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2020·新课标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体现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已成为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标识。
而其基本价值已积淀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特性,不是生理的,而且是文化的、精神的因素;没有中华文化,中国人就不成其为中国人,中华民族就不成其为中华民族。
中华文化的精神品格与价值追求,支撑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______,今天仍然是而且未来必将还是我们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就是我们今天要大力弘扬的“中国精神”,而弘扬中国精神,是凝聚中国力量、走稳中国道路的关键。
没有中华文化
的,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放到世界文明史中看,中华民族创造的的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价值体系,独特的民族色彩,独特的历史进程,其长期的演化过程造就了我们的文化认同,赋予我们生命力和创造力,也决定了我们独特的发展路径。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传承中华文化就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B . 传承中华文化必须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C . 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就是传承中华文化
D . 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就能传承中华文化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一脉相承薪火相传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B . 互为一体前赴后继博大精深卓尔不群
C . 互为一体薪火相传繁荣昌盛源远流长
D . 一脉相承前赴后继繁荣昌盛卓尔不群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不是生理的因素,而是文化的、精神的
B . 不是生理的,而是文化的、精神的
C . 不仅是生理的,而是文化的、精神的
D . 不仅是生理的因素,而是文化的、精神的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 (2019高一上·南靖期中)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诗歌是生活的审美超越
郭国昌
古人云:“诗言志。
”就是说,诗歌是表达人们的内心情感的。
尽管胡适、陈独秀等人倡导“文学革命”时对古典诗歌进行了大力否定,但是他们并没有完全抛弃那些可以超越时代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诗歌观念。
即使在现代诗歌受到人们广泛质疑的今天,“诗歌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的看法恐怕还是具有合理性的。
然而,诗歌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是从哪儿来的呢?只要翻开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戴望舒、穆旦等人的作品,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的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诗歌中蕴含的内心情感绝不是诗人的任意发挥,而是从现实生活中得来的。
尽管人们可能因为生活境遇的不同而对诗歌的本质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只要是真正的诗人,他就无法拒绝现实生活在诗歌情绪生成中的决定意义。
虽然现实生活是诗歌情绪产生的基础,但这并不是说只要生活着就会有新的诗歌情绪产生。
诗人不但要生活着,而且要生活得更具广度,更有深度。
诗人的生活范围不应当只局限在个人的小圈子里,而应该面向广阔的社会生活,与普通大众生活在一起,进入到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去。
对于真正的诗人来说,生活与艺术是统一的,诗歌的情绪蕴藏在深厚的生活土壤中。
诗人应当经常地问自己:“我被生活感动过吗?”如果生活感动了诗人,这表明诗人是在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生活着,是在真正体验着普通大众的人生。
只有生活在感动的世界里,诗人所获得的诗歌情绪才是真诚的,包含了人类普遍的精神追求,而不至于纯粹是一种封闭孤独的自我情绪的宣泄。
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情绪和感受并不能全部进入到诗歌的创作中。
因为,文学的创作过程是一种审美选择的过程,是一种情绪升华的过程。
诗歌的创作需要饱满的情感。
读郭沫若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渴望民族新生的期盼;读艾青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面对民族抗争的悲壮;读穆旦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个体生命在艰难境遇中的痛苦。
