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课程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多元化课程评价
彝良县奎香乡寸田小学尹加俊课程评价是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的信息,对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的发展变化以及构成其变化的诸种因素满足
社会与个体发展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并为被评价者的自我完善和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的活动。
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环节,也是保证学校教育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向前发展的重要手段。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课程改革也由此应运而生,成为教育战线一道亮丽的风景,在新的教育形式下,如何改革传统的教育方式、评价模式,这就成了我们为师者乃至学生、家长、社会关注的热点。
传统的评价模式存在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标准机械、单一,评价内容片面,评价方法单调等问题。
而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课程评价是“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很显然传统的评价模式已根本不适应教育发展的形势。
为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构建新的课程评价体系,即多元化课程评价。
那如何构建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呢?现结合自己对新课程理论的学习和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一些探索与思考。
一、强调课程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综合性
课程评价的内容,是与教育发展的功能与目标相一致的。
与传统教育发展目标的狭隘性相对应,传统教育评价的范围是比较狭窄的,
只注重评价对象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发展情况的评价,以偏概全,结果往往对教育教学活动产生错误的导向作用。
新课程强调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综合性,强调对评价对象各方面活动和发展状况的全面关注。
传统课程评价过于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而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却或多或少地被忽视。
与此相适应,传统学生评价只着重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而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随着人们对教育评价目标和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评价的内容也日益全面,不仅要评价教师的教,还要评价学生的学;不仅评价教育活动的结果,也评价教育活动的过程;不仅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智力和能力等认知方面的发展,还要评价情感、意志、个性、人格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
新课程评价的功能和评价技术与原来有本质的不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关于课程改革目标的规定中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评价不仅是甄别和选拔学生,而且更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挖掘学生的潜能、尊重个性,鼓励创造,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而考试只是课程评价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与其它评价方式有机结合;要改变目前过分注重等级、过分注重量化的做法。
要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和对象,选择具体的方法、手段,并对考试结果进行不同的处理,以减轻考试对学生的压力。
过去我们对学生评价是不够全面的,只重考试结果,不注重
学生平常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教师对学生要进行全面的评价。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改变过去的评价方式,尝试运用活动法、学生课堂情况记录法、学生学习档案收集法、与考试测查相结合,各个方面都占有一定的百分比,最后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
在评价中始终强调内容的全面性和综合性。
二、倡导课程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信息的多源化
课程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
它是在事实描述的基础上,根据评价者的需要和愿望对客观事物作出的判断。
它不仅受到事物客观属性的制约,还要受到评价者价值观念的制约。
不同的评价主体由于其需要不同或对需要的理解不同,对同一事物或活动就可能产生不同的判断。
随着新课程改革改革的不断深入,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已经成为课程评价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教育管理部门、社会各届、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各自在评价中的地位与作用已逐步为人们所认识。
传统的教育评价主体是比较单一的,一般都是由教师评价学生、由校长评价教师、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评价学校这样一种单一模式,缺乏学生、教师、学校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学校之间的相互评价,也缺乏家长和社会各界对教育评价的参与。
这样的评价模式,使评价信息来源单一,评价结论很容易出现片面、主观等问题,难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
而且这种评价模式所体现的评价价值取向实质上还停留在目标取向的评价水平,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仍然是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地位,作为评价对象的教师和学生则完全处于被动、消极的状态,没有任何主动选择的余地。
这样的状态往
往造成被评价者对评价的对立、拒斥心理,非常不利于评价结果的反馈、认同,不利于评价的改进和发展功能的发挥。
随着教育过程民主化、人性化的发展,实施多主体评价,也成为教育评价改革的必然。
加强学生、教师、学校的自评和互评,倾听家长和社会对教师、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评价和呼声,畅通多方面信息反馈的渠道,使评价真正成为教师、管理者、学生、家长、专业人士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
这样,可以使评价信息的来源更为丰富,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加全面、真实。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一方面可以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出发对教育活动进行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价;另一方面,由原先的评价对象成为评价主体的教师和学生,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也不再处于过去单纯的被动状态,而是处于一种主动的积极参与状态,充分体现了他们在教育评价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十分有利于教师、学生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活动和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修正,从而不断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三、注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传统的教育评价由于其目的重在甄别、选拔,所以只关注教育活动的结果,对教育活动过程很少关注。
关注结果的终极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
传统的评价往往只是要求学生提供问题的答案,而对于学生是如何获得这些答案的却漠不关心。
这样学生获得答案的思考与推理、假设的形成以及如何应用证据等,都被摈弃在评价的视野之
外。
缺少对思维过程的评价,就会导致学生只重结论,忽视过程,就不可能促使学生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与精神,反而易于形成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和习惯,不利于其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限制其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因此近年来,评价重心逐渐转向更多地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关注学生、教师和学校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
只有关注过程,评价才可能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及时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所作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这样才有可能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的指导,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与此同时,也只有在关注过程中,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才能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是以促进发展为基础的过程性评价,而只关注结果的终极性评价,其实是对“过去”的关注,并不利于促进发展。
评价是一个过程,不仅仅发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之后,同时也应伴随和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所以促进发展的评价不仅需要终极性的结果评价,更需要形成性的过程评价,通过关注“过程”而促进“结果”的提高,评价的重心在“过程”,所以应将终极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重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对科学的顶礼膜拜,使人盲目认为量化就是客观、科学、严谨的代名词,于是追求客观化、量化曾经是各国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
但
在今天,随着评价内容的综合化,以量化的方式描述、评定一个人的发展状况是则表现出僵化、简单化和表面化的特点,学生发展的生动活泼和丰富性、学生的个性特点、学生的努力和进步都被泯灭在一组组抽象的数据中。
而且,对于教育而言,量化的评价把复杂的教育现象也简单化了或只是评价了简单的教育现象,事实上往往丢失了教育中最有意义、最根本的内容。
只有质性评价才能全面、深入、真实地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需要强调的是,质性评价从本质上并不排斥量化的评价,它常常与量化的评价结果整合应用。
倡导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档案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学生学习中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
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课改提倡评价的多主体参与,学生、同伴、教师、家长都是参与者,体现家校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强调评价过程中主体间的双向沟通、选择和协商,使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有机结合。
这样,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反思和改进。
在这同时,我认为还要关注学生对评价结果的认同,使其最大限度的接受评价结果。
由于教育活动的极其复杂性、多因素的制约性以及评价技术和手段的局限性,使得任何一种教育评价方法都不可能是万能的,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长处和缺陷,都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和界限。
在“应试”教育中,评价大多采用单一的方法,或是单纯定量的方法,或是单纯定性的方法,严重影响了教育评价结果的客观性、科学性。
我们不仅要关
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关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积极情感的体验等,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
不仅要考察认知层面,而且要考察行为层面。
新课程改革倡导把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应用多种评价方法,例如自评与他评,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各种评价方法的优势和特长,又可以互相弥补其缺陷和不足,从而更清晰、更准确描述学生、教师的发展状况。
综上所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多元化课程评价的核心理念是:“评价主体的多元互动性,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信息的多源性,评价标准的多维性,评价方法的多样性,评价对象的个体灵活性,评价操作的全程性,评价语言的可接受性。
”我们坚信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只要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一批好学生。
正如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所说:“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方式。
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最重要、最有用的教育方法是帮助他寻找到一个他的才能可以尽情施展的地方,在那里他可以满意而能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