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泡沫经济对中国的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泡沫经济的成因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一、泡沫经济的简介
泡沫经济是指虚拟资本过度增长与相关交易持续膨胀日益脱离实物资本的增长和实业部门的成长,金融证券、地产价格飞涨,投机交易极为活跃的经济现象。

泡沫经济寓于金融投机,造成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最后必定泡沫破灭,导致社会震荡,甚至经济崩溃。

泡沫经济的形成主要有两个重要的原因:第一是宏观环境宽松,有炒作的资金来源;第二是泡沫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缺乏约束机制。

二、日本泡沫经济的产生与破灭
二战后,日本政府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提出了“贸易立国”的政策。

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日本经济增长迅速,贸易顺差不断增加,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并且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崛起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位的经济大国。

从战后到泡沫崩溃前的这段时间看,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在1950年只有109亿美元,而到了1980年则超过了10000 亿美元,同时期人均国民收入在1950年只是123美元,在世界上排第三十七位,到了1980年则增长到7680 美元,上升到发达国家的第十三位。

日本能够在战后迅速崛起,“贸易立国”的政策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正是在这一政策的指引下日本的对外贸易有了长足发展,赚取了大量的外汇资金,为本国的经济起飞奠定了坚实的资本基础。

日本对外贸易长期处于顺差地位,经济飞速发展,而同期美国经济增长乏力,如在1981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仅为1%,而此时的日本则保持着4% 的增长率,美国对日本长期的贸易顺差地位越来越不满意,美国国内对改变这种状况的呼声越来越高涨。

1985年9月,美国主导了由美、德、日等国签署的《广场协议》,此协议要求日元升值并开放国内市场等。

就这样,日本的经济改革就在美国的逼迫下匆匆进行,更为重要的是日本的这次改革并不能完全独立的以本国利益优先为目标进行,这次改革从一开始就渗透着美国的特殊影响。

正是在这次改革之后日本国内的流动性迅速增加、投机盛行,这导致了日本国内股市和楼市泡沫越吹越大,是泡沫就会破裂,最终在1990年前后股市和楼市的价格出现大幅下降,而后崩盘,资产价格的暴跌无可避免的导致实体经济的大幅收缩,此后日本经济陷于长达十年的低迷期。

三、原因分析
日本产生“泡沫经济”的原因是众多的,除了有政府的广泛行政干预导致企业行为扭曲、独特的公司治理结构造成企业的内部人控制和银行影响力过大、金融自由化带来的大量过剩资金等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宏观经济政策存在重大失误,尤其是日本政府所采取的货币政策不当。

(一)、大事件
上个世纪70年代,日元曾经升值约33%,1972年日元兑美元的汇率仍在300左右,到1979年底已经升到240左右。

不过,从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中期,日元汇率一直保持相对稳定,其原因就是因为政府抵制升值。

日本经常项目占GDP之比从1980年的-1%上升到1986年的4%,也促成了全球经济失衡。

1985年9月22日,七国集团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开会,决定采取措施解决全球失衡的问题。

具体说来,就是顺差国--日本和德国的货币需要升值,而美元则需相对贬值。

这就是所谓"广场协议"。

1987年2月22日,七国集团的经济决策者们再次在巴黎卢浮宫开会。

会议认为经过调整后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水平已经基本适度,因此各国对外汇市场干预应该转向保持相对稳定的汇率。

此后日本财务省连续干预外汇市场,不让日元升值。

1987年-1989年间,日元兑
美元的汇率一直在125-150的区间内小幅波动。

(二)、具体原因分析
1.扩张性货币政策并导致流动性大量增加
广场协议后,日本经济出现不景气,GDP增长由1985年的4.4%下降至1986年的2.9%,日元兑美元的汇率从"广场协议"时的240快速上升到第二年夏天的150,日元升值近35%。

日本政府为应对经济萧条,担心日元升值带来的紧缩效应太大,试图通过减息来降低升值的压力,日本央行采取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环境变得越来越宽松。

