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河南中考历史试卷-教师用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历史试卷
2018河南
2018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分)
1.下列三幅图片可以探究的共同主题是()
A. 书写载体的演变
B. 统一王朝的建立
C. 中国汉字的发展
D. 早期文明的曙光
【答案】A
【解析】甲骨卜辞是指中国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居延汉简是东汉时期重要的书写载体;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三幅图片可以探究的共同主题是书写载体的演变。
故选:A。
该题考查文字的演变;文字是文明发展的载体,记录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
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字消亡了,其文明发展的根基也就动摇了。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将汉字教育作为凝神聚力、铸魂固本的战略工程。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早期文字的演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难度较小。
2.当某条约若干条款传出后,在京的台湾籍官员纷纷声言:“与其生为降俘,不如死
为义民!”材料中的“条约若干条款”包括()
A. 开放南京为通商口岸
B.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
C. 赔款白银4.5亿两
D. 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台湾籍官员”“与其生为降俘,不如死为义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描述了《马关条约》签订后的状况;《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增辟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
故选:B。
本题以当某条约若干条款传出后,在京的台湾籍官员纷纷声言:“与其生为降俘,不如死为义民!”为切入点,考查《马关条约》的相关知识。
注意识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3.近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 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共诞生
D. 太平军--义和团--同盟会
【答案】B
【解析】近代化探索活动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故最能体现近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的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故选:B。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4.“20世纪初,当欧洲正笼罩在世界大战的阴云之下时,现代中国的政治生活沸腾
起来了”。
当时的中国“沸腾起来”的原因是()
A. 义和团运动爆发
B. 辛亥革命的推动
C.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D. 抗日战争的持续
【答案】B
【解析】由“20世纪初,当欧洲正笼罩在世界大战的阴云之下时”说明事件发生在1914年前,排除CD.义和团运动爆发发生在19世纪末,与题干时间也不符。
排除A.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以“20世纪初,当欧洲正笼罩在世界大战的阴云之下时,现代中国的政治生活沸腾起来了”为切入点,考查辛亥革命。
本题以辛亥革命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5.“1937年8月,毛泽东强调要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钳制与消灭敌人。
”下列
对这段材料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A. 当时仍处于局部抗战时期
B. “根据地”指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 台儿庄战役是“游击战”的典范
D. “敌人”主要指日本侵略者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给出的“1937年8月”可知当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1931年至1945年),“1937年8月,毛泽东强调要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钳制与消灭敌人。
”这里的“敌人”主要指日本侵略者。
故选:D。
本题考查了敌后抗日根据地,注意题目强调的时间。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抗日战争的时期。
6.国民党军队“所处的位置与日本侵华战争期间的遭遇毫无二致”,而人民军队“成
功地运用了保存自己实力的运动战,为最后的战略作准备,这个时机由他们自己选择”。
材料所描述的战略形势是在()
A. 重庆谈判之前
B. 转战陕北之前
C. 三大战役之前
D. 渡江战役之后【答案】C
【解析】据“国民党军队‘所处的位置与日本侵华战争期间的遭遇毫无二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描述的战略形势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处于防御阶段,据“人民军队‘成功地运用了保存自己实力的运动战,为最后的战略作准备,这个时机由他们自己选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描述的战略形势是解放军防御阶段已经结束,随时可以给国民党军队痛击,进行大反攻;因而材料所描述的战略形势是在三大
中考历史试卷
战役之前。
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进行了与国民党军队主力决战的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故选:C。
本题以题干材料信息为依托,考查解放战争的知识点。
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解放战争的重大事件以及意义。
7.关于下列两位历史人物共同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都是著名的爱国思想家
B. 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C. 都有影响深远的书籍传世
D. 都直接参与了近代化运动
【答案】D
【解析】魏源批判闭关锁国政策,反对保守愚昧,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编成《海国图志》,系统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
严复主张向西方学习,推行维新改革;译著《天演论》,书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进步观点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在书的按语里激励人们“自强保种”、救亡图存。
所以ABC
是魏源和严复共同点的正确叙述;D选项不是魏源和严复的共同点。
故选:D。
本题以魏源和严复的图象为切入点,考查的是魏源和严复的思想主张。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
注意掌握魏源和严复的相关知识点。
8.作为现代化的国家,立国就应确立国家的根本大法,但新中国成立之初,尚不具备
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因此不得不采取一种变通方法。
这段话中的“变通方法”是指()
A. 颁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 制定1954年宪法
C. 实行改革开放
D. 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答案】A
【解析】据所学知,国家的“根本大法”指的是宪法,新中国成立后在1954年宪法颁
布之前,《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所以材料中所说的“变通方法”就是颁布《共同纲领》。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共同纲领》的相关知识。
《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注意识记《共同纲领》的内容及其地位。
9.随着“一五”计划完成,我国新建了飞机制造、汽车制造及重型机械等工业部门,
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783.9亿元,比1952年增长128.5%.这段话表明我国()
A. 初步形成合理工业布局
B. 初步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C. 初步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D. 初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答案】C
【解析】1953年-1957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1956年底,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中国试飞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在华北、西北建立了一批新工业基地。
到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时,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故C项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的成就。
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一五计划的成就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材料分析和理解的能力,基础题,难度不大。
10.
