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诗阅读与鉴赏:读懂古诗——直接间接,找准路径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语言“变性” 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以此 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常见的有名词活用、形容词活用和动词活用现象。 示例:①名词活用。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 猎》)“锦帽貂裘”等于说“戴锦帽”“穿貂裘”。 ②形容词活用。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 瓜洲》)“绿”,使动用法,意为“使……变绿”。 ③动词活用。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 武判官归京》)“饮”,使动用法,意为“使……饮酒”。
新高 考Ⅱ 卷
《送别》
唐代 李白
④从作者上看,多读读名家作品,尤其是名家写 的陌生作品。 古风 送别诗 ⑤从内外结合看,多注意课内诗歌与课外诗歌的 联系。高考近年来很注重课外与课内的关联。
考情微观
《和南丰先生出 全国甲卷
山之作》
宋代 陈师道
七言 律诗
①从时间上看,多读读唐诗宋词。 酬和诗 ②从体裁上看,多读读近体诗,尤其是律诗(以七
(二)词的章法结构 词的章法多取法于诗,但由于要紧密配合音乐,又有着不同于诗的 特点。开头、过片和结尾怎样写,可以说是词的章法的核心。 1.词的起调、发端要“工”。要像园林的门扉,使人一推开便能窥 见佳景的一角,但又不能一览无余,这样才能引起人一定要走进去、看 下去的浓厚兴趣。宋词中有一些比较常见而又有特色的开头:
根据下列标题,挖掘其蕴含的信息。
标题
蕴含的信息
(1) ①交代诗的题材(送别诗)。 白下驿饯唐少府 ②交代送别的地点(白下驿)、对象(唐少府)和方式(饯)。
(2) ①“醉落魄”是词牌,体裁是词。 醉落魄·人日南
②诗歌写作的时间(人日)、地点(南山)、对象(应懋 山约应提刑懋之
之提刑)及事件(约南山游)。
古诗阅读与鉴赏
前 备 知
古诗语言特点与章法结构
识
一、古诗的语言特点
读懂一首古诗,最关键的是读懂古诗语言,即读懂“诗家语”。 “诗家语”是诗人创作使用的艺术语言,这种语言有别于日常使用语言, 也有别于其他文体语言。从词法、句法维度看,它具有反常性,具体表 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惯于改变词性,言语具有意象性;②惯于改变词 序,言语具有跳跃性;③惯于省略成分,言语具有凝炼性。
(3)造思:先设一问,或点出题意,或造一悬念,引人深思,使人 急于要看下去。然后以答语的形式引出词的主体。这是词人常用的一 种开头方式,是谓“造思”。如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 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2.过片是词特有的章法。什么叫过片?除小令外,词都是分片的, 而多数分为上下两片。它们是表现同一主题的两个层次,其间必定要 密切关联。关键就在上下片衔接之处,即下片的开头部分,称之为 “过片”。
(3) ①交代写作缘由、目的(袭美抱疾杜门)。 奉和袭美抱疾
②表明诗的题材(奉和诗)。 杜门见寄次韵
③暗示可能的情感(安慰朋友,希望早日康复)。
苦笋
(4) ①表明诗的题材(咏物诗)。 ②交代写作对象的特点(苦)。 ③暗示表达技巧(托物言志)。
赠别郑炼赴襄阳
(5) ①交代诗的题材(赠别诗)。 ②交代别之缘由(赴襄阳)。
字,将作者遥望金陵时那种物是人非、无限怅
恨的感叹传达了出来
请找出下面这首诗后两句中的显性词语和隐性词语,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鉴赏 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的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 诗。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 的重要途径。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 幻想。
新高考 Ⅱ卷
《示儿子》
宋代 陆游
七言 律诗
教子诗
的陌生作品。 ⑤从内外结合看,多注意课内诗歌与课外诗歌的 联系。高考近年来很注重课外与课内的关联。
知识图要
活动一 掌握读懂古诗的直接路径 ——标题和情语
(一)读标题,挖信息 标题,通常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重要载体,是解读诗歌的第 一把钥匙。其蕴含的信息有:
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 两句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 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 点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给人 以沉郁苍凉、悲壮压抑之感
