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一中校史——改造发展阶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改造发展阶段(1949——1966)
第四章曲折前进(文革时期1966——1976)
第一节文革的前奏
第二节红卫兵大串联活动
第三节“斗、批、改”运动
第三章改造发展阶段
(1949——1966)
第一节接受整顿
1949年7月31日,清水解放。

解放后,清水县人民政府接管了清水县中。

8月,中共清水县委第一任书记沈遐熙接见了张作模校长,表彰了张作模办校护校有功,并宣布张作模暂时代管学校工作。

县城一解放,倪文楼、孙志远动员县中学生去新疆上卫校,有20多人随倪、孙二人进疆支援边疆建设。

8月下旬,县人民政府要求学校立即开学,尽快复课,“先恢复和维持现状,再逐步改造,稳步前进”。

8月26日,学校正式开学。

这时,全校有8个教学班,初中5个班(初一、初二各两班,初三一个班),高中3个班(各年级各一班),共有学生263名。

随着人民政权的建立,好多学生纷纷参加了革命工作。

学校对旧有的教育制度进行了改造,清除了学校的国民党、三青团组织,取消军训制度,对师生进行革命常识和革命人生观教育。

一开学,根据陕甘宁边区教育厅通知,没有订购到新教材前,对旧教材做了技术性的处理。

高中课程开设:政治、国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音乐、美术、体育、英文。

初中课程开设:政治、国文、数学、历史、地理、动植物、化学、物理、美术、音乐、生理卫生、体育。

学制仍为三、三制。

9月8日,清水县人民政府指示:“我县自解放以来,未清除敌伪统治时期反动的欺骗人民的标语,为根本洗刷这些余毒,进而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要进行广泛的宣传。

由各校组织宣传队,书写新标语口号,在城镇乡村广泛缮写(字体要大,更要美观清楚)。


学校响应政府号召,火速行动,组织师生刷洗街道墙壁,书写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新标语,使广大群众对共产党有了初步认识。

由于学校行动快,书写面大,受到县政府嘉奖。

1949年秋季开学,随着倪文楼、孙志远、汪济康等的离校,高中班无法开课。

张作模仍然多方奔走,四处呼吁。

使清水中学又一次人才云集。

高中国文教师杜懋德,理化教师郭耀宗,数学教师成尚志、英文教师张作椝以及邵述庭、邵荣庭、刘汝绥、刘汝纲、王明轩、王汝明、刘云青、安树礼、赵经农、邢嘉录等。

前任校长王凤翼,前任教导主任张作校,都纷纷来校任教。

音乐教师方婉瑜,是解放后县中任教的第一位共产党员。

老教工王尔如,也来校管理图书仪器。

王际美(出纳)、宋时春(教育干事)此后一直在学校搞总务。

9月15日,省教育厅任命胡志坚为代理校长,张作模办了移交手续。

10月31日,胡志坚聘请邵述庭为教导主任,纪增奉为事务主任。

根据陕甘宁边区教育厅通知,中学一律取消收学费,对贫寒学生实行人民助学金。

当时头等助学金拿十万(旧币)左右人民币,基本上能够解决困难学生
的吃饭及购买学习用品问题。

1950年以后的招生中,广大贫下中农子弟也能纷纷入学。

第二节恢复改造
1950年春节后,中学教师在天水专区召开了教师学习会。

会毕,宣布冉继雍、胡志坚、汪都为清水中学校务委员。

4月4日,学校开学。

开学后,各班学生人数经过调整,高、初中各年级均为1班。

当时的高中人数:高一,15人;高二,12人;高三,8人,全校高中生共有35人。

为克服新解放区经济困难局面,省委决定对教育结构进行调整。

根据省文教厅“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文教方针,清水县高中停止招生,将高一合并于天水中学。

