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精选12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精选12篇)
《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篇1
[教学目的]
一,体会感悟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的思想进行简洁辨析。
二,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三,弄懂并积累"来、胡、奚、而、以、谏、樽、觞、眄、审、容膝、策、矫、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
[教学步骤]
一读--一字一词读,凭借解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词,理睬文义。
二读--概括地读,分清层次,理清各层次的大意。
三读--细细品读,体会感悟的情感,粗略辨析的思想。
四读--表情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
五读--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说明:诗歌、辞赋肯定要强调读,在读中积词会意、读中感悟、读中辨析、读中融会贯穿,文言诗歌、辞赋,尤要强调如此。
)
一、精要了解和其性情
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
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其说者。
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
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者。
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理想,颇多悲愤慷慨之音。
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
散文以《桃花园记》最出名,而辞赋以本篇最出名。
有
《陶渊明集》。
留意几点:
1、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济于苍生'的理想和"骞翮思远翥'的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理想的机会。
2、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厌倦官场世俗条框的束缚,所以总处在"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的情状之中。
他29岁开头入仕,从今13个年头,时官时隐,达3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四五年。
这种冲突的情状始终贯穿一生。
3、本篇写在辞官隐之前,不是像课本解释中所说的写在辞官归隐之初。
也就是说,本文是辞官归隐前的想象之作,不是写实之作。
这是很多选本和鉴赏文章都弄错了的。
我们的课本也以讹传讹,弄错了。
二、通过序文,了解陶潜辞官归隐的缘由。
指出三点理由:
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也就是说自己本性自然,不会扭曲自我,不会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2、"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忍饥受冻当然严峻,但是违反自我性情会身心"交病',那比交冻可能更难以忍受。
3、"程氏妹丧于武昌',需要去奔丧。
其中第一条是根本的。
自己的本性使然,"性本爱丘山',崇尚自然随便,任性随情,做官是"深愧平生之志'。
官场实在有违自我性情与志趣,所以才最终弃官归隐。
三、理清层次。
第一段,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
开头一句,开门见山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俨然抒发一口闷气,顿觉拘束坦荡、轻松畅快。
最终的反问,表明其志已决,不容持疑、迟疑。
接下来,说明归隐的缘由。
"心为形役',为衣食所迫而出来做官,既如此,那就没有什么惆怅哀痛的了。
表明其心情很轻松。
过去的
事情无法追悔,将来的日子是可以自我把握的。
违心的官场日子即将结束,将来的顺心的生活即将开头,那就根据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