如“但”“却”“惟”“仍”“又”“只”
“徒”“空”“尚”“犹”等词语。如“雕栏
②表情态、语气的虚词 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犹”“只”二
(1)显性词语:_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效果:_将__少__妇__对__让__夫__君__长___年__征__战__求__取__功__名__的__做__法__的__悔__恨__和__自__责__之__ _情__表__达__了__出__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隐性词语:_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效果:_将__登__楼__时__的__兴__冲__冲___到__因__柳__色__想__起__丈__夫__而__生__伤__感__的__这__种__情__绪__ _变__化__,__传__达__得__淋__漓__尽__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言“变序” 诗人写诗,有时为了强调某些意蕴,达到某种特殊效果,或出于格 律等表达的需要,故意改变某些词的顺序。主要体现在主语后置、主宾 换位等方面。 示例: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汉 阳树”和“鹦鹉洲”为陈述对象,为主语后置。 ②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白居易《长恨歌》)“光彩生 门户”应为“门户生光彩”,为主宾换位。
全国 《白下驿饯唐少府》 唐代 王勃
五言 送别诗 律为主)。
乙卷
律诗
③从题材上看,既要关注传统的题材诗,如咏史
新高 2022 考Ⅰ 《醉落魄·人日南山
约应提刑懋之》 卷
诗、边塞诗、送别诗,更要关注新高考背景下选 宋代 魏了翁 宋词 节令诗 材由传统到注意古诗的交际属性的趋势,熟悉寄
赠诗、酬和诗、干谒诗等题材类型。
等不能反映词作的具体内容。 ③乐府旧题一般只揭示诗歌的题材类型,而不反映诗歌的具体内容,
如“出塞”“塞下曲”“关山月”“将进酒”等。
(二)抓情语,明主旨 诗歌如果有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或句子,就应紧紧抓住,这是 理解诗情的一条捷径。情语多出现在诗的后半部分,尤其是尾句,还有 词的下片。有时,作者也“移情”到景、物中,如杜甫《登高》“风急 天高猿啸哀”中的“哀”字。 当然,诗中所谓的“情语”并不都是诗人最真实的情感表达,有的 诗人会故意用反语(这种情况很少)。但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能够 通过抓“情语”进而读懂诗歌的。
(3)“转”造波澜 转,通常指转折,但也有转变、变化之意。律诗之转在第三联,绝 句之转在第三句。转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 上的转换。转句是转折突起,陡生波澜,有起有伏,力免平铺直叙。关 注“转”句,能使我们尽快明了作者的思路,也是我们体察诗歌主旨的 重要线索。所以,诗歌的“转”句最为关键,而诗歌命题常在“转”句 上做文章。
类型
阐释
示例
指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
类型的词语,也叫“情感 如“愁”“怨”“恨”“愤” “忧”
显性 语”,多为动词和形容词, “凄”“悲”“喜”“乐”“悔”
词语 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 “思”“怜”“泪”“闲”“怅”
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 “怆”“孤”“独”“寂寞”等词语
向和基调
①描摹景、物、事、 人等要素的词语。它 们虽然不是诗眼,却 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情 感,这种词语叫“景 隐性 物语” 词语
3.语言“省略” 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于是产生了省略现象,出现了空白, 从而为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古诗省略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①答话蕴 含问话;②意象组合。 示例:①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 岛《寻隐者不遇》)作者采用答话蕴含问话的方法,把诗歌精简压缩为二 十字。 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 沙·秋思》)作者把多个意象直接拼合,表达了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