日本央行1986年连续5次降息,贴现率从1986年初的5%持续下调到1987年初的2.5%。

与此同时,广义货币供应的增长率从1985年初的不到8%加速到1988年初的12%,银行信贷增长也出现了同样的趋势。

虽然,降息一方面有助于防止日元过快升值,另一方面可以扩大内需,通过提高日本国内的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减少对外依赖程度,缓解日元升值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

在1986年,央行的经济目标并不矛盾,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与维护币值稳定都要求日本央行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因此,1986年的降息措施是正确的。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2.5%的央行贴现率维持了两年多,到1989年5月才再次加息。

由于日本央行投放基础货币主要通过再贷款,较低的贴现率导致基础货币大量发行。

货币升值、利率下降,资产价格泡沫便不可遏制地膨胀。

2.充沛资金没有得到高效利用孕育了资产泡沫
由于缺乏相关政策配合,扩张性货币政策创造的充沛流动性得不到高效利用,投资回报率较低,逐渐影响企业的收益,却导致资产价格泡沫形成及最终破裂。

流动性增加直接表现为市场资金充裕,其运用主要有国内实业投资、股票市场投资、房地产投资。

本币升值不利于出口,而日本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贸易部门比重较大,资金难以获得良好收益。

充裕的流动性大量流向了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股价和房价逐渐上涨。

流动性过剩使银行积累了大量资金,虽然日本央行多次进行窗口指导,但银行贷款仍然快速攀升。

随着股票市场的不断上涨,通过股票市场融资额大幅增加,信用良好的大型制造业企业转向资本市场筹集资金,银行资金大量投入房地产行业。

银行房地产贷款的比重大幅上升,对房地产价格的上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也成为日后泡沫破裂引发银行危机的原因之一。

同时,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国内生产大量外移。

产业“空壳化”伴随金融资产和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上涨已经预示了泡沫的产生。

当然,经济长期停滞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所涉及的因素也一定非常多,包括如日本独特的银企关系和终生就业体制等。

但最核心的变化,恰恰是因为货币政策过于宽松,从而催生了极其严重的资产泡沫。

四、对我国的启示
1.货币政策应该是独立的,不应该过分迁就行政干预和国际压力。

货币政策的调整关系到宏观经济称定和国民福利水平,在任何愉况下,都不能把货币政策作为政治交易的工具。

从这个意义上讲,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2.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要及时,要抓住时机。

对于日本的经济泡沫形成来说,日本央行由于对当时的经济形势做出了误判,因此错过了货币政策调整的最佳时机,导致经济泡沫越来越大以致无法挽回。

例如在1986年,日本经济出现了很短暂的发展停滞,可以说这次萧条完全是日元升值的自然结果,市场会进行调整,日本经济也会很快的恢复增长68。

但是,日本政府却没有把握住问题的实质,对于这次短暂停滞做出了很危险的一个决定就是大幅调低利息,实行极度扩张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但是在1987年“黑色星期一”发生后,其他欧美各国纷纷上调利率的时候,日本却没
有采取相同的对策,而是推行低利率不变,一直到1989年以后,日本政府才将这种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调整为紧缩性货币政策,但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

3.此外货币政策的制定一定要保持相对稳定性,政策的时紧时松会破坏人们对经济的预期,使经济变的更不稳定。

极度扩张的货币政策可能引起经济泡沫的膨胀,但突然收缩又可能使泡沫破灭。

在泡沫极度膨胀无法支撑时,银行应先放松银根,然后再慢慢收缩,这样会给泡沫一个一个时间过程去慢慢的自我释放,而不是过于激烈无法控制。

日本政府在1989至1990年实习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做法无异于“休克疗法”,使日本经济彻底崩溃。

其实由于泡沫经济中普遍存在这投机行为,而这种投机对于政策的反应是非常敏感的,所以货币政策的大起大落更容易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避免不适当的政企关系影响决策。

103 泡沫的严重程度和危害,往往被代表房地产企业的游说力量轻描淡写,或者被“房地产带动产业发展”的表面现象所遮掩。

在正常情况下,当房地产的发展能带动钢铁、水泥产业的发展,能带动就业,这都是对的,但一旦其形成了泡沫,泡沫发生破灭的话,房地产就不仅什么都带动不了,反而会让整个经济一起遭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