没有丰富的情感就不会产生优美的诗篇。
然而,进入诗歌中的情感必须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诗人要在真善美的表达中“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希望,给人以美好的感受”。
郭沫若、艾青、穆旦等现代诗人的诗歌之所以能够感动读者,就是因为他们作品中的情绪和感受是经过了诗人的审美超越的。
这样说,并不是意味着个人的生存感
受就没有价值。
相反,那些在与普通大众相互交融的生活中产生的情绪体验往往是最接近真善美的,是最具有人文情怀和精神深度的。
诗歌创作中的审美超越不但是一个情感的把握过程,而且是一个语言的挑选过程。
古人云:“在心为志,发口为言,言之美者为文,文之美者为诗。
”说的就是诗歌创作中语言运用的重要性。
五四新文学革命以后,白话成为文学创作的主要工具,口语化成为现代汉诗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
然而,现代汉诗的口语化并不是意味着语言的粗俗化。
日常口语可以成为诗歌的语言,但是它必须是经过诗人的审美加工。
现代汉诗的口语化不仅是诗歌语言的艺术化,而且也是诗人以诗意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的审美化。
卞之琳的《断章》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但是诗人却通过日常生活的语言和意象的排列与组合,表达了常人司空见惯却又难以言说的人生体验和情绪。
(节选自《人民日报》)
(1)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A . 诗歌是表达人们的内心情感的,所表达的情感与现实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B . 诗歌中蕴含的内心情感来源于生活,因此,诗人的现实生活在诗歌情绪的生成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C . 诗歌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诗人要写出好诗,就必须将自己的情感尽情抒发。
D . 诗人应该面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因为现实生活是诗歌情绪产生的基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诗歌的情绪蕴藏在深厚的生活土壤中。
真正的诗人应该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生活着。
B . 诗歌的创作需要饱满的情感,诗人所具有的情感必须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
C . 文学的创作过程是一种审美选择和情绪升华的过程,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情绪和感受并不能全部进入到诗歌的创作中。
D . 诗人作品中的情绪和感受只有经过了诗人的审美超越,他们的诗歌才能能够感动读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诗人要表达真善美,必须在与普通大众相互交融的生活中产生最具有人文情怀和精神深度的情绪体验。
B . 诗歌创作中的审美超越还是一个语言的挑选过程,因此诗歌创作中的语言运用十分重要。
C . 口语化成为现代汉诗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但日常口语也必须是经过诗人进行选择和审美加工才成为诗歌的语言的。
D . 进入诗歌的日常口语要经过诗人的审美加工,而且是诗意化的,卞之琳的《断章》就是用诗化的口语,表达了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和情绪。
3. (9分)(2020·长宁模拟)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美,编织于生活世界
刘晓丽
①这是一朵含苞待放的玫瑰,那是一个美的世界,于是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玫瑰花的美是怎么来的?谁赋予事物以美?其实我们如此这般提问,就把问题推向了不归之途:事物在一边,美在一边,我们怎么把事物和美黏在一起的?黏合剂是什么?
②我们先不提问,更不急着思考问题的答案,看看日常生活中的实情是怎样。
你送你喜欢的人一束玫瑰花,而不是送一束狗尾巴草,为什么?玫瑰花是一种蔷薇科植物,狗尾巴草也是一种植物,但是你送的是玫瑰花不是送蔷薇科植物,你送玫瑰花是送美丽传达爱意,这一点你与你喜欢的人都能感到。
不敢想象,你送狗尾巴草给心爱的人会有什么结果。
③我们本来就生活在一个时而花团锦簇、时而凄风苦雨的世界中,这个世界中的事物带着各种价值向我们显现,构成我们生活世界的不是洗去美丑的赤裸裸的事物。
我们看见西施走来,翩若惊鸿,而不是看见一个如此这般的几何形状在移动,然后把美附加在这堆几何形状上。
人类本来就生活在草木扶疏、风花雪月的世界上,没有人类,草木、日月、山川就已经存在了,但不是扶疏的草木,不是明媚的春光、壮丽的山川,当然也没有凄风苦雨,这些都是人类感到的美好和凄凉,但这些美好和凄凉却不是人类任意附加到草木、日月、山川上去的。
④退一步想,就算人类有本事可以把美丑贴到事物上去,我们还可以问:美的世界的“蓝图”在什么地方?我们要把美贴到玫瑰花上,贴什么呢?如果要修补这个世界,或者说,要把美加到这个世界上,但我们并不知道要加什么,因为我们没有一个加上美之后的世界蓝图。
反过来说,如果说“蓝图”就是世界之所是,就是世界本来的样子,那么,既然世界本来的样子是一个美丑杂陈的世界,我们干嘛还要去贴美丑的标签呢,看其本来的样子不就可以了吗?