过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么今日的选择就是"是',是正确的。
迷途未远,悔悟与庆幸之情溢于言表!
其次段,想象归家路途的轻快与归家后的情状。
先乘船,后上路,和风拂衣,小舟漂浮,而心情的开心也尽显其中。
这在阅读时需要留意。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昼夜兼程,归心似箭。
问征夫,暗自计程;恨熹微,嫌天亮太迟。
这种急迫,在到家时完全变成孩子般的欢呼与雀跃--"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是一派狂喜之态。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家人主仆共同欢迎仆人归来。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像举家欢宴,仆人开怀畅饮的情状。
其中"松菊犹存'有喻义,喻坚韧芳香之节操仍在。
接下来四句,"引壶觞'到"之易安',写饮酒自乐之景与傲然得意之情。
再接下来由居室转到庭园及高处、远处,这里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一派悠闲得意之情从字面流露出来,可以想象,他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时而环顾,时而远望,白云行走,飞鸟投林,都摄入他的眼帘。
正如"出岫之云'"倦飞之鸟',做官本是无心,官场确使他厌倦。
写抚"孤松'其实也是在言志,言孤傲坚贞之志。
这一段由路途写到家门,由家门到居室,再由居室到庭院,甚至目光远及。
表面写景,实际抒怀,营造了一个与官场截然相反的、旷达悠闲、奇妙和谐的境界。
该段可以分三层,跟韵有关系。
开头到"熹微'(押韵i/ui)为第一层。
再到"盈樽'(押韵en/un)为其次层。
再到本段结束"盘桓'(押韵an)为第三层。
第三段,想象定居下来后农村生活的乐趣。
第一句与文章首句呼应。
接着表示要与世想忘,谢绝交游--主要是与世俗官场的人谢绝交往,并非全部人。
以听家人的知心话为欢乐,以琴书为伴侣,嚣嚷、喧吵不入耳中,可以说是乐以忘忧了。
接下来的描写是一段颇带诗意的描绘。
春回大地,农人告知他将要从事春耕了。
并且在农事闲暇,乘兴出游,"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坎坷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
而始流。
'留意它的句意承接,"或命巾车'后承"亦坎坷而经丘',"或棹孤舟'后续"既窈窕以寻壑'。
前者是陆路,后者是水路。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既是实景,又是心景,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暂短的感伤,由春来万物复苏,感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同时想到人生的短暂与匆促。
虽有点沉郁,但细品全段,基调还是静谧而愉说的。
此段是转承段。
从上文的路上、居室、庭院,延展到郊野与山溪,更宽阔地描绘了一个和美、布满生气的隐居世界。
最终一段的谈论与抒怀就是在这个基础上绽开的。
第四段,抒发对人生宇宙的的感想。
感到活在人世的时间没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何必不随心所欲地生活,何必不伸张心志、何必不自由拘束,何必考虑那么多的生死、为生死惴惴担心呢?高官厚禄不是我所求的,寻访仙境也不是可以如愿的。
所憧憬的是"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在良辰美景独自出游,亲身参与农事劳动,在高岗上高声放歌,在清流旁尽情赋诗。
最终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结束全文,随着生命的自然变化始终到死,乐天安命还有什么疑虑呢!这是所得出的人生结论与处世哲学。
对这样的思想如何理解呢?我们不能笼统、简洁、肤浅地把的这两句话打上消极二字就算。
的确消极了些,我们不宜提倡这种思想。
但是我们应当深化一层地理解。
这是历经曲折的人生后的真实而简单的感慨,曾经品尝过官场人心的险恶、官场生活的庸俗,映照一下归隐后平民生活的质朴、真率、自然、自由,的确愤激于官场的龌龊,眷恋自由拘束的人生。
而且,在看来,在官场那种看别人脸色行事的生活,是一种生命的扭曲与糟蹋,只有在这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可是我耽搁太久了、久违了,所以这是一种真率的抒发,是一种简单的感慨,是一种包含正反感受的深刻的体验。
并没有自命清高,自命高蹈,而是真抒胸臆。
这种率真、愤激的抒发至少比有些士大夫的矫揉造作的高义谈玄更有意义些。
?
