼎看作……/把美玉看作……/把黄金 ⁠
看作……/把珍珠看作……。 ⁠
(5)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名词作动词,变为焦土。 ⁠ (6)辇.来于秦 名词作状语,乘辇车。 ⁠ (7)骊山北.构而西.折 名词作状语,向北/向西。 ⁠ (8)朝.歌夜.弦 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

一。锱、铢连用,比喻极细微的数量。 (3)鼎:青铜器最重要的器种之一,最初是一种炊具,后来上升为礼器,成为 国家

政权 的象征。 ⁠
1
2
3
4
5
6
7
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 楚人一炬 , 可怜焦土 ”写阿房宫被焚 毁一事。 (2)得民心者得天下,这道理亘古不变,正如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六国足以 抵御秦国而保全自己的途径是“ 使六国各爱其人 , 则足以拒秦 ”。 (3)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批判秦统治者穷奢极欲,用“ 奈何取之尽锱

今义:指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2)韩魏之经.营. 古义: 指金玉珍宝等物。

六国论文言文翻译

六国论文言文翻译

古之善论者,必能察时之势,辨地之宜,审人之处,而后能言之有物,论之有理。

六国者,战国之时,天下分裂,诸侯并起,各思以自强,以求存。

然而,强弱之势异,存亡之道殊,故有合纵连横之策,有成败之理。

兹论六国之形势,以见其得失之由。

昔者,齐、楚、燕、韩、赵、魏,皆强国也。

齐地千里,楚地万里,燕、韩、赵、魏亦各数百里。

土地广袤,物产丰富,人民众多,兵强马壮。

然而,六国之君,各有短长,或贪或暴,或懦或弱,故国势亦各有盛衰。

齐威王,英明之主也。

其时,齐强盛,威震四海。

威王善用兵,有孙武、田忌等名将辅佐,故能战胜各国,称霸一时。

然威王晚年,好神仙之道,不务政事,国势渐衰。

楚庄王,雄才大略之主也。

楚地广大,民风剽悍,庄王善用兵,有吴起、孙膑等名将,故能灭越,北并陈、蔡,南服百越。

然庄王晚年,宠信佞臣,政事废弛,国势亦衰。

燕昭王,仁德之主也。

燕虽小国,然昭王有远见,广纳贤才,修文德,振武备,使燕国强盛一时。

然昭王死后,燕国渐衰。

韩、赵、魏,皆强国也。

韩有申不害、韩非等法家之贤,赵有平原君、赵奢等名将,魏有信陵君、吴起等良将。

然三家皆内斗不已,国势日衰。

至于合纵连横之策,乃战国之时,诸侯相争,互相联合以抗强敌之策略。

合纵者,六国联合,南北为纵,共抗秦国。

连横者,六国分立,东西为横,各与秦国结盟。

然而,合纵连横之策,虽一时能抗强敌,但终究不能长久。

秦孝公,始变法强国。

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军功,使秦国国力大增。

孝公之后,惠文王、武王、昭王,皆英明之主,秦国更加强大。

至秦始皇,一统六国,天下归一。

六国之亡,盖由内政不修,外患不断,合纵连横之策不固,终为秦所灭。

夫国者,如舟也,舟之覆,由水之漏。

六国之君,不能防水之漏,故国破家亡。

夫论六国,非徒论其成败,亦论其所以成败之由。

成败之由,在于君德、臣能、政事、地理。

六国之君,德薄能薄,政事不修,地理不利,故不能久存。

而秦,德厚能厚,政事修明,地理有利,故能一统天下。

呜呼!六国之兴亡,亦足为后世之鉴也。

材料作文“以史为鉴”导写

材料作文“以史为鉴”导写

材料作文“以史为鉴”导写作者:江红波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20年第21期主题:总结教训;回望历史;反省与面对……【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①“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都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一一黑格尔(德国哲学家)②“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一一杜牧《阿房宫赋》读了上述材料,不知你有怎样的感想,请围绕生活感悟或社会事件,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写作指导】这是由两则材料组成的作文题,其中心是人类面对“历史教训”的态度。

