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翻译方法和答题技巧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郡多有出息。(产业有收益)
⑥固定句式——固定义 “不亦——乎”——不是吗 以此为政,不亦惑乎
④调整词序(调)
总结四: 由于古今语法的变化,有的句型表 达方式古今不同,翻译时,应按现代的语 法习惯调整。比如各种倒装句。
翻译时就要根据古今汉语语法变化的某些规律, 对原文的词序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使它们合乎 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也。《烛之武退秦师》 翻译:晋文公和秦穆公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经 对文公无礼,并且依附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国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勾践灭吴》 翻译:越王勾践退守到会稽山上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游褒禅山记》 翻译:褒禅山也叫做华山
②删除原词(删)
总结二: 文言文句中用在句首的发语词、凑 足音节的助词、倒装句标志词、句中表停 顿的词、偏义复词中起陪衬作用的词等。
它们没有实在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 但译成现代汉语时,因为没胡相当的词可以用来 表示它,所以不能硬译,应该删除不译。
偏义复词:一个复音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 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 意义。
如:便可白公姥 我有亲父兄
同义复词:指的是意思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词 连用,表示同一个意思的复合词。
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前置)
古代的人不欺骗我呀。 《石钟山记》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宾语前置)
就像把肉投给饿虎,有什么用处呢? 《信陵 君窃符救赵》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状语后置)
赵国曾经和秦国打了五次仗,败了两次,胜了 三次。《六国论》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定语后置)
响亮地发出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石 钟山记》
(贯)
文言文翻译的几种失误形式
• 1. 以今义当古义
A.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好 女。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 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应为:这个女子不漂亮,应该为他找一个 更漂亮的
B.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 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应为: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 惠的话责备单于。
• 雅 优美,生动形象,规范得体
翻译的原则
1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2一一对应,字字落实(除特殊句 式)。 3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翻译方法
①保留原词(留)
总结一: 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要 保留。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 名、人名、器物名、书名等。
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 器物名、度量衡等,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翻 译时,都可以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 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古人说:“飞鸟栖息于树林,唯恐树木 不高,所以在树木的顶端筑巢;鱼藏于水中, 唯恐水不深,所以穴居于水底洞穴中。这样 但是还是被人们捕获,都是因为贪吃食饵 的缘故。”
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书和画),家之所有, 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
当初我在年少的时候,也曾经喜好这两样东 西。家里有拥的,都担心失去,别人拥有的 (书和画),只担心他们不给我。
拜见他。子路到了那里,他却走了。
•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候(于)狱门外。 《左忠毅公逸事》
翻译:等到左公被送到东厂监狱,史可法早晚守在 监狱的大门口。
• 今以钟磬置(于)水中。《石钟山记》
翻译:现在将钟磬放置在水中
• 总结六: 文言文经常使用比喻、借代、 互文、婉曲等修辞手法,为了保证句子 流畅准确,要使用意译
C.先帝不以臣卑鄙。
2.省略成分没有译出。
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 得改变了脸色的。 应为:孙权将这封信展示给群臣下 属,没有一个不大惊失色的
3. 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
•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 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 不团结。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译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 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
4·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 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 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5.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 乐乎?”
译成: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 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廉颇蔺相如列 传》
• 翻译:(蔺相如)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 的门客
• 初,鲁肃闻刘表卒。《赤壁之传道理受业解惑也。
④换为完全不同的另一个词。 如: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
“尺寸之地
⑤同形异义词,替换成现代汉语与之相应的词语。 如:“祖父”“妻子”
⑤增补词语(补)
总结五: 文言文常常承前、蒙后省略句子成分, 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补出来
古文常常出现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数量
词等现象。为了使译文通顺畅达,语意明白,翻译 时就要把这些省略的句子成分或某些内容补充出来。 如:
• 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 行矣。《论语二章》
翻译:孔子说:“这是位隐士!”孔子让子路返回去
主谓之间的“之”,句首的“夫”,句末的“也” 判断句中的“者、也”,宾语前置的“之、是”等。
唯才是举. 何陋之有?
