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件-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二册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独揽党政军大权于 一身,重演了斯大林、赫鲁晓夫时期的一幕。 党政主要领导人都年过70岁。
——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
2、对勃烈日涅夫改革的评价:
积极:① 改革前期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
② 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 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也 大为增强
……
•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前进性与 曲折性原理
•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
•从实际出发,走符合国情的道路。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中国改革开放
指导 思想
性质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 主义
“根本改造我们的整个 社会大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 完善
目标
全盘西化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政治 前提
策略
削弱、放弃党的领导
经济改革失败,过早 政治改革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稳妥推进
结果
失败、解体
成就辉煌
思考:学完本课内容,我们应吸取哪些
教训?
教训:1、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3、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4、本国实际出发,不能照搬别国模式 5、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
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悄然降 下,俄罗斯国旗缓缓升起,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 和新时代的开始,也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瓦解。
探讨:如何从整体上认识苏联的改革?
由于苏联经济问题积重难返,一系列的改革 步履艰难,效果不大。1991年苏联在戈尔巴乔夫 改革中解体,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变革不 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 完善。
A
苏联完全解体的标志性事件是
D
A.“八一九”事件
B.宣布实行多党制
C.《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公布 D.《阿拉木图宣言》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A.都首先从经济领域
开始
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A
C.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D.都适应了各自的国情
练一练:一显身手
1、斯大林模式越来越显示出其局限性是在(C) A.20世纪30年代 B.20世纪40年代 C.20世纪50年代 D.20世纪60年代
不相上下的超级大国。他1968年
派军队侵略捷克斯洛伐克。1976
年5月,他成为苏联元帅。1977年
至1982年他去世前,任最高苏维
埃主席。他在1977年,由于阿富
汗新政府取消了亲苏联的政策,
他发动了侵略阿富汗的战争。
他曾经被中国毛泽东政府斥
责为“苏联修正主义叛徒集团”的
首脑。
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前期:重点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 仍优先发展重工业
后期:趋于保守,逐渐停滞
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工农业有了很 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据苏联官方统计,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 只及美国的31%,1975年上升到67%,工业生产 从30%上升到80%以上,农业生产从55%上升到 85%。
苏联人均住房面积由1965年的10m2,提高 到1981年的16m2。
列宁
赫鲁 勃列日 戈尔巴 斯大林 晓夫 涅夫 乔夫
1917 1921 1925 1953 1964 1985
战时 共产 主义
新经 济政 策
斯大 林体 制
社会主义改革
A
赫鲁晓夫和勃烈日涅夫改革的共性是 A.基本上在斯大林模式的框架内进行 B.对政治体制进行了彻底改革 C.极大地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都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三、莫斯科落日——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他说“俄国的悲剧,就在 于卡尔·马克思的晚年时代 已经死去的思想,却在20世 纪初的俄罗斯被选择”。 “共产主义是不可能实现的 口号”。
Михаил Сергеевич Горбачёв (1931—)
三、“釜底抽薪”的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联 社 新经济政策
会 主 斯大林模式
义 建
赫鲁晓夫改革 农业,工业,
设 的
批判个人崇拜
经
验 改革与挫折 勃列日涅夫改革 新经济体制
教 训
逐渐停滞
经济领域
戈尔巴乔夫改革
政治领域
苏联解体
俄国(苏联)发展线索
沙俄
苏俄
苏联
独联体
1917 资本主 年十月 义社会 革命
1922年 社会主 义社会
1991年12月 《阿拉木图 宣言》
B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 A.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B.改革没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 C.改革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D.改革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路线
戈尔巴乔夫改革给我们最大的经验教训是
A.改革应从本国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
B.要警惕国际帝国主义“和平演变”
C.改革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改革步伐要稳定,不能急于求成
平反冤假错案
3、结果: 收效甚微---失败
4、评价:
积极
消极
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 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 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 由性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 划和科学的试验,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 成果,却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 的框架。
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战时 共产 主义
新经 济政 策
斯大 林体 制
社会主义改革
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他在处理事关党和国家 命运的重大问题时,缺乏 理性思维和深谋远虑,往 往从主观愿望和一时热情 出发,甚至指望用冒险激 进的办法来达到目的。
НикитаСергеевичХрущёв (1894— 1971)
1、背景: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农业的相对落后; 工业领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2)斯大林的逝世。(1953年) (3)苏共“二十大”
