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则》(精选12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两则》(精选12篇)
《新闻两则》篇1
一、设计思路:
观看电视是孩子们平常在家少不了的一件事,特殊是寒假结束,很多孩子都在谈论电视节目。

其实在今日的信息时代里,孩子观看电视,不仅必要,而且必需。

由于电视是儿童开阔眼界、激发智力、塑造人格必不行少的社会传媒,因此我们应当让孩子学会" 观看电视'。

"新闻追追追'活动,让孩子们了解新闻的作用,知道新闻必需是真实的。

通过阅读新闻、说新闻,了解新闻的来源。

从而激发孩子关怀四周生活。

二、活动预备:
1、请家长协作,和幼儿共同收阅读新闻、读新闻。

2、收集、制作有关新闻类节目的开头。

三、活动过程:
(一)、在老师的引导下,体会新闻就是说我们四周的事。

1、讲讲议议:昨天东视新闻讲了些什么?
2、观看录象。

预设提问:电视里有哪些新闻类节目?
(二)、了解新闻来源。

预设提问:1、新闻是怎么来的?
2、记者是怎样搜集新闻的?
(三)、自己设计新闻。

《新闻两则》篇2
1 新闻两则
毛泽东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积累词语;了解新闻的历史背景;把握新闻常识;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能分析并写作简洁的新闻。

力量目标:培育阅读力量 , 体会遣词造句的语言美;把握毛泽东的写作风格
德育目标:了解我军人民解放军勇敢善战的精神, 感受解放战斗中我军的勇敢气概。

【教学重点】把握新闻基本常识。

【教学难点】体会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疑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主体部分为什么要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这样的挨次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二、把握新闻常识,感受解放战斗中我军的勇敢气概。

教学流程:
一、背景导入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了!在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的凯歌声中,解放战斗取得了彻底而宏大的成功!1949年4月20
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我勇敢的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我们今日学习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就是毛主席当时满怀豪情写的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二、课前预习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溃〈kuì〉退要塞〈sài 〉阻遏〈è〉锐不行当〈dāng 〉歼〈jiān 〉灭
2.解释下列词语。

业已:已经。

锐不行当:锐利无比,不行抵抗。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这篇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怀着什么样的的心情写的文章?
这篇新闻报道了渡江战役开头后三四天的战况,满怀豪情,整个战役气概磅礴。

(二)四边互动
1.你了解新闻吗?阅读新闻要把握那些要素?
----新闻有广狭之分,广义的新闻指消息、通讯和报告文学;狭义的新闻仅指消息,它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大事或新气象、新成就。

阅读新闻要把握新闻的“三五六”,即三个特点:真实性、准时性、简明性;结构的五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记叙的六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每则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帮助部分。

标题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大事、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终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背景,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中。

新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亮,内容真实、详细,反映快速,语言简明精确。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谈论、描写。

2.朗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全班沟通。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

----事情发生的缘由: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
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之战。

----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据长江南岸。

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据广阔南岸阵地。

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成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反抗之敌,占据南岸阵地,掌握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3.再读课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导语是开头两句,简述渡江战役取得胜利。

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详述三路大军战斗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成功的重要意义。

4.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电头写明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和地点,说明材料真实可信,消息准时。

电头通常是必不行少的。

5.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6.主体部分是按什么挨次来支配材料的?为什么要按这样的挨次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主体部分按中、西、东三路大军的挨次叙述。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反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反抗较为坚韧,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

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谈论。

由谈论将话题从西路军自然地转向东路军。

7.文中写西路军所遇的敌情时说“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请你用课文中的话说说中路军所遇的敌情。

(“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反抗,甚为微弱。

”)
8.对西路军的渡江状况作了哪两方面的评论?详略是如何支配的?两方面的挨次能否颠倒?为什么?
从敌我双方对敌人毫无斗志的缘由进行了分析和,指出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勇敢善战,锐不行当;另一方面和敌人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前者略议,是由于这个问题不言而喻;后者详评,是为了把少数战犯同广阔官兵相区分,以利于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

同时,国民党反动派
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缘由。

此处着重点明这一点,更有力地证明白我军发动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

至于后面评论敌军,是为了引出下面对东路军渡江战役的记叙。

9.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找出文中的语句加以说明。

精确、简洁而富有气概;字里行间洋溢着成功的豪情。

四、课堂训练内容
1.填空:
新闻记叙的六要素是指人物、时间、地点和大事发生的缘由、经过、结果。

新闻结构的五个部分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2.争论完成书后练习三:朗读两则新闻,然后联系上下文,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第一组:
①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提示:留意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其次组:
①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提示:留意比较语句的感情颜色。


