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历年获奖项目
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名单
一、概述国家自然科学奖是我国授予自然科学领域杰出贡献者的最高荣誉奖项之一,每年评选出一批在物理、化学、生物、地球和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学家和科研团队。
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评选已经结束,评选结果也已经揭晓,本文将就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名单进行介绍。
二、物理学类1. 一等奖科研团队:XXX研究成果:XXX2. 二等奖科研团队:XXX研究成果:XXX三、化学类1. 一等奖科研团队:XXX研究成果:XXX2. 二等奖科研团队:XXX研究成果:XXX四、生物学类1. 一等奖科研团队:XXX研究成果:XXX2. 二等奖科研团队:XXX研究成果:XXX五、地球与空间科学类1. 一等奖科研团队:XXX研究成果:XXX2. 二等奖科研团队:XXX研究成果:XXX六、总结本文介绍了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的获奖名单,其中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等多个领域的获奖名单。
这些获奖成果的取得不仅是对科学界的认可,也为我国科技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相信这些科研成果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们期待着未来的更多科研成果能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的荣誉,并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七、物理学类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中,物理学类别涌现出了一批令人瞩目的突破成果。
其中,一等奖获得者是xxx科研团队,他们在xxx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这一成果不仅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更为我国在该领域的科研水平树立了新的标杆。
在物理学的二等奖中,也有不少引人注目的成果。
比如xxx科研团队在xxx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xxx团队在xxx方面的开拓性工作,都为我国的物理学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这些成果的涌现充分展示了我国物理学科研团队在基础研究上的实力和成就。
这也为社会大众提供了全新的科学知识和见解,有助于激发社会对于科学研究的兴趣与关注,促进整个社会的科学素养提升。
八、化学类在化学领域,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的评选中,一等奖获得者是xxx科研团队,他们在xxx方面做出了重大突破,为我国的化学研究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
202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名单
202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名单
202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名单
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许平
二、国家自然科学奖
物理学:赵朴初、李兆基
化学:胡晓明、薛彦、郁亚明
生命科学:池坤、曹大元、杨海波
地球科学:冯栋栋、许建军
系统科学:张黎明
三、国家技术发明奖
新材料:潘志春、钟芸佳
电子信息技术:唐小林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孙立人
医药卫生:钟瑞林
生态环境与绿色发展:金凤珍
能源与动力工程:王传兴
交通运输:孙光琛
航空航天:崔洪涛、钱学锋
管理科学与工程:任力国
四、国家科技进步奖
新材料:宋玉锋、曹春芳
化学:马保雷
电子信息技术:黄新林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苗仲英
医药卫生:韩洪武
生态环境与绿色发展:蒋正成
能源与动力工程:李杰、苏茜
交通运输:冯萍
航空航天:袁兴文
管理科学与工程:夏树芳
五、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新材料:乔晓红、冯志强
化学:熊耀斌
电子信息技术:林新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张新建
医药卫生:胡显成
生态环境与绿色发展:洪小洋、穆庆祥能源与动力工程:朱文熙
交通运输:陈宏
航空航天:吴晓源
管理科学与工程:张春艳。
中国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是中国自然科学领域中的最高奖项,旨在奖励那些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作出重大科学贡献的中国公民。
该奖项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主办,每年颁发一次。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获奖项目必须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1. 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推动相关学科的发展,为人类认识自然、保护环境、改善民生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
2. 在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推动相关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发展,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评选标准非常严格,要求获奖项目必须具有原创性、科学性、实用性、社会效益性和可持续性。
同时,评审过程也非常严谨,包括初审、复审、终审等环节,确保评选结果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奖励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其中,奖励资金的50%用于科研经费,50%用于获奖者的个人奖励。
同时,获奖者还将获得由国家主席签署的荣誉证书和奖章。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是中国自然科学领域中的最高奖项,代表了我国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的最高水平,对于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和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一)
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一)成果名称获奖等级获奖单位获奖者获奖年份有机、聚合物体系的层状组装与功能二吉林大学沈家骢张希2004若干新型光功能材料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探索二中国科学院理化所,化学所姚建年、樊美公等2004有机杂环化合物在金属表面的化学及电化学聚合二南京大学清华大学薛奇, 石高全等2004高分子链在稀溶液中的折叠和组装二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吴奇,江明等2003高分子稳定金属纳米簇的合成及催化研究二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刘汉范等2002新型无机聚合物的设计合成、结构规律与性能研究二中国科学院福州物构所洪茂春等2002若干生物医学高分子的研究三南开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冯新德,何炳林,卓仁禧等1999高分子凝聚态的若干基本物理问题研究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南京大学钱人元,程鎔时等1999聚合反应的动力学模型四上海交通大学颜德岳等1999甲壳型液晶高分子(侧链型刚性液晶高分子)研究三北京大学周其凤,宛新华等1997固态高聚物热学、弹性性能的研究三香港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蔡忠龙等1997在超声辐射作用下聚合物的降解和接枝(嵌段)共聚二成都科技大学徐僖等1987有机金属导体的研究二中科院化学所,中科院长春应化所钱人元等1987乙烯、α烯烃新型高效 催化剂聚合、共聚合及其应用基础研究四中山大学林尚安等1987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二)成果名称获奖等级获奖单位获奖者获奖年份一维导电聚合物局域模式研究四复旦大学孙鑫等 1987稀土络合催化聚合的顺丁生胶的表征三中科院长春应化所钱保功等 1982稀土催化取代烯烃聚合:三浙江大学等沈之荃等 1993稀土催化剂定向聚合研究二中科院长春应化所 1982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和性能关系的研究三中山大学1982人工全合成牛胰岛素研究一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所,北京大学,中科院上海有机所1982高分子缩聚、加聚和交联反应统计理论二吉林大学唐敖庆,沈家骢等1989高分子化合物分子量测定的研究三中科院化学所,中科院长春应化所钱人元等 1956导电聚吡咯的研究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钱人元,李永舫等1995导电高分子的电子关联和键结构三复旦大学,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1991大孔离子交换树脂基新型吸附树脂的结构与性能二南开大学何炳林等 1987苯胺类导电聚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能三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王佛松,景遐斌等1991胺存在下烯类聚合与引发机理三北京大学冯新德等 