2、内容:
经济
扩大自主权 农业: 削减农业税
垦荒和种植玉米
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扩大地方权力。
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评 政治
开始结束— —戈尔巴乔 夫背向列宁
按照“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理论来改造党的指导思想, 就是用西方社会民主党的那一套旧理论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 础。……1990年2月,苏共中央全会在向二十八大提出的“行动纲 领草案”中进一步强调:“全民的法制国家排除任何一个阶级的专 政”,其实质是特指要“排除”无产阶级的专政。1990年7月2日, 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二十八大的政治报告中时说,要考虑“一切理论 的局限性”,其实质是说,要考虑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局限性”。 1991年7月25日,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中央全会上强调:“过去,党 只承认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鼓舞自己的源泉”,“现在,必须使我们 的思想库内包括国外社会主义和民主思想的一切财富”。说穿了, 这些表述的本质就是要以西方社会民主党的思想作为其指导思想。
1、背景: 政治: 政治生活僵化 经济: 发展速度下降 民族关系: 民族矛盾尖锐 对华关系: 关系紧张,急需缓和
三、“釜底抽薪”的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1、背景 2、内容
(1)经济: “加速发展战略”
由于传统的思维惯性,把发展机器制造业当成“优先发 展重工业”。1986—1987年,重工业部门投资由1980年 的469亿卢布增加到665亿卢布,增长了41.8%,轻工业的 投资仅从64亿卢布增加到85亿,增长率为32.8%。轻工业 投资仅占整个国民经济投资总额的4.1%,重工业却为32.4 %。轻工业比例甚至还低于前几个五年计划。
局限:① 在理论和实践上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 大林模式的框架
② 改革后期过分追求稳定,改革步伐逐 渐缓慢下来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
勃列日涅夫改革为什么会失败?
(1)改革仍没有突破高度集中政治经济体制的 框架,只是修补性的改革。(根本)
(2)执政后期趋于保守;
(3)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 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
①. 改革没有结合国情 ②.改革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思想上急于求成
③.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理论上准备不足
④.改革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体制。
1964年赫在无奈中被迫下台
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1906- 1982) 苏联党、政、军最高领导人
苏联在他统治下成为与美国
第三节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俄国(苏联)发展线索
沙俄
苏俄
苏联
独联体
1917 资本主 年十月 义社会 革命
1922年 社会主 义社会
1991年12月 《阿拉木图 宣言》
列宁
赫鲁 勃列日 戈尔巴 斯大林 晓夫 涅夫 乔夫
1917 1921 1925 1953 1964 1985
实质: 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
三、“釜底抽薪”的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1、背景 2、内容
3. 结果:苏联解体
《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的签署
八一九事件 ----国家政权发生质变 <<明斯克协定>> ----独联体成立
<<阿拉木图宣言>>----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原苏联国旗自克里姆林宫上空降落,俄罗斯国旗升起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为与什么挫折
根本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苏联解体有两层含义:
一是苏联分裂成多个国家,
二是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 度所取代
有人说,是戈尔巴 乔夫的改革葬送了 苏联,如果不改革, 苏联就不会解体。 你是否赞同这种说 法?为什么?
⒈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⒉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 ⒊西方国家和平演变;
三、“釜底抽薪”的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1、背景 2、内容
(1)经济: “加速发展战略”
失 败
(2)政治: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 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1)改变指导思想
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
2)改变党的地位 ——实行多党制
有人曾形象地说: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 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 的肿瘤,而是挥向了 党的脖子。戈尔巴乔 夫改革不是去革除高 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 制,而是走上了否定 共产党的领导、否定 社会主义的道路。
2、赫鲁晓夫改革选择的突破口是 (A) A.农业 B.工业 C.商业 D.政治
3、苏联一跃成为与美国相匹敌的超级大国是在 (B) A.赫鲁晓夫时期 B.勃列日涅夫时期 C.安德罗波夫时期 D.戈尔巴乔夫时期
4、下列关于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初进行的经济改革 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C)
A.力图改变国民经济发展衰退的趋势 B.制定了发展社会经济的“加速战略” C.克服重重困难而取得了重大的成效 D.促使了他将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
——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
2、对勃烈日涅夫改革的评价:
积极:① 改革前期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
② 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 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也 大为增强
……
•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前进性与 曲折性原理
•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
•从实际出发,走符合国情的道路。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中国改革开放
指导 思想
性质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 主义
“根本改造我们的整个 社会大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 完善
目标
全盘西化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政治 前提
策略
削弱、放弃党的领导
经济改革失败,过早 政治改革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稳妥推进
结果
失败、解体
成就辉煌
思考:学完本课内容,我们应吸取哪些
教训?
