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杜威的“教育⽆⽬的论”
2019-09-24
摘要:杜威强调“教育⽆⽬的论”,即只存在教育过程内部的⽬的,不存在外部的⽬的。
本⽂分析了《民主主义与教育》⼀书中有关教育本质、教育⽬的的论述,并与我国教育现实相结合,揭⽰了其教育⽬的观中蕴含的社会性⽬的。
关键词: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教育⽆⽬的论”
杜威(Dewey,1859-1952),是美国实⽤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学家,美国学者称他的实⽤主义哲学和教育思想是“美国天才的最深刻、最完全的表现”。
在经历了长期教育实践和研究后,杜威于1916年著成名著《民主主义与教育》。
虽然这本书是90多年前写的,但它仍具有新鲜的时代⽓息,书中所论述的问题对我们现在所⾯临的种种问题仍有很⼤的影响。
胡克曾这样评价说:在任何领域中,在原来作为教科书出版的著作中,《民主主义与教育》是唯⼀的不仅达到了经典著作的地位,⽽且成为今天所有关⼼教育的学者不可不读的⼀本书。
①
本书共分26章,其中8、9章着重论述了杜威的“教育⽆⽬的论”,他为什么会提出这样⼀个理论?“⽆⽬的”究竟是什么意思?
⼀、教育⽆⽬的论的提出
(⼀)对当时流⾏的教育⽬的反思与批判
对教育⽬的的讨论,杜威并不是第⼀⼈,在他以前及他所处的时代流⾏着各种教育⽬的论,杜威在书中重点介绍了以下三种观点。
1.以卢梭为代表的⼉童本位论教育家提出的“由⾃然提供的教育⽬的”的观点
杜威引⽤卢梭本⼈对这⼀观点的阐述:我们从三个来源接受教育,即⾃然、⼈和事物。
我们的器官和能⼒的⾃发⼤发展构成⾃然的教育,教我们如何利⽤这个发展构成⼈给我们的教育,从周围获得的个⼈经验构成事物的教育。
只有当这三种教育和谐⼀致,⾛向同⼀个⽬的时,⼈才朝向他真正的⽬标。
②杜威极其赞赏这种观点,事实上,他直接承袭了卢梭的这个观点。
同时杜威认为“遵循⾃然”很容易被认为⾃然不仅提供开始⽣长的原始⼒量,⽽且提供开始⽣长的计划和⽬标,从⽽否定了教育的社会性,使⾃然和社会相对⽴,这⼀点是杜威所不能接受的。
2.“社会效率作为教育⽬的”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的任务恰恰就在于提供⾃然所不能获得的东西,即个⼈习惯于社会控制,天赋能⼒服从社会准则。
③也就是说使⼉童的⼼智社会化。
杜威认为这种学说的价值主要在于纠正了⾃然发展学说⾛⼊了歧途的地⽅;错误在于认为我们必须采取使天赋能⼒服从的办法,⽽不是利⽤天赋能⼒的办法去获得效率。
3.“⽂化或精神修养作为教育⽬的”的观点
在这⾥所谓的⽂化,也是某种属于个⼈的东西;⽂化是培养观念、艺术和⼴泛的⼈类兴趣的鉴赏能⼒。
④杜威认为这种理论⾄少把⽂化作为某种有素养的东西,某种成熟的东西;当⾃然等同于粗野时,那么⽂化就和效率相对⽴;当效率就是狭隘的⾏动时,那么⽂化就和效率对⽴。
但是当⼈们把⽂化视为某种纯粹“内在”的东西时,它就成为社会阶级分化的明确标志。
杜威认为这是民主主义社会所不容许的。
(⼆)依据的教育哲学
在经过对以上三个理论的反思与批判后,杜威提出了⾃⼰的教育⽬的论。
杜威指出,⼉童在参加⽣活中使经验的数量扩充和⽤经验指导⽣活的能⼒增强,也就受到了圆满教育了。
所以,教育并不是强制⼉童静坐听讲和闭门读书,教育就是⽣活、⽣长和经验改造。
⑤在杜威看来,⽣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离开⽣活和经验就没有⽣长,也就没有教育。
他称他的教育哲学是“属于经验的、操诸经验的和为着经验的”教育哲学。
我认为正是本着这样的教育哲学,杜威提出了他的“教育⽆⽬的论”,即⽣长和⽣活⽆⽌境、⽆终极,因⽽也没有最后的⽬的。
⽣长和⽣活永远前进,在其扩充、提⾼、更新、重组的过程中,⼉童和青少年便逐步成长⽽终于成为社会的合格成员。
⑥
⼆、对教育⽆⽬的论的认识
从本书的字⾥⾏间,我们不难发现杜威眼中的教育也是有⽬的的。
他⾃⼰曾说:⽣活、⽣长和经验改造是循序渐进的积极发展过程,教育⽬的就存在于这种活动中。
⽣长的⽬的是获得更多的和更好的⽣长,教育的⽬的就是获得更多和更好的教育。
因此我们可以说,杜威的“教育⽆⽬的论”强调教育的⽬的寓于教育过程、教育活动之中。
祁尔德说杜威⼼中的教育⽬的就是“民主的⽣活⽅式”和“科学的思想⽅法”。