第三组:
①我们在全部江淮河汗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密了。

②我们在全部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依据地,而且扩大了依据地。

我们的依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诚心的拥护。

(提示:留意从语言的生动形象性上比较。


答案:
第一组:②句好。

“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

“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当之意。

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其次组:②句好。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的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量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量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情颜色,且与上句“二十一日”重复。

第三组:①句好。

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密的形象,生气勃勃,富有气概。

五、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这篇新闻篇幅短小、结构严谨、气概雄浑、感情浓烈,语言简炼精
确,充分体现了新闻结构的特点,是短新闻报道重大题材、宽阔场面的典范。

2.方法归纳
阅读新闻,要留意它的结构要素和记叙要素。

课文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战况,要分别把握这些要素。

六、布置作业
1.链接生活
搜集有关“神舟五号”放射升空的资料,写一则简短的消息。

2.实践探究
到图书馆查阅当年报道解放战斗的新闻史料,摘录其中的导语部分,并注明出处。

3.课后练习1、2、3。

七、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标题导语:兵力、战线、战况
主体: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
其次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2.能写作简洁的新闻。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关于新闻的常识,你已经了解了多少?请给大家说说。

今日这节课,我们就用已经把握的新闻常识来分析其次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二、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绥靖(suí jìng)鄂(è)豫(yù)杜聿(yù)明
2.选词填空
(1)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 a (a、溃退b、溃败 c、溃逃),毫无斗志。

(2)此处敌军反抗较为 b (a、顽固b、坚韧c、顽强)。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了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说明解放战斗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以后,我军完全把握了全国战场的主动权,进而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二)四边互动
1.介绍解放战斗概况。

解放战斗,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备转入战略进攻。

战斗其次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

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边疆进行辽沈、淮
海、平津三大战役。

这一则新闻发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业已成功结束,电文说“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即指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

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

2.朗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全班沟通。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情发生的缘由: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

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协作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头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依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据南阳,从今河南全境除若干敌方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3.再读课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第一层,是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其次层,是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第三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第四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宏大成功。

第五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4.课文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
一方面,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宏大成功的必定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宏大成功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弃城南逃的缘由。

5.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找出文中的语句加以说明。

简精确明;生动形象。

6.学了这两则新闻,你对中国革命的成功有什么新的熟悉?
可概括为三个基本熟悉:中国人民解放战斗制造了人类战斗史上宏大的奇迹;人民解放军勇敢善战;中国革命的成功来之不易。

四、课堂训练内容
1.阅读下列新闻,勾画出导语部分
服务教学美化环境防止水土流失
———我校建起生物园
前日,我校在同学宿舍楼通向教学楼的道路两旁,筑起栏杆,建起了生物园。

过去遇到刮风下雨,校内黄沙横飞,遍地淤泥,人们戏言道:下雨是“水泥地”,天晴是“扬(洋)灰场”。

状况虽然谈不上严峻,但着实叫人不便。

如今,学校因地制宜,在道路两旁建起了生物园,不仅美化了环境,而且能使老师的生物课更形象更生动。

生物课上多多少少会有些小试验,为了做个小试验,同学们要预备好多天,现在有了生物园,我们就不用愁了。

现在,生物园的种子已经发出嫩芽,盼望同学们能爱护好她。

2.阅读下列是新闻片断,为它补写一个导语。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渡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很多道光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入一片火海中。

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

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很多只大小船只。

它们马上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飞驶而去……(已渡过江的)解放军则开头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
答:21日黄昏,人民解放军突破安庆、芜湖间敌军防线,强渡长江,向江南进军。

五、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从这则新闻中我们可以感知,中国人民解放战斗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以后,我军完全把握了全国战场的主动权,经过一年多勇敢奋战,蒋介石全国崩溃之势已成,败局已无可挽回。

2.方法归纳
这一则新闻没有分段,要把握全文内容,需要正确划分层次。

六、布置作业
1.链接生活
回忆你所看过的表现战斗的影视作品,想想其中精彩的细节片断,谈谈你的感受。

2.实践探究
(1)搜集战斗题材的“小人书”,和同学沟通。

(2)最近学校里进行了哪些重大活动或发生了哪些重大大事?请你为大家作一次报道。

七、板书设计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毛泽东
第一层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其次层背景,以史说明南阳是战略要地
第三层回顾蒋介石重视南阳→放弃南阳
第四层回顾南线我军取得的宏大成功
第五层预言南阳逃敌前途黑暗
《新闻两则》篇3
《录音新闻》教案
教学目标:
一、体会参试人员为祖国做贡献的战斗精神。

