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图的选择”教学设计及点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计图的选择”教学设计及点评
执教人余萧利(四川省成都市石室联合中学)
点评人唐国庆(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教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5节。
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初步了解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并介绍如何根据实际问题选择不同的统计图.
(二)地位作用
本节教材是本章内容的总结,既是对前面三种统计图特点的归纳,又是联系生活实际对三种统计图进行应用,同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奠定了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情分析
(一)知识基础
在本节课前,学生已初步认识了三种统计图,并会制作三种统计图,积累了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初步经验.
(二)认知水平
学生已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数据统计能力,但由于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
(三)情感动机
我班学生爱问好动,求知欲强,对社会调查、小组合作、集体讨论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很感兴趣,有较强的参与欲望,希望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展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三种统计图的特点.
2.能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
3.能根据统计图作出合理的预测.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简单分析,以及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并作出合理预测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体会统计的应用价值.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
1.感受数据信息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了解三种统计图的特征,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二)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图反映的信息作出合理的预测。
教法与学法
(一)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了“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突出活动的组织设计与方法的引导,为学生搭建参与和交流的平台。
(二)学习方法
学生通过课前的社会调查,课内的分组讨论,主动交流,成果展示,归纳总结等活动,获得本节课的知识与方法.
(三)教具准备
教材、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作图纸。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课前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社会调查,调查要求是:
1.收集生活中你最感兴趣的一件事物的数据(要求学生必须通过实际调查收集数据,保证数据的来源准确、真实,收集的题材尽量多样化);
2.根据各小组自定的调查内容,将收集到的数据绘制成适当的统计图;
3.结合制作的统计图分析数据。
(学生活动:全班58人,以每小组8-9人,自由组合成7个小组,确定调查目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调查,分析数据,制作了统计图,并根据得到的结果,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调查,经历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数据收集与处理,分析与决策的过程,让学生体会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情景引入
在上课时选取部分小组的代表对他们调查的过程及结果进行展示和说明。
(学生活动:各小组争先恐后到台上进行展示,我随机选取了第3、1、6、4,四个小组进行展示,时间为5分钟。
)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展示让学生初步感受三种统计图的特征,为下一环节归纳新知作铺垫。
(三)学习新知
结合学生所展示的四幅统计图向各小组提出问题:为什么你们要选择这种统计图呢?
学生回答后,同桌讨论三种统计图各自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得出三种统计图各自的特点:
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
并指出统计图的这些特点正是我们在处理数据时选择统计图的依据。
(学生活动:同桌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归纳总结出三种统计图各自的特征。
时间为5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得出三种统计图的特征,使学生对统计图的选择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四)巩固新知
1.初步运用
接下来我们就根据三种统计图各自的特点具体的在实例中进行选择,首先让我们来关注已下成都的空气质量状况,为此老师从市气象局得到了以下数据:
并提出以下问题:
(1)如果想要了解2006年成都各种空气状况的天数占全年总天数的百分比,那么应该选择哪一种统计图呢?
生答:扇形统计图.
(2)如果想要了解2006年成都各种空气质量的具体天数,那么又应该选择哪种统计图呢?
生答:条形统计图.
(3)要使统计图能够清晰,有效的反映1998--2006年成都空气质量优质的变化情况,你认为应选哪种统计图?
生答:折线统计图。
(4)综合以上三种统计图和我们刚才的分析,谈谈你对成都空气质量的看法。
学生逐一选择并回答,在学生谈完感受后,教师对比展示成都府南河和东郊新旧照片,引导学生感知成都环境的变化。
(学生活动:能在实际问题中根据统计图各自的特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并能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时间为4分钟。
)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学生初步应用了三种统计图的特征解决问题,通过观察统计图从中获取一定的信息,并感知成都环境的变化,激发了学生爱乡之情。
2.灵活运用(选择作图)
教师马上把关注度从家乡转到让整个中华民族骄傲和自豪的奥运会话题
下表给出了近三届奥运会上,获得奖牌前4名国家的奖牌情况:
第27届第28届
第29届
通过这三个统计表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你准备选择哪种统计图来描述这些信息?
