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大题精做27 项脊轩志(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脊轩志
【2014年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雪屋记
(明)杜琼
吴有儒曰徐孟祥氏,读书绩文,志行高洁,家光福山中。
相从而学问者甚夥,其声名隐然闻于郡国。
缙绅大夫游于西山,必造.其庐焉。
孟祥尝结庐数椽,覆以白茅,不事华饰,惟粉垩其中,宛然雪屋也。
既落成,而天适雨雪,遂以“雪屋”名之。
范阳卢舍人为古隶以扁之,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
夫玄冥司令,草木消歇闭塞,成冬之时。
天地积阴之气,湿而为雨,寒而为雪,缓缓而下,一白千里,遍覆于山林大地。
万物埋没无所见,其生意不几于息乎?孰知生意反寓于其中也。
故冬至之节,居小雪之后,大雪之前,而一阳已生于五阴之下矣。
由是腊中有雪,则来春有收,人亦无疾疹之患。
是雪也,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可尚.也,盖有生意弭灾之功在焉。
太古之人,或巢于木,或处于穴。
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
圣人为屋( )居,冀免()
.
B.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可尚.也尚:推崇
C.今又济.之以雪济:加上
D.以屋名雪,讵不韪.欤韪:正确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A项,造:拜访。
2.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圣人为屋()居,冀免()二者()患而已矣
A.而因之
B.则为所
C.以乎之
D.且于所
【答案】C
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B.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C.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D.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解答文言断句题,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句首发语词、句间停顿词和句末语气助词,一是充当语句谓语的动词或形容词。
根据句意可知,“冰雪冱寒”“有成物之心”之间不应断开,据此可排除A、C两项。
而将B、D两项进行对比会发现D项的断法更合适。
4.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雪屋”外覆白茅,内涂白垩,不事奢华,与古人造屋简朴实用的特点相吻合。
B.大雪遍覆山林大地,埋没万物,看似悄无声息,但其中孕育的生机能消除灾祸。
C.徐孟祥志行高洁,推善及人,隐居深山而相从问学者众,不求名利而声名远播。
D.文章由屋及雪,叙写雪之寓意,以雪喻人,凸显人之品格,脉络清晰行文晓畅。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B项,由原文“孰知生意反寓于其中也”“盖有生意弭灾之功在焉”可以知道,作者认为大雪有孕育生机、弭除灾祸的作用,而不是因为孕育生机而弭除灾祸。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落成,而天适雨雪,遂以“雪屋”名之。
(2)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
(3)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
【答案】(1)(房屋)已经建成,天上正好下起了雪,于是用“雪屋”给它命名。
(2)与徐孟祥交往的士大夫作诗来歌咏它,叫我给它作(一篇)记。
(3)在树上居住会跌落,在洞穴里居住会生病。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杏花书屋记
归有光
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
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
嘉靖初,起官陟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
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
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于金陵。
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
如是数年,始获安居。
至嘉靖二十年,孺允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
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
而回思洞庭木叶①、芳洲杜若②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
登其堂,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
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
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
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所谓铁心石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
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
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
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
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
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
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
《诗》曰:“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
于胥乐兮!”吾于周氏见之矣。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注】①洞庭木叶:语出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②芳洲杜若:语出屈原《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构:建造
B.揭之楣间揭:张贴,悬挂C.周环艺以花果竹木艺:装饰
忤:触犯
2)
.因于园中构屋五楹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C项,“于”是介词,对于。
其他三项中的“于”均是介词,在。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
(2)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
【答案】(1)孺允兄弟多次被侵害欺侮,家族免不了有动荡不安的祸患。
(2)如今距离玉岩公去世,还没有多长时间,以前和他同时中进士做官的人,一时富贵兴盛显赫,可他们的后代就有现在不知沦落到何地的。
4.请简要概括作者借杏花书屋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①对玉岩公尽忠之心的赞颂;②对周孺允兄弟出众才华的肯定,以及对他们能早日受到朝廷重用的期盼。
【参考译文】
杏花书屋,是我的友人周孺允建造的书屋。
孺允曾说他的父亲玉岩公担任过御史,在玉岩公被贬到沅、湘一带时,曾梦到自己居住在一间房子里,房子周围杏花绚丽多姿,几个孩子在房子里读书,琅琅的读书声传到门外。
嘉靖初年,玉岩公被朝廷起用后升任御史,于是他的家从原先住的地方迁到县城的东门,也就是他现在居住的房子。
玉岩公曾经指着房子后的一块空地对孺允说:“将来应当在那里建造一栋房子,命名为杏花书屋,以此记录我(昔日)的梦。
”
玉岩公后来升官做了南京刑部右侍郎,还没有来得及回家就死在了南京。
(玉岩公死后,)孺允兄弟多次被侵害欺侮,家族免不了有动荡不安的祸患。
像这样过了好几年,才得以安定地生活。
到了嘉靖二十年,孺允修葺玉岩公的居室,趁此机会在园中建造了五间房屋,藏书达万卷,把玉岩公昔日命的名字,悬挂在门楣之上,在院落的四周种植花草、果树、竹子等。
当春天到来时,杏花烂漫,整个院落如玉岩公从前梦中的景象。
再回想玉岩公昔日在沅、湘一带的情景,真可谓是醒来所见的现实是虚妄的,而梦中所做的才是真实的。
走上这个厅堂,追思玉岩公,怎能不感慨万千!
