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系统的调节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4-15
血管紧张素Ⅱ 血管紧张素Ⅱ的功能:
小A收缩 (1) 收缩血管平滑肌 小V收缩
外周阻力 血压 回心血量
(2)使交感缩血管紧张性 (2)使交感缩血管紧张性 (3)抑制减压反射引起的心率减慢效应等 (3)抑制减压反射引起的心率减慢效应等 抑制减压反射引起的心率减慢 (4)肾脏醛固酮合成和释放 (4)肾脏醛固酮合成和释放
(三)心血管中枢
1、延髓心血管中枢
包括四个区域的神经元: 包括四个区域的神经元: (1)缩血管区: 缩血管区: 包括心交感中枢、 包括心交感中枢、交感缩血管中枢 舒血管区: (2)舒血管区: 可抑制缩血管区 缩血管区神经元活动 可抑制缩血管区神经元活动 传入神经接替站: (3)传入神经接替站: 孤束核 接受窦弓、心肺感受器传入的信息, 接受窦弓、心肺感受器传入的信息, 再发出纤维联系延髓和CNS CNS其他部位的神经元 再发出纤维联系延髓和CNS其他部位的神经元 心抑制区: (4)心抑制区: 心迷走中枢
心迷走神经 心室肌较少(余同交感神经) 心室肌较少(余同交感神经) 乙酰胆碱 (ACh) ACh) 心肌M 心肌M受体 抑制心脏活动 【心率↓(右)、心房肌 心率↓ 收缩↓ 传导↓ 收缩↓、传导↓(左) 】 K+通透性↑, 通透性↑ Ca2+通透性↓ 通透性↓ 安静状态
末梢递质
(二)血管的神经支配
15
2.延髓以上的心血管中枢——复杂整合 2.延髓以上的心血管中枢——复杂整合
最基本的心血管中枢
(四)心血管反射
1、压力感受性反射
是指机体动脉血压升高时,通过对压力感 是指机体动脉血压升高时, 受器的刺激, 受器的刺激,反射性地引起心输出量较少 和外周阻力减少, 和外周阻力减少,是血压恢复到正常范围 的过程。 的过程。
14
2012-4-15
(五)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 激肽释放酶-
激肽释放酶 激肽原 血浆、组织) (血浆、组织) 血管舒张素 缓激肽和血管舒张素是已知的最强烈的舒血管物质。 缓激肽和血管舒张素是已知的最强烈的舒血管物质。 激肽 缓激肽
(六)心房钠尿肽 ① 降低血压 ② 利钠利尿和调节循环血量 ③ 调节细胞增殖 2012-4-15 ④ 对抗RAS内皮素和交感系统等缩血管作用 对抗RAS内皮素和交感系统等缩血管作用 RAS
二、体液调节
肾上腺素( (一) 肾上腺素(E甲肾上腺素(NE)
肾上腺髓质( 肾上腺髓质(多) 交感神经末梢(少) 交感神经末梢( α(强 α(强),β2(弱) NE+β1 →正性作用 (弱) NE+α →缩血管(强) →缩血管 缩血管(
受体 α(弱), β(强) α(弱 β(强 作用 E+β1→正性作用 (强) 大剂量- 大剂量- E+α1 →缩血管 (皮肤、肾、胃肠) 皮肤、 胃肠) 小剂量- 小剂量-E+β2 →舒血管 骨骼肌、肝脏) (骨骼肌、肝脏)
13
2012-4-15
(三)血管升压素(抗利尿激素,ADH) 血管升压素(抗利尿激素,ADH) 血管收缩,BP升高; 血管收缩,BP升高;尿量减少 升高
(四)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 1.舒血管物质 PGI2(前列腺素I2)、NO I2)、 PGI2(前列腺素I2)、NO 2.缩血管物质 内皮素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1
节前神经元
节后神经元 2012-4-15
(一)心脏的神经支配(双重神经支配) 双重神经支配)
快反应非自律细胞 快反应自律细胞 慢反应自律细胞
心交感神经 分 布 心脏各处 去甲肾上腺素 (NE) NE) 受 作 体 用 心肌β 心肌β1受体 加强心脏 加强心脏活动 心脏活动 【心率↑(右)、 心率↑ 心缩力↑ 传导↑ 心缩力↑、传导↑(左)】 机 制 Ca2+和Na+通透性↑, 通透性↑ K+通透性↓ 通透性↓ 机体状态 兴奋或运动状态
