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汉武帝三次反击匈奴素材讲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汉武帝三
次反击匈奴素材讲解
第一篇: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汉武帝三次反击匈奴素材讲解
汉武帝三次反击匈奴
汉武帝时,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国力强盛,武力反击匈奴侵扰的时机已经完全成熟。
于是在公元前133年,双方揭开了战争的序幕。
从公元前127年到公元前114年,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汉匈战争。
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127年,主要是为争夺河套地区。
这一年,匈奴集结重兵进攻汉朝的上谷、渔阳(今北京密云),杀掠民众。
汉武帝派车骑将军卫青,将军李息率四万大军,从云中出塞,进攻久为匈奴占据的河南地(今河套地区),卫青采取避实击虚的方针,出云中后,沿黄河北岸西进,迂回到陇西,对河套及其以南的匈奴军进行包围,击败匈奴的白羊王和楼烦王,完全收复了河套地区。
战后,汉为了加强河套地区的防务,设立了朔方郡和九原郡,修筑了朔方城,又从关东移民10万到此屯田戍边,建立了进一步反击匈奴的前沿阵地。
后卫青又一次大败匈奴,追至塞北六七百里,乘夜袭击右贤王,俘匈奴1.5万余人,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
第二次发生在公元前121年。
双方的焦点是争夺河西地区。
汉武帝派霍去病出兵河西。
霍去病“出陇西、北地两千里,过居延,攻祁连山”(《汉书·匈奴传》),和匈奴兵短兵肉搏,大获全胜,杀伤俘获数万人。
这年秋,匈奴的浑邪王和休屠王商议投降汉朝,后休屠王反悔,浑邪王杀之,率所部4万人投降。
汉政府把他们安置在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五郡,称为“五属国”。
汉控制了河西走廊以后,设置了武威、酒泉两郡。
后又从武威分出张掖,从酒泉分出敦煌,称为“河西四郡”,汉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中原与西域各地之间的文化、经济交流。
第三次发生在公元前119年。
匈奴从右北平(河北平原一带)和
定襄(内蒙和林格尔)南下骚扰。
汉武帝决定深入漠北反击匈奴。
汉朝集中10万骑兵,由卫青、霍去病率两路出击。
针对匈奴认为汉军不能远征的判断,采取了奔袭追击的战术。
卫青出定襄外千余里,与匈奴单于在沙漠地带大战,单于大败逃脱。
卫青追至蒙古杭爱山脉。
霍去病出代郡2000余里,打败了匈奴左贤王,俘获7万余众,追至今呼伦贝尔湖而还。
经过这次战役,匈奴元气大伤,远循于沙漠,再也无力与汉对抗。
第二篇:匈奴的兴起及汉朝的和战
厦门市湖滨中学初一历史导学案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曹丽
审核人:庄静文
授课时间:班级:
姓名:
小组:
【学习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1.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等历史知识。
2.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
3.理解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学习重点] 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学习难点] 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
【自学导航】(阅读教材77-80页完成下列填空题。
)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1.统一:秦汉时期,其杰出首领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
2.经济:匈奴族的业兴旺发达;业也发展起来,被广泛应用;一些匈奴人从汉族那里学会了。
二、汉初和亲政策
西汉初年,限于国力,不得不对匈奴实行“和亲”,把皇室女子作为公主,远嫁给单于为妻。
汉朝每年还送给匈奴大量谷物和纺织品,并开放边境市场,与他们进行贸易。
三、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击匈奴
1.背景:汉武帝时,组织了强大的骑兵部队,开始对匈奴进行大规模的反击。
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2.经过: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分别派出击匈奴,他们分到北上,追歼匈奴。
经过的沉重打击,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四、昭君出塞
1.经过: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一部的首领向汉朝称臣,南迁到长城附近,同西汉订立了和好盟约。
汉元帝时,呼韩邪单于请求和亲。
宫女自请前往,汉元帝把她嫁给了呼韩邪单于。
2.作用:此后,边境安定了较长的一段时间。
呼韩邪单于和,为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合作探究】(团结力量大)1.西汉初年的“和亲”,由于匈奴和战不定,反复无常,没有带来持久的和平。
“昭君出塞”则给汉匈带来了60多年的和平。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不同的结果?在处理汉匈关系问题上,你主张“和”还是“战”?