通过小组讨论,并完成作图后,教师展示部分同学的统计图,最后引导学生分析得出:
统计图的选择可以不唯一,选择的关键是要根据我们想了解的内容和统计图各自的特征,作出适当选择,以达到清晰、直观地描述数据的目的。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进行小组讨论,从统计表中获得了很多信息,选择了适当的统计图,最后把所选统计图画在了作图纸上,三个学生上台进行了展示。
)
【设计意图】设计该环节的目的是:(1)通过合理选择统计图,并绘制统计图进一步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2)让学生知道统计图的选择可以不唯一,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3)増强学生的爱国热情。
(五)拓展应用
1.教师引导预测
首先是以人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问题为背景,以2006年重庆旱灾的两幅图片引出水资源问题,先让学生观察下表:
中国缺水城市数量统计表
年份
1976年
1986年
1996年
2006年
数量(个)
99
236
293
450
教师提问:
(1)请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来描述上述数据;
(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回答,利用多媒体作图展示。
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统计图得到信息。
)(2)结合制作的统计图分析数据,请你预测一下,如果我们不采取措施,照这样下去,我国的缺水城市数量还会继续增长吗?
(3)水资源是我国的紧缺资源,作为一个小公民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号召同学们节约用水,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对全国缺水城市数量统计表的观察,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来进行描述,并通过(2)问中对缺水城市数量的预测,深切地体会到我国水资源的严重缺乏,从而积极参与到“作为一个小公民应怎样做”的讨论中。
时间为6分钟)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选择统计图,对统计图进行观察并作出预测的过程,进一步了解统计图的应用。
同时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
2.学生自主预测
(1)观看采访片
通过上一个环节的铺垫,在这一个环节里我以成都的经济为背景,通过让学生观看采访短片
得到以下数据,成都生产总值:1991年是236亿元,1996年是869亿元,2001年是1490亿元,2006年是2750亿元。
其中2006年工业占44%,农业占7%,服务及其它行业占49%。
通过短片你了解到哪些信息?你准备选择哪种统计图来描述这些信息?
(2)看图预测
教师根据部分学生的回答,作出以下统计图:
通过观察统计图,请你预测一下在接下来的五年里成都的经济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观看采访实录片,积极踊跃地举手回答自己所获得的信息,并选择用什么统计图来反映这些信息。
并对老师作出的统计图进行观察,预测成都经济生产总值的走势,发言踊跃,课堂气氛异常热烈。
时间为6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上一个环节的铺垫,让学生独立的在本环节中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数据,作出预测,特别是许多学生结合现实背景中5.12特大地震进行不同的预测,学生发言踊跃,课堂气氛异常热烈,只要言之有理,教师都给予鼓励,进一步拓展了本节课的内容,既坚定了学生意志,又增强了感恩之心。
(六)小结收获
1.你知道怎样选择统计图吗?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能谈谈你的体会吗?
(学生活动:学生畅谈自己的体会与收获,时间为2分钟。
)
(七)作业布置
教材P214:解决问题1、2
附:板书设计
三种统计图的特征
(结论性知识)
(过程性板书)
(辅助性板书)
(主板书)(副板书)(辅助性板书)
设计说明
(一)设计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进行社会调查,小组讨论,作品展示等活动,使学生有效的掌握了知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教材处理
在本节课中,我对教材作了如下处理:
1.课前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统计得到数据,并整理绘制成统计图。
2.在教材基础上,增添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现实背景问题,如:成都空气质量,等。
3.注重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在教学设计中对本节的内容进行丰富,细化为如下四个层次:(1)归纳统计图的特征;(2)会选择适当的统计图;(3)绘制统计图;(4)能根据统计图进行合理的预测。
(三)评价方式
在教学评价时,我首先注意了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在活动中能否与同伴合作,能否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达数据,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思考方法和答案,只要合理我都应给予鼓励和肯定。
(四)媒体使用
媒体:教材、PPT课件、实物投影仪、影像资料、作图纸。
为了充实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本节课利用了PPT课件。
为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课件里链接了学生实录采访资料,图片资料和音像资料。
同时为了更好的展示学生作品(绘制的统计图),本节课还使用了实物投影仪。
(五)教学反思
1.课前由于学生进行了社会调查,在第一个环节(小组展示)中,各组同学热情高涨,激活了整个课堂,为下面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2.整堂课中,同学们对我创设的情景问题很感兴趣,回答问题非常踊跃,分组讨论,展示活动表现很积极。
3.在预测未来经济发展中,学生发言非常踊跃,从多方面多角度(包括自然灾害,经济形式等)进行分析和预测,已超出了我的预想.