读了这本书,我认为教育并⾮没有⽬的,教育“⽆”⽬的只是针对当前流⾏的各种教育“有”⽬的的批判。
书中也提到杜威的教育⽬的论乃是对于脱离⼉童⽽由成⼈决定教育⽬的的旧教育的纠正,并⾮根本放弃教育⽬的。
在此,我根据⾃⼰的理解,总结了三点由成⼈决定的教育⽬的的缺点,这也正是杜威极⼒反对的这种⽬的的原因。
(⼀)强制性
杜威提醒我们,只有⼈,即家长和教师才有⽬的;教育这个抽象概念并⽆⽬的。
由此可见,所谓教育的⽬的⼏乎全部来⾃于⼉童外部,这种⽬的与其说是“⽬的”,还不如说是“命令”。
因为,成⼈和⼉童在⾝体、⼼理及对事物的理解上都存在很⼤的差异。
虽然杜威承认:“成⼈的见识范围较⼴,对观察⼉童的能⼒和缺点,决定⼉童能⼒的强弱,缺点的⼤⼩,具有很⼤价值。
”⑦但同时,他也指出以成⼈的成就作为⼀种背景,把⼉童和青年的活动放在这个背景中进⾏观察,这是⼀回事;把成⼈的成就定为固定的⽬标,不顾受教育者的具体活动,那完全是另⼀回事。
⑧这种外来的命令,只能让⼉童在⾼压下进⾏活动,完全忽视了⼉童的⾝⼼发展及兴趣爱好。
(⼆)孤⽴性
我认为这种孤⽴性表现在两个⽅⾯:⼀是⽬的内部各个阶段的孤⽴;⼆是⽬的与⼉童活动的孤⽴。
在谈⽬的的性质时,杜威说:如果学⽣的每⼀个⾏动都由教师命令,他的许多⾏动的唯⼀顺序来⾃功课指定和由别⼈给予指⽰,要谈什么教育⽬的,就是废话。
同样,与⼉童活动孤⽴的⽬的把⼉童与环境隔离,杜威认为⽬的必须提出⼀种解放和组织他们的能⼒所需要的环境。
除⾮这个⽬的有助于制定具体的进程程序,这些程序⼜能检验、校正和发挥这个⽬的,否则这个⽬的便是没有价值的。
(三)终极性
终极的⽬的是针对杜威所说的⼀般的⽬的⽽⾔的。
杜威说:⼀个真正⼀般的⽬的,能开拓⼈们的眼界,激发他们考虑更多的结果。
所谓⼀般的⽬的就是对现在活动的领域进⾏⼴泛的观察。
⽽成⼈所谓的⽬的,是把⼉童的活动固定在⼀个范围内,这种⽬的会使⼉童“只见树⽊,不见森林”,使⼉童在达到某个⽬的后,不知道下⼀步该如何做。
这种⽬的不能启发⼀个更平衡的活动,反⽽阻碍了活动的进⾏。
杜威对这种外部强加的⽬的的看法是:在教育上,这些外部强加的⽬的的流⾏,强调为遥远的将来做准备的教育观点,使教师和学⽣的⼯作都变成机械的、奴⾪性的⼯作。
⾄此,杜威巧妙地将其“改造社会”的教育⽬的与“教育除⾃⾝以外没有其他⽬的”的教育⽬的融合在⼀起。
最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杜威眼中的教育还是有⽬的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要辩证地看问题,所以,我认为杜威
的“教育⽆⽬的论”并不是完美⽆缺的,⽽传统的教育⽬的“也是有可取之处的,我们要做的是在实践中与我国的教育现实紧密联系起来。
学习借鉴杜威的教育⽆⽬的论”,有助于我们弥补传统教育的不⾜,如制定教育⽬的要注意⾃然与社会、“内在”⽬的与“外在”⽬的的结合、教育⽬的的灵活性等。
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便更好地制定和设计教育⽬的体系。
再次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不是反对“外在”的教育⽬的,只是追求⼀种内外的统⼀⽽⾮分离。
注释:
①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民教育出版社,1990.381.
②同上,124.
③同上,130.
④同上,134.
⑤同上,14.
⑥同上,15.
⑦同上,119.
参考⽂献:
[1]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民教育出版社,1990.
[2]吴亚玲.杜威的教育⽬的观及其现实意义[J].汕头⼤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3]马⽂君.杜威的教育⽆⽬的论及其启⽰[J].齐齐哈尔师范⾼等专科学校报,2009,(5).
注:本⽂为⽹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场⽆关。
好⽂章需要你的⿎励
你需要服务吗?
提供⼀对⼀服务,获得独家原创范⽂
了解详情
期刊发表服务,轻松见刊
提供论⽂发表指导服务,1~3⽉即可见刊了解详情
被举报⽂档标题:论杜威的“教育⽆⽬的论”被举报⽂档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