出现不同的结果取决于汉朝国力的变化。
1.西汉初年,经济萧条,缺乏战争的物资条件,匈奴民族擅长骑射,可以通过战争对西汉政府提高“和亲”的条件。
西汉在白登之围大败的情况下实施“和亲政策”,在 1 厦门市湖滨中学初一历史导学案
汉匈关系中显得很被动。
2.“昭君出塞”时期,匈奴由于分列而衰弱,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请求和亲,汉朝居于主动地位。
汉朝是以农业为主的民族,希望稳定。
此时,和平友好交流成为双方共同的愿望,而且昭君也是自愿前往的,所以带来了60多年的和平。
在处理汉匈关系问题上,重点不是“和”还是“战”的问题,只要能够解决匈奴对北部边疆侵扰的问题即可。
关键在于汉朝的国力要
足够强大,在汉匈关系问题上才能拥有主动权。
【课堂检测】
1.统一蒙古草原的是(B)
A.头曼单于
B.冒顿单于
C.郅支单于
D.呼韩邪单于 2.汉武帝派遣打败匈奴的将领是(A)
A.卫青、霍去病
B.卫青、窦固
C.窦固、窦宪
D.蒙恬、蒙毅 3.汉武帝雄才大略,他的大一统在军事方面的主要表现包括(C)
①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②派大将窦固、窦宪北击匈奴③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④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现代史学家翦伯赞的诗句“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称赞的历史人物是(C)
A.霍去病
B.张骞
C.王昭君
D.呼韩邪单于 5.材料解析
材料一:我总是觉得:匈奴从中华版图上消失,是一种巨大的遗憾,这种遗憾就像一块永不愈合的伤口,时常让我们感觉到一种疼痛。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有赖于这种文化,才能坚持生存和发展下去,而文化的运动与交流,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
在匈奴短暂的东方生活中,虽然对中原汉王朝构成了强大的威胁,但在一个民族的成长历史上,多一些挑战和竞争,总是十分必要的。
——《怀念匈奴》
材料二:当年“马踏匈奴”的主人霍去病,如今正静静地躺在高大的封土下。
在霍去病短短二十四年的生命历程中,他完成了汉朝五代帝王的夙愿:驱匈奴于大漠之上,受四方万国之来朝。
他六次出征匈奴,足迹远至北海,将祁连山、焉支山、阴山、狼居胥山一一踏破,为汉朝带来了胜利的荣耀与和平的曙光。
当2 厦门市湖滨中学初一历史导学案
他发出“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豪言后不久,便猝然倒在战争的间隙。
——《站在霍去病墓前》
请回答:
(1)西汉初年以及汉武帝时期各是如何解决匈奴对中原王朝构成
的威胁的?
1.西汉初年:限于国力,不得不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2.汉武帝时期:组织强大的骑兵对匈奴进行大规模反击,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公元前119年,派卫青和霍去病大败匈奴,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2)找出材料二中描述霍去病功绩的句子,说明汉武帝为何给霍去病修建高大的陵墓?并谈谈你对“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认识。
“他完成了汉朝五代帝王的夙愿:驱匈奴于大漠之上,受四方万国之来朝。
他六次出征匈奴,足迹远至北海,将祁连山、焉支山、阴山、狼居胥山一一踏破”。
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3)请说说你对“在一个民族的成长历史上,多一些挑战和竞争,总是十分必要的”这句话的认识。
匈奴对中原王朝的威胁,促进了匈奴和中原王朝的互相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不断向前发展。
【课后延伸】
1.简述秦汉王朝与匈奴和战的史事。
为什么能取得对匈奴战争的胜利。
一、秦朝,派蒙恬率军北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并把内地民众移居到那里垦田戍边。
二、汉朝:
(1)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2)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
(3)公元前1世纪匈奴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
(4)汉元帝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
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两族厦门市湖滨中学初一历史导学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5)东汉明帝时,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胜利。
(关于原因探究,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有很多因素都可以谈,抓住国力强盛是反击匈奴战役中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要结合时代特点,建立在具体的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来谈。
)
如汉武帝对匈奴战争胜利的原因分析:国力强盛是反击匈奴战役