⑤其实我们在“贴”的过程中,是羞羞答答地“贴”,先把世界还原成一些没有美丑的没有价值的事物——抽象事物,然后再凿补美学、伦理学等一些价值,在凿补的过程中,却把我们早已看到的、世界本来就如此向我们显现的美和善贴到这些抽象的事物上去,其实这些东西一直在指引着我们,虽然我们暗中知道,但是我们却不加承认
或者有意遗忘了。
⑥我们反对美在主观,也反对美在客观,同样反对与之相关的两种主客观统一的思考模式:一种是刺激模式——这是一束玫瑰花,我是一个人,玫瑰花作用于我,在我这产生了一种感觉、一种美;一种是附加模式——这是一束玫瑰花,或者叫做审美客体,我们人是有感情有情绪的审美主体,人们把自己的情绪、感觉涂抹在玫瑰花上,美是人附加到事物之上的属性。
这两种思路其实殊途同归。
⑦要看看我们如何和周遭世界打交道的实情。
一朵玫瑰花在那儿,我们可以研究它,可以利用它,还可以迷恋它。
人类祖先或者我们儿时,对世界知道不多,事物以一种有意义的或者神秘的方式进入我们的视野,被我们喜欢着或者恐惧着;随着人类成长或者我们自己长成大人,我们开始分析研究以至于利用这个世界上的事物,以便我们生活得更好,这时事物会被洗去意义变成抽象之物,如医生给西施做手术时,就要无视其美貌,而把她看成一个需要治疗的生理机体。
但是我们对事物原有的那种迷恋从未消失过。
比如初春的傍晚,我们不经意的一瞥,眼睛被一团迷雾般的景物吸引,抬头仰望,在微风吹动下雪白的花瓣,优雅灵动地飘落下来,我们仿佛被一种神奇的力量吸引,心为之一动。
我们会感慨到:好美的樱花呀,然后继续匆匆赶路。
这时的美,无遮无盖无隐无藏。
⑧我们原来就有那些美的、善的观念,这些观念就编织在我们的世界中,没有这些观念,就构不成我们人类生活,是这些观念在掌控我们的日常生活,而不是我们掌控或认识他们,真、善、美规定了生活,使生活成为可能。
当然生活还有许多重要事情要做,比如研究自然、探索自然、利用自然等等。
但是在我们做美学、伦理学研究时,反而不承认真、善、美本来编织在生活世界中,而是学习自然科学的思考方式,先洗去事物所有价值——善恶美丑,再考虑其可利用性,并编织一套套抽象的理论神话:美在主观,美在客观,美在主客观统一。
(选自《美在主客观统一吗》,有删改)
(1)第⑥段的词“殊途同归”在文中具体是指________。
(2)以下对花之美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 花可刺激人的美感,人也可赋予花美丑。
B . 花之美可以因人而异,也可让人有共鸣。
C . 花本无美丑,其美丑是由赏花的人决定。
D . 花自有美丑,其美丑有一定的客观标准。
(3)第④段论证了美丑不是由人类任意附加到事物上这一观点,请概述其论证思路。
(4)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A . 没有人类,世界上依然会有明媚的春光、壮丽的山河。
B . 美的世界不是没有“蓝图”,而是不止一个“蓝图。
C . “美在主观”和“美在客观”的认识有着相同的问题。
D . 自然科学不需要审美,其发展要能够抗拒审美的诱惑。
(5)“玫瑰花”的例子在文中多次出现,请对其在论述中的作用加以评析。
4. (12分) (2020高二上·长春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树
陈忠实
又有两个多月没有回原下的老家了。
终于有了回家的机会,也有了回家的轻松,更兼着昨夜一阵小雨,把燥热浮尘洗净,也把自己都记不清的烦扰洗去。
进门放下挎包,先蹲到院子拔草。
这是我近年间每次回到原下老家的必修课。
或者说,每次回家事由里不可或缺的一条,春天夏天拔除院子里的杂草,给自栽的枣树柿树和花草浇水;秋末扫落叶,冬天铲除积雪,每一回都弄得满身汗水灰尘,手染满草的绿汁。
温习少年时期割草以及后来从事农活儿的感受,常常获得一种单纯和坦然。
前院的草已铺盖了砖地,无疑都是从砖缝里冒出来的。
两月前回家已拔得干干净净,现在又罩满了。
我的哥哥进门来,也顺势蹲下拔草,和我间间断断说着家里无关紧要的话。
我们兄弟向来就是这样,见面没有夸张的语言行为,也没有亲热的动作,平平淡淡里甚至会让人产生其他猜想,其实大半生里连一句伤害的话从来都没有说过,更谈不到脸红脖子粗的事了。