黑格尔认为,很多发生在人类身上的历史教训,一次又一次,但人类从不去吸取,从而成为“人类教训”。

杜牧认为,秦人的灭亡的历史教训,做为宋人应当吸取,不能让后人来哀叹自己。

综合两则材料,不难看出在审题时,要围绕对待“历史教训”的不同态度展开分析。

在立意上,可以分析历史教训与人类发展的关系,从“正视历史,展望未来”角度思考;可以提醒人类,要善于总结历史,提高看待问题的能力出发,从“回望过去,正视人生”角度思考;可以面对历史教训的态度与人类发展的关系角度,从“正视教训反省自视”角度思考。

【例文一】直视自我方能成功何彩玉看旧事,谈前人,最终会在安稳繁荣的环境中渐渐遗忘;鉴教训,忆经验,最终会在努力拼搏的实践中获得成功。

游走在车马喧嚣的大街上,静候在人群拥挤的车站旁。

你会看到形形色色的人,举手投足间皆透露出他们的个性。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了匆匆一瞥,因为事不关己。

左手托起一本厚重的史书,右手轻举一杯芬香的茶水。

读书时,我的心情跌宕起伏,时而激昂,时而悲壮,时而愤懑。

读后,对人物加以评价,喟叹不已,最终回归平静,仅仅是在生活的汪洋里荡起小小的涟漪。

看似平行的人或事,可能会是我们生活路上的指导;看似年代已久的史书,可能蕴含着治国之道。

人们能看到他人身后,却很难看到自己的后背。

就好像人们总是能轻易看到他人的不足,不时还会冷嘲热讽,却没有看到自身与他人的相似点。

今存汉代最早的一篇以秦亡为史鉴的文章

今存汉代最早的一篇以秦亡为史鉴的文章

今存汉代最早的一篇以秦亡为史鉴的文章说到汉代最早的那篇文章,咱们不得不提《高祖策》。

这可是个宝贝,写得真是有意思。

它用的可是秦亡这个历史背景,直接让人联想到了当时的政治风云,真是百感交集啊!你想想,秦朝的灭亡,那可是风风火火,像过山车一样的经历。

汉高祖刘邦,那个从平民起家的小子,居然能坐上皇帝的位置,真是个传奇!这文章不仅是讲历史,简直就像一场戏,人物鲜活,情节跌宕起伏。

话说回来,汉高祖面对秦朝的覆灭,心里肯定五味杂陈。

你想啊,那个时代的普通百姓,真是苦不堪言,战争不断,动荡不安,生活就像过山车,真是让人无奈。

刘邦看到这一切,心里估计也在想:“我得好好治理国家,让大家过上好日子!”所以他写下这篇文章,算是给自己打个气,顺便提醒后人别再走秦朝的老路。

这文章里可不止是政治斗争,还穿插了许多生活中的小故事。

比如说,有个士兵打仗打得肚子饿,居然在战场上吃起了干粮,那画面,简直笑死人。

你说这高压的战争环境,居然还有人想吃东西,这气氛简直太奇妙了。

文章的语言很口语化,像是老朋友在聊天,让人感觉很亲切。

生动的描写,让人仿佛能看到当时的场景,听到那些打斗的声音,简直是身临其境。

而且啊,文章还夹杂了许多当时的俚语,真是幽默感满满。

比如,刘邦在写到秦朝的暴政时,用了个“杀鸡取卵”的比喻,意思是短视的决策只会让事情更糟。

这种语言风格,让历史变得不那么遥远,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

就像我们今天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其实就是这个意思。

历史的教训,真是历久弥新啊!文章里,刘邦不仅总结了秦朝的失败,还提到自己治理国家的理念,简直就是“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他想通过这篇文章告诉后人,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别再犯同样的错误。

治理国家就像养花,得耐心照顾,不能一味追求速度。

想当年秦朝的暴君们,拼命扩张,结果呢?换来的只有满目疮痍,真是个反面教材!再说说这篇文章的结构,虽然看上去很简单,但细细品味,就能发现刘邦的深意。

他时而严肃,时而风趣,恰如其分地抓住了当时的历史脉搏。

上林赋原文及注释

上林赋原文及注释

上林赋原文及注释第一篇:上林赋原文及注释《上林赋》是《子虚赋》的姊妹篇,是汉赋大家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品,有浓厚的黄老道家色彩。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上林赋原文及注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原文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