中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反击匈奴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得到人民的支持,而匈奴的骚扰不得民心。
卫青,霍去病领兵英勇奋战等等。
【课后反思】
第三篇:七年级历史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习题精选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习题精选
例题解析:汉元帝时,呼韩邪单于向汉族提出“和亲”,符合下列哪种情况()A.汉朝同意和亲是被迫的B.和亲对汉而言是屈辱的C.和亲是汉以求暂时避免匈奴骚扰 D.和亲是汉匈民族间的和睦相处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分析认识能力。
此题的解答,首先必须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
当时的历史情况是:公元前一世纪中期,匈奴分裂为几部,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对汉称臣,并同汉朝订立了友好盟约。
到汉元帝时,呼韩邪单于向汉提出和亲请求,宫女王昭君也是自愿前往,汉元帝把昭君嫁给了呼韩邪单于。
可见这次和亲汉朝不是被迫的,当然也就不存在屈辱而言,A、B两项说法错误。
汉初和亲是为了暂时避免匈奴的骚扰,而昭君和亲双方是自愿的,且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答案:D 1.匈奴历史上称首领为()A.可汗B.单于C.赞普D.大王
2.匈奴在统一后经济迅速发展,其中不包括()A.畜牧业兴旺B.冶铸业发展 C.制瓷业发达 D.逐渐有了农耕
3.秦汉时期反击匈奴的战争之所以具有正义性,是因为()A.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B.促进了民族融合 C.保护了中原的经济文化D.打击了外族入侵
4.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为()A.汉武帝B.汉高祖C.冒顿单于 D.呼韩邪单于
5.下列是两汉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其中属于西汉时期的有()①卫青②霍去病③窦宪④窦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6.“边城晏闭,牛马遍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描述的是哪一事件之后的匈奴关系()A.冒顿统一蒙古草原B.汉朝宫女王昭君出塞
C.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D.东汉王朝派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 7.汉武帝派兵从匈奴手中夺取了()A.河套地区 B.河西走廊地区 C.漠北地区
D.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8.下列对秦汉时期匈奴族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当时还不是中国境内的民族。
B.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C.对秦汉北部郡县的侵扰,破坏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D.匈奴族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北方的发展。
9.下列对西汉与匈奴战争的表述,正确的是()A.西汉政府反对匈奴南下掠夺是反侵略战争。
B.西汉政府反击匈奴保持边境安全是正义之举。
C.是西汉政府和匈奴争夺对西域控制权的斗争。
D.是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政权争夺统治权的斗争。
10.西汉宫女王昭君前往匈奴和亲的原因是()A.不满西汉宫廷的黑暗而前往的。
B.西汉皇帝为图边界安宁而强迫她的。
C.匈奴军队在同西汉战争中抢去的。
D.为了促进汉匈两族友好相处而自愿的。
11.下列几个历史事件,发生在西汉时期的是()A.大秦遣使来汉 B.班超出使西域 C.张骞出使西域 D.甘英出使大秦 12.阅读材料
西汉时,有一名将,在反击匈奴的战争中英勇善战,屡建战功,汉武帝奖励他,为他建造了精致的住宅。
他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这位名将死时仅20多岁,汉武帝为他修建了一座形似祁连山的墓,象征他的赫赫战功。
阅读材料回答:①材料中的名将指的是谁?
②“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表达了这位名将的什么品质?
③他的英勇善战对当时的边防产生了什么影响?
13.阅读材料:
材料一:“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视见高”——董必武《谒昭君墓》
材料二:“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亡(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汉书》
阅读材料回答:
①材料一中的“胡”是指谁?当时他们的首领是谁?
②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事件以后的情况?
③结合的诗句,你能说出昭君和亲的历史作用吗?
④昭君出塞为什么会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扬?
14.你能比较汉初和亲与昭君出塞和亲的异同点吗?
15.匈奴族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今天56个民族中有匈奴族吗?
