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分子和原子 第一课时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一《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学情分析等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课程标准
本课时属于化学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物质构成的奥秘”中的二级主题“微粒构成物质”。
是在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基础上,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对以后学习元素符号的意义、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等起着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在物理的学习中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平时的生活中积累了很多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经验,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了一些探究方法和实验技能,有着强烈的探究欲和求知欲。
因此,我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如下: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
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探究微观世界的奥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培养创新的探究能力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四、教学策略地实施:
以实验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力争创新。
在课堂的开始和结尾运用“学到的事物的展览会”这一教学策略。
不仅提高同学们对课堂的关注度,激发学习积极性,更好的激发了同学之间的竞争意识。
我的教学过程有这样几个环节:
环节一
用“学到的事物的展览会”这一教学策略,相互观看展览的知识,提出又想探究什么呢来引入新课?目的是想让同学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进行学科融合,并带着问题探究学习,不仅设置悬念而且激发兴趣和求知欲。
紧接着设置了分组实验,再展示一些分子原子相关的科技图片,此环节
展示图片,此环节设置的目的是除感知分子的运动还通过科学事实说明分子原子的确存在且可以构成物质。
教师水分子、氧分子、二氧化碳分子模型,并讲解水由水分子构成,硅由硅原子构成,氯化钠由离子构成。
展示分子模型的目的是想通过实际的模型在学生的脑海中建立模型,为以后学习微粒的观点解释化学变化奠定基础。
因此我用了建模法来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环节二、探究分子的基本特征
采用自主阅读水分子自述的资料,学习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目的是培养同学们自学与分析的能力,因为在平时做题过程中部分同学不读题或读不懂题目,所以我认为阅读、分析和归纳的能力培养应该渗透在每一节课。
通过演示教材49页“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和分析刚才的分组实验,学习分子的动且温度越高运动越快;凸显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
然后我再展示我的创新实验,
1、将喷有酚酞溶液的两个小纸花放入矿泉水瓶中并扣好。
2、分别向左右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凉水和热水
3、打开止水夹,将注射器中的少量浓氨水推入具支试管中,同时关闭止水夹。
设置该创新实验是因为:
改进后的实验具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药品用量少、用时少、安全环保、能移动等特点。
此实验装置不但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还可以证明温度影响分子运动的速率。
与课本的实验对比,直观性和趣味性强,材料易得,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积极运用生活材料去完成化学实验。
探究分子间有间隔
除了我的演示实验-------实验步骤:
(1)先向试管里加入约1/2 体积水,再加入约1/2 体积的无水酒精,塞上带长玻璃导管的橡胶塞,用滴管或注射器将染红的酒精从玻璃导管顶部注满。
(2)一手持试管,一手持玻璃导管,食指堵住玻璃导管顶端,慢慢上下颠倒3--4 次,水和酒精充分混溶后,正立试管观察。
还有同学们的分组趣味实验挑战不可能,-----两位同学取两支医用注射器,一支吸空气,一支吸水,两者等体积,用手指顶住末端注射孔,将活塞慢慢推压,另一位同学挤压石头,然后交换做。
另有一位同学将捏扁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
设置这些能很好的证明分子间有间隔,还能很好的解释热胀冷缩,体现了生活处处有化学,岁时随地可做化学实验。
讲解同种物质,分子相同,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物质,分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
这一知识点时联系吃火锅时的固体酒精可以燃烧,酒精灯里的液体酒精也可以燃烧,联系生活实际更易说明问题。
思考:酒精在燃烧过程中分子是否发生变化?为下一节课埋下伏笔。
环节三、学以致用
一是进一步理解分子的基本特征;二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环节四、学到的事物的展览会
小组讨论书写展示,相互观看,评估学生从课堂中学到了什么东西,并加以庆祝。
环节五、布置作业
基础作业:红对勾29页随堂演练
巩固作业:红对勾30页1,4,6,7题
拓展作业:制作一个能验证分子的基本性质的装置,或者制作一些分子模型。
分层布置作业不是为了应付要求,我们化学组一直采用分层布置作业,不仅可以减轻学生负担,还可以调动学困生发积极性,中等生加强了对知识的巩固,优等生的发散思维、动手技能等方面的素养都能得到更好的提升。
板书设计我采用了思维导图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容易记住知识,也希望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绘制,在课后巩固知识或单元复习时更好回顾知识和绘制思维导图。
教学反思与评价:
1、本节课用“学到的事物的展览会”这一教学策略引入,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
通过自主实验、建立模型等教学方法展开课堂教学。
很好地落实了学习目标,突破了重难点。
2、以学生活动为主体。
学生通过自主实验获取知识,体会成功的喜悦。
3、教师引用创新实验。
不仅体现生活处处皆化学,更是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实践!
4、分层布置作业不是为了应付要求,我们化学组一直采用分层布置作业,可以减轻学生负担,调动学困生的积极性,加强中等生对知识的巩固,促进优等生的发散思维,动手技能等方面的素养都能得到更好的提升。
5、思维导图式的板书设计,帮助学生更容易记住知识,也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绘制,在课后巩固知识或单元复习时更好回顾知识和绘制思维导图。
但是本节课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的探究活动较多,增加了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