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

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

今齐列为东藩,而外私肃慎,捐国逾限,越海而田,其于义固未可也。

且二君之论,不务明君臣之义,正诸侯之礼,徒事争于游戏之乐,苑囿之大,欲以奢侈相胜,荒淫相越,此不可以扬名发誉,而适足以贬君自损也。

“且夫齐楚之事,又乌足道乎!君未睹夫巨丽也,独不闻天子之上林乎?左苍梧,右西极。

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北。

终始灞浐,出入泾渭;酆镐潦潏,纡馀委蛇,经营乎其内。

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

东西南北,驰骛往来,出乎椒丘之阙,行乎洲淤之浦,经乎桂林之中,过乎泱漭之野。

汩乎混流,顺阿而下,赴隘狭之口,触穹石,激堆埼,沸乎暴怒,汹涌澎湃。

滭弗宓汩,逼侧泌瀄。

横流逆折,转腾潎冽,滂濞沆溉。

穹隆云桡,宛潬胶戾。

逾波趋浥,涖涖下濑。

批岩冲拥,奔扬滞沛。

临坻注壑,瀺灂霣坠,沈沈隐隐,砰磅訇礚,潏潏淈淈,湁潗鼎沸。

驰波跳沫,汩濦漂疾。

悠远长怀,寂漻无声,肆乎永归。

然后灏溔潢漾,安翔徐回,翯乎滈滈,东注太湖,衍溢陂池。

于是乎鲛龙赤螭,渐离,鰅鰫鳍鮀,禺禺魼鳎,揵鳍掉尾,振鳞奋翼,潜处乎深岩,鱼鳖讙声,万物众伙。

明月珠子,的砾江靡。

蜀石黄碝,水玉磊砢,磷磷烂烂,采色澔汗,藂积乎其中。

鸿鹔鹄鸨,鴐鹅属玉,交精旋目,烦鹜庸渠,箴疵卢,群浮乎其上,泛淫泛滥,随风澹淡,与波摇荡,奄薄水渚,唼喋菁藻,咀嚼菱藕。

“于是乎崇山矗矗,巃嵷崔巍,深林巨木,崭岩参嵳,九嵕嶻嶭。

南山峨峨,岩陁甗崎,摧崣崛崎。

振溪通谷,蹇产沟渎,谽呀豁閕。

阜陵别岛,崴磈葨廆,丘虚堀礨,隐辚郁垒,登降施靡,陂池貏豸,沇溶淫鬻,散涣夷陆,亭皋千里,靡不被筑。

揜以绿蕙,被以江蓠,糅以蘪芜,杂以留夷。

过秦论常考名句翻译带答案

过秦论常考名句翻译带答案
二、名句:“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
翻译:“世间的事情往往在困难中取得成功,在奢华中遭受失败。”
解析:这句名句旨在告诫人们要保持困约、简约的生活态度和工作方式。在人们对物质生活要求不断增加的现代社会,这样的话语尤为重要。它提醒人们不要贪图虚荣和享受,而要在困难中坚持下去。
三、名句:“行百里者半九十。”
过秦论常考名句翻译带答案
【引言】
《过秦论》是中国战国时期政治家商鞅所著的一篇文章,其内容表达了商鞅对赵胜和燕昭王的批评和建议。文章中的一些名句被广泛应用于考试和作文中,下面将对其中常考的名句进行翻译,并提供相应的答案。
【正文】
一、名句:“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五、名句:“射其先者,助其后者。”
翻译:“帮助前进的人,也是帮助自己。”
解析:这句名句旨在告诉人们要互相帮助、共同前进。在学习和工作中,个人的进步和成功往往离不开他人的帮助和支持。因此,我们应该懂得感恩,乐于助人。
【总结】
《过秦论》是一篇具有深远影响的文章,其中的名句被广泛应用于考试和作文中。了解这些名句的翻译及其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涵,同时也能够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水平。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
翻译:“行走了百里的人也只完成了九十里的路程。”
解析:这句名句是在强调过程的重要性。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只有经过认真、持久的努力,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在考试中,这个名句常常被用来提醒考生要保持不懈的努力。
四、名句:“百善孝为先。”
翻译:“孝敬父母是最重要的善行”
解析:这句名句是在强调孝道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敬父母被视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美德。无论是为人子女,还是为人父母,都应该时刻牢记这个道理。

《阿房宫赋》读后感(3篇)

《阿房宫赋》读后感(3篇)