(1)笔断意不断,上下紧相连。如李清照的《声声慢》。 (2)上下连贯,文意并列。上下片文意并列,或一正一反,或一今一 昔,而以过片为桥,下片首紧承上片尾,使上下片贯通一气。如王安石 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上片写今,下片怀古。 3.词的结尾非常紧要,往往是全篇的点睛之笔。结句要像勒住一匹 狂奔的骏马一样,既收束有力,又能发人深思,留有余地。或以景作结, 或以情作结,或以问作结。 词的写作结构一般呈直线型。如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前半泛写, 后半专叙;前面写因,后面写果等。
(4)妙“合”主旨 合,即作结,于律诗为第四联,于绝句为第四句。作结之意,即将 前面三句或三联,作一总结以为收束。好的结句有以景结情、以情收尾 或放开一步、另拓新境的表达效果。一般来说,尾句(联)通常会表明题 旨,这就要求我们有意识地发掘尾句(联)所蕴含的情感主旨。 3.律诗中间两联的对仗 律诗的颔联、颈联必须对仗,对仗工整是其基本要求。如何“工 整”?字数相等,平仄相对,结构相同,语意相关。利用“对仗工整” 的规则(尤其是“结构相同”“语意相关”的规则),可以帮助我们推知 诗歌中的难点。
律为主)。
③从题材上看,既要关注传统的题材诗,如咏史 全国乙卷 《鹊桥仙·赠鹭鸶》宋代 辛弃疾 宋词 闲适诗 诗、边塞诗、送别诗,更要关注新高考背景下选
2021
新高考 《寄江州白司马》 唐代 杨巨源
Ⅰ卷
七言 律诗
材由传统到注意古诗的交际属性的趋势,熟悉寄
寄赠诗 赠诗、酬和诗、干谒诗等题材类型。 ④从作者上看,多读读名家作品,尤其是名家写
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第 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第三句急转,写 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青春易逝。第 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做法。诗中没有刻意 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从诗作主旨来看,此诗深刻描画了少妇微妙的心理变化:有愁—知 愁—掩愁—解愁—触愁—悔愁。诗歌也抓住天真烂漫的少妇于登楼眺览 春光时,顷刻间的感情波澜,表现了世俗荣华不如朝夕相爱的思想。全 诗先抑后扬,耐人寻味。
(6) ①交代地点(礼部贡院)。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②交代事件(进士就试)。
③暗示作者身份(主考官)。
【特别提醒】 规避读标题的误区 ①《饮中八仙歌》《丽人行》《李凭箜篌引》《病妇吟》,这里的
“歌”“行”“引”“吟”表示诗歌的体裁类型。 ②词牌名“昭君怨”“虞美人”“祝英台近”“二郎神”“忆王孙”
学案42
读懂古诗
——直接间接,找准路径
复习任务 掌握读懂古诗的直接路径(标题和情语)与间接路径(作者、注释和试题)。
考情微观
年份 卷别
篇名
朝代 作者 体裁 题材
读懂启示
全国
欧阳修/ 七言
①从时间上看,多读读唐诗宋词。
《画眉鸟》《画眉禽》宋代
咏物诗
甲卷
文同 绝句
②从体裁上看,多读读近体诗,尤其是律诗(以七
二、古诗的章法结构 (一)近体诗的章法结构 1.常见章法结构
①四分法:起承转合 ②二分法:前两联为第一层,后两联为第二层 律诗常见结构 ③三分法:首联为第一层,中间两联为第二层,尾联为 第三层 ①一般结构:起承转合 绝句结构 ②两句铺陈,两句议论或抒情 ③前三句铺陈,第四句揭示中心
2.近体诗(主要是律诗)的起承转合结构 (1)“起”定基调 起,即起笔,或引事起,或就题起,或对景兴起等等。律诗首联为 起,绝句第一句为起。了解古诗的起笔之法,有助于我们快速了解文本。 如较为常见的点题起笔法,即诗歌首联点明呼应标题。 (2)“承”起续境 承,即承接,承接之法,应注意与题目的关联,并紧接起句之意, 或写景,或抒情,或引事例证。律诗第二联为承,绝句第二句为承。 “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但它不是“起”句的简 单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承”句多为写景或叙事。
(1)造势:开门见山,直陈胸臆,一起句就道出词的主旨或概括词的 内容。单从词句上看,似乎平淡无奇,实则似引弓待发,往往笔锋一转, 便如悬崖飞瀑,一泻而下,称之为“造势”。柳永名作《望海潮》开头: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像散文一样直陈而出,粗笔 勾勒出全词所写对象的轮廓。
(2)造境:由写景入手,先造出一个切合主题的环境,然后因景生情, 依景叙事,带出词的主体部分来,称之为“造境”。范仲淹的《苏幕遮》 写的是羁旅思亲,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开头, 非常洗练地描绘出一个寂寞、凋零的深秋景象,使人一看便产生羁旅难 熬、心情惆怅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