压力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动脉壁的被动扩张、牵拉, ——动脉壁的被动扩张、牵拉, 动脉壁的被动扩张 而不是压力刺激
压 力 颈动脉窦 主动脉弓 感 (+) 受 器
窦N、舌咽N 舌咽N 迷走N 迷走N
血压
延髓心血管中枢 NTS) (NTS)
( 心迷走 +) 心迷走N 心迷走N 紧张 心脏 ( -) 心交感 心交感N 心交感N 动 CO 紧张 ( 交感 血 -) 交感 血管 血管 R 管紧张
不同器官中:皮肤>骨骼肌、内脏> 不同器官中:皮肤>骨骼肌、内脏>心、脑血管 同一器官中:动脉> 同一器官中:动脉>静脉 不同管径:管径越小越密(微小动脉最密) 不同管径:管径越小越密(微小动脉最密)
③安静时低频放电(1~3次/秒)——交感缩血管紧张 安静时低频放电(1 (1~ ——交感缩血管紧张 ④绝大部分血管只受其单一支配
2.舒血管神经纤维 2.舒血管神经纤维
①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ACh) 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ACh) 分布:动物的骨骼肌微动脉(M受体) 分布:动物的骨骼肌微动脉( 受体) 作用:剧烈运动时兴奋→骨骼肌血管舒张→运动状态肌肉血量↑ 作用:剧烈运动时兴奋→骨骼肌血管舒张→运动状态肌肉血量↑ ②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ACh) 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ACh) 分布:脑膜、消化腺、内脏、外生殖器等的血管(M受体) 分布:脑膜、消化腺、内脏、外生殖器等的血管( 受体) 作用:调节局部器官血流 作用:
血压
张 生理意义
8
通过负反馈调节,经常性监视动脉血压的波动。 通过负反馈调节,经常性监视动脉血压的波动。 2012-4-15
2、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 心、肺感受器
存在于心房、心室和肺循环的大血管壁内 存在于心房、
适宜刺激
①心脏、血管壁的机械牵张 心脏、 ——容量感受器 心房壁) 容量感受器( ——容量感受器(心房壁) ②化学物质:激素(PG、缓激肽)、药物 化学物质:激素(PG、缓激肽)、药物 )、
11 总结果
强
心 2012-4-15
升 压
肾素(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血管紧张素原
肾素 肾脏分泌) (肾脏分泌)
血管紧张素I 血管紧张素I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肺血管内皮) (肺血管内皮)
血管紧张素II 血管紧张素II **
氨基肽酶A 氨基肽酶A 血浆和组织中) (血浆和组织中)
12
血管紧张素III 血管紧张素III
传入神经纤维 迷走神经 反射效应
心肾交感紧张减弱,迷走紧张增强 心肾交感紧张减弱,
3、颈A体、主A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感受器 颈动脉体、 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适宜刺激 血液化学成分的改变( 血液化学成分的改变(缺O2、PCO2↑、〔H+〕↑)
反射效应 ①主要是呼吸加深加快; 主要是呼吸加深加快; ②心血管效应:血液重新分布 心血管效应:
1.缩血管神经纤维(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 1.缩血管神经纤维(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 缩血管神经纤维 释放NE 释放NE 特 点
α-R →血管收缩(强) 血管收缩( 血管舒张( β2-R→血管舒张(弱)
①总效应为收缩血管,血流阻力↑,血流量↓ ; 总效应为收缩血管,血流阻力↑ 血流量↓ ②支配范围广,但密度不同; 支配范围广,但密度不同;