这时,学校又改名为“清水县立初级中学”。

开学后,由冉继雍、汪都、胡志坚3人组成的校务委员会,冉为总负责,汪管教学,胡管总务,实行民主管理,团结广大教职员工建设新学校。

随即,下发文件,任命冉继雍为代校长,汪都为代教导主任。

学校开办学生灶,减轻学生做饭负担。

乡下学生全部上灶。

教师学生全部住校。

教师集体学习、备课。

学生一律上晚自习(过去女生不上晚自习)。

晚自习后,师生集会,学习新政策,学唱革命歌曲。

课余饭后,校园里,书声琅琅,弦歌阵阵,学校里出现了良好的学习风气。

为配合减租反霸、土地改革运动,由音乐教师冈英民导演排练的大型歌剧《白毛女》,受到了社会上的赞扬和好评。

接着,又排练演出《穷人恨》、《赤叶荷》、《血泪仇》等革命文艺节目,上街宣传,下乡演出。

1951年春,抗美援朝运动,如火如荼,师生积极踊跃参加捐献,数字名列各校榜首。

刘国元、张治基、胡维府、成耀庭、刘俊清、曹会山6人争先参加
军干学校,准备赴朝作战。

师生给志愿军写慰问信,蔚为壮观。

1951年春,冈英民任教导主任。

1954年4月,由窦国瑚接替教导主任。

冉继雍调陇西师范,由冈英民任代校长。

1950年以后,学校在“逐步改造、稳步提高”的精神指导下,突出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贯彻西北局教育厅提出的“肃清封建的、买办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其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新道德”精神。

在政治课上,对学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知识和无产阶级道德品质教育。

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学习是为当前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学校结合当时的实际(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和学生的具体思想状况,以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为重点,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

譬如1950年冬季投入土地改革大潮,1951年抗美援朝的参军、捐献,1952年宣传“斯得哥尔摩”和平宜言签名活动,1953年爱国卫生运动(消灭“四害”),1954年冬季的宣传农业合作化运动。

全校学生,争先恐后。

1953年开始,校内推广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在教学工作中出现了大的变化,学校组织教师制定了全学期的教学进度计划,改变了以前无中心、无层次、无秩序的教学,克服了以往拉课、拖堂和先紧后松的现象,绝大多数教师写了课时计划或教学笔记,以往课堂上的生拉硬扯、不着边际,夸耀博学的现象,都在改变。

教学的计划性、思想性、日的性在不断提高。

教学方法上,教师根据各学科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运用民主启发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1950年以后,教师队伍基本稳定下来(这之前,田大可、刘绳祖、张鑑、方婉瑜等,都是来去匆匆)。

学校3个班,教职工12名左右,他们团结一致,为
创办清水县中勤勤恳恳,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1950年到1955年秋,清水中学的教职工有:冉继雍(校长)、冈英民(教导主任、副校长)、张鋐、彭陟陵、宋唤民、张作椝、张作校、刘云青、刘汝刚、窦国瑚(教员)、王际美、宋时春、王凤生(职员)、徐存德(工人)。

1955年,清水县教育支出指标详细表载:
中学教育事业费:工资7256元,教职工11人,职工福利费217元,公务费647. 9元,购置费2296元,助学金3442元,计19655元。

1955年,教职工平均月工资54. 56元,折小麦三石七斗,比解放前的二石四斗,高出一石三斗。

1956年2月,工资改革后,人均月工资由54. 56元,上升到69. 42元,折小麦四石六斗。

当时,由于物价低廉,职工生活也算不错,教职工在工作上表现了极高的热情和主动性。

在学校党政领导下,教师经过学习和思想改造,以及教学工作的实际锻炼,政治思想觉悟不断提高,批判了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初步树立了坚持工人阶级领导地位的思想,开始认识到思想改造的重要性;知识分子只有不断地改造思想,才能不断进步,才能完成“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使命。