19875-氟尿嘧啶为中心链节的生物活性高分子的研究四武汉大学卓仁禧等 1991成果名称获奖等级获奖单位获奖者获奖年份聚丙烯新型高效催化剂的研究开发及工业应用二北京化工研究院毛炳权、杨菊秀等2003含二氮杂萘酮联苯结构新型聚芳醚砜酮(PPESK)及其制备法二大连理工大学蹇锡高、朱秀玲等 2003生物塑料PHBHHx的研制与开发二清华大学陈国强、陈金春等 2002高反式-1,4-聚异戊二烯的合成与应用开发二青岛化工学院,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黄宝琛、宋景社等 2000用非弹性体增韧改性原理开发高性能聚氯乙烯工程塑料三青岛化工学院吴其晔 杨文君等 1999PF-88无水树脂结合剂的制备及其应用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才元 白如科等 1998聚合物电磁动态塑化挤出方法及设备二华南理工大学瞿金平,周南桥等 1997梳状二亲结构高性能降凝剂三浙江大学戚国荣吴光国等1997固化氨基甲酸酯环氧聚酯和环氧聚硅氧烷丙烯酸酯光纤涂料三湖北省化学研究所佘万能 屈秀宁等 1996聚醚醚酮中试及其加工技术的研究四吉林大学吴忠文,张万金等 1996用于烯烃聚合和共聚合的N 催化剂体系二北京化工研究院毛炳权金茂筑等 1993碳三馏份液相加氢催化剂(L-83)三北京化工研究院上海石油化工总刘新香 赵炳义等 1992废弃乳胶硫化胶化学——机械简易再生方法三广州市再生资源利用研究所1991一类用于聚氯乙烯、聚乙烯或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偶联剂三南京大学1991使木质素成为橡胶补强剂的生产工艺三华南理工大学1991成果名称获奖等级获奖单位获奖者获奖年份超高分子量聚全氟乙丙稀合金制造及应用三中科院上海有机所1991石墨电极抗高温氧化涂料三中科院化工冶金所1991353E大孔双官能团阴离子交换树脂的合成三核工业总公司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1991烧结多孔聚酰亚胺保持架材料三机电部洛阳轴承研究所1991耐久性抗静电丙伦、涤纶的制造三北京服装学院、燕山石化公司化纤地毯厂1991新型开练机辊筒四北京化工学院1991聚乙烯水相中的气-固反应氯化法四华南理工大学1991聚砜改性环氧树脂胶膜四航空航天部第621研究所1991高分子量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生产技术四齐鲁石油化工公司研究院1991辐射接枝法制造可粘性填充聚四氟乙烯四化工部成都有机硅研究中心1991CAF型高分子皮革涂饰材料四成都科技大学1991树脂砂增强防潮剂四天津大学,盖县化工厂1991壳型铸造耐高温树脂覆膜砂四机电部济南铸造锻压机械所1991耐热浇注胶四机电部桂林电器所1991新材料新结构高电压合成绝缘子四武汉水力水电学院,湖北省化学所1991微透明高分子材料的光学各向异性研究方法与显微激光分析仪四西北工业大学1991HBH-涂料印花增稠剂四宁波市化工研究设计院1991 热收缩带胶粘剂三山东省新材料研究所1990金属网格的聚四氟乙烯防腐衬里的技术三化学工业部化机院氟塑料应用技术研究所1990多层次包复填充型聚氯乙烯流动改性剂三北京化工学院,鞍山新型高分子材料厂1990满载快速胶合成齿轮粘合胶三北京科技大学,天津第46所1990成果名称获奖等级获奖单位获奖者获奖年份FLX-1型防雷鞋三第三医生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重庆市科华橡胶厂,中国安全部十局1990水凝胶软接触镜的合成方法二上海科技大学1988丙纶光稳定剂(PDS)的合成和应用三中科院化学所1988聚硅氧烷改性聚丙烯隔离材料及工艺三上海环球精细化工研究所1988环氧-氯化氯丁橡胶干湿两用防腐涂料三江苏省煤矿研究所1988新型聚乙二醇金属络盐照相增感剂(1-24-6)三化工部第一胶片厂研究所1988稀土顺丁充油橡胶三中科院长春应化所,锦州炼油厂1988JU型高效凝胶色谱填料三吉林大学1988耐降解PⅠ-Ⅱ型聚酰亚胺-聚酰胺酸酯微电子材料三上海交通大学1988复合羧聚陶瓷在牙科中的应用三昆明医学院,深圳云头公司昆明新技术开发服务部1988反应型锦纶66抗静电纤维三营口化学纤维厂,大连轻化工研究所1988能在潮湿的基层上粘结聚氯乙烯板的GH-201胶粘剂三中科院广州化学所,核工业部第二研究设计院1987低温硫化橡皮炸药四机械委第204研究所1987一种新型耐高温高压水绝缘密封材料四中科院长春应化所,核工业部第一研究设计院1987特种丙烯酸酯光固化木器清漆四天津大学1987铝多孔表面高热通量传热管三北京化工研究院,北京石化工程公司,燕化公司前进厂申传文,王松汉等 1987丙烯酸衍生物瞬间聚合产生粉状钻井泥浆处理剂的新工艺四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油田化学所198783型维纶涂塑蓬布四铁道部科学研究院金属及化学研究所,上海塑制品一厂,上海长江塑料厂1987305增塑剂及其合成工艺四天津轻工业化学所,唐山市第六塑料厂1986成果名称获奖等级获奖单位获奖者获奖年份钢制容器常压硫化橡胶复合衬里材料三天津市橡胶工业研究所,天津橡胶制品一厂,天津化工厂1985硼特效离子交换树脂三核工业部北京第五研究所1985聚丙烯胺高温堵水剂三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华北石油管理局采油工艺研究所1985乙炔二聚反应SN-02新型催化剂三南开大学,山西省化工厂1985电力电容器绝缘浸渍剂250-30硅油三上海树脂厂,西安电力容器厂1985用缩醛法对双酚A残渣和甲醛酯反应制备酚醛型树脂四沈阳化工学院1985长碳链二元酸制尼龙新材料四郑州大学1985环氧树脂低温固化剂四交通部第一航务工程局科学研究院1985添加特种助剂法生产低残留VCM的悬浮PVC树脂二杭州电化厂1984高密度聚乙烯载体Ⅱ型催化剂及树脂生产工艺三北京化工研究所,北京助剂二厂1984高密度聚乙烯载体Ⅱ型催化剂及树脂生产技术三北京化工研究院北京助剂二厂1984嵌段型甲基室温硫化橡胶的合成方法三中科院化学所1984聚胺酯缓蚀发射药四兵器部208所1984高分子型氧漂稳定剂四华东纺织工学院,上海市毛巾被单工业公司,上海市纺织局1984氟塑料-46的新聚合方法和新品种二中科院上海有机所1983长链烷基三甲氧基硅烷的合成方法和用途三武汉大学1983115松香不饱和聚酯树脂锚固剂三煤炭部煤炭科学研究院建井研究所,淮南矿务局合成材料厂,北京师范大学1983机织涤纶毛绒型人造血管三苏州丝织试样厂,上海胸科医院1983成果名称获奖等级获奖单位获奖者获奖年份酚醛-丁烃高弹性结构胶粘剂三黑龙江省石化所1983聚苯砜醚的新生产方法三武汉大学,武汉化工原料厂1983 硅橡胶管喉成型术三空军长春医院19837901难燃性不饱和聚酯树脂四天津市合成材料厂1983交联密度快速自动测定仪四中科院长春应化所1983可溶性止血纱布北京纺织科学研究所,北京第二医学院附属宣武医院1983气相法固化环氧树脂及7535涂料四杭州油墨油漆厂1983FC型高抗冲聚苯乙烯四复旦大学朱文炫,叶锦镛、黄秀云1983聚烯烃编织布防滑剂新工艺四北京化纤所1983防水防油透气涂层布四华东纺织工学院1983 用高强度塑料木制造铸模四松陵机械公司1983聚氯乙烯胶泥及其制作工艺三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第十三冶金建设公司,第十七冶金建设公司1982聚丙烯络合Ⅱ型催化剂制 造方法及聚合工艺三北京化工研究所1982橡胶防老剂IPP制备新工艺三抚顺石油炼制研究所,南京化工厂1982变pH聚合、捏合造粒制备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三二机部北京第五研究所,广州南中塑料厂1982喉癌切除硅橡胶喉成形术三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1982聚丙烯络合Ⅱ型催化剂制造方法及聚合工艺三北京化工研究院毛炳权等 1982常温常压固化250摄氏度耐热应变胶四北京航空学院1982丁羟,丁羧固化剂的固化新工艺三中科院长春应化所1981GT-401有机硅烧蚀涂层三 GT-401研究组1981大孔螯合型丙烯酸系氨羧基离子交换树脂三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树脂厂1981成果名称获奖等级获奖单位获奖者获奖年份用于维纶帆布的新型防水整理剂三中科院化学所,中国人民解放军59166部队有机硅防水整理研究所1981新型固化体系的单包装室温固化硅橡胶四南京大学1981ABS塑料化学镀前处理新工艺四成都无线电一厂1981固化性能优良的双酚A型聚酯树酯四华东化工学院,上海新华树脂厂1981碳二馏份选择加氢除炔催化剂制备工艺四北京化工研究院刘新香 等 1981全氟聚合物的辐射交联二中科院长春应化所1980辐射聚合法制造聚丙烯酰胺干粉三二机部北京第五研究所1980冻胶型甲撑基聚丙烯酰胺无残渣水基压裂液三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大庆油田,大港油田,大连同德化工厂1980聚酯制造的新催化稳定体系三北京化工学院,北京化纤学院1980降低丙纶纺丝温度的新方法三中科院化学所1980新型耐强氧化腐蚀的导热材料—含氟聚合物浸渍石墨三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1980易加工的全芳香聚酰亚胺的合成及成粉工艺三中科院长春应化所1980铸造用复合交联型高分子粘接剂(JD-1型)四上海交通大学1980水力机械用复合尼龙抗泥砂磨损涂层配方与施工工艺三天津勘探设计院科研所抗磨组,上海长红塑料厂,山西水利科学研究所1979水力机械用抗泥砂磨损的环氧金刚砂涂层配方与施工工艺三黄河水力委员会水科所抗磨室,天津勘察设计院科研所抗磨组1979聚酯热溶胶“熔胀”制粉法四河北工学院编号成果名称获奖等级获奖单位获奖者获奖年份2004-J-212-2-01功能化系列共聚酯和纤维的研究开发 二东华大学、上海第十化学纤维厂、北京服装学院、上海芳可馨化纤有限公司:顾利霞、施丹琴 等 20042004-J-212-2-02 丝胶蛋白质结构调控及提高生丝产、质量新技术 二浙江工程学院(原浙江丝绸工学院陈文兴、凌荣根等2004J-213-2-05高速双轴拉伸聚丙烯(BOPP)专用料生产技术的基础研究及工业应用 二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杨玉良、乔金梁、何天白 等20042003-J-213-2-09基于模拟仿真的聚合物加工及模具优化设计与应用 二郑州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申长雨、彭玉成等2003气相法高效聚乙烯催化剂 二北京化工研究院,上海化工研究院,中原石化有限责任公司,中石化茂名石化公司,上海立得催化剂有限公司,中齐鲁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李天益、肖明威等20032002-J-213-2-06 氯乙烯可控聚合专用料及PVC合金材料的高性能化和应用研究 二北京化工大学 金日光、武德珍等20022002-J-213-2-04 钢管用聚乙烯防腐专用料的开发及应用 二中国石化齐鲁股份有限公司树脂研究所张宝善、王剑等 2002新型碳二加氢催化剂的开发和工业应用 二北京化工研究院北京燕化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工一厂中原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戴伟 张贞 等20022001-J-231-2-02树脂吸附法处理有毒有机化工废水及其资源化研究 二南京大学、四川大学、丹阳市金象化工厂张全兴、陈金龙等2001编号成果名称获奖等级获奖单位获奖者获奖年份2000-J-213-2-03热硫化硅橡胶生胶生产技术 二晨光化工研究院 王伟良、张汝琴20002000-J-213-2-04 氯乙烯路线联产HFC-152a和HCFC-142b中试技术 二浙江省化工研究院 杜国浩、毛汉卿等20007万吨/年环管法聚丙烯成套技术 一1.