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西方哲学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世界三大哲学传统及其各自的精神特点。

西方哲学非常重视与知识有关的问题的讨论。

在讨论“知识的来源问题”的时候,许多顶级的哲学家特别强调人类知识的先天(前世)因素。

印度哲学特别强调现实人生的痛苦、有限和悲剧色彩,而要求我们把目光专注于遥远的来世。

以悲剧文学名著《红楼梦》为例。

中国哲学的主流精神(儒家精神)是“入世”的,儒家哲学所讨论的问题永远也脱离不开“人伦日用”。

1、西方哲学重视思想的过程甚于重视思想的结果,而中国哲学只重视思想的结果,而忽略思想的过程和细节。

2、中国哲学的目标是追求做人的高层境界,而西方哲学的目标是追求作为知识的真理
二、古希腊宗教神话的特点。

1、多神教:每一位神专司一种自然现象(比如雷电、太阳、
月亮、海洋等等);后来又出现了掌管人类活动(比如战争、农业、工匠,婚姻、百姓家事等)以及代表人类特征(如
爱和美、智慧等)的神。

这样自然的运行和人的命运全部
归之于神的主宰。

2、神人同形:神在肉体上和我们人一样,有着人的形态和
肉体。

希腊的神之所以被崇奉为神,不是由于他道德上的
崇高,而是因为他比人具有一副更加健美的肉体。

正是因
其美,所以人们才将其奉为神灵。

3、神人同性:“同性”就是说神和人一样,有着人的喜怒哀
乐,七情六欲。

他也会像人一样,有肉体的需要,有欲望,而且他也会犯错误,有些神还很愚蠢,比如说众神之王宙
斯就经常犯错误,经常受到别的神甚至是凡人的捉弄。

三、苏格拉底方法。

苏格拉底特别喜好谈话、辩论。

谈话过程中,他不喜欢告诉别人结论,而是不断地向别人提问,然后归纳对方的观点,再进行反问,使对方在不知不觉间发现自己已经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这一谈话的方法就是著名的“苏格拉底方法”,也就是他自称的“精神助产术”
四、柏拉图的《会饮篇》的主要内容。

•《会饮篇》叙述的是一场有关爱的意义的谈话。

•谈话时间发生在公元前416年,地点是剧作家阿伽松(Agathon)的家里。

•谈话前面一部分的发言者强调的爱情里情绪与肉体的一面。

•谈话中间,剧作家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讲了一个神话般的故事。

《会饮篇》中所提及的爱可有精神上及肉体上
的分别。

精神上的爱是指对真、善、美的渴求。

肉体上的
爱亦即是性爱,性爱之中又有男女之间的异性爱及男男之
间、女女之间的同性爱。

其中同性爱比异性爱更为高尚,
因为异性爱只是为了性的满足及繁殖下一代,但是同性爱
却以精神上的智慧和美德作为自己渴求的目标。

当然,柏
拉图并非只停留在同性爱之上就满足,还要再作突破,从
肉体上的追求层层突破至精神上的追求,即从肉体上的生
育求不朽,升华至精神上的生育,追求智慧和美德的不朽,直接把握真、善、美的理型。

在《会饮篇》中,柏拉图提
出了一种名为「向上引导」(epagoge)的方法来认识「理型」,即从具体事物开始,层层向上转化,最后达到「理型界」。

五、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

⏹这句名言的含义不是:由于我思考,所以我存在。

⏹而是:通过思考而意识到了(我的)存在,由“思”而知“在”。

⏹我思故我在”是一个直观,而不是一个三段式的推理。

⏹笛卡儿一再强调“我思故我在”是哲学的“第一原理”。

⏹既然是第一,那么在它之前没有更高或更基本的原理了,
否则,这个第一就完全失掉了意义。

六、莱布尼茨的单子论。

单子论(Monadology)顾名思义指“唯一的”。

上帝最初所制造的都是单子,然后单子(通过自由意志的和谐)相互结合形成不同的物质。

我们只知道单子结合所呈现出来的物质,至于单子内部是什么我们是不可能知道的。

单子论是对世界各种现象解释的一种推想,就象弗罗伊德的Libido(原始生命冲动)是对精神现象的推想一样。

因为单子是不可证明的。

所以,现代哲学并不认为这些不可证、无法澄明、无法操作的猜想是哲学的主题。

1、单纯性。

单子是一个单一体(unity)没有部分,不可分割。

《单子论》第一条:“我们在这里所要讲的单子,不是别的东西,只是一种组成复合物的单纯实体,单纯,就是没有部分的意思。

”《单子论》第三条:“在没有部分的地方,是不可能有广延、形状、可分性的。

这些单子就是自然界的真正原子,总之就是事物的原素。

2、实体性。

单子尽管没有广延而绝对地单纯,却一定存在,即它是实体。

《单子论》第二条:“单纯的实体是一定存在的,因为有复合物存在;因为复合物不是别的东西,只是一个单纯物的堆积和聚集
3、独特性和质的规定性。

每一个单子都是独特的,世上没有两个相同的单子。

《单子论》第九条:“每一个单子必须与任何一个别的单子不同。

因为自然界决没有两个东西完全一样,不可能在其中找出一种内在的、基于固有本质的差别来”。

差异律: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4、自动性。

单子要活动,无需外力推动,它本身就有致动因,其内部有一种原发的行为和力量。

《单子论》第十八条:“我们可以把一切单纯实体或创造出来的单子命名为‘隐德莱西’,因为它们自身之内具有一定的完满性,有一种自足性,使它们成为它们的内在活动的源泉,也可以说,使它们成为无形的自动机。