血管紧张素Ⅱ 血管紧张素Ⅱ的功能:
小A收缩 (1) 收缩血管平滑肌 小V收缩
外周阻力 血压 回心血量
(2)使交感缩血管紧张性 (2)使交感缩血管紧张性 (3)抑制减压反射引起的心率减慢效应等 (3)抑制减压反射引起的心率减慢效应等 抑制减压反射引起的心率减慢 (4)肾脏醛固酮合成和释放 (4)肾脏醛固酮合成和释放
(三)心血管中枢
1、延髓心血管中枢
包括四个区域的神经元: 包括四个区域的神经元: (1)缩血管区: 缩血管区: 包括心交感中枢、 包括心交感中枢、交感缩血管中枢 舒血管区: (2)舒血管区: 可抑制缩血管区 缩血管区神经元活动 可抑制缩血管区神经元活动 传入神经接替站: (3)传入神经接替站: 孤束核 接受窦弓、心肺感受器传入的信息, 接受窦弓、心肺感受器传入的信息, 再发出纤维联系延髓和CNS CNS其他部位的神经元 再发出纤维联系延髓和CNS其他部位的神经元 心抑制区: (4)心抑制区: 心迷走中枢
心迷走神经 心室肌较少(余同交感神经) 心室肌较少(余同交感神经) 乙酰胆碱 (ACh) ACh) 心肌M 心肌M受体 抑制心脏活动 【心率↓(右)、心房肌 心率↓ 收缩↓ 传导↓ 收缩↓、传导↓(左) 】 K+通透性↑, 通透性↑ Ca2+通透性↓ 通透性↓ 安静状态
末梢递质
(二)血管的神经支配
15
2.延髓以上的心血管中枢——复杂整合 2.延髓以上的心血管中枢——复杂整合
最基本的心血管中枢
(四)心血管反射
1、压力感受性反射
是指机体动脉血压升高时,通过对压力感 是指机体动脉血压升高时, 受器的刺激, 受器的刺激,反射性地引起心输出量较少 和外周阻力减少, 和外周阻力减少,是血压恢复到正常范围 的过程。 的过程。
14
2012-4-15
(五)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 激肽释放酶-
激肽释放酶 激肽原 血浆、组织) (血浆、组织) 血管舒张素 缓激肽和血管舒张素是已知的最强烈的舒血管物质。 缓激肽和血管舒张素是已知的最强烈的舒血管物质。 激肽 缓激肽
(六)心房钠尿肽 ① 降低血压 ② 利钠利尿和调节循环血量 ③ 调节细胞增殖 2012-4-15 ④ 对抗RAS内皮素和交感系统等缩血管作用 对抗RAS内皮素和交感系统等缩血管作用 RAS
二、体液调节
肾上腺素( (一) 肾上腺素(E甲肾上腺素(NE)
肾上腺髓质( 肾上腺髓质(多) 交感神经末梢(少) 交感神经末梢( α(强 α(强),β2(弱) NE+β1 →正性作用 (弱) NE+α →缩血管(强) →缩血管 缩血管(
受体 α(弱), β(强) α(弱 β(强 作用 E+β1→正性作用 (强) 大剂量- 大剂量- E+α1 →缩血管 (皮肤、肾、胃肠) 皮肤、 胃肠) 小剂量- 小剂量-E+β2 →舒血管 骨骼肌、肝脏) (骨骼肌、肝脏)
13
2012-4-15
(三)血管升压素(抗利尿激素,ADH) 血管升压素(抗利尿激素,ADH) 血管收缩,BP升高; 血管收缩,BP升高;尿量减少 升高
(四)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 1.舒血管物质 PGI2(前列腺素I2)、NO I2)、 PGI2(前列腺素I2)、NO 2.缩血管物质 内皮素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1
节前神经元
节后神经元 2012-4-15
(一)心脏的神经支配(双重神经支配) 双重神经支配)
快反应非自律细胞 快反应自律细胞 慢反应自律细胞
心交感神经 分 布 心脏各处 去甲肾上腺素 (NE) NE) 受 作 体 用 心肌β 心肌β1受体 加强心脏 加强心脏活动 心脏活动 【心率↑(右)、 心率↑ 心缩力↑ 传导↑ 心缩力↑、传导↑(左)】 机 制 Ca2+和Na+通透性↑, 通透性↑ K+通透性↓ 通透性↓ 机体状态 兴奋或运动状态
压力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动脉壁的被动扩张、牵拉, ——动脉壁的被动扩张、牵拉, 动脉壁的被动扩张 而不是压力刺激