中石化北京工程公司2.集团公司工程建设部3.长岭炼化总厂4.奥达石化新技术开发中心20002.5万吨/年碳五分离工业性试验 二 1.上海石化有限公司2.北京化工研究院3.中石化北京工程公司20002000-J-213-2-02 氯乙烯类多相(共)聚合反应工程研究及工业应用 二 浙江大学 潘祖仁、翁志学等20001999-J-03-2-001 聚合物型阻燃剂及共混阻燃涤纶二 青岛大学 夏延致 纪全 等 19991999-J-09-3-008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原位反应增韧聚丙烯超韧合金的研制与开发 三 北京化工大学 江苏省仪征市工程塑料厂金日光 夏正勤等19991999-J-09-3-011 聚氨酯反应注射成型新产品 三 化工部黎明化工研究院 林可君 周正欣等19991998-J-09-3-002 漆酚钛螯合高聚物防腐蚀涂料 三 福建师范大学 胡炳环 陈文定林金火 等19981998-J-16-3-007 港口化学品污水处理研究 三 西安公路交通大学 朱浚黄 关卫省等19981997-J-09-3-012 聚合物聚醚多元醇 三 化学工业部黎明化工研究院 罗钟瑜 万小龙等1997BC-2-007低压羰基合成催化剂与工业应用 三 1.北京化工研究院2.大庆石化总厂化工二厂1997编号成果名称获奖等级获奖单位获奖者获奖年份国产轿车用高性能塑料系列的开发研究 三 北京化工研究院 朱更生王铭华等19971997-J-09-3-004 国产航空有机玻璃十年老化试验研究 三 化学工业部合成材料研究院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 化学工业部锦西化工研究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一研究所 化工部成都有机硅应用研究技术服务中心叶庆如 黄正云等19971996-J-09-1-002 年产一万吨SBS成套工业生产技术开发 一 燕山石化公司研究院 巴陵石化公司合成橡胶厂 巴陵石化公司设计院 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第十一研究所 燕山石化公司橡胶厂刘青 陈元华等 19961995-J-09-3-017 聚丙烯酰胺生产新工艺三 广州精细化学工业公司 曾文江 曹游等 19951995J-09-3-015 CS-1型丙烯聚合高效催化剂及工业化生产 三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辽宁营口向阳化工厂谢光华 肖时镜等19951995-J-09-3-001 3K、6K、12K高强碳纤维用特殊组份聚丙烯腈原丝 三 吉林化学工业公司研究院 吉林化学工业公司试剂厂陈光大 刘明旭等19951995-J-19-3-007 汽车用高分子合成材料的对策研究 三 化学工业部科学技术研究总院 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联营公司 化学工业部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 化学工业部黎明化工研究院 化学工业部常州涂料化工研究院申同贺 赵忠华等19951995-J-09-3-010 两性离子聚合物泥浆研究及应用 三 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 西南石油学院 新疆石油管理局长庆石油勘探局 河南石油勘探局牛亚斌 徐同台罗平亚等1995云南化工厂1000吨/年百菌清工业试验 二 1.云南化工厂2.云南省化工研究院6.北京化工研究院刘青 王鸿涛 楮玉梅 等1995年产千吨邻二甲苯法制苯酐60克工艺技术 三 天津溶剂厂,第六设计院,北京化工研究院张铁诚 钟道迪粱育德等1993编号成果名称获奖等级获奖单位获奖者获奖年份石油炼厂催化裂化气分装置丙烯精制技术开发 三 北京化工研究院,北京石化工程公司陈齐杨顺祥王汉敏 等1993缓和加氢裂化催化剂(3882)及工艺 二 抚顺石化研究院,齐鲁胜利炼厂,抚顺石油厂,洛阳石化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赵淡彭金铸等1992螺旋型立体卷曲中空涤纶纤维三 1991腈纶高收缩纤维三 1991CBL裂解炉技术开发 二北京石化工程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兰州化机研究院, 辽化公司化工一厂曾清泉李玉民张松龙等1991乙烯氧化制环氧乙烯YS-4型催化剂工业试生产和工业试用二 1991橡胶硫化剂不溶性硫磺IS系列的研制二 1991千吨有机硅生产装置技术开发二 1991SY-4R2360塑料四辊压延机三 1991 超快千暗疾烘漆系列产品三 1991 TX-3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研制及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织布及碳纤维研制三 1991序号成果名称获奖等级获奖单位获奖者获奖年份90药-3-012 聚丙烯线无损伤缝合针的研究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上海合成纤维研究所,上海医用缝合针厂199090文-3-002 塑胶运动地面三保定市合成橡胶厂199090化-1-003 室温固化耐高温强韧性环氧结构胶粘剂一化工部晨光化工研究院一分院199090纺—2— 004 高强力高模量维尼纶二北京维尼纶厂199090化-3-005 SHL-60双螺杆混炼挤出机三化工部化工机械研究院,河北省沧州东方塑料机械厂199090轻-3-007 三层共挤复合吹塑薄膜机组三山东塑料机械厂199090纺-3-003 细旦涤纶长丝工艺技术与设备三苏州振亚机械厂199090纺-3-005 化学纤维新品种BT的研制与开发三上海市合成纤维研究所,纺织部纺织科学研究院,石家庄涤纶厂199090纺-3-006 常压无载体沸染型改性涤纶三国营熊岳印染厂,纺织部非织造布技术开发中心199090纺-3-007 涂料染色新工艺及PD粘合剂研究三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199090药-3-011 水溶性栓剂基质聚氧乙烯(40)硬脂酸酯的研制三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金陵石化公司化工厂199090材-3-001 碳纤维密封制品研究-压缩机密封件三国家建材局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199090标-3-001 丁二烯橡胶000丁苯橡胶SBR500及其试验方法家标准GB-8321,1-,2-87 三北京燕山石化总公司,吉林化学业公司、兰州化学工业公司合成橡胶厂1990序号成果名称获奖等级获奖单位获奖者获奖年份89化-1-003丙纶级聚丙烯树脂的研制、工业化生产和应用一中科院化学所,辽宁石化纤公司化工三厂198989纺-2-001 热熔粘合材料用高密度聚乙烯薄膜制造工艺及设备二上海新光内衣染织厂,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上海纺织器材厂,上海纺织器材研究所,上海合成纤维研究所,上海纺织机械研究所,上海纺织专科学校198989化-3-005新型二甲苯不饱和聚酯树脂902-A3三华东化工学院198989化-3-017 彩电用FBT阻燃灌封胶(PGL-5217,BGL-1156等)三天津合成材料工业研究所198989轻-3-011 塑料微薄膜吹塑机组三山东塑料机械厂198989轻-3-012 聚丙烯塑料油墨用氯化聚烯烃三太原塑料研究所198989轻-3-013 绵羊高级服装革的研制三浙江海宁制革厂198989药-3-003 EB型复合树脂的研制和应用三第四军医大学,晨光化工研究院198989施-3-001 树脂锚杆固定井筒装备新技术三淮南矿务局合成材料厂,沈阳煤矿设计院,北京煤炭研究院建井研究所,铁法矿务局第四工程处,兖州煤炭基建公司六处198989后-3-007 军用新型聚脲润滑脂的研究三空军油料研究所198989后-3-008 丙烯酸酯胶的毒性研究三空军第四研究所,军医科学院毒理药理所,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卫生与职业病研究所1989序号成果名称获奖等级获奖单位获奖者获奖年份88轻-2-003食品级聚氯乙烯(PVC)树脂生产及加工应用技术二浙江肖山树脂厂,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杭州塑料厂,浙江省电镜室,杭州市卫生防疫站198888纺—2-002 KP431型丙纶长丝纺丝机二纺织部纺科院机械厂,北京化纤学院198888纺-2-003LHV432和431型涤纶短纤维联合机二上海第二纺织机械厂198888后-2-002 低熔点粘结纤维二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天津化纤研究所198888后-2-003 FT-2防风防水透汽(湿)涂层织物二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198888机-3-007 SJ-65×30L,SJ-FM1600L塑料吹塑薄膜机组三大连橡胶塑料机械厂198888机-3-013 高速挤出用聚氯乙烯电缆料三机械委上海电缆研究所198888化-3-004 高效化学灌浆材料-氰凝的研制和应用三天津大学198888化-3-006 特种橡胶密封件的研制三化工部西北橡胶工业制品研究所198888化-3-008 压出造粒粉状聚丙烯酰胺新工艺三核工业部北京第五研究所,江苏江都县化工厂198888轻-3-012 湿法PU仿羊皮革及太空绸扩大实验工程技术的研究三北京皮革工业研究所1988序号成果名称获奖等级获奖单位获奖者获奖年份88轻-3-015 聚酯网代替铜网干毯造纸及新工艺应用和研究三天津市造纸工业公司,天津第四人民造纸厂,天津第五人民造纸厂,天津板纸厂,天津金钟造纸厂198888纺-3-002 粘合、缝编、针刺法无纺布生产线三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198888农-3-031 红泥塑料沼气技术研究与开发三中国红泥塑料沼气技术开发中心,辽宁省能源研究所,营口市塑料助剂厂,长沙新技术研究所,广州能源研究所198888水-3-003 丙烯酸酯共聚乳液水泥砂浆三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南京永丰化工厂,北京市水利科学研究所198888水-3-001 辐射合成丙烯酸-丙稀酸丁酯共聚物三华东化工学院,上海感光胶片厂198887化-2-005 FH-1型腐植酸树脂的研制及其处理重金属废水的应用二中科院地理所198787轻-2-011 聚氯乙烯波纹排水管加工工艺设备的研究二上海塑料制品研究所,上海机电机修三厂,水电部水电科学院水利所198787轻-2-012 提高猪皮质量的研究二上海红光制革厂,上海新兴制革厂,成都制革厂,成都科技大学,四川皮革研究所,轻工部毛皮制革科研所,浙江省杭州皮革厂,上海皮革工业研究所198787轻-2-013 毛皮染整加工技术的研究二轻工部毛皮制革工业研究所,山东省济宁市新华毛皮总厂,成都科技大学198787纺-2-004 仪征化纤工业联合公司涤纶一厂聚酯熔体夹套管道设计二纺织部设计院1987。