读《阿房宫赋》有感《阿房宫赋》的作者是有“小杜”称号的杜牧,他是晚唐著名诗人。

这首《阿房宫赋》是他的成名之作,撰写时他才二十三、四岁。

这本身让人对他的文学才华赞叹不已。

此篇在语言上骈散相行,韵律鲜明,词彩瑰丽,是唐代诗人中的杰作。

关于《阿房宫赋》的了解,我还是在念大专的书中见到的,那时由于情况不同,觉得紧张多一些,此时学习的心情就轻松的多了。

再加上黄部长的讲解引人入胜,我们听得更是津津有味。

阿房宫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建造的,其宏伟瑰丽的程度可以说是历代建筑都不能企及的。

但是被项羽一把火给烧了,有人说太可惜了,如果能保存到今天,不是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吗?其实,几千年的风云变换,即使不被项羽烧掉,也会被其他的人给毁掉。

我们今天只能通过古人有关阿房宫的描写来想象一下它了。

传说阿房宫占地三百余里,楼阁高耸遮天蔽日,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处殿阁。

有长桥横卧,有复道高架置身其间,方向都难以辨清了。

里面还聚集了很多从各国云来的的美女,每天在那里等待着君王的临幸,有的等了三十六年,也不见君王的样子。

而宫中珍藏的宝贝更是成了“粪土”了。

宝鼎当作破锅,美玉贱如青石,金子像泥块一样,珍珠如沙砾一样到处丢弃,可见其生活靡奢到了何种程度!虽然秦国很强大,但人民的口中不敢说心里却是恨之入骨的。

所以才有了“戍卒叫,函谷举。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最后杜牧畅叙了暴取民财,终至灭亡的道理。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人者秦也,非天下也。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灭族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回顾历史长河,哪朝哪代的兴衰不是应证了这个道理呀。

第二篇《阿房宫赋》在艺术上是一篇文词优美的作品,在意义上是揭露和讽喻秦朝统治者娇奢暴虐最后走向灭亡而告诫后来统治者的一篇谏章。

这篇赋既可从艺术上去欣赏,更重要的是从意义上去领会。

阿房宫是秦时代即公元前二一二年开始建筑的一座庞大华丽的宫殿。

类文阅读:《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

类文阅读:《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

第11课【本课篇目】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选题理由】第一道题选择了杜牧《阿房宫赋》和贾谊《过秦论》两篇文章,两篇文章都阐述了秦朝灭亡的原因,结合文本简要说明在两位作者眼中对秦灭亡原因的观点是否相同。

第二道题选择了贾谊《过秦论(节选)》和苏洵的《六国论》两篇文章,在《过秦论》中找出《六国论》中开头说到“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以及从六国方面进行假设的证据;同时分析关于六国“尊贤重士”,两文的说法是否有矛盾。

并结合两文所提供的材料,请比较两文在论证和语言表达方面的不同特点。

第三道题选择了杜牧《阿房宫赋》和贾谊《过秦论》两篇文章,分析两篇文章写作上的艺术手法及作用。

第四道题选择了《新五代史·伶官传(节选)》,结合所学课文《五代史伶官传序》,谈谈从庄宗“好伶而弑于伶”的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第五道题选择了《新五代史·伶官传(节选)》和《五代史伶官传序》两篇文章,结合两篇文章,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形容要推翻一个朝代要用理由的句子

形容要推翻一个朝代要用理由的句子

形容要推翻一个朝代要用理由的句子“因为有前车之鉴,所以后事之师”,这句话用在明朝之前说出来很有震撼力。

但是明太祖朱元璋没有把这句话放到后面,而是以《大学》为基础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民也。

”《论语》中说:“人之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意思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他所追求的生活和享受到的幸福和快乐不能用金钱来衡量。

所以当我们看到孔子所说的“有不为也”的时候,我们知道不能理解他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孔子是在自己思想上站错了位置吗?有人会以为这句话很容易理解,比如司马迁曾经对《史记》中的:“帝尧之时……其九泉之下当尽忠也。