压 力 颈动脉窦 主动脉弓 感 (+) 受 器
窦N、舌咽N 舌咽N 迷走N 迷走N
血压
延髓心血管中枢 NTS) (NTS)
( 心迷走 +) 心迷走N 心迷走N 紧张 心脏 ( -) 心交感 心交感N 心交感N 动 CO 紧张 ( 交感 血 -) 交感 血管 血管 R 管紧张
不同器官中:皮肤>骨骼肌、内脏> 不同器官中:皮肤>骨骼肌、内脏>心、脑血管 同一器官中:动脉> 同一器官中:动脉>静脉 不同管径:管径越小越密(微小动脉最密) 不同管径:管径越小越密(微小动脉最密)
③安静时低频放电(1~3次/秒)——交感缩血管紧张 安静时低频放电(1 (1~ ——交感缩血管紧张 ④绝大部分血管只受其单一支配
2.舒血管神经纤维 2.舒血管神经纤维
①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ACh) 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ACh) 分布:动物的骨骼肌微动脉(M受体) 分布:动物的骨骼肌微动脉( 受体) 作用:剧烈运动时兴奋→骨骼肌血管舒张→运动状态肌肉血量↑ 作用:剧烈运动时兴奋→骨骼肌血管舒张→运动状态肌肉血量↑ ②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ACh) 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ACh) 分布:脑膜、消化腺、内脏、外生殖器等的血管(M受体) 分布:脑膜、消化腺、内脏、外生殖器等的血管( 受体) 作用:调节局部器官血流 作用:
血压
张 生理意义
8
通过负反馈调节,经常性监视动脉血压的波动。 通过负反馈调节,经常性监视动脉血压的波动。 2012-4-15
2、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 心、肺感受器
存在于心房、心室和肺循环的大血管壁内 存在于心房、
适宜刺激
①心脏、血管壁的机械牵张 心脏、 ——容量感受器 心房壁) 容量感受器( ——容量感受器(心房壁) ②化学物质:激素(PG、缓激肽)、药物 化学物质:激素(PG、缓激肽)、药物 )、
11 总结果
强
心 2012-4-15
升 压
肾素(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血管紧张素原
肾素 肾脏分泌) (肾脏分泌)
血管紧张素I 血管紧张素I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肺血管内皮) (肺血管内皮)
血管紧张素II 血管紧张素II **
氨基肽酶A 氨基肽酶A 血浆和组织中) (血浆和组织中)
12
血管紧张素III 血管紧张素III
传入神经纤维 迷走神经 反射效应
心肾交感紧张减弱,迷走紧张增强 心肾交感紧张减弱,
3、颈A体、主A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感受器 颈动脉体、 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适宜刺激 血液化学成分的改变( 血液化学成分的改变(缺O2、PCO2↑、〔H+〕↑)
反射效应 ①主要是呼吸加深加快; 主要是呼吸加深加快; ②心血管效应:血液重新分布 心血管效应:
1.缩血管神经纤维(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 1.缩血管神经纤维(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 缩血管神经纤维 释放NE 释放NE 特 点
α-R →血管收缩(强) 血管收缩( 血管舒张( β2-R→血管舒张(弱)
①总效应为收缩血管,血流阻力↑,血流量↓ ; 总效应为收缩血管,血流阻力↑ 血流量↓ ②支配范围广,但密度不同; 支配范围广,但密度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