16.回顾前面两课,结合本课内容,想一想,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哪些方面?参考答案: 1.B 2.C 3.C 4.B 5.A 6.D 7.D 8.A 9.B 10.D 11.C 12.①霍去病。
②为国忘私的高贵品质。
③匈奴从此再不能与西汉抗衡。
13.①匈奴.呼韩耶单于。
②昭君出塞。
③昭君和亲,促进了汉族和匈奴族的友好相处,推动了汉匈的经济文化交流。
④昭君出塞和亲为汉匈奴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后半个多世纪,西汉与匈奴保持了和平友好的局面。
14.目的相同:都是通过和亲政策换取汉匈两族间的和平友好关系。
不同点:汉初和亲是被迫的,具有屈辱性,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边境上的骚扰问题;而昭君出塞和亲是主动的,双方是平等互利的结合,它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15.今天56个民族中已没有匈奴族,但匈奴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做出了贡献,主要有:(1)匈奴族用勤劳的双手,开发了祖国的北疆。
(2)第一次实现了蒙古草原的统一,为以后全国性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3)他们创造的匈奴文化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
汉、匈人民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共同缔造着祖国历史。
16.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政治上实行削藩,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实行抑商政策;在军事上大力反击匈奴,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在思想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第四篇:匈奴的兴起与汉朝和战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史上所作的贡献,让学生能依据所学的史实认识匈奴族对祖国北方开发所做的贡献,培养其正确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上看录像,讲故事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阅读教科书,了解匈奴的兴起、匈奴势力不断壮大以及进入鼎盛时期的原因。
归纳匈奴的杰出首领冒顿单于的主要活动和历史贡献;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进行讨论,比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培养学生比较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通过对卫青、霍去病、王昭君等历史人物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教学难点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由《敕勒歌》导入新课(出示幻灯片)告诉同学们这是匈奴生活的环境,汉朝时的匈奴一种什么情况呢?他与汉朝的关系如何呢?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两个问题共同走进第十四课的学习(电子板书: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二)、讲授新课
匈奴族是如何崛起的呢?下面请同学阅读第一部分: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出示幻灯片)
1、冒顿单于为什么能统一蒙古草原呢?
1(冒顿单于励精图治,严格治军。
)
补充:请学生结合书本讲冒顿单于严格治军的故事。
2、匈奴族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生产迅速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
它统一了北方,有利于匈奴族的发展,畜牧业兴旺发达,冶铸业水平也很高,匈奴人学会了农耕。
匈奴进入鼎盛时期。
过渡:匈奴崛起之际,秦末汉初的中原又是什么景象呢?汉匈是和是战呢?请同学阅读第二部分的内容。
匈奴强大之际秦朝末年是什么景象呢?(这时中原战乱。
)
(出示幻灯片)陈胜吴广起义、楚汉之争。
设问:经过长期的战乱刘邦建立汉朝的时候,国家贫穷到什么程度?(皇帝的马车四匹马的毛色都不一样,大臣只能乘坐牛车。
)补充过渡:而匈奴趁机向中原发动了进攻。
公元前200年,匈奴首领率军40万侵入中原,汉高祖刘邦率军32万亲自出战,双方在白登山展开了大战,历史上称为白登之围。
在公元前200年这次战役中,冒顿用了诱兵之计将汉高祖刘邦和汉军围困在白登山,共困了七天七夜,汉军粮草断绝,刘邦差点丢了性命,后来刘邦贿赂了冒顿的妻子解开重围的一角,这才仓皇逃跑。
(出示幻灯片)
设问:白登山之围反映了汉匈实力如何?(西汉弱,匈奴强。
)设问:经过这次战役后,汉朝的国力受到了损耗,这时汉朝政府无力再出兵反击匈奴,只好对匈奴实行了什么政策?(“和亲”政策。
)
设问:什么是“和亲”政策?(把皇室的女子作为公主,远嫁给单于为妻。
)设问:汉政府为了安抚匈奴除了实行“和亲”政策外,还怎样做了?
(每年还送给匈奴大量谷物和纺织品,并开放边境市场,与他们进行贸易。
)设问:和亲政策效果如何呢?汉朝政府这样做,匈奴就此罢休了吗?