”(此句原出自《史记·尧君列传》。

)如果我死了以后,会有那么多人说“天下皆吾父之子亦如是”。

一、《庄子·天下》中,屈原写到“悲哉我楚,一世而三迁;叹乎我秦,十世而七迁。

叹之则来,来则去。

为我死,吾无面目见屈原!”这句话写出了楚国灭亡时,屈原要离开楚国了,在《楚辞》中,屈原有一句诗:“哀哀我楚,一世而三迁;哀哉我秦,十世而七迁。

”意思是说楚国灭亡时,楚怀王也是“哀痛我楚国三世未亡”,屈原死后,楚国灭亡,那么楚国就只剩下楚怀王一人了。

1、因为有秦二世的篡位,所以秦朝统治是很残暴的王朝,不是很安宁嘛。

秦始皇死后,因为秦始皇的儿子嬴政继位而残暴、血腥,所以后来的秦朝统治者并不如其他的王朝,但是我相信秦朝一定会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绚烂夺目的一笔。

(2)我有大一统的中国,从先秦一直到现在,从没有像你们这样庞大得一塌糊涂、没有那种文化!我看到你们国家的人,不像我们现在一般精气神全无!(3)你是中国人呀!我要推翻你!2、一个国家,从建立之初,就要有自己的政治纲领。

当国家出现问题,或者出现利益冲突的时候,或者出现了自己的政治纲领、政治立场问题,那么这个时候,国家就有可能选择推翻它,来维护它自己的利益。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国家是不需要自己制定纲领和路线的。

为什么要推翻朝代?因为政权一旦失去,一切都是空谈。

复之秦文言文翻译

复之秦文言文翻译

秦,古之强国也。

始皇一统天下,威震四海,后世称颂,至今不忘。

然而,秦朝虽强,亦有弊病。

秦法严苛,民不聊生,遂引发陈胜、吴广起义,秦朝由此而衰。

至汉,天下一统,汉武帝开疆拓土,威震天下,然汉武帝晚年,荒淫无度,致使国力大减。

此后,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直至隋唐,天下纷争,民不聊生。

然自唐太宗李世民起,始有盛唐之治,然盛唐之后,亦难逃衰败之运。

今观之,秦之兴衰,实为天下大势。

始皇之世,天下一统,然法度严苛,民不聊生。

秦始皇虽英明神武,然其统治手段过于严酷,使得民怨沸腾。

陈胜、吴广起义,实为秦朝之衰败之始。

陈胜、吴广起义后,天下群雄并起,秦朝遂衰。

汉承秦制,然汉武帝晚年荒淫无度,使得国力大减。

汉武帝开疆拓土,威震天下,然其晚年荒淫无度,致使百姓苦不堪言。

汉武帝死后,天下大乱,群雄割据,汉朝由此而衰。

三国时期,天下大乱,魏、蜀、吴三国鼎立。

然三国之中,蜀汉最为弱小,诸葛亮虽竭尽全力,然终难挽回蜀汉之败。

蜀汉亡后,魏、吴两国亦相继灭亡,天下归晋。

晋朝虽强,然晋惠帝昏庸无能,致使国力大减。

南北朝时期,天下纷争,民不聊生。

隋唐时期,天下一统,唐朝盛世,威震天下。

然唐朝后期,宦官专权,朝政腐败,使得国力大减。

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历经五代十国,直至宋朝,天下始定。

然宋朝虽强,然亦难逃衰败之运。

宋太祖赵匡胤虽英明神武,然其统治手段过于保守,使得国力大减。

宋朝后期,金朝崛起,南宋成立,然而南宋亦难逃灭亡之运。

综上所述,秦之兴衰,实为天下大势。

秦朝虽强,然其法度严苛,民不聊生。

汉承秦制,然汉武帝晚年荒淫无度,使得国力大减。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朝,皆为天下大势,然而天下大势,终究难逃衰败之运。

故古之帝王,当以民为本,宽以待民,方能长治久安。

秦之兴衰,可为后世之鉴。

吾辈当以此为鉴,奋发向前,以图天下之太平。

诗歌散文鉴赏选修理解性默写

诗歌散文鉴赏选修理解性默写

诗歌散文鉴赏选修理解性默写第一篇:诗歌散文鉴赏选修理解性默写2、屈原《国殇》中的“_________________”一句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战场上敌军之众多,来势之凶猛。

在这种敌强我弱的情况下,“__________________”展现了楚军将士争先恐后,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