经济体制改革效果明显城乡物资交流日益频繁
C. 国企改革促进农业发展
D. 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答案】A
【解析】题干给出的我国某时期农业产量统计表中数据涉及的时间范围是1978年至1984年,这期间我国粮食产量和油料产量大幅提高主要反映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效果明显,注意题目给出的表述涉及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两个领域。
故选:A。
本题考查了经济体制改革。
从1985年起,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1.香港回归后,人们依然会在固定的时间涌入赛马场,但是一些关注政治的市民有了
被选为立法议员的可能,而后者在港英时期根本无从发生。
这段话说明了香港回归后()
A. “一国两制”得到很好执行
B. 市民的政治生活没有任何变化
C. 居民的娱乐活动更加多元
D. 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香港人民的生活习惯没有变,但是在公民参与政治方面有所突破,结合所学可知,香港的变与不变反映了“一国两制”在香港得到很好的实施,故A项正确。
故选:A。
本题考查一国两制构想。
考查“一国两制”在香港得到很好的实施的表现。
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理解,抓住关键信息,结合所学运用排除法解答即可。
需要掌握“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对香港的影响等知识。
中考历史试卷
12.中国打破封锁的努力终于迎来了决定性转折,在国际大家庭的外交开始走向正常化。
这段话反映的是我国()
A. 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
B. 参加万隆会议
C.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重返联合国
【答案】D
【解析】据题干“中国打破封锁的努力终于迎来了决定性转折,在国际大家庭的外交开始走向正常化。
”结合所学可知,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
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重返联合国。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
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本题考查中国重返联合国。
重点识记重返联合国的内容与影响。
13.新航路开辟以后,英国凭借地处大西洋的海上优势,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
由此
可见新航路的开辟为英国首先带来了()
A. 大量的资本
B. 充足的劳动力
C. 优越的地理位置
D. 先进的生产技术
【答案】C
【解析】据“新航路开辟以后,英国凭借地处大西洋的海上优势,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结合所学知识,可是,新航路开辟以后,英国处于大西洋航运的中心的优越的地理位置地位得以体现。
这为英国近代进行殖民扩张提供了有利条件。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航路的开辟影响的理解。
理解新航路的开辟对英国的影响。
注意新航路的开辟影响的识记。
14.在英国,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村,把沿途被装进火车里的英国人民,
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
这段话反映了工业革命()
A. 缩小了城乡差距
B. 密切了城乡联系
C. 改变了生产方式
D. 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答案】D
【解析】材料中“被装进火车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是指大量民众被火车带进城市,这将极大地推进英国的城市化进程,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以在英国,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村,把沿途被装进火车里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为切入点,考查的是英国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点。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
注意掌握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15.从资本主义发展的角度来看,下列历史人物的作用与其他三位明显不同的是()
A. 瓦特
B. 克莱武
C. 章西女王
D. 玻利瓦尔
【答案】C
【解析】从资本主义发展的角度来看,章西女王的作用与其他三位明显不同。
1857年
-1859年印度爆发了一场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民族大起义,起义的领导者是印度封建王公。
章西女王是起义队伍中的女英雄,她在1858年3月率领起义军与英军作战,最后
壮烈牺牲。
瓦特、克莱武和玻利瓦尔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故选:C。
本题考查了章西女王,注意识记人物事迹。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相关人物的事迹。
16.下列图片反映了当时的日本()
A. 强化思想控制
B. 提倡文明开化
C. 引进西方技术
D. 兴办近代工业【答案】B
【解析】题干给出的两幅图片反映了日本明治维新初期的小学课堂和举办西洋音乐会的东京大学生,它们反映了当时的日本提倡文明开化。
1868年明治政府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主要内容有: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故选:B。
本题考查了日本明治维新。
日本强大起来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
17.“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
办法、方案、方法、制度。
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
”与列宁的这段论述直接相关的是()
A. 十月革命
B. 苏联成立
C. 新经济政策
D. 斯大林模式【答案】C
【解析】由材料“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
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
”可知,与列宁的这段论述直接相关的是新经济政策,1921年列宁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故选:C。
