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婚恋交友节目的兴起及存在的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视婚恋交友节目的兴起及存在的问题
作者:王欢胡宝荣
来源:《新闻世界》2010年第12期
【摘要】本文回顾了电视婚恋交友节目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并以当下热播的《非诚勿扰》为例,分析了此类节目再次兴起的原因,以及节目火爆的背后存在的诸多问题。

最后,本文对我国婚恋交友节目未来的发展方向做了简要探讨。

【关键词】婚恋交友节目娱乐化同质化媒介责任
从2010年年初开始,以《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为代表的号称“真人秀”的新派婚恋交友节目刮起了荧屏速配之风。

随着浙江卫视《为爱向前冲》、安徽卫视《缘来是你》等节目的停播,及《非诚勿扰》等节目的整改,电视婚恋交友节目热潮开始逐渐冷了下来,这也引起了人们的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类婚恋交友节目如此沸沸扬扬?在如此“火”的背后又存在什么问题?婚恋交友节目未来会怎样?本文对此将作一探讨。

一、我国婚恋交友节目的发展历程
其实,早在1988年山西电视台便推出国内第一档电视相亲节目《电视红娘》。

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准则,给未婚男女“牵红线”也就成了其最质朴的节目宗旨,此节目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为观众所喜爱。

但由于节目运作不够成熟,两三年之后,此节目便归于平静。

1996年台湾的《非常男女》节目开播,随后这档电视相亲节目被引入内地,让内地观众真正认识到了婚恋交友节目。

1998年7月,《玫瑰之约》在湖南卫视开播,该节目首次运用娱乐化的方式,给未婚男女提供一个表现自己、寻找缘分的机会。

一时间《玫瑰之约》风靡大江南北,在荧屏上掀起了一股“玫瑰热潮”。

但因这些节目创新不够,观众视觉疲劳等原因,以2004年《玫瑰之约》的停播为标志,电视婚恋交友节目暂告荧屏。

2009年年底,山东卫视又在全国率先推出《爱情来敲门》,此后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等相继开播,形式新颖、话语机敏使荧屏速配之风再次刮起,关于相亲的话题成为人们闲暇时谈论的焦点。

二、婚恋交友节目再次兴起的原因
(一)社会层面原因
1、不断加快的生活节奏催生“单身危机”。

在现代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很多青年人把时间放在工作上,婚姻也就暂被搁在了一边。

另外,青年人结交最多
的是身边的工作伙伴,在工作圈子这个狭小的范围内,好多青年人没有合适的人选,也没有时间和机会去结交别处的异性伙伴。

这样一来,一些青年男女就成了我们所说的“剩男”“剩女”。

电视婚恋交友节目在这样快的生活节奏中兴起,使得“剩男”“剩女”们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接触到多名异性朋友并有机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因而吸引了不少受众的眼球。

2、突破传统婚恋观,更新自我认知。

在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和婚姻观中,女性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而现在的女性独立意识越来越强,她们敢于主动追求自己的另一半,也敢于在公共场合表达自己,说出自己的择偶标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许多青年男女的择偶标准越来越高,青年人对自己所持有的价值观、婚姻观正确与否并不是那么的确定,他们希望从嘉宾中找到和自己相似的观点或经历,以获得某种替代性的满足,从而巩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而遇到和自己不同的观点或看法时,通过主持人和观众的评论,也会使自己对某一问题有新的认知。

(二)节目自身原因
1、环节的紧密设置,主持人的良好掌控。

在环节设置上,一男多女或一女多男的模式本身就具备十足的娱乐性,闯关过程中各种意想不到、充满悬念的戏剧性情节是吸引观众眼球的法宝。

以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为例,24位女嘉宾通过“爱之初体验”、“爱之再判断”、“爱之终决选”三轮审核同一位男生,灭灯与否代表其对眼前男生在婚恋“面试”中的成绩,这三关是层层递进的,观众的情感也随着节目的进行而起伏。

三关过后,如果女士的灯全部灭掉,男士就得离场,如果还有女士的灯没有灭,节目就进入到了“权力逆转”的环节,男嘉宾可以选择其中两位女嘉宾和出场时选的一位心动女生进行终极选择,这样的环节设置既保证了整个栏目在一段时间中的连续性又能制造出众多悬念,吸引观众的眼球。

节目的主持人也是节目中很重要的部分,他们为节目增光添彩,又起到了一定的把关作用。

无论是《非诚勿扰》的孟非还是《我们约会吧》的何炅,都有着丰富的主持经验和很好的台风,能够非常聪明的掌控场上的局势和进程,既能调动观众情绪,又能控制节目向正常方向发展。

2、流程的巧妙安排,细节的准确把握。

这类婚恋交友节目的流程安排通常是由里到外、步步深入。

首先是让女嘉宾和观众对男嘉宾的气质和外形有个第一印象,然后是了解其基本情况,包括经历、职业、收入、爱好等,最后是更多细节性认知。

对细节的把握也是其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性因素,舞台造型、舞台灯光、嘉宾服饰、背景音乐等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