(屈原《国殇》)3、屈原《国殇》中,通过“凌余阵兮躐余行,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在敌军冲入楚军阵地和队伍之时,战车战马伤亡严重的危急战争形势。

(屈原《国殇》)4、屈原《国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援玉枹兮击鸣鼓”,让我们看到了楚军将帅埋轮系马、挥槌击鼓的特写镜头,将士们背水一战、殊死拼搏的高大形象深入人心。

(屈原《国殇》)5、屈原《国殇》中惨烈的激战场面,使得“_________________”,真所谓“惊天地泣鬼神”,战争的结局是“__________________”,将士壮烈牺牲、横尸遍野,这令人不禁顿生悲凄之意,深表敬悼之情。

(屈原《国殇》)6、屈原《国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天神惊怒、将士尽亡来凸显战争的激烈与残酷现实。

(屈原《国殇》)7、屈原《国殇》中,“__________________,平原忽兮路超远”与荆轲《易水歌》高唱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句,皆为以身许国、振聋发聩的豪言壮语。

(屈原《国殇》)8、屈原《国殇》中英勇的将士们死后仍保持着战斗的雄姿“__________________”,并表现出“__________________”的虽身亡而志不屈的英雄主义精神。

(屈原《国殇》)9、屈原《国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对将士勇武、刚毅崇高品德的高度赞扬。

(屈原《国殇》)10、每当我们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时,脑海中会涌现出《国殇》的最后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我们对烈士们不泯英灵的崇敬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1997-01-18
国必自我,而后人伐之
——秦亡之史鉴
吴弘明
(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天津 300300)
秦王“续六世(秦孝公、惠文公、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之余烈火(功业)振长策(鞭)而御宇内,吞二周(东、西周)而亡诸候,履(登位)至尊而制六合(天地四方),执棰拊(杖类)以鞭笞天下,威震四海。

南取百越(长江中下游以南少数民族之统称)之地,以为桂林、象
郡。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贾谊1过秦论》后简称《过秦论》
)自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先后兼并韩、魏、楚、赵、燕、齐等六国,实现统
一“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史记1秦始皇本纪》,后称《本纪》
)郡下设县,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中央至地方要员之任免、公事无分大小,“皆决于上”,(《本纪》
)建立以皇帝为中心的封建官僚体制;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方字,修长城,筑驰道,防匈奴,并南越(两广一带),疆域大扩。

从此,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统一而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王则是集全国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于一身的始皇帝。

秦皇在确定土地个人私有制、“明法度、定律令”,(《史记1李斯列传》)统一中国以及传播华夏文明上,可谓功绩卓著,声明 赫。

秦王朝,外有“被山带河”(《过秦论》
)之势,万里长城之固,长戟强弩之利,内有严型峻法之威,销锋(兵器)铸 (钟类)之安,焚书坑儒之噤,又何以毁“万世之业”,(《过秦
论》
)以至二世而亡耶?究其原故,独断专行、骄奢淫逸、赋役苛重、繁法严刑有以致之。

在政治上,“普施明法,经纬天下,永为仪则”,(《之罘刻石》
)“事皆决于法,刻削(薄),毋仁恩和义”。

(《本纪》)秦皇刚愎自用,假借法律“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李斯列传》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本纪》)始皇又好以“刑杀为威”,(《本纪》
)“重以(用)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汉书1食货志》)以至“赭衣(囚犯)塞路,囹圄成市”。

(《汉书1刑法志》
)群臣慑于苛法酷刑,株连家室而“莫敢尽忠”,(《本纪》
)只得违忠欺上,明哲保身,助使皇帝为所欲为,遂(成就)过(失)而不变。

“秦二世不思革新,重蹈先帝之过,法益刻深,赏罚无当”,群
臣谏者,以为诽谤,大吏失职以图媚上,百姓敢怒而不敢言。

(《本纪》
)秦皇与二世当政时,“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尽,身已见杀,故而忠臣不敢直谏,智士不敢代谋,天下之士,唯有俯首帖耳、裹足不前,乃能保全身家性命。

