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施用抗倒增产剂的效果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施用抗倒增产剂的效果分析
水稻倒伏主要发生在抽穗后灌浆期、乳熟期和蜡熟期,水稻发生倒伏不仅增加了收割成本,浪费劳力,减少产量,给广大农民造成巨大损失,还影响稻米品质,为进一步探索水稻抗倒伏药剂对稻谷产量和生产效益的影响程度试验采用大区对比的方法,研究应用抗倒增产剂的水稻在“三化”栽培模式下的生物学特性和经济性状,与其它同类型的药剂进行对照,旨在对抗倒增产剂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
经过试验得出结论,应用抗倒增产剂矮化幅度加大,降低株高主要以控制基部节间伸长为主,抗倒增产剂对水稻的穗粒结构有一定的影响,但未达显著差异,倒伏基数明显低于对照。
标签:水稻抗倒增产剂倒伏产量分析
0 引言
2009年为解决目前生产所用的生长抑制剂如多效唑、矮壮素影响水稻产量问题,对新型制剂:抗倒增产剂做了详细的试验研究,在常规施肥条件下,基部1-3节缩短3-5公分,增产水稻在2-5%,收到了防倒和增产双重效果;表明了该制剂在防止水稻倒伏方面的功能作用。
2010年,为检验该制剂在水稻应用上其矮化基部(1-3节)防稻、促进上部(4-5节)增产的稳定性和重演性,继续进行本试验。
1试验基本情况
1.1 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地设在八五九农场水稻高新科技示范园,土壤类型:草甸白浆土,质地:粘重,有机质:4.7g/kg,pH:6.0,养份含量:中等。
1.2 试验设计
本试验采用大区对比法,不设重复。
1.3 调查方法
在处理区、对照和空白中,选择有代表性的连续10穴,每穴取1株主穗,共10株,调查株高和节间高度。
1.4 实脱测产
在330平方米小区中,取有代表性10平方米,实脱测产。
1.5 技术措施
试验按照水稻旱育稀植“三化一管”栽培技术进行栽培管理。
播种量每盘播芽种137.5g,插秧规格30cm×10cm,施肥用量:尿素10公斤,磷酸二铵6公斤,硫酸钾(33%K2SO4)12公斤,基肥:蘖肥:调节肥:穗肥=3:3:1:3,除草:12%农思它230ml/亩封闭灭草,速克毙防虫,叶面肥3遍。
第一次防病多菌灵80g/亩+甲基托布津100g/亩;第二次防病氯溴异氰尿酸50ml/亩+农用链霉素40g/亩;第三次防病稻艳110ml/亩+加收米90ml/亩+使百克100ml/亩。
播种、插秧均在一天内完成。
整个生育期不施任何防病药剂和叶面肥。
2 气候条件
2010年无霜期为140天,活动积温2695.8℃,今年的气候因素见表2,3-4月份的气温较低,5月份下旬气候为14.1℃,适合机械播种,但是5月份降雨较大,利于水稻插秧,6-7月份的温度迅速回升,7月份的降雨量較大,水稻正处于抽穗期,8月份温度也处于20℃以上,降雨量达到全年中最大量,达到159mm,9月份温度逐渐下降,降雨量也急速降低,利于水稻的后期成熟。
3 调查与分析
水稻抗倒伏能力与基部第1、2伸长节间长度呈显著负相关,基部伸长易发生倒伏,而穗颈节间长度对抗倒伏能力影响不大,抗倒增产剂控制水稻植株基部节间过度生长,从而减少水稻倒伏现象发生。
从表3分析得出应用抗倒增产剂的水稻株高减少0.6cm,其中基部1—3节总长度明显低于空白处理,并低于对照0.8cm,作用效果显著,从产量方面上分析处理的实际亩产比对照高24.7kg,较空白高出29.5kg,由于空育131的抗倒能力较强,建议明年选择抗倒伏能力弱的品种继续试验,从而得出更科学的依据。
4 结论
倒伏是水稻生产中的一大难题,更是水稻高产优质的制约因子,目前生产所用控制倒伏的生长抑制剂施药后主要抑制上部节间伸长,虽对控制作物株高有作用,但这类延缓剂也存在影响穗粒数、延长生育期等问题,通过对抗倒增产剂连续两年的作用效果研究,产量比对照高出3.4个百分点,可在大田生产上进行示范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