四、留意写作特点。
1、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的感慨、喜悦、圆满,不是直接生发,而是在描
景绘事中奇妙而自然地流露,借助于对景物的形象生动的描绘。
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影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诗情画意充溢字里行间。
2、语言朴实,音节和谐,用词自然,直抒胸臆,不假雕饰,呈现出一片自然和谐纯洁之美。
3、层次清楚,大体是"谈论描绘生发'三大部分,描绘部分又可细分为"路上居室庭院郊野'四个小层次。
[思索]
一、找出全文含有肯定喻义的景物描写,并说说喻义何在。
答案:"松菊犹存',"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影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
二、如何理解结尾两句话的思想?谈谈你的看法(答案见"自读点拨')
三、提倡同学进行浅近的讨论性学习。
这里给同学提一个讨论性学习的小题目。
本文序文说,本文写在乙巳岁十一月。
但详细的时间有争辩。
有人说本文写在陶潜辞官归隐之初(如课本解释就如是说),是追叙和实录之作,到家前是追叙,到家后是实录;有人说写在辞官归隐之前、将归之际,也就是说,本文是在荫生退意后但未退之前的想象之作,写完本文不久才辞官归隐的。
请你推敲一下本文的写作时间,你觉得哪种说法更合理?更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
答案:后者更有道理。
王若虚曾指摘本文在谋篇上的毛病,说既然是将归而赋,则既归之事,也当想象而言之。
但从问途以下,都是直叙的话,显得自相冲突。
即所谓前"前想象,后直述,不相侔。
'对此,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援引周振甫先生的见解:"《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录、直述,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景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筹、或植杖而耘籽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喻矣。
'钱先生认为本文自"舟遥遥以轻yang'至"亦坎坷而经丘',"叙启程之初至抵家以后诸况,心先历历想而如身正一一',其谋篇机杼与《诗经东山》写征人尚未抵家,而想象家中情状相类。
我以为这样来体会《归去来兮辞》的谋篇特点是确当而深刻的。
陶潜此文写于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先归,其想象归程及归后种种情状,正显得归意之坚和归心之切。
假如都作为追叙和实录来看,反而
失去剧烈的心情颜色和想象的空灵意趣,而且如周振甫先生所说,也不符合写作时间的实际。
须知陶渊明是一位很富于制造性想象的诗人,他的《桃花源记》,就以丰富的想象,制造出一个幽美逼真的世外桃源,而成为乌托邦的始祖。
这种浪漫主义的想象,乃是陶渊明创作的重要特色,也正是构成《归去来兮辞》谋篇特点的隐秘所在。
《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辞赋的特点,了解文中陶渊明所述之志。
2.背诵全文。
3.把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和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力量。
4.鉴赏本文感情真挚、用语朴实、用典自然等特点,提高同学的审美力量。
教学重点
1.了解辞官归田的缘由,深刻体会诗人鄙弃官场,喜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理解述志中流露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简单感情。
2.归纳实、虚词的用法,把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本文属于辞赋,宜抓住辞赋押韵的特点,以朗读为主要教学手段,在指导诵读中引导同学鉴赏课文。
2.点拨教学法。
以文中表现陶渊明思想志趣的语句为重点进行点拨教学。
3.探究拓展法。
提倡同学进行浅近的讨论性学习,给同学供应一个讨论性学习的小题目,激发他们的学习热忱,培育他们探究未知的爱好。
课时支配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洁介绍陶渊明及其作品。
读课文,利用解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意。
朗读课文,找出押韵的字,通过韵脚归纳各层大意,关心同学理清背诵思路。
点评句子,以求更精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在1600多年前,一位中国的诗人给我们描述了一个抱负的乌托邦的社会,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
他就是陶渊明。
陶渊明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抱负主义者。
可现实的黑暗把他那“大济苍生”的壮志击得粉碎。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的道路。
今日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诀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
二、简介
选一同学读注解①。
老师稍作补充:陶渊明的家乡是靠近庐山的江南农村,他29岁才出仕。
江南农村特有的秀丽风光陶冶了他率真干净、无拘无束的品行。