本题以“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
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
”为切入点,考查新经济政策的相关知识。
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及作用。
18.“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刚刚散尽,一场新的没有硝烟的战争紧接着又拉开了序
幕。
”材料中这场“战争”开始的标志是()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马歇尔计划的提出
C. 北约组织的建立
D. 华约组织的形成
【答案】A
中考历史试卷
【解析】由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刚刚散尽,一场新的没有硝烟的战争紧接着又拉开了序幕。
”材料中这场“战争”指的是冷战,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冷战的相关知识,掌握冷战开始的标志。
识记冷战开始的标志及具体表现。
19.根据图中内容,可以拟定的最恰当的标题是()
A. 急剧动荡的现代世界
B. 西方世界秩序的调整
C. 多元发展的当代世界
D. 全球化与多极化趋势
【答案】C
【解析】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内容可以拟定的最恰当的标题是多元发展的当代世界。
第一课描述当代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二课描述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状况,第三课描述当代世界亚非拉国家的状况。
只有C多元发展的当代世界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以图中内容为依托,考查政治格局多极化的知识点。
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识记与灵活掌握世界格局多极化的相关知识。
20.某著作描述了一个普通的美国青年为追求财富最终堕落为杀人犯的故事,对“美国
生活方式”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该著作的作者是()
A. 德莱塞
B. 海明威
C. 达利
D. 卓别林
【答案】A
【解析】美国作家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通过主人公克莱德的蜕变堕落过程揭露和批判了的美国生活方式,被誉为“美国最伟大的小说”。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德莱塞。
注意题目强调的国家和人物事迹。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的内容。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5.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两位历史人物的执政理念有何不同。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同的执政理念对当时两国分别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3)两位历史人物能够至今为人所铭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答案】(1)据材料一可知,秦始皇实行专制统治,大权独揽;据材料二可知,伯里克利提倡民主政治。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的措施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伯里克利的措施推动了雅典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
(3)两位历史人物能够至今为人所铭记的共同原因是都是有作为的统治者。
故答案为:
(1)秦始皇实行专制统治;伯里克利提倡民主政治。
(2)秦始皇的措施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伯里克利的措施推动了雅典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
(3)都是有作为的统治者。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伯利克里改革,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伯利克里改革,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末,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的中国,面临着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早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出现的改变现状、寻求民族出路的资产阶级改良思想,此时迅速发展为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材料二: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实行变法,此后几乎每天都有政令发布,至9月21日,共发布了100多项改革诏令,最多的一天颁发了11项诏令。
……变法的第四天,慈禧太后便给了维新派一个下马威。
材料三:通过维新派的宣传,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科学文化得以广泛传播,学习西学成为一种社会时尚。
维新派揭露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努力追求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迅速到来。
中考历史试卷
(1)依据材料一,指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兴起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变法政令频出体现了光绪皇帝的什么心情?变法开始便遭遇强大阻力的原因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指出维新派活动的历史价值。
【答案】(1)由材料一“19世纪末,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的中国,面临着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早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出现的改变现状、寻求民族出路的资产阶级改良思想,此时迅速发展为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可知,“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兴起的原因是民族危机加剧;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的传播。