二、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理解本文口语和书面语相结合的特点及其效果。

三、学习本文支配挨次的合理性,熬炼提高同学讨论分层次的力量。

四、培育同学表现、制造的意识和力量------模拟播音,体会播音时应有的感情、语速、语调。

教学重点:
一、体会参试人员为祖国做贡献的战斗精神。

二、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理解本文口语和书面语相结合的特点及其效果。

三、学习本文支配挨次的合理性。

教学难点:
一、培育同学表现、制造的意识和力量------模拟播音,体会播音时应有的感情、语速、语调。

二、熬炼提高同学讨论分层次的力量。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研讨探究。

教学过程:
一. 模拟播音,导入新课:
1、播放同学朗读课文的录音
(展现同学劳动的成果,激发同学爱好,总体感知课文,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


2、“录音新闻”的特点:文字报道和现场录音结合运用,更真实、更全面地报道大事。

二. 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1、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
2、学习本文支配挨次的合理性;
3、培育同学表现、制造的意识和力量------模拟播音;
4、体会参试人员为祖国做贡献的战斗精神。

三、速读课文,正音正字:
1、注音:参()数经纬()停靠()运载()气氛()
2、填字:Shùn 间沉jì
3、改错别字:重容不迫欢呼鹊跃独立更生
四、理清脉络(检查预习)
1、这则新闻报道了什么?以什么为挨次报道的?
[提示:我国运载火箭水下放射胜利的过程。

\时间为序。

]
2、找出文中表明时间的词语。

3、小组争论、理清课文的总体结构,并概括大意。

归纳:本文是一则大事通讯。

按内容、时间挨次,可分三个部分:
㈠1—7段,报道火箭放射的状况。

㈡8—15段,报道火箭落水的状况。

㈢16段,报道对放射海区指挥部负责人的采访。

五、赏析课文第一部:
㈠、选拔一小组,模拟播音第一部分。

大家赏评。

㈡、试给第一部分层次。

小组争论,分出层次:
第一层(§1)总体介绍,吸引听众。

其次层(§2-4)写火箭放射的预备。

第三层(§5-7)写火箭的放射。

㈢、争论探究题
1、其次段用12个字写放射区的景色有什么作用?播音时应用怎样的情感、语调、语速?
2、第三段写“一小时预备”,用了哪些表时间先后的词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第三段中哪一句运用比方手法?有何作用?
4、第五、六段描写操作手镇静冷静、坚决,表现出他什么样的气质?
争论探究题答案提示:
[“首先、接着、最终、不一会”等词语][使条理清晰。

] [“像一条大鲸鱼”;详细、精确、形象。

] [娴熟而有信念。

]
㈣、重点分析第7段
小组阅读、争论:
1、本段三句话是按什么挨次组织的?
2、本段中的比方句分别写出了什么景象?效果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1、时空挨次。

火箭刚出海面→上升了,腾空而去→越飞越高,直至消逝。

2、前一句写出了火箭尾部火焰使海水翻腾的壮丽景象。

后一句写火箭腾空直上的壮丽景象。

比方恰当、形象。

]
3、假如你是播音员,发现如此景象,会以怎样的感情、语速和语调来播音呢?
[提示:布满感动之情,语速渐快,语调趋兴奋]
4、各自有感情地朗读,后全班齐读。

六、布置课外活动
1、今晚收看央视7:35《焦点访谈》,留意揣摩主持人播音的情感、语速、语调。

2、各人把课文再模拟播给家长听,请家长评论。

其次课时
一、复习过渡:
理清脉络:
本文是一则大事通讯。

按内容、时间挨次,可分三个部分:
㈠1—7段,报道火箭放射的状况。

㈡8—15段,报道火箭落水的状况。

㈢16段,报道对放射海区指挥部负责人的采访。

二、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口语和书面语相结合的特点及其效果。

2、熬炼提高同学讨论分层次的力量。

3、进一步体会播音时应有的感情、语速、语调。

三、分析课文其次部:
1、试给其次部分层次:
第一层(8、9)过渡段,总介下文。

其次层(10-11)写测量船上的测量状况。

第三层(13)写直升机的测量状况。

第四层(14、15)写现场人们的感动和欢呼。

2、探究:这部分中哪些文字表示是现场直播?有什么作用?
[提示:“实况”、“混播”部分。

在报道的同时播放录音,更增加了新闻的真实感。

]
3、播放“汽笛声”、“国歌声”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烘托严厉的气氛。

]
四、争论第三部讲话的含义:
讲话共有哪三层意思?
[提示三句话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