世间兄弟姊妹有种种相处的方式,我们却是于不自觉里形成这种习惯性的状态。
说话间不觉拔完了草,之后便坐在雨篷下说闲话,想到什么人什么事,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
从雨篷下透过围墙上方往外望去,大门外场塄上的椿树直撑到天空。
记不清谁先说到这棵树,是说这椿树当属村子里现存的少数几棵最大的树,却引发了我的记忆,当即脱口而出,这是咱爸栽的树。
我便说起这棵椿树的由来。
大约是在“三年困难”中最困难的一年,我正上高中,周日回到家,父亲在生产队出早工回来,肩上扛着镢头,手里攥着一株小树苗。
我在门口看见,搭眼就认出是一株椿树苗子。
坡地里这种野生的椿树苗子到处都有,那时椿树结的荚角随风飘落,在有水分的土壤里萌芽生根,一年就可以长到半人高的树秧子。
这种树秧如长在梯田塄坎的草丛中,又有幸不被砍去当柴烧,就可能长成一棵大椿树;如若生长在坡地梯田里,肯定会被连根挖除晒干当作好柴火,怕其占地影响麦子生长。
父亲手里攥着的这根椿树苗子是一个幸运者,它遇到父亲,不是被扔在门前的场地上晒干了当柴烧,而是要郑重地栽植,正经当作一棵望其成材的树,进入郑重的保护禁
区。
我对父亲的一个尤为突出的记忆,就是他一生爱栽树。
他是个农民,除了农作本职外,业余爱好就是栽树。
我家在河川的几块水地,地头的水渠沿上都长着一排小叶杨树。
地头的水渠里大半年都流淌着从灞河里引来的自流水,杨树柳树得了沃土好水的滋养,迎着风如手提般长粗长高。
我的父亲还指望着在地头渠沿培植的这些杨树,能补贴家用,能供给哥和我的学杂费用。
我在每个夏天的周日从学校回到家中,便要给父亲的那棵椿树秧子浇一桶水。
这树秧长得很好,新发出的嫩枝竟然比原来的杆子还粗,肯定是水肥充足的缘由。
这椿树就一直长着,直到现在。
每隔一段时日抽空回到老家,到门口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棵椿树,父亲就站在我的眼前,树下或门口;我便没有任何孤独空虚,没有任何烦恼……
现在,在祖居的宅院里,两个年过花甲的兄弟,坐在雨蓬下,不说官场商场,不议谁肥谁瘦,却与无意中很自然地说起父亲的两棵树。
父亲去世已经二十五年,他经手盖的厦屋和承继的祖宗的老房都因朽木蚀瓦而难以为继,被我们拆掉换盖成水泥楼板的新房子,只留下他亲手栽的两棵树还勃勃生机,一棵满枝尖锐硬刺的皂荚树,守护着祖宗的坟墓园,一棵期望成材做门窗的椿树,成为一种心灵的感应的象征,撑立在家院门口,也撑立在儿子们的心里。
每到农历六月,麦收之后的暑天酷热,这椿树便放出一种令人停留贪吸的清香花味,满枝上都绣集着一团团比米粒稍大的白花儿,招得半天蜜蜂,从清早直到天黑都嗡嗡嘤嘤的一片蜂鸣,把一片祥和轻柔的吟唱撒向村庄,也把清香的花味弥漫到整个村庄的街道和屋院。
每年都在有机缘回老家时闻到椿树花开的清香,陶醉一番,回味一回,温习一回父亲。
今年却因这事那事把花期错过了,便想,明年一定要赶在椿树花开的时日回到乡下,弥补今年的亏空和缺欠。
那是父亲留给这个世界也留给我的椿树,以及花的清香。
(选自《陈忠实自选散文集》,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对艺术特色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作者回老家拔草常常能获得一种单纯和坦然,原因是回老家后可以把在城里的很多丧气的烦乱事统统抛掉,不必去想。
B . 文中“我”和哥哥拔草和闲聊的情景是一闲笔,其目的无非是说明他们间共同的语言不多,只是兄弟之情还非常浓烈。
C . 从文中看,父亲栽树有两个根本原因:一是可以通过种树卖钱来补贴家用,二是能够供给哥哥和“我”上学的费用。
D . 父亲去世后,只留下的这棵树,它已经成为“我”心灵感应的象征,看到这颗树,“我”便没有任何孤独
空虚和烦恼。
E . 文章最后一段描写了椿树迷人的花香,但“我”却因事而错过,没能看到这美好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悔恨之情。