就拿《非诚勿扰》的背景音乐来说,男嘉宾出场时的《can you feel it》很有气势,能够迅速调动场上的气氛;被选女嘉宾上台的背景音乐《GEE》甜美优雅、欢快时尚;男嘉宾失败退场的背景音乐《可惜不是你》能够表现出那种牵手未成的失落和惋惜,这些不断切换的背景音乐能够非常巧妙的融入到整个氛围中。

3、节目的开放包容,热点的不断制造。

在这类电视婚恋交友节目中,以其开放性、包容性,从大量的社会热点中来捕捉当下人们最关注的问题——金钱与爱情、婚姻与家庭、富二代等等。

在这个舞台上,年轻人更是大胆的宣扬她们的价值观、婚恋观。

这些不同的价值观、婚
恋观在节目中与现实生活中的交锋、碰撞,擦出的不仅是激烈的火花更是耀眼闪烁的收视长虹。

三、婚恋交友节目存在的问题
(一)伦理道德层面的问题
1、偏离主流价值观,误导婚姻恋爱观。

随着婚恋交友节目的火爆,一些不正确的价值观和不健康的婚恋观正在充斥着社会。

某些节目中嘉宾在宣扬一种“金钱至上”的观点。

《非诚勿扰》从开播到现在雷人语不断,像“我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摸一次手20万”“我闻到了钱的气味”等等,这种“真实”的自我表达显得庸俗、媚俗。

在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这些低俗的言论在引起社会关注和热议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削弱了一些传统价值观和婚恋观的影响力。

2、损害社会公德,诱发个人欲望。

尊重人及其尊严是社会人必须具备的道德素养,在某些婚恋交友节目中嘉宾用词很不恰当,漠视参与者的尊严,缺乏交友场上最起码的礼仪和风度。

①另一方面,随着一些男女嘉宾的走红,网络上也掀起了对其人肉搜索的高潮,不仅是嘉宾被曝光,有时连他们身边的朋友、家人都被网友曝光。

另外,一些因“名人名言”而成名的嘉宾还被其他电视台、演艺机构请去做节目、签约包装。

这也引发了一些人想出名的欲望,不排除有些人想通过参加这种节目,或是通过这种方式出名。

(二)媒介的道德责任问题
媒体追求收视率没有错,但不应该忽视媒体责任和道德底线。

在这类节目中,部分男嘉宾一出场就炫富,女嘉宾也是对有钱的男士分外青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大肆蔓延。

如果媒体对这些被扭曲的婚恋观、价值观不加以正确的引导而任其发展的话,对个人、国家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是很不利的。

媒体应以社会公德为前提,从社会责任的角度出发,倡导和追求高尚的婚恋观和价值观,主导传播传统的优秀文明,提倡娱乐文化消遣的健康导向。

(三)电视节目自身的问题
1、节目内容的同质化。

目前国内流行的几档相亲节目的模式,基本来自英国相亲节目《带我走吧》(《Take Me Out》)。

这种节目内容的同质化不利于电视节目丰富性、多样性的发展,容易造成电视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同类媒体间的互补性竞争;同时同类节目过多,时间一长,观众就会对雷同的节目产生审美疲劳,对节目有一种排斥感、厌倦感,这会使得节目迅速衰老。

②清华大学教授尹鸿指出,虽然目前相亲节目还并未出现饱和的现象,但是,要想让节目长寿,同质化依然是先要解决的问题。

2、服务性淡化,娱乐性增强。

由于我国电视节目的评估体系还不是很完善,评价一个节目的成败大多是看其收视率的高低。

这使得如今的婚恋交友节目早已不是本着为大龄男女找对象的目的,在内容同质化的竞争下为了提高收视率,作“秀”成了最大卖点,《非诚勿扰》、
《我们约会吧》此类相亲类节目自开播后一直争议不断,许多参与者仿佛并不是为相亲而来,她们把此类节目当成一个舞台,尽情地“秀”、疯狂地“炫”,③节目中还刻意制造一些像金钱、房价、婚姻与家庭之类的敏感话题,刺激着观众的窥视欲,增强节目的关注度。

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认为,整个这一波相亲类节目都是娱乐化的,换句话说,大部分不是为了真的当“电视红娘”,大部分是以娱乐为导向,以假定性为前提的,所以绝大多数情况之下,观众也不会去相信这两个人今天谈好了,明天就会去结婚。

四、婚恋交友节目的未来之路
在中央级媒体对婚恋交友节目的低俗、虚假、娱乐化倾向做出严厉批评后,各大卫视相亲节目都纷纷进行自查,并自我规范。

尚在播出的三档节目,《我们约会吧》、《非诚勿扰》、《百里挑一》都表示将抵制“低俗”和“炒作之风”。

但如果电视相亲节目在策划制作和节目风格上永远跟在别人的身后,时间稍长受众便会产生审美疲劳,节目也会因收视率太差而消亡。

我们由衷地希望电视节目制作机构能充分认识到其存在的问题,并找到一条合适的路,使新一轮电视婚恋交友节目持续健康地走下去。


参考文献
①景鹏,《从江苏卫视〈非诚勿扰〉看传播伦理》[J].《传媒观察》,2010(8)
②孙鹏博,《从娱乐节目看电视节目同质化》[J].《才智》,2009(25)
③江月英、贺莉娅:《真人秀节目的“怪胎”:电视相亲类节目》[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0(4)
(作者:王欢,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胡宝荣,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