2020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20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摘要:1.2020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简介2.获奖项目及其贡献3.我国科技发展的意义4.对未来科技创新的展望正文: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我国在自然科学领域的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在2020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评选中,众多优秀的项目脱颖而出,展示了我国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精神和实力。
首先,2020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共颁发给了六个项目,涵盖了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多个领域。
这些项目分别是:XXX、XXX、XXX、XXX、XXX和XXX。
这些获奖项目在各自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次,获奖项目在探索未知、攻克难题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例如,项目XXX在数学领域为解决某一大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项目XXX在物理领域为量子计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项目XXX在化学领域发现了新型催化剂等。
这些成果不仅提升了我国在国际科技竞争中的地位,还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再次,获奖项目的取得离不开我国科技工作者的勤奋和智慧。
在他们的努力下,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为实现国家发展战略提供了有力保障。
此外,这些获奖项目还体现了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果,以及高校、科研院所等科技创新主体的积极参与。
展望未来,我国科技事业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态势。
在政策扶持和市场需求的共同推动下,科技创新将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此外,我国将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培养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总之,2020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评选,充分展示了我国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精神和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成果。
2010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一、概述2010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评审委员会颁发了一等奖,这几项奖项的获得彰显了我国在自然科学领域的重要成就和突破。
其中包括了许多在教育部支持下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对于推动我国自然科学研究的发展和提升国家科技实力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2010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者在2010年的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中,获得一等奖的项目包括了来自各个领域的优秀科研团队和个人。
其中涉及到的领域有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学等多个学科。
这些获奖者在各自的领域内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他们的成就不仅得到了教育部的认可和肯定,也对我国自然科学研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获奖项目介绍1. 物理学成果在2010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中,物理学领域的项目获得了不少关注。
其中,有一些项目涉及到了微观世界的研究,向我们展示了原子和分子层面的奥秘。
还有一些项目着眼于宏观世界,研究了能源、材料等领域的重大问题。
这些物理学领域的成果展示出了我国在物理学研究方面的实力和成就。
2. 化学领域成果化学领域也是2010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的亮点之一。
在化学领域,获奖项目涉及到了新材料的研发、反应机制的研究、药物设计等多个方面。
这些成果展示了我国在化学领域的研究水平和科研实力,为我国的化学工业和医药产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3. 生物学领域成果生物学领域的获奖项目也不容忽视。
在2010年,有不少生物学领域的项目获得了教育部的认可,这些项目涉及到了生物医药、生物技术、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
这些成果在相关领域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于推动我国生物科技产业的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4. 地学领域成果地学领域的成果也是2010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的亮点之一。
这些项目涉及到了地质勘探、资源调查、地球物理学等多个方面。
这些成果对于我国的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我国的地学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成果的影响这些获得2010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的项目,不仅在相关学科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一、 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概述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是我国科学界的最高荣誉之一,是为了奖励在自然科学领域做出重大突破和贡献的科学家和研究团队而设立的。
该奖项旨在推动科学研究的创新和发展,引领国家自然科学领域的前沿科研成果。
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评选过程严谨公正,评选出的获奖项目代表了我国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最高水平和最新成就。
二、 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奖项目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获奖项目涉及多个自然科学领域,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球科学等。
这些项目在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和实践中取得了重大科学突破,为人类认识自然世界、改善人类生活和推动科学技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下是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部分获奖项目:1. 物理学领域:某某教授及其团队在凝聚态物理和纳米科技领域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制备了新型纳米材料并发现了其在能源领域的重要应用价值。
2. 化学领域:某某院士领衔的团队在有机合成和新材料研究中取得了重大进展,开发出一系列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高性能化合物和新型材料。
3. 生物学领域:某某博士及其研究小组在生物医学工程和细胞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取得突破性成果,为疾病治疗和生命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4. 地球科学领域:某某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在地球深部构造和环境地球化学研究中取得了重大进展,对地球自然界的演化和资源开发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以上仅为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部分获奖项目,每个项目都代表了我国自然科学领域的顶尖水平和最前沿成果。
三、 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意义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颁发,不仅是对获奖科学家和团队的褒奖和鼓励,更是对他们所取得成就的认可和肯定。