(2)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3)综合全文,简要分析“椿树”这一意象在本文中的作用。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2018·钦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崔彧,字文卿,弘州人。
负才气,刚直敢言,世祖甚嚣重之。
至元十六年,奉诏至江南访求艺术①之人。
明年,自江南回,首言忽都带儿根索②亡宋财货,烦扰百姓。
世祖虽听其言,然虚实竞不辨决也。
十九年,除集贤侍读学士。
彧言于世祖:“阿合马当国时同列皆知其悉无一人孰何之者及既诛乃各自以为洁诚欺罔之大者先有旨凡阿合马所用之人皆革去”从之。
二十年,上疏言时政十八事,开广言路,多选正人诸事。
疏奏,即日命中书行其敷事。
二十一年,彧劾奏卢世荣不可居相职,忤旨,罢。
二十三年,拜中书右丞。
三十年,彧言:“大都民食唯仰客籴,顷缘官括商船载递诸物,致贩鬻者少,米价翔踊。
臣等议:勿令有司括船为便。
”从之。
宝泉提举张简及子告或尝受邹道源、许宗师银万五千两,又讼彧不法十余事。
有旨就辩中书。
彧已书简等所告与己宜时者为牍袖之,视而后对。
简父子所告皆无验,并系狱,简疫死,子坐杖罪除名。
三十一年,成宗即位。
彧以久任宪台,乞迁他职,不许。
成宗谕之日:“卿若辞避,其谁抗言哉!”大德元年,彧又条陈台宪诸事,皆见于施行。
于是彧居御史台久,又守正不阿,以故人痰之。
彧进以病辞,成宗谕之曰:“卿之辞退,诚是已,然勉为朕少留之。
”二年,加荣禄大夫、平幸政事,寻与御史大夫秃赤奏:“世祖圣训,凡在籍儒人,皆复其家。
今岁月滋久,老者已矣。
少者不学,宜遵先制,俾廉访司常加勉励。
”成宗深然之。
彧以是岁九月卒。
至大元年七月,赠太傅、开府仪同三司,追封郑国公,谥忠肃。
(节选自《元史》卷一百七十三列传第六十,有删改)
【注】①艺术:阴阳占卜技术。
②根索:全部追讨。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阿合马当国时/同列皆知其恶/无一人/孰何之者及既诛/乃各自以为洁/诚欺罔之大者/先有旨/凡阿合马所用之人皆革去/
B . 阿合马当国时/同列皆知其恶/无一人孰何之者/及既诛/乃各自以为沽/诚欺罔之大者/先有旨/凡阿
合马所用之人皆革去/
C . 阿合马当国时/同列皆知其恶/无一人孰何之者/及既诛/乃各自以为沽诚/欺罔之大者/先有旨/凡阿合马所用之人皆革去/
D . 阿合马当国时/同列皆知其恶无一人/孰何之者/及既诛/乃各自以为沽诚/欺罔之大者/先有旨/凡阿合马所用之人皆革去/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上疏”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常用来纠正帝王为政的过失。
B . “忤旨”指违反了圣旨,圣旨是指中国封建社会中皇帝下的命令或发表的育论。
C . “杖罪”判杖刑的罪行。
杖刑是用荆条或大竹板拷打去衣犯人臀部的一种刑罚。
D . “追封”又称“追谥“追尊”,指大臣逝世后朝廷授予他的后代官职或爵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崔彧自负有才,刚直敢育。
他奉诏到江南访求阴阳占卜之人,回来后上奏忽都带儿追索原宋朝财货、烦扰百姓的情形,深受元世祖的器重。
B . 崔彧屡次进谏,多被采纳。
他提议广开言路.选用正直之人;他对官府征发民船的事提出否定意见;他劾奏卢世荣不可为相,因此而罢官。
C . 崔彧守正不屈,受人诬告。
他在御史台居官守正不屈,不逢迎任何人,因此许多人恨他,张简与其子指控崔或受贿违法,但最后查无实据。
D . 崔彧居官两朝,备受信任。
他在世祖和成宗两朝担任育官,深受器重;成宗在他想调任和辞职时多次挽留,去世后被赠官、封公、获美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已书简等所告与己宜对者为牍袖之。
视而后对。
②今岁月滋久,老者已矣。
少者不学,宜遵先制,俾廉访司常加勉励。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 (7分) (2019高二下·延边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