他虽然“性本爱丘山”,但并不甘心终老田园。
青年时代的他也渴望有所作为,但生逢乱世,又没有名贵的门阀可资凭借,再加上“性刚才拙,与物多忤”,所以几仕几隐,在41岁那年,他毅然拂袖归田,矢志躬耕,直至终老。
他长于诗文辞赋。
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予他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理想,多悲愤慷慨之音。
散文以《桃花源记》最出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三、示范朗读。
朗读常规指导:本文属“辞”体,多为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较长停顿。
以六字句为主,按三拍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少数四字句按二拍读,如“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
门”。
有些七字句中消失了虚词,仍可作六字句读。
另外还应留意语调、语气。
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留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
四、同学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解释,熟识文意,并要求找出全部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隔开的层次和段落,并写出这些段落层次的大意
同学朗读。
明确:第1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
主要写弃官归家的缘由。
“田园将芜”是缘由之一;“心为形役”为缘由之二。
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2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写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情的开心尽显其中;其次层“乃瞻衡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写刚入家门的热闹场面,充盈着浓郁的亲情和欢悦的气氛;第三层“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ɑn韵,韵脚有
颜”“安”“关”“观”“还”“桓”,写饮酒自乐之景与傲然得意之情,闲适恬淡,怡然得意。
本段以路途——家门——居室——庭院的挨次来写,情景交融,营造了一个旷达悠闲奇妙和谐的境界。
第3段用一韵,押ou韵,韵脚有
“游”“求”“忧”“畴”“舟”“丘”“流”“休”,写回乡定居后的生活状况。
“游”“求”两韵述志;“忧”韵乐以忘忧;
“畴”“舟”“丘”“流”是一段布满诗意的描绘;“休”韵写春来万物复苏,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慨。
第4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有
“之”“期”“耔”“诗”“疑”,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
梳理本文叙事思路,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尽情山水——安度余生。
同学依据思路提示及韵脚,尝试背诵。
五、同学细细品读课文,体会感悟的情感,然后依据“情”的表达需要,有感情地朗读
提示:第1段自责自悔,有懊悔之情,也有庆幸之意,应读得“气中声硬”。
第2、3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有得意之意,基调是静谧而愉悦的,应读得“气满声高”。
第4段乐天安命,有达观之情,应读得旷达、悠闲。
老师引导同学对一些能够表达思想感情的词句进行揣摩,以期更好地理解的情志。
(1)归去来兮!(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3)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4)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5)富贵非吾愿,帝乡不行期。
同学争论。
老师点拨:(1)归去:字面意思是返故里回家乡;从感情看又有对官场的排拒感,“世与我而相违”说的就是同世俗对立;从述志的角度熟悉“归去”,陶渊明是在确立自己的精神归属,同官场的格格不入最终使他彻底明白自己是属于自然的。
(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更让他感动而神往,质本洁来还洁去,菊前松下才是他孤洁灵魂的栖所。
(3)这两句可以看出精神的富有和物质的拮据,以及前者对后者的压倒优势。
(4)出则无心归则有意,正是仕宦和辞官情形的写照。
“无心”不是开脱而是反省和自责。
“倦飞”当然不是生理而是心理,一个洁身自好的学问分子要用多大力气才能抵挡官场的玷污啊,他安能不倦!(5)前一句表白动摇了陶渊明为谋生而做官的说法,后一句表明年轻时的抱负在现实中遭到了重击。
陶渊明深感出仕一无所获,而生命却已耗损,尽管田园生活可以给他劝慰,但是面对残生,他不行能不悲伤。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结合第2、3段内容,通过联想、想象,写一段文字描绘陶渊明这位隐逸诗人的形象。
其次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背诵。
由同学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本文的写作特点。