③替换词语(换)
总结三: 有些词语已经发展,意义已经变化, 比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翻 译时应该用今天的意义去替换。
有些词语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有些词语 古今是同一个词,但表示的意义有差别。在翻译 中遇到这些词语时,都要把它们换成现在通俗的 词语。
翻译文中的句子
翻译的要求
1、字字落实。不随意添加成分,不遗漏。 2、语句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3、译出语气。译句的语气要与原文一致。 4、合乎事理。符合上下文的意思,符合事理逻辑。
• 信 真实,准确。实词虚词做到字字落
实,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 达 通顺,流畅。合乎现代语法规范及
语言习惯,无语病。
6.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 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
•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 壮。
(1)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
(1)赏赐给他车马却推辞的人是不怕 步行的人 。(得分点 “而” “辞” 判 断句)
(顾)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 。
(顾)况,是吴地人氏,自恃有才华,很 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文(或诗人)。(得
分点 判断句 “恃”“所推可”)
(3)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3)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 亲,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4)子急去,勿留!且为楚所得。
(4) 您赶快离开,不要留下来! (否则),您将会被楚国抓住。
•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汉为人 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吴汉,字子颜,是南阳宛县人。吴汉为 人朴实、厚道,说话少有文采,到(后 来)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 和信任。(得分点 “及”,到;“得”, 获得;“见”表被动。 )
古人云:“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 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 于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 也。”
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初三 册《邹忌讽齐王纳谏》)
"谤"和"讥"连用,都是指责别人的过错或短处的意 思
同义复用删其一,如: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删两句)
•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屈原列 传》
•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 战》
• 吾又何怨乎今之人。《涉江》
⑥固定句式——固定义 “不亦——乎”——不是吗 以此为政,不亦惑乎
④调整词序(调)
总结四: 由于古今语法的变化,有的句型表 达方式古今不同,翻译时,应按现代的语 法习惯调整。比如各种倒装句。
翻译时就要根据古今汉语语法变化的某些规律, 对原文的词序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使它们合乎 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也。《烛之武退秦师》 翻译:晋文公和秦穆公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经 对文公无礼,并且依附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国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勾践灭吴》 翻译:越王勾践退守到会稽山上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游褒禅山记》 翻译:褒禅山也叫做华山
②删除原词(删)
总结二: 文言文句中用在句首的发语词、凑 足音节的助词、倒装句标志词、句中表停 顿的词、偏义复词中起陪衬作用的词等。
它们没有实在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 但译成现代汉语时,因为没胡相当的词可以用来 表示它,所以不能硬译,应该删除不译。
偏义复词:一个复音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 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 意义。
如:便可白公姥 我有亲父兄
同义复词:指的是意思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词 连用,表示同一个意思的复合词。
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前置)
古代的人不欺骗我呀。 《石钟山记》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宾语前置)
就像把肉投给饿虎,有什么用处呢? 《信陵 君窃符救赵》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状语后置)
赵国曾经和秦国打了五次仗,败了两次,胜了 三次。《六国论》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定语后置)
响亮地发出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石 钟山记》
(贯)
文言文翻译的几种失误形式
• 1. 以今义当古义
A.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好 女。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 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应为:这个女子不漂亮,应该为他找一个 更漂亮的
B.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 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应为: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 惠的话责备单于。
• 雅 优美,生动形象,规范得体
翻译的原则
1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2一一对应,字字落实(除特殊句 式)。 3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翻译方法
①保留原词(留)
总结一: 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要 保留。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 名、人名、器物名、书名等。
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 器物名、度量衡等,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翻 译时,都可以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 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古人说:“飞鸟栖息于树林,唯恐树木 不高,所以在树木的顶端筑巢;鱼藏于水中, 唯恐水不深,所以穴居于水底洞穴中。这样 但是还是被人们捕获,都是因为贪吃食饵 的缘故。”
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书和画),家之所有, 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
当初我在年少的时候,也曾经喜好这两样东 西。家里有拥的,都担心失去,别人拥有的 (书和画),只担心他们不给我。
拜见他。子路到了那里,他却走了。
•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候(于)狱门外。 《左忠毅公逸事》
翻译:等到左公被送到东厂监狱,史可法早晚守在 监狱的大门口。
• 今以钟磬置(于)水中。《石钟山记》
翻译:现在将钟磬放置在水中
• 总结六: 文言文经常使用比喻、借代、 互文、婉曲等修辞手法,为了保证句子 流畅准确,要使用意译
C.先帝不以臣卑鄙。
2.省略成分没有译出。
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 得改变了脸色的。 应为:孙权将这封信展示给群臣下 属,没有一个不大惊失色的
3. 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
•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 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 不团结。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译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 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
4·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 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 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5.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 乐乎?”
译成: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 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廉颇蔺相如列 传》
• 翻译:(蔺相如)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 的门客
• 初,鲁肃闻刘表卒。《赤壁之传道理受业解惑也。
④换为完全不同的另一个词。 如: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
“尺寸之地
⑤同形异义词,替换成现代汉语与之相应的词语。 如:“祖父”“妻子”
⑤增补词语(补)
总结五: 文言文常常承前、蒙后省略句子成分, 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补出来
古文常常出现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数量
词等现象。为了使译文通顺畅达,语意明白,翻译 时就要把这些省略的句子成分或某些内容补充出来。 如:
• 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 行矣。《论语二章》
翻译:孔子说:“这是位隐士!”孔子让子路返回去
主谓之间的“之”,句首的“夫”,句末的“也” 判断句中的“者、也”,宾语前置的“之、是”等。
唯才是举. 何陋之有?
③替换词语(换)
总结三: 有些词语已经发展,意义已经变化, 比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翻 译时应该用今天的意义去替换。
有些词语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有些词语 古今是同一个词,但表示的意义有差别。在翻译 中遇到这些词语时,都要把它们换成现在通俗的 词语。
翻译文中的句子
翻译的要求
1、字字落实。不随意添加成分,不遗漏。 2、语句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3、译出语气。译句的语气要与原文一致。 4、合乎事理。符合上下文的意思,符合事理逻辑。
• 信 真实,准确。实词虚词做到字字落
实,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 达 通顺,流畅。合乎现代语法规范及
语言习惯,无语病。
6.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 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
•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 壮。
(1)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
(1)赏赐给他车马却推辞的人是不怕 步行的人 。(得分点 “而” “辞” 判 断句)
(顾)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 。
(顾)况,是吴地人氏,自恃有才华,很 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文(或诗人)。(得
分点 判断句 “恃”“所推可”)
(3)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3)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 亲,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4)子急去,勿留!且为楚所得。
(4) 您赶快离开,不要留下来! (否则),您将会被楚国抓住。
•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汉为人 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吴汉,字子颜,是南阳宛县人。吴汉为 人朴实、厚道,说话少有文采,到(后 来)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 和信任。(得分点 “及”,到;“得”, 获得;“见”表被动。 )
古人云:“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 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 于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 也。”
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初三 册《邹忌讽齐王纳谏》)
"谤"和"讥"连用,都是指责别人的过错或短处的意 思
同义复用删其一,如: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删两句)
•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屈原列 传》
•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 战》
• 吾又何怨乎今之人。《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