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土家族的风俗习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土家族的风俗习惯篇一 :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北部、湖北省恩施地区和四川省东部等地。

是土家族的两朵艺术之花之一,它编织精巧,色泽绚丽,有100多种图案。

土家人的另一朵艺术之花是摆手舞,它是土家族流行的古老舞蹈,古朴优美,生活气息浓厚。

土家妇女爱穿左襟大袖短衣,滚花边,下着八幅长裙或镶边筒裤,头挽发髻,喜欢戴耳、项、手、足圈等银饰物。

男子穿对襟衣,多扣子。

衣料多用土布或麻布,史书上称为溪布、峒布。

篇二 :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土家族人民勤恳耕山,善于渔猎,并在冬春季节“赶杖”。

主食包谷、稻米,土家族地区最普及的风味食品是糯米粑粑、米炕腊肉和唐馓。

在服饰方面,女装为短衣大袖,右衽开襟,滚镶2,3层花边,原着8幅罗裙,后改为镶边筒裤;男装为对襟短衫,头缠2,3米长的青丝帕。

很多地方土家族的服饰与汉族差不多。

只有在隆重集会和节日,或偏僻山村,能见到土家族传统服饰。

在住宅建筑方面,土家山乡的吊脚楼最为有特色。

这是一种干栏式结构,楼下喂养牲畜或堆放杂物,楼上作姑娘们的闺房,是织布、绣花、绩麻、做鞋之所。

这种设计,既克服了山区地势不平的限制,又最大
限度地利用了空间;既通风,又防潮;既安全,又卫生。

土家族在古代曾流行过姑家女儿必嫁舅家的交错从表优先婚姻。

还有兄亡弟收嫂,弟亡兄纳弟媳的收继婚。

男女原多对歌相爱结婚。

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婚姻逐步受到财产的限制和父母的约束,直至建国前,盛行封建买卖婚姻。

建国后,自由恋爱,婚姻自主多了起来,但在农村父母包办婚姻依然存在。

过去多行火葬,送葬时请土老师念经,道士开路。

后来受汉族的影响,实行土葬。

在节庆方面,以过四月八、六月六和土家年为主要节日。

最隆重的是过土家年,俗称过“赶年”,即赶在汉族过年的前一天进行,大年为腊月二十九,小年为腊月二十八。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北部、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以及四川省石柱、秀山、酉阳、黔江等县,与汉、苗等族杂居。

聚居地区,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

大多数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只有湖南的永顺、龙山、古丈等聚居地区,还完整地保留着土家语。

本民族无文字,通用汉文。

土家族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袄开襟,滚镶2,3层花边,镶边筒裤;男装为对襟短衫。

“过赶年”,即提前l,2天过年,是其重要节
日。

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

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

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

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

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

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林,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壁,松明照亮,一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

男女多经对歌相爱结婚。

有“哭嫁习惯”习惯。

女子在出嫁前7-20天开始哭,哭嫁歌有“女哭娘”、“姐哭妹”、“骂媒人”等。

开始是轻歌唱,越接近嫁期越悲伤。

直到哭的口干舌噪,两眼红肿。

他们把是否善于哭嫁作为衡量女子才德的标准。

土司制度前,土家族实行火葬。

土司制度时期至今实行土葬,葬礼由土老司主持操办,土老司祭祀亡人时,将天窗口的纺车倒纺三下,念经送亡人过天桥上天
廷。

然后假扮亡人,围绕“哈哈台”转圈出门,死者子女跟随土老司哭丧,土老司唱丧歌,吹牛角,顿时火炮连天,哭唱哀鸣,极为悲痛,历时几天几夜。

然后将装好遗体的棺木抬上山埋葬。

改土归流至民-国时期,土家族丧葬由道士主持,停尸三、五、七日后,由道士根据主人家境做不同等级的道场,有“小十王”、“大十王”、“隔夜素堂”、“一竖桅”、“二竖桅”、“七竖桅”等名称。