1955年秋,开设津沪知识青年师训班,时间一年.
1955年冬,学校为全县农业社培训会计两期,93人。

1956年秋季开学,中学分文学、汉语两科。

1956年冬,学校开展劳卫制锻炼活动(劳动卫国体育制度)。

1956年,初中增招4班,增加教师张鸿模、刘靖东、王理中、杨雨亭、魏续周、李悦云等人。

1957年秋季开学,学校已有8个教学班。

学校开办校医疗室,县卫生局派段国连任校医。

1957年,初中增招3班,增加教师田广宏、蔡崇惠、蒋新常、兰维新、陈新等人。

学校重视教师业务的提高。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学在职教师业务进修”的指示下达后,王理中、彭陟陵(数学)、张作校、刘云青、张鸿模、刘靖东(语文)都争取报名参加。

通过进修,都取得了合格的大专文凭。

当时,张作校、刘云青、张鸿模都已40多岁,他们都有较深厚的古文根基。

这些人教初中语文,驾轻就熟,但他们仍然争取进修提高,积极钻研业务,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1957年,反右派斗争开始,县中的教师首当其冲。

教导主任窦国瑚被错划为右派分子。

教师杨雨亭遭到批斗,被定性为右派,开除公职。

1958年秋,又以反对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为名,错整了剐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青年教师马兆麟,补划为右派。

3月,张鸿模以“历史反革命”罪名,被开除公职,交生产队管制劳动.
清水中学,从一九五0年春改为初级中学,到1958年又恢复高中(一中恢复高中后,初中毕业生除个别投考中专以外,大部分上了本校高中)。

初中毕业八届,共316名学生。

这些毕业生,凡是到外地参加升学考试,都取得较好成绩,屡屡名列前茅。

1952级考入天水师范第一名的王文斌,一度为天水市学联主席,团市工委领导成员;考入兰州工校的范三元,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甘肃工业大学教授;1953级学生鲁维民,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玉门石油学校;1954级考入天水中学的刘钧,后来考取西安医科大学,现为陕西省宝鸡市卫生局长;1955级考入天水一中第一名的邵国贤曾两任天水一中学生会主席;1956 级的阎鸿熏,考入清华附中,后来考取清华大学机械系,现为核工业部研究员;刘映芳考入天水一中,成绩优异,从兰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在杭州商学院任教;1957级毕业的单碎将,现为兰州大学物理系党总支书记,窦秉增现为新疆工学
院教授,宋贵杰现为甘肃中医学院教授。

即使是初中毕业参加工作的,也都是各条战线的骨干。

第三节大跃进中
1958年,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指引下,全国出现了大跃进的局面。

教育战线为了贯彻落实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和“现在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等重要指示,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学校加强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育,共产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劳动教育。

1958年4月,清水中学党支部成立。

4月10日,由当时的县委副书记苏润兼任中学第一任党支部书记。

中学实行教学改革,精简课程,大量精简教材,增加乡土教材。

在语文课中增选毛泽东诗词和民歌等内容;数、理、化教材中增加工农业生产知识的内容,初中数学还加上珠算和簿记。

在“左”的思想路线影响下,随着当时全国教育革命的深入,批判封资修,批判只专不红,批判白专道路,轻视基础知识教学的倾向越来越明显。

根据“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指示,学生经常下乡下厂直接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与工人、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这期间,卓有成效的就是实行勤工俭学,在校内大办农场。

学校指派魏续周负责农场工作,先后办起动物饲养场和实验园。

动物饲养场,先后培育了芦花、莱杭、奥洲黑、9斤黄等各种良种鸡,并创了“马粪孵雏法”,同时繁殖饲养了力克斯、安哥拉等各种家兔,给社会上提供了优良品种,为发展地方经济做出了直接贡献。

因此,天水专区在清水中学召
开了勤工俭学现场会,号召全专区各校学习清水中学的先进经验。

植物实验园地,用温室培育蔬菜,引起县上重视。

县上拨给学校40亩土地,使学校扩建了植物实验园。

在植物实验园里,培育了26斤重的印度南瓜,19斤重的“浙大长”萝卜,1. 3斤重的西红柿。

由于魏续周的精心实验与培育,一度创造出胡萝卜亩产6400斤,甘蓝亩产11000斤,玉米金黄后、白马牙平均亩产达600多斤,25亩小麦总产量曾达到 18000斤的高产纪录,给附近生产队还提供了优良种籽。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一项有益的尝试,使学生认识到三大革命的必要性。