教训:1、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3、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4、本国实际出发,不能照搬别国模式 5、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
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悄然降 下,俄罗斯国旗缓缓升起,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 和新时代的开始,也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瓦解。
探讨:如何从整体上认识苏联的改革?
由于苏联经济问题积重难返,一系列的改革 步履艰难,效果不大。1991年苏联在戈尔巴乔夫 改革中解体,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变革不 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 完善。
A
苏联完全解体的标志性事件是
D
A.“八一九”事件
B.宣布实行多党制
C.《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公布 D.《阿拉木图宣言》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A.都首先从经济领域
开始
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A
C.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D.都适应了各自的国情
练一练:一显身手
1、斯大林模式越来越显示出其局限性是在(C) A.20世纪30年代 B.20世纪40年代 C.20世纪50年代 D.20世纪60年代
不相上下的超级大国。他1968年
派军队侵略捷克斯洛伐克。1976
年5月,他成为苏联元帅。1977年
至1982年他去世前,任最高苏维
埃主席。他在1977年,由于阿富
汗新政府取消了亲苏联的政策,
他发动了侵略阿富汗的战争。
他曾经被中国毛泽东政府斥
责为“苏联修正主义叛徒集团”的
首脑。
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前期:重点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 仍优先发展重工业
后期:趋于保守,逐渐停滞
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工农业有了很 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据苏联官方统计,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 只及美国的31%,1975年上升到67%,工业生产 从30%上升到80%以上,农业生产从55%上升到 85%。
苏联人均住房面积由1965年的10m2,提高 到1981年的16m2。
列宁
赫鲁 勃列日 戈尔巴 斯大林 晓夫 涅夫 乔夫
1917 1921 1925 1953 1964 1985
战时 共产 主义
新经 济政 策
斯大 林体 制
社会主义改革
A
赫鲁晓夫和勃烈日涅夫改革的共性是 A.基本上在斯大林模式的框架内进行 B.对政治体制进行了彻底改革 C.极大地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都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三、莫斯科落日——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他说“俄国的悲剧,就在 于卡尔·马克思的晚年时代 已经死去的思想,却在20世 纪初的俄罗斯被选择”。 “共产主义是不可能实现的 口号”。
Михаил Сергеевич Горбачёв (1931—)
三、“釜底抽薪”的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联 社 新经济政策
会 主 斯大林模式
义 建
赫鲁晓夫改革 农业,工业,
设 的
批判个人崇拜
经
验 改革与挫折 勃列日涅夫改革 新经济体制
教 训
逐渐停滞
经济领域
戈尔巴乔夫改革
政治领域
苏联解体
俄国(苏联)发展线索
沙俄
苏俄
苏联
独联体
1917 资本主 年十月 义社会 革命
1922年 社会主 义社会
1991年12月 《阿拉木图 宣言》
B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 A.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B.改革没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 C.改革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D.改革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路线
戈尔巴乔夫改革给我们最大的经验教训是
A.改革应从本国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
B.要警惕国际帝国主义“和平演变”
C.改革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改革步伐要稳定,不能急于求成
平反冤假错案
3、结果: 收效甚微---失败
4、评价:
积极
消极
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 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 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 由性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 划和科学的试验,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 成果,却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 的框架。
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战时 共产 主义
新经 济政 策
斯大 林体 制
社会主义改革
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他在处理事关党和国家 命运的重大问题时,缺乏 理性思维和深谋远虑,往 往从主观愿望和一时热情 出发,甚至指望用冒险激 进的办法来达到目的。
НикитаСергеевичХрущёв (1894— 1971)
1、背景: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农业的相对落后; 工业领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2)斯大林的逝世。(1953年) (3)苏共“二十大”
2、内容:
经济
扩大自主权 农业: 削减农业税
垦荒和种植玉米