一般道场都履行下柳床、开路、荐亡、交牲、上熟、散花辞解、解灯、打烧棺、辞灵、扫堂等具体操作程序。

死者亲属披麻戴孝,跟随道士行丧礼,还请人唱孝歌,以哀吊亡人。

新中国成立后,土老司、道士停止活动,以开追悼会唱丧歌代替道常
受汉族影响在宗教方面,主要迷信鬼神,崇拜祖先。

这些神不是他们自己的神。

过去有巫师驱鬼。

有的地方信道教。

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

祭祖的食品有猪头、团馓、粑粑、鸡鸭和五谷种等。

有的在每餐饭前,先用筷子夹少量的菜插在饭上敬默一会儿,表示请已故先人先吃,然后自己才开始食用,农历六月六日为祭土王,每个村寨都要设摆手堂,将猪头、果品等祭品放摆手堂前。

十月朔日祭冬,宰鸡鸭设筵宴客。

此外,土家族还敬灶神、土地神、五谷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时祭鲁班,祭品除酒肉外,还要一只大公鸡。

白虎崇拜:白虎在土家人的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土家族自称是“白虎之后”。

相传,远古的时候,土家族的祖先巴务相被推为五姓部落的酋领,称为“廪君”。

廪君率领部落成员乘土船沿河而行,行至盐阳,杀死凶残的盐水神女,定居下来。

人民安居乐业,自然廪君也深受人们的爱戴。

后来廪君逝世,他的灵魂化为白虎升-天。

从此土家族便以白虎为祖神,时时处处不忘敬奉。

每家的神龛上常年供奉一只木雕的白虎。

结婚时,男方正堂大方桌上要铺虎毯,象征祭祀虎祖。

除了进行宗教式的虔诚敬祭,土家人的生活中也随处可见白
虎的影子。

其意用虎的雄见来驱恶镇邪,希翼得到平安幸福。

土家族平时每日三餐,闲时一般吃两餐;春夏农忙、劳动强度较大时吃四餐。

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

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

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

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

有时也吃豆饭,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

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

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

豆制品也很常见,如豆腐、豆豉、豆叶皮、豆腐乳等。

尤其喜食合渣,即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即可食用。

民间常把豆饭、包谷饭加合渣汤一起食用。

土家族的饮酒,特别是在节日或待客时,酒必不可少。

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梁酿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数不高,味道纯正。

典型食品:土家族人最爱吃粑粑腊肉、油茶等食品,还有合菜;团馓;绿豆粉;油炸粑。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

“摆手舞”是流行的古老的集体舞,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方面的70多个动作。

是与祭祀祖先、乞求丰收相联系的。

不论什么盛大的聚会,都要跳的。

“摆手”选阴历单日开始,持续的天数也
是单数。

一般三天、五天、七天。

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九或三月初三,参加的人数有上万人。

节奏鲜明、动作优美、朴素、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史诗、山歌最为著名。

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方面,刺绣、编织比较有名,土花铺盖尤为著名。

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上受汉族影响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点。

湘西的“金色桐油”,鄂西的“坝漆”,都是饮誉中外的名产。

“西兰卡普”是土家族民族工艺中的一朵奇葩。

又称“打花铺盖”,它是一种土家锦。

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美妙的构图被列为中国五大织锦之列。

土家族文学以叙事诗、山歌及跳摆手舞时所唱之摆手歌等最为著名。

摆手歌有大摆手歌和小摆手歌之分,大摆手歌具有史诗性质;小摆手歌多为苦歌、恋歌,系抒情性作品。

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山乡风味。

长篇叙事诗《锦鸡》是四句头民歌的组合体,用男女对唱方式表现,它以爱情故事为主线,反映出广阔的社会生活面。

土家人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天文、地理、气象、水利、农学、生物学、医药学知识,并用这些知识指导一代又一代土家人的生产与生活。

