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

语感是一种主体对言语的感受、理解、生成和判断能力,而语感的强弱,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学生语言能力的一种表征。因此,语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所以,要使学生的语感由最初的低层次感性知觉向着全面、深刻,丰富的深层次理性知觉迈进,可以运用以读为本、联系生活经验、积累语言、领悟分析、口语表达、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等多种方法培养良好的语感。

引言:《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语文教学中,“发展语文能力”是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而作为语文基本能力之一的语感能力对于整个语文素养的提高有着不容置疑的重要作用。在日常交往中,人们之所以可以不假思索地运用语言表达思想,以及从语句或一段的开头即能预测出整个语句或语段的趋向,可以在一瞬间辨认出词义的细微差别和感情色彩,正是凭语感。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也强调“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由此可见,培养语感的重要性。

一、认识什么是语感

什么是语感?语感这个概念,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但归纳起来不难发现:所谓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是由语言活动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知活动的过程,是人们直接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

语感是语文能力的基础,一个人语感能力的强弱,往往反映了他的语文水平的高低。学生有了较强的语感,听说读写能感受语言所表达的丰富内涵,能充分地领略遣词造句的精微,能做到恰如其分地表情达意,能提高语文能力。

二、语感的特征

语感能力的培养,是新课标下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标准之一,这是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所决定的。正确认识和把握语感的基本特征,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前提。从心理角度看,语感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一)、直觉性。直觉性可以说是语感最基本的特征。直觉是指“人脑对事物、事物本质及其规律作出迅速地识别,敏锐的洞察,直接的理解和整体判断的思维过程”。也就是说语感是一种对语言超乎常规的感应,他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感觉、知觉、记忆、联想、思维这一复杂的心理过程,它超越了中间的分析。验证环节,以非线性的跳跃方式,直指最后的结果,这是一种对语言的“悟性”。例如,一个没有学习过语法规则的人,当他听到一段文字,就能依据经验对其正误、好坏做出评判,这是一种“知其然而未必知其所以然”的领悟。所以说,语感所凭借的是直觉思维。

(二)、整体性。所谓整体性,是指知觉在脑中所形成的不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孤立映象,而是各种感觉的综合。语感强调对语言的整体感知,它不是对语音、语意、词汇、语法等语言层

面的具体分析,而是对语言对象进行整体地、全面地、多角度、多层面地把握。当我们与人对语时,我们往往会对对方话语的语意,做出整体的,直接的反应,而不是首先想到“这句话由几个语素组成?”

(三)、情感性。情感是和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一种比复杂而又稳重的态度体验。情感往往通过知觉而粘附在一定的表象上,并借助言语活动中的瞬间联想和想象反映出来的。《背影》一文语言通俗易懂,学生很快地掌握文意,但要领悟作品中的情感就很难,为什么父亲帮“我”买橘子的场面会令我如此感动、难忘?关键在于学生缺乏对身边亲情的关注。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体验,问:你感受到身边的父爱了吗?还可以进一步让学生回忆,“父亲最爱你的时候”“在你遭遇挫折的时候”……让学生从自身的经历去体会,这样,学生就能了解作者的感受。

三、语感的心理因素

为了准确把握语感的本质,我们先分析一下语感的心理因素。语感是多种心理因素的组合,其中主要是想象和联想,还有情感的激发和思维的参与。

(一)想象

想象是人在头脑里把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想象与语感密切联系,没有想象,也就没有语感。我国古代文艺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这正是想

象作用的形象化描绘。唐代诗人王维的《使至寒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抓住了塞北自然景色的特点,通过想象构成了一副意境开阔而又荒凉的画面,产生了语感。虽然读者不能直接看到色彩和线条,但读者通过想象同样看到了鲜明的色彩和粗旷的线条,在头脑中产生了一副壮丽的边塞图景的语感。

(二)、联想

客观事物是互相联系的。有联系的事物反映到人的头脑中来,也能形成联系:当有联系的事物出现了其中的一个,往往会想起另一个或另一些事物。这样的心理过程就是联想。

如:人们看到乳燕会想到春天,看到瑞雪会想到丰年,看寒来而暑往,望云腾而致雨等。这种联想是由表象或词语所唤起。联想在人们的生活中像闪电似的忽来忽去,它激起了人们的更多的想象,扩大了境界,美化了现实,所以自古以来,许多文学家都巧妙地利用联想来扩大作品的意境。不少诗文中的某些词语,是作者在写实的基础上,借助于想象与联想才能产生语感。如贺敬之的《三门峡—梳妆台》中的“劈”与“走”两词,只有通过想象与联想,才能具体感受黄河激流中冲击“三门”的巨大威力与声势以及它像狂风似的呼啸奔腾,滚滚东流的宏伟的气势。在阅读教学中,联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三)、情感

情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而产生的倾向性体验。情感是语感的有机组成部分,语言文字都是表达思想情感

的。

在阅读过程中,想象、联想和情感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如读《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课文开头这样写到:“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我们的眼前会出现那阴冷严寒的景象,想到寒风凛冽,彤云密布,联想到老天爷也好象在为周总理的逝世悲哀,不由得一阵悲伤袭上心头。而从这种又阴又冷的天气中,会产生类似的联想,想到“四人帮”高压下严酷的政治气氛,不禁更感到悲愤。所以想象和联想是情感产生的前提,在数学中启发学生想象和联想,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因此,我们要重视情感在语感培养上的作用,可以说,丰富的情感体验,是生成语感的催化剂。

(四)、思维

单纯直觉去感知语言文字是不够的,要产生语感还要有思维的参与。因为在阅读过程中,要对文字的正误、优劣进行辨析,对文字美进行欣赏和玩味,要对文字所表达的本质意义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都要有思维活动的参与。

上述想象、联想、情感、思维等语感的心理因素,他们之间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四、培养语感的意义

敏锐的语感既是一个人语文程度和心理发展水平的标志,也是学好语文鉴赏文学作品的必要条件。郭沫若曾经说过:“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