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鉴赏古诗词的困惑与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生鉴赏古诗词的困惑与对策
《语文课程标准》在初中阶段的“课程目标”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学生们的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他们的良好文化素养。

近年来中考古诗词鉴赏题,以主观表达的方式来考察学生的鉴赏能力。

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感古诗词教学还存在不如人意的问题:如以讲代读,忽视诵读教学;思维狭窄,不注重理解;教法单调,学生兴趣缺乏等等。

针对这些困惑,作为从事初中语文教学的教师,就要极力找出对策,来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结合平时的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点着手:
一、古诗词诵读,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学习,首先要从诵读入手。

由于学生学法单调,没有领会到赏析古诗词的美感,加上学生意识不到诵读古诗词的重要性,诵读古诗词处于半自觉状态,老师认为教的内容是重要的,学生未必都需要,就算是需要的,无非也是功利性地应付考试。

要改变这种现象,加强古诗词的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在教學中注重调动学生诵读古诗词的积极性,采取范读、齐读、分组读、个别读、交叉读、分角色朗读等方法,尽量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常常借助课堂与课外的诵读,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在课堂上通过诵读培养学生鉴赏的能力,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练一练;在课外,常常进行朗读、默写、赏析比赛。

比赛可以班级、年段、学校,甚至县级、市级各种级别的比赛。

得奖的学生除了获取奖品,还将在期末总成绩栏处加分。

这样,学生通过诵读,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高了,同时古诗词鉴赏能力也得到提升。

二、古诗词改写,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是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

”在古诗词阅读鉴赏中,学生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把握不了诗歌的感情,不能准确地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初中生阅历较浅,古诗词所体现的时代与现代相去甚远,他们不太了解当时的时代特征,所以不能理解,更不能把握作者的情感。

再加上文学素养不高,不能分析诗歌的意境也就在所难免了。

我在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为主。

在教授学生鉴赏古诗词时,引导学生在欣赏原诗词作品的基础上,利用诗人提供的意象、创设的情境把古诗词改写或续写成现代文,并且适当地应用表现手法、要有艺术形象,这样就可以实现历史感与时代感巧妙地融合。

使学生在创作中朝思维多元化、阅读感受多元化方向进行大胆尝试。

例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通过改写,一位充满少年狂气,但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建功立业的机会,具有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志士的形象跃然纸上。

通过多
次训练,学生就能从各个角度赏析古诗词——不仅理解文句的大意,展现的画面,表现的手法;还领悟到诗词的意境,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作者的感情。

使学生真正提升了审美品位。

三、古诗词延伸,拓展学生阅读视野
由于学生阅读古诗词的范围较窄,只以读教科书上的古诗词为主;有些教师也仅仅限于完成当前教材中的有限篇目,而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积累不同作家相同题材和同一作家不同题材的古诗词;再加上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许多学生家长本身文化层次不高,不知道古诗词鉴赏为何物,就无法提醒、监督孩子。

这几方面的原因,促使学生不能也没有积累,鉴赏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有相当多的学生连课标规定的诗词积累都达不到,情况实在令人担忧。

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我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了引导学生利用诗词中的意象领会作品大意的做法,然后进行拓展延伸,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例如,“意象”是组成中国古典诗词内容的基本元素,如诗词中常出现的梅花、兰花、荷花、菊花、翠竹、茗茶、醇酒、明月等,这些意象符号具有特定的内涵,是我们与诗人词人对话的中介,也是我们解读一首诗词的关键点。

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里的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等名词意象的堆叠,组成了一副苍凉的深秋晚景图,蕴含了词人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

再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的水面、云脚、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浅草、马蹄、绿杨、白沙堤,这些意象,突出了初春乍暖还寒又生机勃勃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初春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上古诗词鉴赏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本中的意象领会诗歌的大意,作者的情感。

还可以进行同类拓展,也就是利用不同作者的相同题材、相同写作手法进行拓展;也可以利用同一个作者其它相关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

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所学诗词内涵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四、古诗词多样化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蕴含的感情、营造的意境。

事实上,能体会古诗词的思想感情才能真正读懂古诗词。

古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离不开当时当地的情况。

由于时代的变迁,体会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就有困难。

为此也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解决这个问题:1.背景切入法。

介绍作者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当地的情况。

比如学习唐朝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如果不了解诗人当时被排挤出朝廷的经历,就不能理解他“单车欲问边”的孤寂之情,也不能领会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寥廓悲壮的图景。

再如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如果不了解他与弟弟已经六年没有相见,又怎能理解作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以及“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豁达胸襟?只有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

2.反复诵读法。

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品味。

教学生一边诵读一边思考诗歌中的内容,在头脑中勾勒一幅幅图画,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反复吟味,增强语感,体会思想感情。

3.情感迁移法,让学生和诗人情感产生共鸣。

如教杜甫的《望岳》时,可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登高望远或者克服重重困难终于达到目的
的实际,领会作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不怕困难,勇攀人生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4.情感、哲理探究法。

从诗词的内容探求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歌蕴含的哲理。

如唐朝诗人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既抒发诗人愤懑、惆怅的心情,体现他豁达胸襟;又蕴含着这样的人生哲理: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领会诗词的意境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欣赏文学作品是十分讲究意境的,尤其赏析古诗词。

但学生往往无法理解和想象作者所处的生活环境、社会背景,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就如隔靴抓痒。

因此,要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形成意象就要采用一些方法,例如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提供直观的材料,鼓励学生勇于实践。

如教“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这样的诗句,可以出示古代官员打猎时装扮的图片。

又如教“潇潇暮雨子规啼”的诗句要叫学生到野外去观察,去体验春天独特的风景。

2.通过视频、音频播放,引起想象。

视频、音频直观可感,通过播放,使学生在头脑中呈现出相应的图画。

如赏析《与朱元思书》时,一段关于富春江的视频,似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挂在人们眼前,展示了祖国河山奇丽、壮观的景象。

3.用绘画法体现诗歌的意境。

如在讲授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的意境时,让学生根据文中的描述描绘出一幅幅图画,展示陶渊明所在时代的生活环境。

学生描绘的画面详尽美观,富于生活情趣,超出老师的想象。

画面中有连绵不断的高山,山脚下有几块农田,农田里长着豆苗,豆苗里杂草丛生,一位身穿长衫的男子在烈日下挥着锄头,弯月下这位男子何着锄头走在长满杂草的小路上。

从学生的画中,可以读出田园生活的宁静、安谧、淳朴和自然,还可以读出一种美、一种高贵、一种操守。

通过绘画,学生已不由自主地身临作者的生活环境。

从平淡的田园生活中所领悟出的愉快心情和乡居的乐趣。

这不是作品所要描绘的生活画面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相吻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吗?这就是意境。

总之,教师通过古诗词诵读、改写和延伸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学生准确领会古诗词意境与体会作者情感等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这些是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教师与学生的做法,也仅仅是一种尝试。

要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还需要学校、家长、学生共同努力,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