(2)由材料二“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实行变法,此后几乎每天都有政令发布,至9月21日,共发布了100多项改革诏令,最多的一天颁发了11项诏令。
……变法的第四天,慈禧太后便给了维新派一个下马威”可知,变法政令频出体现了光绪皇帝变法的迫切决心,变法开始便遭遇强大阻力的原因是急于求成,树敌过多。
(3)由材料三“通过维新派的宣传,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科学文化得以广泛传播,
学习西学成为一种社会时尚。
维新派揭露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努力追求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迅速到来”可知,戊戌变法推动了西学的传播;有利于挽救民族危亡;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
(1)民族危机加剧;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的传播。
(2)变法的迫切决心。
(符合题意即可);急于求成,树敌过多。
(符合题意即可)(3)推动了西学的传播;有利于挽救民族危亡;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资产阶级
革命奠定了基础。
(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以三段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
注意对材料信息的提取,识记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统计,从1941年5月开始,抗日战争期间,美国对华援助总计8.46亿美元。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打着联合国旗帜武装干涉朝鲜,并公然入侵台湾海峡,把战火烧到中国的东北边境。
材料二: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应邀来华访问,中美双方在上海发布联合公报,由此中美两国开始步入关系正常化的轨道。
材料三:1972年-1980年中美贸易简表
(1)依据材料,指出从1941年到1950年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依据材料一、二,指出中美关系“开始步入关系正常化的轨道”的含义。
(3)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贸易额不断提升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1)根据材料一“从1941年5月开始,抗日战争期间,美国对华援助总计8.46亿美元。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并公然入侵台湾海峡,把战火烧到中国的东北边境。
”可知美国对华政策从1941年的援助中国到1950年的遏制中国。
(2)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由此
可知中美关系“开始步入关系正常化的轨道”的含义是结束敌对,开始交往。
(3)依据材料二和所学可知中美贸易额不断提升的原因有1972年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美贸易额开始攀升;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中国实施改革开放,中美贸易额激增。
故答案为:
(1)从援助中国到遏制中国。
(2)结束敌对,开始交往。
(3)1972年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美贸易额开始攀升;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中国实施改革开放,中美贸易额激增。
【解析】本题考查中美关系。
二战期间中美是盟友关系,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1972年尼克松访问中国后两国开始走上正常化。
掌握中美关系发展变化及影响。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市场需求的扩大,使手工业生产越来越无法满足社会需要。
18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随着珍妮机的发明,在英国的棉纺织行业中,纺纱和织布两种关联技术相互促动,最终完成了工作机的系列革新。
材料二:在机器设备越来越多地用于生产时,原有水动力的不足限制了机器的广泛使用,迫切需要解决动力问题。
1782年,瓦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改良了蒸汽机。
蒸汽机作为动力机械广泛运用到工业各部门及运输业中,为工业革命注入强大活力。
材料三: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成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
1825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旅行者”号火车奔腾向前,开创了人类陆地交通新纪元。
交通业的发展,把商品运到了更加遥远的地方,进一步扩大了商品的市场。
(1)结合上述三段材料,用图示法揭示三项重要发明之间的关系,并用文字介绍。
(2)综上所述,你认为促使人类不断进步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1)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由此引发了棉纺织生产领域的一系列发明,第一次工业革命由此开始。
1785年以后,瓦特改进的蒸汽机首先在纺织部门投入使用,受到广泛欢迎,它以蒸汽机为动力。
瓦特改进的蒸汽机,极大地推动了大工厂生产的发展,把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因而新型蒸汽机的发明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最重要的发明,为了使生产的商品销售到更远的地方,推动了陆上交通工具的革新,即蒸汽机车的出现。
交通工具的发明进一步扩大了市场,据此解答即可。
(2)总结性问题,符合题意即可。
如市场需求的扩大;人类的创新精神;科技的进步。
故答案为:
(1)
文字介绍:珍妮机的发明掀起了发明机器的热潮,大量机器的使用,对动力的需求促使改良蒸汽机的出现;蒸汽机应用于机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为了使生产的商品销售到更远的地方,推动了陆上交通工具的革新,即蒸汽机车的出现。
交通工具的发明进一步扩大了市场。
(2)市场需求的扩大;人类的创新精神;科技的进步。
【解析】本题以18世纪60年代到1825年的三则材料为切入点,考查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相关知识点。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
注意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