土家人的气象知识是以谚语、歌谣的形式留传下来的,如:“云朝工,亮通通;云朝西,披蓑衣;云朝南,打破船,云朝北,下不彻”、“早晨烧霞,等不烧茶;傍晚烧霞,晒死蛤-蟊、“雷公光唱歌,有雨也不多”、“东虹日头西虹雨,虹在南方涨大水”、“月亮打伞,晒破岩板,
月亮生毛,雨落明朝”、“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抹腰”等都是通过对云雷、虹等天象或日月等天体的观察来预测天气的晴好,准确性高。

土家人还根据山里草木枯荣、候鸟来去、日月星辰的变化、云风雨雷电的交替来按排农时,预测气候,估算年成的丰歉。

他们把世代积累的农耕经验编成山歌、谚语,口耳相传,指导春种秋收。

如:“老张莫听老问哄,桐子花开要下种”、“三月逢春好盘花,满山阳雀叫喳喳,一来报知阳春节,二来摧动种庄稼”告诫人们桐树开花、阳雀欢叫的时节,也是播种时候了。

又如:“清明要明,谷雨要淋”、“三伏不热,五谷不结;三九不冷,百果不很”。

这是根据特定节气的气象情况来推测农业的收成好坏。

其农学知识也靠这类谚语、歌谣相传,如:“耕得深,耙得烂、一碗泥巴一碗饭”,讲的是农田要深耕细耙,这样收成才好。

“深栽洋芋浅栽秧,红苕栽到皮皮上”、“宁栽秋苕,不种秋荞”,又是在传授稻秧、红苕、洋芋,荞麦的种植技巧。

1、选用典型细节。

细节描写在文章中不是越多越好,细节描写要能抓住典型细节,而应选择具有代表性、概括性、能反映深刻主题的事。

这样才更具有广泛性,有利于突出文章中心,从而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比如,鲁迅在《祝福》里几次写到鲁四老爷“皱一皱眉”,这种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便深刻地暴露出封建绅士厌恶寡妇、维护旧礼教的反
动立场和丑恶灵魂。

2、细致观察事物。

要使得描写生动形象,在观察事物过程中,我们要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对事物作非常细致的观察。

见到“我”时,“闰土态度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老爷~’……”当“我”问他景况时,“他只是摇头,‘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不好’”。

第一句写闰土的变化,一声“老爷~”破坏了他们往日素朴的友谊,在他们情感交流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一个省略号,真实而细腻地表现了闰土矛盾、痛苦的心理及令人为之惋惜的悲哀的变化。

