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第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学案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知识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外交
1.背景
(1)国际环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对峙局面。
(2)国内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国家利益: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政权巩固和建设需要有利的国际环境。
2.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3.基本方针
内容含义意义
“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
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
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
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首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
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
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
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巩固和维护了中华人民共和
国的独立与主权,为与世界各
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
奠定了基础
“一边倒”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
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保障人
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
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
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2)《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获得苏联援助,打破美国经济封锁。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①目的: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②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③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④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的成熟。
(4)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会议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知识点二外交僵局的突破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背景
①在美国阻挠下,联合国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非法占据。
②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③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经过: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3)意义: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中美关系正常化
(1)背景
①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
②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
(2)经过
①1971年7月,基辛格访华,为尼克松访华做准备。
②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中美签署《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③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中日关系正常化
(1)背景:中美关系的改善。
(2)经过: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3)意义
①打破了长期以来的外交僵局,促进了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②促使更多国家和地区与中国建交,在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知识点三全方位外交
1.背景
(1)国内: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2)国际: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格局由美苏两极向多极化发展。
2.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成就
(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2)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等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3)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4)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特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
【重要观点】“一边倒”对中国的影响
“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实施,不仅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经济援助、外交等方面倚重苏联,并且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某些方面也照搬苏联经验,产生了许多弊端,走了许多弯路。
同时也加剧了中美关系的冻结程度,限制了中国外交向纵深发展。
【重要观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生动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并赋予这些宗旨和原则以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包含4个“互”字、1个“共”字,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
【误区警示】
(1)1971年,中国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
因为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也是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按照国际法,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接替台湾国民党集团在联合国的代表资格,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益。
(2)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并不等于中美建交。
中美正式建交不是在1972年,而是在1979年。
1972年尼克松访华以及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说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关系实现完全正常化,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压制中国的政策。
【重要概念】中美三个联合公报
“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分别指1972年2月28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
众国联合公报》(《上海公报》)、1978年12月15日中美两国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中美建交公报》)和1982年8月17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八一七公报》)。
【易错易混】中美关系的缓和不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根本原因。
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关键因素之一,中日关系正常化符合中日双方的国家利益,这才是根本原因。
【重要概念】多边外交
多边外交是指三个以上的国际关系行为体在常设的或特别的全球性或地区性的国际组织、国际会议中的互动。
与多边外交相对立的概念是“双边外交”。
多边外交是一种与双边外交相互补充的外交战略。
【链接统编】“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英文名称为The Belt and Road。
名称缩写为B&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边、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重点归纳】进入新时代,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
主题一独立自主外交——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
[史料实证]
史料一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外交方针①。
这是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②。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史料二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③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
④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锦》[解读]
主旨史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三大外交政策史料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内容
细读①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
②说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提出的依据
③突出表明我国外交淡化了意识形态,尊重不同社会制度,以国家利益为重
④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运用]