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扩大地方权力。
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评 政治
开始结束— —戈尔巴乔 夫背向列宁
按照“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理论来改造党的指导思想, 就是用西方社会民主党的那一套旧理论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 础。……1990年2月,苏共中央全会在向二十八大提出的“行动纲 领草案”中进一步强调:“全民的法制国家排除任何一个阶级的专 政”,其实质是特指要“排除”无产阶级的专政。1990年7月2日, 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二十八大的政治报告中时说,要考虑“一切理论 的局限性”,其实质是说,要考虑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局限性”。 1991年7月25日,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中央全会上强调:“过去,党 只承认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鼓舞自己的源泉”,“现在,必须使我们 的思想库内包括国外社会主义和民主思想的一切财富”。说穿了, 这些表述的本质就是要以西方社会民主党的思想作为其指导思想。
1、背景: 政治: 政治生活僵化 经济: 发展速度下降 民族关系: 民族矛盾尖锐 对华关系: 关系紧张,急需缓和
三、“釜底抽薪”的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1、背景 2、内容
(1)经济: “加速发展战略”
由于传统的思维惯性,把发展机器制造业当成“优先发 展重工业”。1986—1987年,重工业部门投资由1980年 的469亿卢布增加到665亿卢布,增长了41.8%,轻工业的 投资仅从64亿卢布增加到85亿,增长率为32.8%。轻工业 投资仅占整个国民经济投资总额的4.1%,重工业却为32.4 %。轻工业比例甚至还低于前几个五年计划。
局限:① 在理论和实践上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 大林模式的框架
② 改革后期过分追求稳定,改革步伐逐 渐缓慢下来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
勃列日涅夫改革为什么会失败?
(1)改革仍没有突破高度集中政治经济体制的 框架,只是修补性的改革。(根本)
(2)执政后期趋于保守;
(3)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 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
①. 改革没有结合国情 ②.改革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思想上急于求成
③.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理论上准备不足
④.改革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体制。
1964年赫在无奈中被迫下台
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1906- 1982) 苏联党、政、军最高领导人
苏联在他统治下成为与美国
第三节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俄国(苏联)发展线索
沙俄
苏俄
苏联
独联体
1917 资本主 年十月 义社会 革命
1922年 社会主 义社会
1991年12月 《阿拉木图 宣言》
列宁
赫鲁 勃列日 戈尔巴 斯大林 晓夫 涅夫 乔夫
1917 1921 1925 1953 1964 1985
实质: 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
三、“釜底抽薪”的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1、背景 2、内容
3. 结果:苏联解体
《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的签署
八一九事件 ----国家政权发生质变 <<明斯克协定>> ----独联体成立
<<阿拉木图宣言>>----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原苏联国旗自克里姆林宫上空降落,俄罗斯国旗升起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为与什么挫折
根本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苏联解体有两层含义:
一是苏联分裂成多个国家,
二是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 度所取代
有人说,是戈尔巴 乔夫的改革葬送了 苏联,如果不改革, 苏联就不会解体。 你是否赞同这种说 法?为什么?
⒈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⒉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 ⒊西方国家和平演变;
三、“釜底抽薪”的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1、背景 2、内容
(1)经济: “加速发展战略”
失 败
(2)政治: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 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1)改变指导思想
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
2)改变党的地位 ——实行多党制
有人曾形象地说: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 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 的肿瘤,而是挥向了 党的脖子。戈尔巴乔 夫改革不是去革除高 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 制,而是走上了否定 共产党的领导、否定 社会主义的道路。
2、赫鲁晓夫改革选择的突破口是 (A) A.农业 B.工业 C.商业 D.政治
3、苏联一跃成为与美国相匹敌的超级大国是在 (B) A.赫鲁晓夫时期 B.勃列日涅夫时期 C.安德罗波夫时期 D.戈尔巴乔夫时期
4、下列关于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初进行的经济改革 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C)
A.力图改变国民经济发展衰退的趋势 B.制定了发展社会经济的“加速战略” C.克服重重困难而取得了重大的成效 D.促使了他将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