1958年,在全国一片跃进声中,增办了高中。

七月,招收高中一班(45人)。

秋季开学时,根据全县小学师资缺乏的实际,创设了初级师范班,招收高小毕业生50名,并把招收的清水初级师范班(学制三年)附设在中学校内。

这一学期开始,其他各班也开设工农业生产常识课,生产劳动正式列入学校课程。

1958年,学校大量修建。

盖教室六幢,18个教室(54间),操场露天舞台一座,基建小工全由师生承担。

山上修建,用石、用沙、用水,全部从山下往山上抬,其艰难程度,可以想见。

1959年,学校在永清堡下该饭厅一座(20间),灶房4间,教师住室4间,师生劳动,十分频繁。

九月,全校师生到陈家庙参加“大炼钢铁”,为时三月。

1959年,学校又增办养猪场,养猪几十头;山羊、绵羊近80头,养牛4头,骡马6匹,购买马车两辆,除农用外,又对外搞运输。

1959年,农场经济收入达19000元。

全省召开勤工俭学评比会,校党支部书记苏润代表学校参加会议,清水一中被评为全省第二名红旗学校。

从1958年恢复高中,教师队伍不断充实,先后从西北师范学院分配来了梁楚婕(化学系)、李章培(地理系)、何耀深(物理系)、何思玉、赵连城、朱作镒
(中文系)等一批青年教师。

但这一时期,由于师生参加劳动过多,学生全年平均劳动时间达一百天以上,以致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更由于受到“左倾”思想的影响,在反右斗争扩大化和“拔白旗”运动中,伤害了一些知识分子,使教师队伍建设受到损害。

过多的劳动,忽视了基础知识的教育与教学,年底,只完成三分之一的教学任务,教学质量急剧下降。

1959年3月,调马国元为校长,冈英民调张川中学任校长。

1959年6月,学校改名为“清水县第一中学”。

1960年3月,马国元被集训改造,学校工作由黄牧负责。

1960年8月,赵晋仁任校长。

赵晋仁来学校,正是生活困难时期,由于自然灾害,经济下滑,清水特别严重。

学生流动性大,当时一个班级学生最多有20多名,少到只有几名,所以巩固在校学生人数,成了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

教师及班主任不辞辛劳,下乡动员学生返校,成为日课。

正常教学,受到严重影响。

1961年春,中学、师范分校,师范搬迁张川龙山。

1961年第一届毕业生(29名),全部分配工作;1962年第二届毕业生,回乡劳动,师范旋即停办(初级师范设在一中,为时三年)。

第四节贯彻五十条稳步发展
1961年夏,许崇武调入清水一中,任代教导主任。

这时,校长赵晋仁、书记苏润及负责教务的刘汝纲,他们密切配合,上下一致,形成了一个团结的领导班子,使学校各项工作,得到迅速发展。

学校根据中央颁发的《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即《五十条》),明确了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执行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保证了每年9个月的教学时间,师生全年参加生产劳动,不得超过一个月,使教
师和学生有了足够的备课和学习时间。

每学年按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要求,完成了教学任务,特别加强了政治、语文、数学、外语和高中物理、化学等主要学科的教学。

确定了各主要学科教学要求和质量要求,稳定了教学秩序,控制了学生流动,明确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克服“满堂灌”、“注入式”和死记硬背的倾向,大力提倡少而精、启发式和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加强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1962年以后,学校恢复和建立了各项必要的规章制度。