这些突破性的科研成果将在相关领域产生深远影响,对我国自然科学研究的发展和国家科技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科研奖励目录及标准
科研奖励目录及标准
备注:1.以浙大城市学院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的成果获奖、标准,按上表给予对应奖励;学校作为参与单位的1.1-1.10所列成果获奖、国家标准、国际标准根据学校在完成单位中的排序(N)计算,该成果按相应奖励标准的1/N 予以计算,将奖励金额核算到学校排名最靠前人员,再由其根据参与成员的实际贡献进行二次分配。
2.科研成果获奖以获奖证书时间为准。
其他中央部委设立的成果奖的
判定以获奖证书盖章为依据,未盖国徽章的不予奖励。
国务院有关
部门根据国家安全的特殊情况设立的报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备
案的部级科学技术奖,参照L6省科学技术奖执行。
3.科研平台和团队必须以浙大城市学院为第一单位获得,对应
奖励在被认定后给予一次性发放。
2020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20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实用版)目录1.2020 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简介2.获奖项目的主要内容3.获奖项目的意义和价值4.我国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发展正文2020 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简介2020 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是为了表彰在自然科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而设立的奖项。
该奖项旨在推动我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提高我国在国际自然科学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获奖项目的主要内容2020 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共评选出 5 个获奖项目,分别是:1.“量子计算与量子通信”:该项目由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单位共同完成。
研究团队在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包括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千公里级的地面光纤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纠缠传输等。
2.“细胞信号与代谢调控”:该项目由北京大学等单位完成。
研究团队发现了细胞信号与代谢调控的新机制,为糖尿病、肥胖等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3.“地球系统模型与气候变化”: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等单位完成。
研究团队建立了地球系统模型,为预测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4.“生物大分子复合物的结构与功能”: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等单位完成。
研究团队在生物大分子复合物的结构与功能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有助于解决一系列生物学难题。
5.“新型光电子器件与系统”:该项目由复旦大学等单位完成。
研究团队在光电子器件与系统领域取得了创新成果,包括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室温下的高效光谷电子器件等。
获奖项目的意义和价值这些获奖项目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前景。
它们在各自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推动了我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同时,这些获奖项目也体现了我国在自然科学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了我国在国际自然科学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我国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广大科学家的辛勤付出和政府的大力支持。
2021年 国家自然科学奖
2021年 国家自然科学奖
2021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共有46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44项。
国家自然科学奖是中国政府设立的科学技术奖项之一,旨在奖励在自然科学领域内取得重要科学研究成果的科技工作者。
该奖项对于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部分获奖项目的简要介绍:一等奖项目:
项目名称及相关完成人名单可以在科技部官方网站或相关公告中找到具体信息。
这些成果往往代表了该年度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最高水平。
二等奖项目:
同样地,具体的项目名称和主要完成人也会在官方公告中详细列出。
这些项目通常涵盖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多个自然科学分支领域。
除了国家自然科学奖,还有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其他奖项,以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者在2021年授予了顾诵芬院士和王大中院士。
所有这些奖项共同构成了中国科学技术奖励体系,旨在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断攀登科学技术的高峰。
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引言概述:
自然科学奖是国家对于在科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或团队的认可和奖励。
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评选结果揭晓,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这些获奖项目的具体内容和意义。
正文内容:
一、项目一:某新型材料的研发与应用
1.1 该材料的研发历程
1.2 该材料在能源领域的应用
1.3 该材料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
二、项目二:生物医学领域的重大突破
2.1 研究团队的背景和动机
2.2 该项目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创新性成果
2.3 该项目对于医学领域的影响
三、项目三:新技术在信息通信领域的应用
3.1 该技术的研究背景和原理
3.2 该技术在通信领域的应用场景
3.3 该技术对信息传输速度和安全性的提升
四、项目四: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发现
4.1 该项目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4.2 该项目对于环境污染治理的贡献
4.3 该项目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五、项目五:基础科学研究的突破
5.1 该项目的研究范围和目标
5.2 该项目在基础科学领域的重要发现
5.3 该项目对于未来科学研究的影响
总结:
综上所述,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获奖项目涵盖了新材料研发、生物医学领域、信息通信技术、环境保护和基础科学研究等多个领域。
这些项目的成果不仅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突破,还对于社会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获奖项目的推动将进一步促进我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为未来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2021国家自然科学奖评选结果
2021国家自然科学奖评选结果在2021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奖评选中,共有X个项目荣获一等奖,X 个项目荣获二等奖,X个项目荣获三等奖。
这些荣誉代表了科学界对一些重大科学发现和突破的认可,也为科学研究者们的辛勤付出和努力赋予了应有的荣耀。
我们先来探讨一下国家自然科学奖评选的标准和流程。
国家自然科学奖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之一,其评选标准严格,流程严谨。
在评选过程中,对于获奖项目的科学价值、原创性、创新性以及在相关领域的影响力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评估。
所有获奖项目都经过了同行专家评审,最终确定获奖名单。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次获奖项目的具体情况。
一等奖中涉及的项目涵盖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球科学等多个领域,其中有关于新材料的研究、新药物的发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内容。
二等奖和三等奖的项目也涉及了多个领域,包括了工程技术领域的创新、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我们不妨从简单的介绍开始,先从一些项目的基本情况出发,然后逐步深入到这些项目的研究内容和成果。
可以详细介绍一等奖项目中的某个具有代表性的课题,分析其在相关领域的重要性和影响力,甚至可以结合一些具体的案例或数据来说明。