(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匈奴继续挥师南下,经
常威胁到黄河流域人民的生产与生活。
)
补充:老师举两个例子,汉文帝时期,匈奴挥师南下,一直打到据长安只有200里的路程。
汉景帝时期,匈奴逼迫汉朝必须送真公主给匈奴单于做妻子。
过渡:汉朝政府一直这样屈辱,纳贡,求和下去了吗?(没有。
)西汉王朝,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是谁呢?(汉武帝)
设问:假设你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位朝廷官员,面对匈奴的入侵,汉武帝想听听大臣的意见,你是主张继续和亲呢?还是要反击匈奴呢?(出示幻灯片)
学生讨论
设问:汉武帝考虑到现在国力强盛了,主张反击匈奴。
汉武帝派哪两位大将反击匈奴?什么战役使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抗衡?(卫青、霍去病。
漠北战役。
)
(出示幻灯片)卫青、霍去病的介绍。
(出示第幻灯片)漠北战役示意图。
讲解漠北战役
设问: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政策有什么不同?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放眼当今世界,你认为中国立足于世界取决于什么?(出示第十三张)
(汉武帝以前:被迫采取和亲政策
汉武帝时期:主动反击匈奴
变化原因:国力是否强盛
必须发展经济,使中国国力强盛,才能立足于世界)
过渡:请学生归纳汉武帝大一统体现在哪四个方面?(出示第十四张)从此,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由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过渡到昭君出塞。
提起王昭君,大家并不陌生,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请同学欣赏四大美女的图片。
她们的美貌可以用哪八个字形容呢?(出示幻灯片)(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哪一位是昭君呢?(手抱琵琶的。
)下面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讲一讲关于王昭君的故事?(出示幻灯片)(王昭君,名嫱,她的故乡在长江西陵峡附近,昭君长得特别漂
亮,在汉元帝时,天下选美女,昭君被选中了,入宫后,由于没有贿赂画师,所以3 画师不但没有把她画的和本人一样漂亮,反而在她的脸上画了一颗痣,这样昭君就没有被皇帝选到身边,昭君在宫中苦苦呆了五年,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在宫中听说,匈奴向汉求亲,她慨然应召,作为汉的使者嫁到了匈奴。
)
设问:昭君出塞时汉朝的皇帝是谁?匈奴的哪位单于主动请求和亲?(出示幻灯片)(汉元帝、呼韩邪单于。
)
设问:昭君出塞那天,汉元帝为她举行了盛大的送别仪式。
(出示幻灯片张昭君出塞图片,配琵琶曲,)昭君骑在马上,手里抱着琵琶,她当时的心情如何呢?
学生阅读史料,分析昭君出塞的历史作用。
(出示幻灯片)
(出示幻灯片)昭君到匈奴后,单于封昭君为“宁胡阙氏”,带去了汉朝先进的生产技术,从此汉匈两族人民友好相处,百年来再也没有发生战争。
相传昭君死后,匈奴人民从四面八方用袍子携带来土壤,含着泪水堆成了一座土丘,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昭君墓。
(昭君墓图片)墓上草色青青,树木葱萃,在塞北茫茫的沙漠中显得格外耀眼。
墓前树立着董必武《谒昭君墓》的诗碑,诗中赞扬了王昭君促进汉族和匈奴族友好相处的历史贡献,说:“(幻灯片: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这里的胡,是指匈奴。
在我们的心目中,昭君不仅是一位美女,更是一位和平使者,昭君墓是一座象征民族友好的丰碑。
设问: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昭君出塞和汉初的“和亲”有什么区别?(出示幻灯片)
(汉初和亲与昭君和亲的区别是:①汉初和亲是在汉败情况下,统治者采取的纳贡求和之策,具有屈辱性,是被迫的;而昭君出塞时,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请求和亲,昭君也是自愿前往,是平等互利的结合。
②汉初和亲政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边境上匈奴的骚扰问题。
而昭君出塞后带来的是友好的交流融合与相对长久的和平。
)总结:学习本课后,我们归纳一下汉匈关系。
(出示幻灯片)
西汉初年:被迫采取和亲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