结合史料一、二,为什么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提示:它突破了三大外交方针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束缚,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因此,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历史认知]
历史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特点
(1)革命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等方针,体现了与帝国主义国家针锋相对的斗争,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
(2)结盟性:“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国结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
(3)平等性: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基础上,提出了三大外交方针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时也在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等外交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
(4)过渡性:其形成过程是从革命型外交向国家型外交过渡的过程,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逐渐摆脱了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束缚,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主题二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外交
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正常化
[史料实证]
史料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
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①,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②。
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③。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不断进行接触。
——谢益显《中国当代外交史》[解读]
主旨中美关系正常化
细读①说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②反映《联合公报》的发表对世界局势产生的影响
③反映《联合公报》的发表对中美双方交流的影响
[运用]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怎样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提示:关键问题:台湾问题。
理解: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两国官方与民间往来逐渐增多。
[历史认知]
历史解释——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中国的影响
(1)外交环境:中美关系的改善是20世纪70年代震惊世界的大事,追随美国的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掀起与中国建交的高潮,中国的外交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
(2)经济建设:中美建交后,中国执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引进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发展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3)祖国统一:中美建交后,美国从台湾撤军,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
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逐渐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和平统一方针,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创造了条件。
(4)教育生活: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中国留学的目的地逐渐从苏联转向美国,促进了中美的文化交流,中国人的生活日益受到了美国的影响。
主题三新时期中国的外交
新时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影响
[史料实证]
史料一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
①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
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
②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史料二在去年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习近平主席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又做了进一步阐释,即从五个方面搭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体系。
第一,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第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第三,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第四,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第五,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③
——金永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落地生根》
(2018年1月30日) [解读]
主旨史料一: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
史料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体系
细读①表明新时期外交政策和具体表现
②反映了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目标
③论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体系
[运用]
(1)史料一反映了新时期中国怎样的外交政策?并指出其目的。
提示:政策:独立自主;不结盟。
目的: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祖国统一,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据史料二概括习近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基本体系的核心理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提示:核心理念: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
意义:塑造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彰显了中国推进世界文明发展、进步的决心和勇气;有利于推动世界的和平发展;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序化。
[历史认知]
历史解释——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
(1)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不同任何国家结盟。
(2)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国与国之间应通过协商和平解决纠纷和争端,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能以任何借口干涉他国内政。
(3)实行无敌国外交:中国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主张国与国之间应超越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差异,相互尊重,求同存异,扩大互利合作。
(4)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愿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各地区广泛开展贸易往来、经济技术合作和科技文化交流,促进共同繁荣。
(5)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的重要力量。
[高考题组]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1.(2017·高考江苏卷·T12)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
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 )
命题点: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成就
A.参加万隆会议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出席日内瓦会议
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解析:选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外交原则,材料中“20世纪50年代”“两国总理”“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可以佐证这一信息,故B项正确。
万隆会议和日内瓦会议与材料信息“两国”不符,故A、C两项错误;D项与材料信息“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不符,排除。
2.(2016·高考江苏卷·T12)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
这次国际会议是( )
命题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解析:选A。
由题中的有效信息“中国代表团”“争取越南……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可知,该国际会议的参与国有中国、法国和美国等,且该国际会议与和平解决越南问题有关。
据此分析可知,这次国际会议是日内瓦会议,故A项正确。
3.(2016·高考全国卷Ⅰ·T3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
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 命题点: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外交的变化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解析:选B。