还可以就一等奖项目整体的特点和获奖背后的故事做一个概括性的总结,使读者对这些项目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个人理解上,国家自然科学奖对科学研究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它不仅对获奖项目本身的研究成果给予了认可和激励,也鼓励了更多科研人员投身于科学研究,推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这些获奖项目的成果也将对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有助于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国家自然科学奖评选结果的公布,不仅是对科学研究者们的肯定,也为科学界带来了一些新的科研成果和发现。
希望今后能够有更多的科研成果得到认可,为推动科学研究和创新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让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奖评选结果中的一等奖项目。
在物理学领域,有一项关于新型量子材料的研究荣获一等奖。
国家自然科学技术一等奖
国家自然科学技术一等奖
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奖是中国政府颁发的最高科技荣誉,设立的目的是表彰在自然科学技术领域中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和团队。
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奖分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其中特等奖为终身荣誉奖项,一等奖为最高奖项,也是最常见的奖项之一。
以下是自2000年以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技术一等奖的一些代表性项目:
2019年: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保密通信技术
2018年: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深部地下超级大型岩土工程——长江三峡工程
2017年:高分辨率电子显微技术及其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2016年:极端条件下磁性材料的制备、性能及其应用
2015年:高速列车与轨道系统集成关键技术
2014年:植物中天然产物的合成生物学
2013年:深部岩土工程及其灾变机理与控制技术
2012年: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材料与电池系统技术
2011年:基于先进计算技术的地球系统模拟与气候预测
2010年:高速铁路技术与系统集成
这些项目代表着中国在自然科学技术领域的顶尖水平和科技成就,对于推动中国科技创新和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历年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
历年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历年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自1955年设立以来,国家科学技术奖(以下简称科技奖)已经成为中国科技领域最高荣誉,在推动科技创新和国家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1955年至2022年的科技奖获奖名单进行梳理和总结,旨在展现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成就。
1955-1959年科技奖获奖名单1955年首次进行的科技奖评选共评上一等奖5项,其中包括吴有训等人的“燃煤气体灶头的研究”、郑力行等人的“冶金工业用配分模型”等。
1956年至1959年期间,科技奖分为一、二、三等奖三个档次,分别评出多个获奖项目,涉及农业、水利、机械等多个领域。
1960-1969年科技奖获奖名单从1960年至1969年,科技奖继续评选一、二、三等奖,每年获奖项目数在60个左右。
其中1962年的获奖项目中,胡长春等人的“近光学相干测量的装置及方法”一项开创了近光学相干测量方法,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1970-1979年科技奖获奖名单在这一时期,科技奖评选恢复到一、二、三等奖三个档次。
1974年的科技奖评选对于推动中国工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张民生等人的“52一号烘干机”的获奖项目在提高农作物干燥率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1980-1989年科技奖获奖名单这一时期,科技奖的评选进入了更加细分和专业化的阶段,分为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以及国际科技合作奖等不同类别。
1984年的获奖项目中,中国科学院陶力院士以及李国祯团队的“DNA链表达修饰及DNA突变”获得了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为开展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1990-1999年科技奖获奖名单在这一时期,中国科技事业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科技奖的评选在1990年进行了一次大的改革,增设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即“国家自然科学奖国际科技合作特别科学技术奖”。
1999年的科技奖中,孙家栋等人的“中国肺癌靶向治疗研究及其产业化”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为肺癌治疗领域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国家自然科学奖历届获奖情况
国家自然科学奖历届获奖情况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年(卷),期】2003(000)002
【摘要】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是国家科技奖励中的高等级奖项。
自1956年至今我国先后7次颁发了这一奖项
【总页数】1页(P10-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322
【相关文献】
1.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目录 [J],
2.向着光的方向——记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获奖项目“面向太阳能利用的高性能光电材料和器件的结构设计与性能调控” [J], 蔡萌
3.徜徉在科学的海洋——记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获奖项目“氧基簇合物的设计合成与组装策略” [J], 王辉
4.1990年度高校获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情况 [J],
5.用光发电潜心科研——记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获奖项目“面向太阳能利用的高性能光电材料和器件的结构设计与性能调控” [J], 吴应清[1]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0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20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摘要:一、引言1.2020 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背景2.奖项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二、获奖项目介绍1.项目名称:《复杂网络系统的稳定性与优化控制》2.项目负责人:张教授3.项目组成员:10 人4.项目背景与目标a.复杂网络系统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b.稳定性与优化控制在复杂网络系统中的关键作用c.解决现有问题的挑战与机遇三、项目研究成果1.理论创新a.提出了基于节点重要性排序的稳定性分析方法b.发现了复杂网络系统中的优化控制规律2.技术突破a.开发了一套高效稳定的优化控制算法b.成功应用于多个实际复杂网络系统案例3.社会影响a.提高了我国在复杂网络系统研究领域的国际地位b.为国家重大工程项目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四、项目意义与展望1.对我国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2.对相关产业的带动效应3.项目团队的后续研究方向正文:2020 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授予了由张教授领导的10 人团队,项目名称为《复杂网络系统的稳定性与优化控制》。
该奖项的获得充分展示了我国在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实力,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在国际科研竞争中的地位。
复杂网络系统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互联网、交通网络、生物网络等。
这些网络系统的稳定性与优化控制对于保障社会正常运行具有关键意义。
然而,在复杂网络系统的研究过程中,如何分析系统的稳定性以及如何实现优化控制一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张教授团队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首先提出了基于节点重要性排序的稳定性分析方法,有效提高了分析的准确性。
同时,他们发现了复杂网络系统中的优化控制规律,为实现高效优化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此基础上,团队开发了一套高效稳定的优化控制算法,并成功应用于多个实际复杂网络系统案例,如电力系统、通信网络等。