第二句分明是写闰土性格变化的社会根源,省略号显示了他的声音低微,又断断续续,有说不出道不明的苦。

而这苦正是“饥荒,苛税,兵,匪,官,绅”把他折磨成一个“木偶人”,使他走向麻木迟钝的深渊。

这省略号里,浸透了闰土的血泪,包含了无数的人生辛酸悲凉。

篇三 : 长阳土家族的过年习俗
长阳土家族的过年习俗
腊月二十四是土家人过小年的日子。

也就是从这天起人们开始为过年忙碌起来,称之“忙年”。

“小年”,也有很多特定的风俗。

传说这天是磨的生日,必须休息不能用。

夜晚,还给灶上的司命老爷点一盏灯,既是对灶神的尊重,有能让
灶神一年四季正常工作而不出差错。

过小年也不能在井里挑水,否则惊动了青蛙井,它就会经常跑到水井来,水就不干净了。

相传小年这天清晨,老鼠嫁姑娘,而且从中
堂的梁树上经过,如果不采取措施,第二年老鼠就会翻天。

因而孩子们天刚亮就起床,派一人守在堂屋梁树下,其余的人各自拖着一只破草鞋,楼上楼下,屋里屋外不停地喊道:“拖啊拖,一拖拖到老鼠窝,一年十二窝,窝窝都拖梭。

”小年这天,媳妇们会回到娘家团聚,看望父母,称之为“辞年”。

这一天,男人女人们穿上新衣服,背上背篓,到集市置办年货,如鞭炮、烟花、年画、对联、水果糕点等用品买回家。

有条件的请裁缝为大人小孩做衣服。

腊月二十四以后是女人们最忙碌的日子,男人们要将过年要烧的柴火锯好,准备好火笼的年猪柴。

二十五要打糍粑,它是土家人过年和拜年时必备的食物和礼品。

将糯米淘洗干净,泡上一夜或半天,再滤干水用甑子蒸熟,盛出到进倒盆里反复用“粑粑棍”交替打糅,直至又细又粘的糯米团为止。

然后将糯米团取出放到擦洗干净的四方大桌上由年长的人或者手巧的媳妇把糯米团分成大小合适的小块,分给全家人一起捏制成糍粑,也用菜刀切成方块的。

糍粑成形后放几日晾干,然后用冷水泡着,隔几天换一次水,能保存到来年三四月份。

二十六要磕汤圆粉,将糯米对上少量的粘米淘洗干净,用温水泡上半天,然后用碓反复冲,再用箩筛筛粉子,用箥箕将水分晒干,就可以做汤圆了。

汤圆分煮和油煎两种吃法。

到二十七就要打豆腐了。

打豆腐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

人们将泡好的黄豆磨成豆浆,然后放在锅里煮,此时要放适量的石膏。

豆腐的好坏全在这放石膏的时机和分量上,放的不好,这一锅豆腐就砸了。

家庭条件好的,还要抽豆巾皮子,炸豆腐果子,熬苕糖,打高梁糖,做苞子砣,糖片子,金果麻儿等。

到二十八“打扬尘”。

到竹园里砍几根细小轻便的竹子,捆扎在一起,开始清扫房间里面的灰尘杂物,以便“除旧迎新”。

打完“扬尘”后就要清理房间,打扫地面,擦拭家具。

晚上不分男女老少都要在这天洗澡,将旧一年的污秽洗掉,以一个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来。

很多地区是腊月三十洗澡,正月初一换新衣服。

男人们还要在这一天理发,过年以后是不准理发的。

过年吃的瓜子、花生、豌豆、高梁泡等,有“七不炒、八不闹、二十九的逗格骚”的说法,大都在腊月三十抽机会炒。

二十九就基本准备妥当了,人们就开始为团年饭准备了。

土家人以猪肉为主要肉食,过年自然少不了它。

早在腊月初,人们就将年猪杀好,肉腌上盐,挂在火炉上熏好。

这样到了过年就有腊肉可吃了。

烧肉通常是男人们的事,将腊肉取下之后,放在柴火上将猪皮烧裂,这样不仅可以退掉皮上的细毛,还可以使做出来的猪肉皮更加美味。

过年的时候要烧一个猪头,一个“带尾巴的”猪“坐凳儿”,象征着一年有头有尾。

当然不止烧这两块肉,还要烧猪蹄子等等。

团年也即意味着过年的开始,大人们早早的聚集到厨房,精心的烹制丰盛的饭菜。

洋芋是上不了菜桌的,属于贱菜一类,一年四季都在吃它,过年要吃好的,自然没它的席位。

鱼是必须要有的,年年有余嘛~谁都爱这个吉利。

团年饭一般是中午和下午,下午偏多。

菜上桌之后是不能立刻开席,小时候因为耐不住诱惑提前做到桌上,没少挨过骂。

菜放好后要举行“叫饭”仪式,即请亡人回家过年,表示土家人不忘祖。

仪式通常由家中年长、辈分最高者主持,我家通常是爷爷叫饭。

请几人就摆几副杯、碗、筷,先将杯中斟满酒,再将筷子横放在碗边,由当家人喊某某回家团年,然后象征性地给碗中拈一点菜、添一点饭,等一会儿,将酒泼在地上,将饭倒回锅里,再在碗或杯中筛上茶后倒在地上。