法禁如此森严,言路如此率壅塞,乃至邪恶诈伪并起,上下争相回避,
(《过秦论》)“天下已坏(乱),而(帝)弗自知也。

”(《汉书1贾山传》
)在军事上,使将军蒙恬率大军三十万击退匈奴,更以四十余万人北筑长城;“南取百越之地”,又发五十万人守五岭,赋役繁重,使民不堪命;平毁六国籍以割据之城池,杀豪俊余孽,
“收天下之兵(器)聚之咸阳,销锋铸 ,以为金(铜)人十二”,以防民众造反(《过秦论》
)秦朝不施仁义,鱼肉百姓,民间虽无坚甲利兵,在忍无可忍时,却能以“ (农具)棘矜
第15卷,第5期
1997年10月 中国民航学院学报 JOU RNAL O F C I V I L AV I A T I ON I N ST ITU T E O F CH I NA V o l .15N o.5O ctober,1997
02 中国民航学院学报1997年10月
(木杖)”,横扫秦军。

(《过秦论》)
在经济上,修驰道,通水路,大兴土木。

除前二者利便交通之外,所谓大兴土木,不过劳民伤财而已。

所造阿房,: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长桥卧波,……复道(自阿房渡谓,接于咸阳)行空,……歌台暖响(因弦歌激昂而觉和暖)。

……舞殿冷袖(因众纷飞而觉微冷),……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掾,多于机上之工女”, (《杜牧1阿房宫赋》)美女如云,究奢极欲;所修骊山墓,墓高五十余丈,方圆五里余,掘地注铜,内造宫殿,“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以人鱼(鲵鱼)膏为烛”。

(《本纪》)墓内珠玉珍宝、兵马陶俑不可胜计。

如之连年用兵,“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男子力耕,不足粮响,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澹(满)其欲也”。

(《汉书1食货志》)
在文化上,公元前213年,始皇置洒咸阳宫,有博士七十人前来贺寿。

齐人淳于越建议封皇子功臣为诸候,以为辅弼,主张师承三代(夏、商、周之法,否则难以长治久安。

丞相斯斥责儒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事,惑乱黔首(百姓)。

……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底)非(之),出则巷议。

……率群下以造谤。

”始皇深韪其言,下令“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至)守尉杂烧之。

有敢偶语诗书,弃市(杀人于市)。

以古非今者族(刑及父母、妻子),吏见知不举者同罪。

令下三十日不烧,黥(刻字于面,染之以墨)为城旦(昼伺敌寇,夜筑长城)。

”(《本纪》)又以“妖言以惑黔首”之罪,坑杀儒生460。

(《本纪》)焚书儒,虽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却首开文化、思想专制之恶例。

综论秦亡之故,有以下几点:首先,“建定法度,显著纲纪”,(《本纪》)并非依法治国。

因为“法令出(于)一”(处),“皆决于上”,虽日“事皆决于法”,然必以皇帝之意志为依归,所以“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乃是秦朝法治的本质,归根结底,则是不折不扣的人治。

两代皇帝专制独裁的权位,只能闭塞言路,“不闻过而日骄”,益发荒淫暴虐,以致“百姓怨望(恨)而海内叛矣”。

(《过秦论》)其次,赋役烦苛,征发闾左(贫弱之家),滥用民力于宫殿陵寝,防碍生产,百姓穷困,国本动摇。

再次,借刑杀之威,禁锢思想,杜绝言路,只能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执)”,(《阿房宫赋》)倒行逆施,执迷不悟,民怨沸腾,而不自知。

最后,欲求千秋万代江山永固,不去安民富民,反而役如牛马,取尽锱铢;徒恃刑杀之威,山 之险,金汤之固,销锋铸 ,焚书坑儒,倒促成有险不守,有关不闲,有戟不刺,有弩不射,(《过秦论》):戌卒叫(陈涉反秦,举国响应),函谷举(刘邦破函谷关)”(《阿房宫赋》)之覆亡惨祸。

故曰:“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孟子1离娄章句上》)今之为政者,心谙秦亡之故事,自会鄙弃人治而行法治,完善监督机制,使权力有所约束;约法省刑,以善教为本,使人幼即明是非,知荣辱,尚道德,遵法纪;爱惜人力物力,重在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绝不耗费于少数人所独专之享乐设施;既然为官,则能居安思危,清心寡欲,“非其道也,一介(芥)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孟子1万章章句上》)严于责已,宽以待人;广开言路,闻过则喜,知过必改;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断不以人废言,更不因言治罪。

治国有道,仁(爱人)与义(为其所当为)而已。

作者简介:吴弘明 男 1950年生 现在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