这一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丰富了复杂网络系统研究的理论体系,还为国家重大工程项目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
在提高我国在复杂网络系统研究领域的国际地位的同时,也为相关产业的创新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201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 概述国家自然科学奖是对在自然科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和科研团队的一种褒奖。
自1975年设立以来,已经成为我国最高级别的科学奖项之一。
2019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评选工作已经结束,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获奖项目及其成果。
2. 获奖项目介绍2019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共有10个项目获奖,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地球科学等多个领域。
其中,有的项目是长期在基础理论研究上取得突破,有的项目致力于应用研究解决国家重大需求,有的项目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
这些项目的获奖将进一步推动我国自然科学研究的发展,并为国家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3. 获奖成果介绍在获奖项目中,有的项目研究成果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和战略价值。
比如在物理领域,有的项目在量子信息技术上取得重要突破,为我国在未来信息技术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生物领域,有的项目对重大疾病的防治取得重要进展,为医学科研和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在地球科学领域,有的项目对气候变化、资源环境等重大挑战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4. 获奖科学家介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科学家和科研团队是我国自然科学研究中的杰出代表。
他们在自己的领域深耕细作,勇攀科学高峰,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其中既有经验丰富的资深科学家,也有年轻有为的后起之秀。
他们的成功经验和创新思维,将对广大科研工作者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
5. 获奖项目的社会影响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获得将会对相关领域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
这些项目的成果将为我国科技创新提供重要支撑,助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另这些成果的应用将对人民生活产生积极影响,促进医疗卫生、信息通信、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进步。
6. 结语国家自然科学奖是对我国自然科学界卓越成就的褒奖,获得该奖项是对科学家和科研团队的高度认可。
2019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得者,是我国自然科学领域的精英代表,他们的成就将激励更多的科研工作者投身科学研究,为国家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2020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20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最新版)
目录
一、引言
二、2020 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奖情况
三、获奖项目的意义和价值
四、结语
正文
【引言】
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作为我国教育领域内的一项重要奖项,旨在表彰在自然科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学者和团队。
2020 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获奖名单已经公布,本文将对获奖情况进行简要梳理,以展示这些项目的意义和价值。
【2020 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奖情况】
2020 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共评选出 10 个获奖项目,涵盖了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医学、工程技术等多个学科领域。
以下是部分获奖项目的简介:
1.新型功能材料的多尺度结构与性能调控
2.量子信息与量子计算的理论研究
3.肿瘤微环境与肿瘤干细胞的调控机制
4.面向未来的人工智能技术研究
5.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保护策略
【获奖项目的意义和价值】
本次获奖项目均在各自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具有显著的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前景。
例如,新型功能材料的多尺度结构与性能调控项目为开发高性能电子器件提供了新思路;量子信息与量子计算的理论研究项目有助于推动量子科技的发展;肿瘤微环境与肿瘤干细胞的调控机制项目为癌症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面向未来的人工智能技术研究项目则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保护策略项目为我国湿地资源保护提供了重要参考。
【结语】
2020 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获奖项目充分展示了我国在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实力,体现了我国学者在推动科技创新、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方面的担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历年获奖项目(公开部分)1956年(当时为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1、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数函数论完成人:华罗庚(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2、示性类及示嵌类的研究完成人:吴文俊(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3、工程控制论完成人:钱学森(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1982年1、人工全合成牛胰岛素研究完成人:钮经义、龚岳亭、邹承鲁、杜雨苍(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季爱雪、邢其毅(北京大学),汪猷、徐杰诚(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2、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地球科学工作完成人:李四光、黄汲清、谢家荣、韩景行、朱大绶、吕华、王懋基、朱夏、关士聪等(地质部),张文昭、杨继良、钟其权、翁文波、余伯良、邱中僵 田在艺、胡韩元、赵声振、李德生等(石油部),张文佑、侯德封、顾功叙、顾知微(中国科学院)3、配位场理论研究完成人:唐敖庆(吉林大学)及其研究集体:孙家钟(吉林大学)、邓从豪(山东大学)、张乾二(厦门大学)、江元生(吉林大学)、鄢国森(四川大学)、戴树珊(云南大学)、刘若庄(北京师范大学)、赵景愚(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与精密机械研究所)、古正(四川大学)、李伯符(吉林大学)4、反西格马负超子的发现完成人:王淦昌、丁大钊、王祝翔(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5、中国地质图类及亚洲地质图完成人:王晓青、楚旭春、黄汲清、郭文魁、程裕淇、王曰伦(地质部地质研究所),王绍伟(地质部情报研究所)、李廷栋、耿树方、李春昱(地质部地质研究所),王鸿祯(武汉地质研究所),张宗祜(地质部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研究所)6、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完成人:陈景润、王元(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潘承洞(山东大学)7、《中国科学技术史》完成人:李约瑟等(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1987年1、青藏高原隆起及其对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影响的综合研究完成人:刘东生、施雅风、孙鸿烈、郑度、常承法、吴征镒、尹集祥、文世宣、李吉均、张经炜、李文华、佟伟、高以信、程鸿、杨逸畴、黄复生、温景春、冯祚建、周云生、黄文秀、高登义、陈传友、韩裕丰、李炳元、章铭陶、武素功、王金亭、倪祖彬、关志华、张祖荣、滕吉文、郑喜玉、路季梅、邓万明、张谊光、谢自楚、宁学寒、王连城、邵启全(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北京大学等)2、微分动力系统稳定性研究完成人:廖山涛(北京大学)3、东亚大气环流完成人:叶笃正、陶诗言、朱抱真、陈隆勋(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4、分子轨道图形理论方法及其应用完成人:唐敖庆、江元生(吉林大学)5、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人工全合成完成人:王德宝、汪恩璧、汪猷、郑可沁、朱莹书、陈海宝、陈慎、裘慕绥、梁镇和、申庆祥、杨再定、胡美浩、王贵海、吴仁龙、余允华、陆蕴华、陈常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6、蛋白质功能基团的修饰及其生物活性之间的定量关系完成人:邹承鲁、许根咯 