单子与单子之间“老死不相往来”,可是彼此之间却相安无事,和谐共处。

莱布尼茨将单子比作钟表,将上帝比作钟表匠,上帝在造钟表的时候,早就预先把钟表造的精确准当,调的和谐稳定,使它们各走各的,但又彼此和谐一致。

七、康德应对休谟怀疑论的挑战。

康德说,一切可能的思维者(主要指人),主观里面都有一种先验的思维的结构。

每个人主观里都有,但它不是主观的,而是思维本身内部
固有的,任何可能的思维者都必须服从于这样一种结构。

每个人主体里面固有的这种先验的结构,好比一张认识之网,这张网上的纽结就是各种抽象的范畴,我们每个人就是用这张载满各种抽象范畴的思维之网去捕捉经验中获得的经验材料,然后把它们组织成一个知识体系。

因果性就是这张网上的一个结。

当我们人类在开展认识活动的时候,必然会带着“因果性”这样的范畴去进行。

在我们还没有开展认识活动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先天地断定:一切发生的事情都是有原因的。

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其实是:人为自然界立法。

八、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时代”观念。

他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

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

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在那个时代,古希腊、以色列、中国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

换句话说,这几个地方的人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同时也产生了宗教。

它们是对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

而超越和突破的不同类型决定了今天西方、印度、中国、伊斯兰不同的文化形态。

九、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唯心主义否认客观真理。

一般说来,主观唯心主义对客观真理的否定是直接的、露骨的,它们把真理归结为主体的意识。

例如,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各类实证主义都把真理仅仅归结为“经验”的形式,实用主义则把真理归结为“有用”的“效果” 或“作业假说”等等。

客观唯心主义对客观真理的否定一般是迂回的、隐蔽的,它并不直接把真理归结为个人或人类的意识,而归结为某种超人类、超自然的精神实体。

G.W.F.黑格尔在反对主观随意性的意义上是肯定“客观真理”的,并在这一点上作了深刻的论述,但是他把人的意识中的客观内容视为客观的“绝对精神”的自我认识,他所说的“客观真理”与唯物主义所主张的客观真理归根结柢是根本对立的。

十、柏拉图的“洞穴之喻”及其理念论的主要内容。

柏拉图利用苏格拉底和格劳孔的对话在《国家篇》第七卷阐述了这个比喻。

洞穴之喻的内容:设想在一个地穴中有一批囚徒;他们自小呆在那里,被锁链束缚,不能转头,只能看面前洞壁上的影子。

在他
们后上方有一堆火,有一条横贯洞穴的小道;沿小道筑有一堵矮墙,如同木偶戏的屏风。

人们扛着各种器具走过墙后的小道,而火光则把透出墙的器具投影到囚徒面前的洞壁上。

囚壁自然地认为影子是惟一真实的事物。

如果他们中的一个碰巧获释,转过头来看到了火光与物体,他最初会感到困惑;他的眼睛会感到痛苦;他甚至会认为影子比它们的原物更真实。

如果有人进一步拉他走出洞穴,到阳光下的世界,他会更加眩目,甚至会发火;起初他只能看事物在水中的倒影,然后才能看阳光中的事物,最后甚至能看太阳自身。

到那时他才处于真正的解放状态,会开始怜悯他的囚徒同伴、他的原来的信仰和生活。

如果他返回去拯救他的囚徒同伴,他得有一段时间去适应洞中的黑暗,并且会发现很难说服他们跟他走出洞穴。

这一比喻与太阳之喻和线段之喻相联系。

洞穴之中的世界相应于可感世界,而洞穴外面的世界则比作理智世界。

可是原文可作许多不同的解释。

柏拉图明确声称囚徒与我们相像,即是说他们代表人类的状态;而囚徒被拉出洞穴的过程则类似于通过教育而获得启蒙的过程。

我们可以把上升之途和对上面事物的观照解释成是灵魂上升到理智世界的过程。

洞穴之喻对于后来的政治和教育理论影响甚巨。

⏹太阳象征着善的理念。

⏹走出洞穴的人,喻指哲学家;囚徒喻指常人。

⏹洞穴之外的世界喻指理念的世界,或者可知世界;洞穴之
内喻指现实世界,或者可见世界。

十一、哲学家密尔说:做一个不满足的人要比做一个满足的猪好,做一个不满足的苏格拉底要比做一个满足的傻瓜好。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求知欲不断探求
十二、尼采的快乐观。

人生最有趣味、最快乐的事情,是与痛苦相抗衡。

这是尼采对快乐的定义。

人生也许总是处处充满痛苦和不幸,人生也许注定具有悲剧性。

可是,悲剧不是生命的镇静剂,相反是生命的兴奋
剂和强壮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