以前唐代人重视进士科,读书人将要登第的时候,正是长安杏花盛开之时,所以人们都把新进士的杏园宴当做一件大事。
如今科考进士,也是在杏花盛开之时,读书人考取进士,常常把梦见杏花作为考中的前兆。
这是世俗对荣华功名不能忘记才成这样的。
玉岩公因为向皇帝进谏而触犯了皇帝,(被贬谪)在岭南地区辗转十几年,所以他的心肠像铁石般坚强,追求富贵的念头已经灰飞烟灭了。
但玉岩公仍把科举功名寄托在自己的子孙身上。
大约古代的
君子,爱自己的国和家,不仅仅鞠躬尽瘁,对他们的后代子孙,也希望他们代代享受恩德,并且永远地为国效力。
玉岩公的良苦用心大约就是这样吧。
如今距离玉岩公去世,还没有多长时间,以前和他同时中进士做官的人,一时富贵兴盛显赫,可他们的后代就有现在不知沦落到何地的。
孺允兄弟虽然在目前还不得志,但人们正期望他们能被重用,并且玉岩公的孙辈都才华出众,可以凭此知道《诗》《书》传家的影响啊。
《诗经》中说:“打如今开了头,年年都有好收成;君子有了厚禄,就留给子孙。
大家都欢乐无比啊!”我在周氏家族看到了《诗经》里所说的情形啊!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栎全轩记
【明】归有光
余峰先生隐居安亭江上,于其居之北,构屋三楹,扁之曰栎全轩。
君为人坦夷,任性自适,不为周防于人。
意之所至,人或不谓为然,君亦不以屑意。
以故人无贵贱,皆乐与之处。
然亦用是不谐于世。
君年二十余,举进士,居郎署。
不十年,为两司。
是时两司官,惟君最少。
君又施施然不肯承迎人。
人有倾之者,竟以是罢去。
会予亦来安亭江上,所居隔一水,时与君会。
君不喜饮酒,然会即谈论竟日,或至夜分不去。
即至他所,亦然。
其与人无畛域①,欢然而情意常有余,如此也。
君好山水,为郎时,奉使荆湖,日登黄鹤楼,赋诗饮酒。
其在东藩,谒孔林,登岱宗,观沧海日出之处。
及归,
人或访君,君常不在家。
去岁如越泛西湖过钱塘江登子陵钓
“少登朝著,官资视同时诸人,颇为凌躐②。
一旦见绌,意亦不自释,回首当时事,今十余年矣。
处静以观动,居逸以窥劳,而后知今之为得也。
天下之人,孰不自谓为才,故用之而不知止。
夫惟不知其止,是以至于穷。
汉党锢,唐
八司马、十六子之徒,夫孰非一世之才也?李斯用秦,机、云③入洛,一时呼吸风雷,华曜日月,天下奔走而慕艳。
事移时易,求牵黄犬出上蔡东门,听华亭之鹤唳,岂可得哉?则庄生所谓不才终其天年,信达生之至论,而吾之所托焉者也。
”
予闻而叹息,以为知道之言。
虽然,才与不才岂有常也?世所用楩梓豫章也,则楩梓豫章才,而栎不才矣。
世所用栎也,则栎才,而楩梓豫章不才矣。
君固清庙明堂之所取,而匠石之所睥睨也,而为栎社④,君其有以自幸也夫!其亦可慨也夫!
(原文有删改) 【注】①畛域:指两物之间的界限。
②凌躐:超越。
③机、云:陆机、陆云。
④栎社:象征神社的栎树。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扁之曰栎全轩扁:通“匾”,题写匾额
B.其在东藩,谒孔林谒:拜谒
C.是以至于穷穷:贫困
D.才与不才岂有常也常:固定的标准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
C项,穷:走投无路。
2.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余峰先生“为人坦夷,任性自适”的一组是()
①人或不谓为然,君亦不以屑意
②以故人无贵贱,皆乐与之处
③君又施施然不肯承迎人
④则慕陶岘之为人,扁舟五湖间
⑤人或访君,君常不在家
⑥夫惟不知其止,是以至于穷
A.①③④B.②③⑤C.①②⑥D.④⑤⑥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
②和⑤为间接表现,⑥说的是“天下之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峰先生为人任性,只顾自己舒适,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也不奉承巴结别人,因此不合于世,最终被别人排挤,罢官而去。
B.余峰先生认为一些有才能的人做官时气势盛极一时,受人艳羡却不知适可而止,等时事起了变化,再想过平凡的生活却再也做不到了。
C.余峰先生为他的房子取名“栎全轩”是受到庄子所说的无才可以寿终正寝的影响,甘心做一棵栎树,以求享尽天年。
D.作者认为有才和没有才没有固定的标准,假如世上用的是楩梓豫章,那么楩梓豫章便是才,而栎木便不是才了;假如世上用的是栎木,那么栎木便是才,而楩梓豫章便不是才了。
【答案】A
4.翻译与断句。
(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处静以观动,居逸以窥劳,而后知今之为得也。
②则庄生所谓不才终其天年,信达生之至论,而吾之所托焉者也。
③君固清庙明堂之所取,而匠石之所睥睨也,而为栎社,君其有以自幸也夫!