“叫饭”仪式结束后,就放鞭炮送亡人出门。

鞭炮放完后,全家人方可上桌团年。

吃菜也是有讲究的,小孩子十不准吃鸡爪的,据说吃了之后写字手会发抖,未婚男女不能吃猪
蹄,吃了之后会找不到对象。

小孩总是极不情愿的将夹到手的猪蹄拱手让给大人,心里一面在想他们一定是在骗我,一面又担心吃了以后真找不到媳妇。

吃年饭也不能泡汤,要是泡了汤,意味着来年的事业也将“泡汤”。

年三十磳子的饭是不能倒空的,意味来年有饭吃。

长阳土家族的过年习俗_土家族的风俗习惯
下午吃了团年饭之后要“送亮”,也叫上坟。

带上蜡烛香、纸钱到亡人坟前祭奠,点上蜡烛和香之后,磕三个响头,放一挂鞭炮,这样亡人也就过年了。

送亮一般都只送四代以内的直亲,所有的亲戚要给新亡的人“拜新年”。

土家族人在大年三十晚上是不睡觉的,要“守岁”。

一家人围坐在火炉边排龙门阵,我们称之为“摆场”,主角一般都是年长的老人,他们愉快而兴奋的讲述着他们年轻时的辉煌,奇异的经历和见闻。

火炉中的火也有讲究,要放一根主柴,这是最大最粗的一“桐”年猪柴,要一直烧到正月十五,“年猪柴”还要有一尺多长剩余,塕到猪圈里,祈求来喂大猪。

年三十的火要烧的越旺越好,火势旺来年的运头才旺,火苗发笑,正月客多。

到了晚上,要吃宵夜,人们将做好的端出来,放进锅中煮沸,将汤圆投进去,等到汤圆浮起的时候就可以吃了,有“甜蜜和团圆”的意思。

零时整的时候,一家人到院子里“放天星”,将年前买回的烟花爆竹在院子里燃放,迎接新年的到来,此时所有的人都必须在家。

放天星是最热闹的时候,所有人都将自家的烟花爆竹在这一刻燃放,比拼着谁家的烟花冲的高,谁家的鞭炮放的响,还有人为此专门自制炮竹,响声如雷,震彻山谷。

大年初一要拜年,拜年首先是男女依次拜长辈,长辈对晚辈特别是
幼辈分别给“打发”,俗称“压岁钱”,故俗谚有“拜年拜年,粑粑上前”,“请坐、请坐,粑粑两个”和“大人爱种田,伢们爱过年”之说。

“初一拜家神,
初二拜丈人”,初一早上都到父母家拜年,拜完年之后才到丈人家去。

正月初三清早挑银水,并要烧香祭天神。

土家人过年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

即元宵节.人们又叫过十五。

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饼,也叫“十五巴巴”。

将糯米蒸熟后,做成脸盆大小的薄饼,用刀划成小块蘸上白糖即可。

其次是搭毛狗蓬,搭毛狗蓬就是推上易燃易爆的柴禾,到了傍晚天擦黑时点燃,熊熊大火夹杂着竹节燃烧时噼里啪啦的爆炸声,一家人都去喊天吼地地赶叫,称之为“赶毛狗”。

“毛狗”是狐狸的土称,过去山寨多狐狸,专事偷鸡吃蛋之能,为山里所厌恶,所以借元宵“赶毛狗”表达一种美好愿望。

正月十五又称“灯节”,放阳灯也是元宵节少不了的,也叫孔明灯。

一到元宵夜,往岭上一走,即会看到不时有阳灯从山凹的农家升起,随着风向,缓缓移动,伴随阳灯的渐多,乍一看去就像星星,给过年增添了喜庆的氛围。

阳灯放上天后,顺风而走,待油尽灯枯,阳灯落地。

正月份有很多的忌讳,大年初一是不能打孩子也不能吵架,不然新的一年中就会不顺利。

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尤其忌说死。

正月初一至初三,一般不会扫地,怕把财神扫走了。

正月初一到初六这几天不动刀叉,怕有血光之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