突破难点,理解述志中流露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简单感情。
探究拓展训练,培育同学的思维品质。
分类归纳文言学问。
[教学过程]
一、示范背诵,检查同学背诵状况。
二、本文在艺术手法方面有何特点?试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鉴赏心理作简洁分析,同学思索,领悟。
老师点拨:从语言、情感、用典、托物言志等方面分析即可。
谈到《归去来兮辞》的风格,引导同学整体把握,深化探究。
提问:请从“淡远”与“闲适”,“疏放”与“旷达”,“拙朴”与“清爽”这三组词语中选择最适合于本文风格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同学各抒己见,老师稍作点拨:选“淡远”“疏放”“拙朴”最为贴切。
“淡远”同“闲适”相近,都表现一种闲散、恬逸的意境。
然而“淡远”比“闲适”纯洁,其根源在于诗人淡泊、恬逸的情志,清静无为,乐天安命,不汲汲于利禄,不营求于荣华,以无牵无挂、与世无争的眼光去静观默察世相人生;而“闲适”偏重于表现在朝官绅志得意满时的闲情,常笼上一层故作骄矜、雍容华贵的气派。
“疏放”同“旷达”相近,都包含豁达开脱的人生哲学和追求闲逸、安静的自娱意识。
“疏放”是实行超尘脱俗、安分守拙的方式,在安静淡泊中,忘却人世的苦恼,在大自然里查找心灵的避风港;“旷达”往往以自我解嘲、准时行乐的方式来摆脱当时的苦闷,往往带有某种悲凉慷慨无可奈何的颜色。
“拙朴”与“清爽”不同,“清爽”更多体现在一种语言文字的追求与雕琢中;“拙朴”大多如口语不经意流出,自然真实,是诗人心胸的真实展现。
三、难点突破
提问: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含有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同学争论。
有的同学认为陶渊明既然有“大济苍生”的理想,那为什么不正视现实,去扭转乾坤,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呢?有的同学认为正是有悲观思想的流露,才让我们觉得诗人的真实情怀,一味写田园生活的美丽恬淡给人一种做作的虚假姿势,陶渊明依他的本性是不会做秀的。
有的同学认为文中除了“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外,还有“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已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等句,表明诗人归隐田园并不意味着苦痛的消逝,而是象征苦难的加剧,诗人始终在惆怅悲苦中饱受熬煎。
明确:千百年来,大家都认为陶渊明在躲避,他秉承了老庄的哲学,思想是消极的。
其实,看一个人生活得是否乐观,关键看他有没有抱负。
陶渊明的弃职归田,是与官场决裂的行动体现。
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抱负和人格价值。
所以断不能说他意志消沉,消极处世。
文中“园日涉以成趣”“乐琴书以消忧”,日子过得多么满意、充实,虽然物资匮乏,但精神却是充实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多么潇洒,多么富于诗意的生活啊。
可以说,陶渊明辞官归田,是他执著地追求自己抱负的表现。
四、分类归纳文言学问
1.本文消失了五个疑问代词,请找出来,分析它们的词义。
明确: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还愁苦独自哀痛呢?)
复驾言兮焉求(我还乘车出去干什么呢?)
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随心任意地生活呢?)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那样遑遑终日,想到哪里去呢?)
2.“之、以、兮、而、来”五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同学在文中找出例句,分析。
明确:兮: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或“呀”,如“归去来兮”“大风起兮云飞扬”。
来:虚词,无义,如“归去来兮”;有时为句尾语气词,相当于“咧”。
如《孟子离娄上》:“盍归乎来!”
3.本文活用的词语有哪些?请找出来加以解释。
明确:眄庭柯以怡颜(使面容现出开心的神色)
乐琴书以消忧(名词动用,抚琴,读书)
或棹孤舟(船桨,这里用作动词,划)
善万物之得时(用作动词,认为好,艳羡)
4.推断下面三句话的句式特征。
a.寓形宇内复几时?
b.将有事于西畴。
c.复驾言兮焉求?
明确:a.省略句,“宇”前省略介词“于”;b.介宾结构后置;c.宾语前置句。
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5.课后思索练习第三题有4个实词,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同学思索回答,老师订正。
明确:
六、课堂小结
本文语言朴实,音节谐美,如同天籁,呈现出一种自然真色之美,纯真可亲,同学们都不禁沉醉其中。
我们应感谢陶渊明,是他用性灵,用良知为中国士大夫在精神世界里建成一座坚不行摧的堡垒,为我们营造了平淡自然的艺术境地。
让我们永久记住他,作为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作为时代尘嚣中用尊严扛起的一面旗帜。
七、布置作业
1.课文其次段写陶渊明乘船回家,请想象站在船头的陶渊明是个怎样的形象?他当时的心理活动又是怎样的呢?就此写一个片断。
2.温馨的家庭是陶渊明归隐的保证,一个家庭中少不了女仆人的支持,请从陶渊明的描写中推想他妻子的形象,并写一段文字描述她。
3.假如陶渊明生活在改革开放、人尽其才的当代社会,他除了吟诗作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