4.目标达成:
学习新知知识与技能目标1 活动参与过程与方法目标
巩固新知知识与技能目标2 现实背景情感与价值目标
拓展新知知识与技能目标3
教案说明
一、授课内容的数学本质与教学目标定位
《课程标准》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学习“统计与概率”就是学习客观地反映现实世界中广泛存在的随机信息,学会分析、把握随机信息中关键因素的规律性,并应用数据做出正确决策,培养学生形成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考方式。
《统计图的选择》这节课中,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描述数据,是最基本的学习目标。
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是《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统计”知识板块的总体要求。
基于此,本节课在设计思路上,教学目标定位在让学生在实际调查发现中,感受统计思想,提高学生对科学决策的认识。
按照三维教学目标策略,在知识与技能目标维度,要求学生能认识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针对不同数据及需要做出合理的预测和决策,并能比较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交流;在过程与方法目标维度,在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简单分析,以及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并做出合理预测与决策的过程后,发展学生统计观念,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在情感与态度维度,使学生感受数据信息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良好学习习惯和科学态度。
二、学习本内容的基础及地位作用
在小学阶段,学生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在本节前,教材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了扇形统计图,并会制作三种统计图,积累了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数据收集与整理、分析与决策的初步经验,具有一定的合作学习与交流能力。
本章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讨论,使学生体会数据的作用,更好地理解数据所表达的信息,发展学生的数感和统计观念。
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打下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通过收集数据、处理数据的过程,体会统计对于客观合理地判断一件事情或决策、预测一件事情起到的积极作用。
其教学意义不仅仅体现在学生对统计图知识的掌握上,更体现在学生在调查了解、收集数据、处理数据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积极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
统计不仅与其他数学领域的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在社会生活及科学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我们随时都可以在报刊杂志上看到各种统计图,统计图已经用到了方方面面,如人口统计,医学统计,经济统计等等。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与推广,统计已成为帮助人们作出合理推断与预测的重要方法。
三、教学诊断分析,学习本内容时容易了解与误解的地方
统计是一个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它有别于“代数”和“几何”,这是学生认知结构中较为陌生的内容,而教材常把实际总量中的随机数据收集好后,作为已知条件列在例题中,然后借助这些数据进行教学,这样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探索、发现、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教学,并有意识将合作学习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中。
首先课前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提出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通过调查访问,收集整理信息,给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在趣味性的情境中展开探索,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思想,使学生根据生活中收集的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合理的选择,并让每个学生都实现有效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制作出具有实际背景的统计图,使学生对数据的信息有了更多的理解,为根据数据进行判断和预测提供丰富的选择。
并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
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可能会得到不同的评判结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多样性,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四、本节课的教法特点以及预期效果分析
本节课采用了“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突出活动的组织设计与方法的引导,为学生搭建参与和交流的平台。
选择此教法的依据是(1)要使学生逐步建立统计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真正投入到统计活动的全过程: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决策,进行交流、评价与改进等。
(2)要培养学生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重要的途径就是要在课程和教学中着力展示统计的广泛应用,使学生在亲身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3)我班学生爱问好动,求知欲强,对社会调查小组合作、集体讨论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很感兴趣,有效强的参与欲望,希望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展示。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进行课前调查,初步体会统计图的特征,初步探究统计图的应用价值,然后再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探究发现统计图的特点,并根据统计图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描述数据,并引导学生作出预测,这样既使学生有效地掌握了知识,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统计观念。
通过课堂上的现场反馈,我发现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较好。
整堂课学生都展现了极高的学习热情,无论知识与能力目标或者情感目标都达成较好。
课后我又与学生进行了交流,学生都表示这节课很好,既学到了知识,又明确了社会责任。
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统计观念和应用意识明显增强。
点评
“统计图的选择”是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最为密切的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之一。
根据这一特点,余老师课前让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小组,布置他们收集生活中的最感兴趣的一件事物的数据,绘制成统计图。
上课时,选取部分小组的代表对其调查的过程以及分析数据所得到的结果进行展示和说明。
之后,通过提问、讨论和点评,归纳出三种统计图各自的特点,使学生对统计图的选择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在学生初步掌握新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成都市空气质量”、“成都市经济生产总值”等几个实际问题,师生共同探讨如何根据需要了解的内容和统计图的特点,适当地选择统计图,并通过对统计图的观察与分析,作出判断与预测。
整节课疏密有致,重点突出,层层递进,一气呵成。
归纳起来,余老师的这节课,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对教材的处理得当。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收集整理数据,分析运用信息,“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过程”,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
2.无论是课前的社会调查,还是在课堂上的互相启发与讨论,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搭建了很好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平台。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将启发引导和学生的自主探索融为一体,营造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探究氛围。
4.紧扣教学内容引入的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改革开放给经济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这种不是贴标签式的、牵强附会的、“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教育,是难能可贵的,也是我们所大力提倡的。
余老师的这节课,如果能把握好多媒体运用的“度”,并将板书呈现在黑板上,那么课堂教学的效果就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