(2)用“/”给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去岁如越泛西湖过钱塘江登子陵钓台游齐云岩将陟黄山历九华兴尽而返
【答案】(1)①处在恬静、安逸(的环境)中来审视(昔日那种)奔波、劳碌(的生活),然后才知道现在这种生活才是真正拥有了生命。
②那么庄子所说的没有才能(的人可以)寿终正寝,确实是通达生命的至理妙论,而这是我所要凭借的啊。
③先生本来是宗庙朝堂所取用,并且工匠所窥伺的大材,然而(他却甘心)做一棵象征神社的栎树,先生大概有可用来使自己幸存的方法吧!
(2)去岁如越/泛西湖/过钱塘江/登子陵钓台/游齐云岩/将陟黄山/历九华/兴尽而返
【参考译文】
余峰先生归隐居住在安亭江上,在他的住房的北面,建造了三间房子,匾额上题名为“栎全轩”。
先生做人胸怀宽广,放纵(自己的)本性使自己畅快,不对别人做周密防范。
他的心意表达出来,有的人有时不认为(先生)是正确的,先生也毫不在意。
所以旧友无论地位高低,都喜欢同他相处。
但是(余峰先生)也正因为这与世俗不合。
先生二十多岁的时候,考中进士,任郎官。
不到十年,(先生先后)担任了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的长官。
那时这两个司的长官中,只有先生最年轻。
先生又怡然自乐,不肯奉承巴结别人。
(后来)有人排挤他,(他)最终为此罢官离去。
恰逢我也来到安亭江上,住的地方和先生只隔着一条河,(因此,我)时常和先生见面。
先生不喜欢饮酒,但是(我们每次)见面便谈论一整天,有时直到半夜还不离去。
就是到了别
的地方,也是如此。
他跟人交往没有界限,总是像这样高高兴兴、情真意切。
先生喜欢山水,担任郎官时,奉旨出使荆湖,天天登上黄鹤楼,作诗饮酒。
他在山东布政使司的时候,拜谒孔子的墓地,攀登泰山,观看沧海日出的地方。
等到罢官回家,便景仰陶岘的为人,驾小船泛游于五湖之间。
有人拜访先生,先生时常不在家中。
去年(他)到了越地,在西湖划了船,经过了钱塘江,登上了子陵钓台,游历了齐云岩,打算登黄山,游历九华山,尽兴后而归。
一天,(他)邀请我坐在栎全轩中,慷慨激烈地谈论社会上的事情。
他自己说:“年轻时入朝为官,(凭借)任官的品级对待和自己同时的那些人,多有超越(自己的本分)。
一旦被罢免,心情也不痛快,回忆起当时的事情,到现在十多年了。
处在恬静、安逸(的环境)中来审视(昔日那种)奔波、劳碌(的生活),然后才知道现在这种生活才是真正拥有了生命。
天下的人,谁不自己称(自己)是有才能的人,所以使用它却不知适可而止。
正因为不知适可而止,所以才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
汉代的党锢之祸,唐代的白马之祸,一同被杀害的,怎么能数得清呢?二十四友、八司马、十六子这些人,哪一个不是一世奇才呢?李斯被秦国任用,陆机、陆云进入洛阳,一时呼吸如风雷,光华如日月,天下的人都奔跑着去敬慕艳羡(他们)。
时事起了变化,(他们再)要求牵着黄狗走出上蔡东门,(再要求)听华亭的鹤鸣,难道可以做到吗?那么庄子所说的没有才能(的人可以)寿终正寝,确实是通达生命的至理妙论,而这是我所要凭借的啊。
”
我听了(这段话)就叹息,认为这是理解人生道理的言论。
尽管如此,有才和没有才,哪有什么固定的标准呢?(假如)世上用的是楩梓豫章,那么楩梓豫章(便)是才,而栎木(便)不是才了。
(假如)世上用的是栎木,那么栎木(便)是才,而楩梓豫章(便)不是才了。
先生本来是宗庙朝堂所取用,并且工匠所窥伺的大材,然而(他却甘心)做一棵象征神社的栎树,先生大概有可用来使自己幸存的方法吧!这也(是)可以令人感叹(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