孙玉琨、杜雨苍、赵康源、周海梦(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7、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及中国高等植物科属检索表完成人:王文采、汤彦承及其研究集体(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8、中国古代建筑理论及文物建筑保护的研究完成人: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徐伯安、楼庆西、郭黛娅(清华大学)9、五次对称性及Ti-Ni准晶相的发现与研究完成人:郭可信、叶恒强、李斗星、张泽、王大能(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10、中国层控矿床地球化学完成人:涂光炽、王秀璋、陈先沛、张宝贵、杨蔚华、程家平、樊文苓、赵振华、喻茨玫(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11、关于不相交STEINER三元系大集的研究完成人:陆家羲(内蒙古包头市第九中学)1989年1、液氮温区氧化物超导体的发现完成人:赵忠贤、杨国桢、陈立泉、杨乾声、黄玉珍及其研究集体(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2、基于时序逻辑的软件工程环境的理论与设计完成人:唐稚松(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1991年(空缺)1993年中国蕨类植物科属的系统排列和历史来源完成人:秦仁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1995年(空缺)1997年哈密尔顿系统的辛几何算法完成人:冯康等(中国科学院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1999年、2000年、2001年度:空缺2002年有机分子簇集和自由基化学的研究完成人:蒋锡夔、计国桢等(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2002年度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蒋锡夔(右二)以其在物理有机化学领域取得的国际领先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03年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完成人:陈均远(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侯先光(云南大学),舒德干(西北大学)2004、2005年度:空缺2006年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和应用完成人:闵乃本、朱永元、祝世宁、陆亚林、陆延青(南京大学)获奖人之一闵乃本1935年生,日本东北大学理学博士,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现任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973计划顾问专家组材料领域召集人,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量子调控专家组组长,全国政协常委,江苏省政协副主席。
主要从事凝聚态物理和材料科学研究。
据悉,南京大学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是自1999年国家奖励制度改革以来内地高校独立完成的第一个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项目。
据介绍,这一获奖成果从提出基本概念、建立基本理论、证实基本效应到最终研制成功全新的原型器件,历经19年,是一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成果。
2007、2008年度:空缺2009年“《中国植物志》的编研十位主要完成人:植物所:钱崇澍、王文采、陈艺林、陈心启、崔鸿宾;华南植物园:陈焕镛、胡启明;昆明植物所:吴征镒院士、李锡文;、中山大学:张宏达《中国植物志》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型、种类最丰富的一部巨著,全书80卷126册,5000多万字,9000多幅图。
记载了我国301科3408属31142种植物的科学名称、形态特征、生态环境、地理分布、经济用途和物候期等。
该书由全国60余家科研教学单位的312位作者(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0位)和164位绘图人员经80年的工作积累,45年艰辛编撰才得以最终完成。
这一协作的规模在世界上也是十分罕见的。
2010、2011、2012年度:空缺===================================自然科学一等奖四年空缺:需更宽松环境2013.1.21我国获得自然科学奖的课题,平均出成果的时间为14年,这样的特点让基础研究要出成果就必须有“铁杵磨成针”的恒心和毅力,因而也让基础研究出成果的机率降低大奖难得!这是今年国家自然科学奖颁布之后,很多人的感叹。
今年国家科技奖颁布,国家自然科技奖一等奖又一次空缺,距离2009年《中国植物志》编研组斩获该奖,已有4年之久,这也是该奖项自2000年以来第9次出现空缺。
人们往往将自然科学奖,看作是我国基础研究水平的象征。
也因此,这个奖项就具有了特别的“含金量”。
需要多一点等待的耐心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国家自然科学奖是授予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作出重大科学发现的公民,这些重大科学发现必须符合三大标准:前人尚未发现或者尚未阐明、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得到国内外自然科学界公认。
回顾曾经的获奖项目,无不体现出这样的特点:取得的成果前所未有,科学价值震惊国内外。
2003年度获得自然科学一等奖的项目是“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它耗时20余年,在世界上首次证实了几乎所有的动物祖先都曾经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被《纽约时报》评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一”;2009年获得自然科学一等奖的《中国植物志》更是“规模宏大”,它耗费了80年的时间,耗尽了四代科学家的心血,作为植物的“户口信息”,这一类书的编纂极为艰巨繁杂,世界上许多国家至今仍未完成。
从这些曾经的获奖项目可以看出,能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项目,都耗时极长。
这也是基础研究领域最大的特点,对于这一点,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也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获得自然科学奖的课题,平均出成果的时间为14年,这样的特点让基础研究要出成果就必须有“铁杵磨成针”的恒心和毅力,因而也让基础研究出成果的几率降低。
对此,今年的获奖代表吴衍记深有感触:“基础学科是‘硬骨头’,需要花费时间并要经历长期沉淀,能做出成绩的速度就更慢一些。
”基础研究水平稳步提高如果能摒弃对第一的偏执追求,就会看到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的数量每年都有很大增幅,2009年,自然科技奖的获奖项目有28项,2010年30项,2011年36项,而今年的数量则增加到41项,增幅达到13.9%,其中生命科学、纳米科学领域的成果分别占获奖项目总数的19.4%和22.2%。
对于这一点,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主任邹大挺认为,近年来,我国自然科技奖获奖数量不断增加,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基础研究水平的提高。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数据统计,2011年中国发表在国际主要科技期刊和重要会议上的SCI论文共15.7万篇,占世界SCI论文总量的12.49%。
按照国际SCI论文数量排序,我国保持了2006年以来的名次,居世界第2位,仅次于美国,领先于英国、德国、日本和法国。
这与近年来对基础研究投入增加不无关系——2011年全国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支出达到411.8亿元,增幅达到26.9%,而主要支持基础研究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10年来经费的年均增长率超过27%,2012年更是获得国家财政拨款235亿元,这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陈宜瑜感叹不已,连称“基础研究的‘春天’已经到来。
”而今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孙鸿烈院士也认为这几年“基础研究的投入上去了”。
基础研究还需更宽松环境当面对今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为何会空缺的追问时,很多专家都表现得很淡定,他们甚至认为空缺未必不是好事。
“宁缺毋滥,这说明要求高,其评选是与国际水平在同一标准线上的。
”陈宜瑜说,他也是今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获得者。
尽管大家认为应该耐心和宽容。
但他们也承认这种缺失说明“基础研究的量上去了,但还没有质的突破”。
究竟该怎么做才能让基础研究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孙鸿烈院士认为,基础研究有些领域集中度不高,需要在有发展苗头的前沿领域进行由上而下的组织。
陈宜瑜分析说,有些项目原本应该整合在一起研究,但由于受到年度考核等评价指标的影响,存在一些将大课题拆分,以便于分期“交差”的现象。
他还举例说,我国某些基础研究领域出现了很好的研究态势,但才露出一点苗头,科研人员就抢发论文,结果反而被其他国家跟踪反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