当时,中苏关系已经恶化,与此同时,中国与西方一些国家改善了关系,因此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故B项正确。
中美关系正常化后,中国才实现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才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故A、D两项错误。
改革开放后,中国才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故C项错误。
二、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外交新局面
4.(2019·高考江苏卷·T13)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回忆录中指出:“中国和美国在七十年代初谋求和解,这是世界环境所决定的。
”当时的“世界环境”是( ) 命题点:中美关系正常化
A.中国重返联合国改变了美苏对峙格局
B.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基本消除
C.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
D.中美苏成为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力量
解析:选C。
中国与美国关系的缓和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此时美国不仅要面对苏联咄咄逼人的攻势,也要应对来自日本和欧洲的挑战,C项正确。
当时中国确实已经重返联合国舞台,但无力改变美苏对峙的局势,A项错误,排除;中美关系走向缓和是基于各自的需求以及对付苏联的需要,即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并未消除,B项错误,排除;D项说法错误,排除。
5.(2018·高考江苏卷·T12)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
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
”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命题点:邓小平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
B.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
C.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
D.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解析:选A。
结合材料信息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可知,邓小平强调的是在国与
国之间的交往过程中应坚持平等互利、互相尊重,A项正确。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联第一个向中华人民共和国递交了国书,开创了中苏友好的新局面,B项与题中“1984年”的时间信息不符,错误;C项说法明显错误;上海合作组织建立于2001年,与邓小平讲话精神无直接对应关系,D项错误,排除。
[模拟题组]
1.(命题角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的背景)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方针,废除旧中国残留下来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并且把西方侵略势力一律清除净尽。
这些外交方针的提出主要是基于( ) A.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及当时的国际环境
B.中国革命的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C.中华人民共和国打破美国经济军事封锁的需要
D.苏联为首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解析:选A。
长期以来,列强依靠武力攫取的诸多特权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美国长期支持蒋介石政权,中苏在意识形态方面有很大的关联性。
由此可知三大政策是中共根据国际环境,从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和国家长远利益的角度出发,经过慎重考虑而提出的重大外交指导思想,故A项正确。
外交方针的制定主要受国内外环境的影响,与革命性质没有太大关系,故B项错误;1949年上半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没有建立,美国还没有对我国实行经济军事封锁,故C项错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的标志是1955年华约组织的建立,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命题角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外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用“帝国主义附庸”“资本主义国家”定义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等新兴国家。
1954年夏,中国领导人开始称呼这些国家“东方国家”“独立自主国家”“中间国家”。
这些称呼的变化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A.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愿望
B.放弃了“一边倒”外交原则
C.试图改善对外交往的环境
D.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解析:选C。
由材料“用‘帝国主义附庸’‘资本主义国家’定义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等新兴国家。
1954年夏,中国领导人开始称呼这些国家‘东方国家’‘独立自主国家’‘中间国家’”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新兴国家的称呼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其态度也逐渐变得更加友善,说明中国试图改善对外交往的环境,故选C项。
区域经济合作属于经济方面,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中国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排除B 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排除D项。
3.(命题角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外交成就)据统计,中国与亚非国家的贸易额由
1950年的3.6亿美元提高到1957年的7.67亿美元。
这一贸易额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 A.万隆会议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合作
B.日内瓦会议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中国与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密切
D.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解析:选A。
材料反映的是1957年中国与亚非国家的贸易总额上升,1955年在中国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下万隆国际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故万隆会议促进了中国与亚非等新兴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带动了与各国的贸易发展,故选A项。
4.(命题角度:中美关系的正常化)1972年,针对尼克松访华的转播问题,美方提出由美国卫星转播。
中国政府提出,中国租用美国卫星,由美国缴纳合理费用后使用。
这体现了当时中国外交( )
A.仍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
B.意在强调中国的主导地位
C.表现出了强烈的主权原则
D.蕴含了反对霸权主义思想
解析:选C。
据材料“美方提出由美国卫星转播……中国租用美国卫星,由美国缴纳合理费用后使用”可知,中国租用美国卫星目的在于强调尼克松访华,作为东道主应由中国进行转播,体现了在转播权上中国强烈的主权意识,故C项正确。
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开始缓和,尤其是尼克松访华缓和了意识形态的对抗,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中国维护主权意识,而非发挥中国的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中国维护国家主权,而非反对霸权主义,故D项错误。
5.(命题角度: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下图为1949—2005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国家数示意图(单位:个)。
其中1980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大幅提升的原因是中国( )
A.“另起炉灶”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B.实行对外开放,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C.逐渐实现了中美和中苏关系正常化
D.积极参与新型区域国际合作
解析:选B。
1980年建交国家数的增加主要是因为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同时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方针,得到更多的认同,故选B项。
“另起炉灶”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排除A项;1980年还没有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只是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排除C项;1991年两极格局瓦解后中国积极参与新型区域合作,排除D项。
6.(命题角度:改革开放后的重要外交活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
中国按照“亲、诚、惠、rong”的理念,深化与周边国家关系。
根据你对中国相关外交政策的理解,这个“rong”字应是 ( )
A.熔B.荣
C.容D.融
解析:选C。
据材料“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深化与周边国家关系”可知中国在容纳其他国家的前提下实现互惠互利,故选C项。
熔是固体受热到一定温度时变成液体,不适合描绘国际关系,排除A项;荣是兴盛、茂盛、荣耀的意思,在国际关系中保持荣耀不能深化与周边国家关系,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实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是融入其他国家,排除 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