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五、八、十 章课后题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九大特征
党的十五大从九个方面全面地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作出新的概括:(1)现代化发展的水平上: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2)产业结构状况上: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3)经济运行方式上: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4)文化教育发展水平上: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5)人民富裕程度上: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6)地区发展状况上: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7)体制改革上: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8)精神文明建设上: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9)国际比较上: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第一条和第九条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的总概括,其他七条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
展开。
这九条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发展的过程性特征。
2.如何认识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首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
其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最后,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3.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如何实现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
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改革开放结合起来,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
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统一,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辩证统一?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如何理解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
第一,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同时在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发展阶段,党也制定了最低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就是党在现阶段的最低纲领。
第二,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
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
第三,科学阐明和正确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政治上清醒和成熟的重要标志。
第八章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形成有何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
其理论意义在于:我们党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从最初的“两手抓”到“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不断丰富、日趋完善的生动历程,标志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其现实意义在于切实推动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和谐、健康发展,推动我们综合实力的提升。
其现实意义在于:首先,五大建设要协调推进,统筹兼顾,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单兵突进。
胡锦涛同志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高耗能、高污染、高成本已经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必须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双重角度来看待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成本问题,通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从而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奠定基础。
其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是一种辩证的思想,它告诉我们五大建设之间是有普遍联系的,不能孤立地就经济建设谈经济建设、就政治建设谈政治建
设、就文化建设谈文化建设、就社会建设谈社会建设、就生态文明建设谈生态文明建设。
解决政治建设方面的问题,需要与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一些优秀的文化传统也有利于政治建设的开展;解决政治建设方面的问题,还需要与社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生活的管理实际上就是在为政治建设打基础。
解决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运用经济建设的方法,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想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应有作用,就应当创建生产和再生产机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生产方式当中,贯穿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的各个方面。
再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意义重大。
我们也可以认为,“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形成在未来5年为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提供切实保障,也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表现在:提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发展也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离开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就离开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提出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并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这标志着我们对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
我国还明确了巩固发展公有制经济,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所有制的实现新式不具有“公”与“私”,“社”与“资”的区分。
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三、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我们党领导人民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就是要组织和支持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而人民利益的广泛性和实现人民利益的复杂性、艰巨性。
必然要求有一个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坚强的政治核心。
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离开了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把全国人民的力量和意志凝聚起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也就无从谈起。
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
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依法治国不仅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而且也从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
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
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必须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绝不能把他们分割开来或者对立起来。
四、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和相互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时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这一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的复兴。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五、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
(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事关文化改革发展全局的根本问题。
必须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坚持自己的民族特色,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必须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抵制西方腐朽文化的影响。
必须坚持一手抓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社会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一)理论意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二)现实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保证实现全面建设小
促进社会和谐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七、如何正确理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现了和谐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循环发展的思想。
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立足于当前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现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建设状况、社会政治条件以及人口素质等,走符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第十章
一、如何理解和平和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所谓时代主题,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反映世界基本特征并对世界形势的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和战略意义的问题,就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对时代主题的判断,其基本点是:第一。
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的集中体现;第三,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第四,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要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一个都没有得到解决,还需要各国人民长期不懈地共同努力。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
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
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
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
二、如何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一)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世界多极化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突出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作用而趋于形成多极化格局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
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
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经历了从两大阵营对立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全球,再到两极格局终结、走向多极化的曲折发展过程。
当今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各地区逐渐形成,但各种力量的对比并不平衡,一个超级大国和多种力量并存,是多极化格局最终形成前的较长过渡时期内世界力量对比的基本态势。
多极化格局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
但是也要看到,世界多极化进程必然是长期的、复杂的,单极秩序观和多极秩序观的较量有时甚至是非常激烈的。
(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
世界格局演变的一个重要背景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的结束,世贸组织的建立,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世界经济生活区日益国际化,各国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依存日益加深。
经济全球化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
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也同时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对于发展中国家既要抓住机遇,也要应对挑战。
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发展中国家在扩大开放时应根据本国的具体条件,循序渐进,注意提高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各国经济的互相依存、相互影
响日益加深。
一旦某些国家和地区发生发生经济危机,不仅发展中国家会受害,发达国家也难以置身事外。
三、中国为什么要坚实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一)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的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
消除战争,实现和平,是近代以后中国人民最迫切、最深厚的愿望。
(二)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和平发展道路来之不易,是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经过艰辛探索和不断实践逐步形成的。
长期实践中,我们提出并坚持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确立和奉行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党的十八大后,党又在“两个一百年”目标上,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目标。
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必须由和平国际环境。
(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纵观世界历史,依靠武力对外侵略最终都要失败的。
这就是历史规律世界繁荣稳定是中国的机遇,中国发展也是世界的机遇。
和平发展道路能不能走得通,很大程度上要看我们能不能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在中国和世界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开拓前进。
(四)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绝不能放弃我国的正当权益,绝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
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
中国发展绝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我们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将坚定不移做和平发展的实践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者、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