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老舍的人物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老舍的人物评价
对老舍的人物评价
老舍,是我们的同学们在语文学习当中会十分频繁接触到的任务。
对于我们的近现代文学而言,老舍可谓是新文化之后的一个标志性的作家。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对老舍的人物评价,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胡风:“舍予是经过了生活底甜酸苦辣的,深通人情世故的人,但他底‘真’不但没有被这些所湮没,反而显得更凸出,更难能而且可爱。
所以他底真不是憨直,不是忘形,而是被复杂的枝叶所衬托着的果子。
他底客客气气,谈笑风生里面,常常要跳出不知道是真话还是笑话的那一种幽默。
现在大概大家都懂得那里面正闪耀着他底对于生活的真意,但他有时却要为国事,为公共事业,为友情伤心堕泪,这恐怕是很少为人知道的。
”他理解“舍予是非常欢喜交友,最能合群的人,但同时也是富于艺术家气质,能够孤独的人”。
他钦佩主持“文协”的老舍,“舍予是尽了他的责任的,要他卖力的时候他卖力,要他挺身而出的时候他挺身而出,要他委曲求全的时候他委曲求全……特别是为了公共的目的而委屈自己的那一种努力,就我目接过的若干事实说,只有暗暗叹服包在谦和的言行里面的他底舍己的.胸怀。
”
舒乙:“生活中的父亲完全是矛盾的。
他一天到晚大部分时间不说话,在闷着头构思写作。
很严肃、很封闭。
但是只要有人来,一听见朋友的声音。
他马上很活跃了,平易近人,热情周到,很谈得来。
仔细想来,父亲也矛盾。
因为他对生活、对写作极认真勤奋;另一方面,他又特别有情趣,爱生活。
这有方面的原因:
一是老舍是穷人出身;
第二,老舍是老北京人,而且是满人;另外他阅历丰富,出国前后近10年;另外,他生活时间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60年代,时代背景很复杂。
生活里的老舍其实很会玩,他有19种爱好。
会打拳,各种拳都会,十八般武艺都通;又会京戏,会演曲艺,像大鼓、相声、河北梆子、单弦......他还会写曲艺,所有中国作家只有他和赵树理会写民间曲艺。
”
朱光潜:“据我接触到的世界文学情报,全世界得到公认的中国新文学家也只有沈从文与老舍。
”
导演顾威介绍说,今年是《正红旗下》演出10周年,排这部戏是为了更贴近老舍先生的原著,体现“反讽,民族自省的意义”,但在形式上更加曲剧化、地域化、民俗化,很像一部“曲剧的音乐剧”。
他还特别提到,有从法国学习的年轻人,看了这部戏都觉得很现代。
主演孙宁也说:“这部戏的样式手段非常时尚,是历史的、曲剧的,更是现代的。
”
老舍的人物评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去了解这位叫做老舍的作家,让我们更加懂得去体会老舍的精神世界和心理内涵。
扩展资料: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出生于北京,北京满族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1913年,老舍考入京师第三中学(现北京三中),数月后因经济困难退学。
同年考取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于1918年毕业。
1918年至1924年间,先后任师公立第17高等小学校兼国民学校(现方家胡同小学)校长、北京市北郊劝学员、天津南开中学教员、北京一中教员。
1924年秋季,老舍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华语学系任华语讲师。
1929年夏季,离英,途经新加坡并滞留半年,在华侨中学任教。
1930年春季回到北京。
1930年至1937年间,老舍先后任教于济南的齐鲁大学和青岛的山东大学。
1938年初,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于武汉成立,老舍被推为常务理事和总务部主任。
1946年3月老舍接受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
1949年12月,应周恩来委托文艺界之邀回到北京。
1966年8月24日,自沉于太平湖。
创作特点
老舍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
他的写作多采用生活中的繁琐小事。
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
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
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
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
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
老舍的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表现出鲜明的反帝爱国的题旨。
他的第一篇习作《小铃儿》,通过小学生带有稚气的行动,表达了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民族意识。
茅盾从老舍最早的作品中深切地感受到“对于祖国的挚爱和热望”(《光辉工作二十年的老舍先生》)。
写于60年代初的话剧《神拳》(又名《义和拳》),再现北京居民抗击八国联军的壮烈情景。
后期作品强烈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自立自强于世界的喜悦和自豪。
对于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使他的爱国主义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光彩,达到新的思想高度。
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和炽热的爱国主义,是老舍的高贵品格,也是他作品中宝贵的精神遗产。
“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作家,废弃了封建士大夫笔下的文言,也没有采用话本小说、戏曲说白中的近代白话,而是从现代口语中创造便于反映现代生活、表达现代人心理活动的现代白话,作为新的文学语言—老舍对此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他是北京人,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更重要的是努力从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中汲取和提炼文学语言。
注意汲取,避免了生造硬凑合过于欧化的学生腔的毛病;讲究提炼,能够脱离粗糙的自然形态,克服照搬滥用方言土语的弱点。
他所使用的是一种真正艺术化了的活的语言。
老舍的小说和散文,都可以琅琅上口,话剧的对白,更是活泼传神;作品中许多人物的语言,具有各自的性格特点。
老舍的创作与中国传统的、主要是流行于民间的文艺更有深切的联系。
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众化、通俗性、民族色彩浓厚等特点,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够雅俗共赏。
因此较早地突破了新文学只在学生和知识青年中间流传的狭小圈子,为广泛的读者所喜爱。
后来又以真实生动地描绘了现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民情心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再加上规范的现代汉语,而受到国外的重视。
这些,都扩大了中国现
代文学的影响。
他取材于北京胡同里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和娴熟地运用“京味”十足的文学语言等特点,受到一些后起者的仿效。
人物关系
老舍一家老舍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
母亲也是满族正红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针线活和帮佣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妻子:胡絜青,满族正红旗人,193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
1958年受聘于北京中国画院,为一级美术师。
历任中国画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美协会员、中国书协会员、满族书画研究会会长、北京文联顾问、中国画研究会顾问、北京中国花鸟画研究会顾问等。
大女儿:舒济,原人民文学出版社任副编审;儿子:舒乙,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二女儿:舒雨,教授;小女儿:舒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