如《清水一中教学管理工作细则》、《学生会、团组织工作条例》、《奖惩办法》、《劳卫制锻炼条例》、《考试升、留级制度》。

同时也改进了考试方法:一般学科,只学不考,或只在期末考试(如历史),主要学科每学期考试两次。

考试内容限于教材内容,反对突然袭击的考试方法。

主科两门不及格留级,各学科互相通气,减轻学生负担(1963年取消了从1954年实行的五级计分制,开始采用百分制。

取消了对高一、初一年级的入学教育,对初三、高三毕业班的“一颗红心,两手准备”教育)。

另一方面,明确了对教师的教学要求。

教师讲课要少而精,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带着问题教,以旧导新,要有“严、细、准、狠”的工作作风,查漏补缺。

学期结束时,要展览、评比,观摩教师的教案、作业批改记录、试卷分析。

实行集体备课制;要求教师要超前一周备课,交教研组长签字后,始能上课堂。

备课要突出备好学生、以及教师劳动考核等一系列制度要求。

这些制度的建立以及要求,促进了学校工作的正常化,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校组织了歌咏队、美工队,各种球队,普遍开展课余文体活动。

学校鼓励形式多样的兴趣小组活动,平时检查评比,学期终进行总结。

教育学生为革命而锻炼身体,以班级组织体育小组,把民兵训练、体育课
教学、“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的推行结合起来,落实到每周两次的课外活动锻炼中。

为了配合大办民兵的号召,经常组织师生军事野营。

每年举行全校体育运动会,对学校纪录,不断创新。

学校篮球队,出外比赛,或在县上参加比赛,常常夺魁。

每学期都有文艺晚会,1964年秋演出的大型眉胡剧《说书阵地》和1965年演出的大型歌剧《三月三》,在社会上售票演出,得到好评。

强调卫生保健,坚持定期(每周末)和突击(节日)相结合的清洁卫生检查评比制度,对师生建立健康卡片。

各班购置保温水桶,防止学生喝生水。

农场蔬菜低价供给师生,降低了伙食标准。

学校大力提倡尊重知识,尊重教师,重视业务。

对学有特长的教师,在教职工中开展各种学术讲座,推动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也给大家施展才能、发挥特长提供了机会。

图书室利用阅览室的黑板,办指导阅读新书的板报,对学生借阅图书进行指导。

1962年调整后的班次:初中每个年级各两班,高中每个年级各一班。

全校9个班,共有学生322人。

这样的班次,一直保持到1966年。

据1965年终中学教育综合报表记载:
高中部教学班有3个,学生76人;初中部教学班有6个,学生220人。

计有教学班9个,学生296人。

1963年秋,学校行政设置如下:
校长:赵晋仁
书记:苏润
团委书记:王定典
教导处负责人:许崇武、刘汝纲
总务主任:王际美(下设会计、保管员)
理化仪器室:王理中
校医室:邢嘉录
图书室:宋宏智
各学科教研组(教学人员)’
语文组:朱作镒王德全刘启祥张剑君周景成赵连城
数学组:刘发新张作椝李耀辰姚玉柱魏仲民
理化组:梁楚婕袁恭义陈宗义毛育民查明
外语组:王志仁王耀庭肖克宽纪自强
政史地组:李章培赵国权(赵晋仁、苏润、王定典、许崇武兼任政治课教师) 体育:刘汝纲
教职员工32人。

专任教师22人,本科毕业13人,专科毕业9人,这一支教学队伍,一直保持到文化大革命。

1964年,调来教导主任冀世中及生物教师徐宝珠。

从1958年到1965年,初中毕业八届,共654人,除每年个别考取天水师范、兰州卫校等中等专业学校外,全上了高中。

高中从1961年到1965年,毕业五届,共123人。

考入大学及中专者36人,占毕业人数的28.9%。

1962年毕业22人,仅考取1人,出现如此状况,也有历史的必然。

当时,学校强调中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坚强的后代,革命接班人。

大抓“为提高教学质量而奋斗”,反对片面“为提高学生的升学考试分数和升学率而奋斗”的做法,防止班级之间互比升学率,比考试成绩,防止只保证学习时间,忽视一些社会活动和劳动时间的做法,强调学生要有“一颗红心、两手准
备”。

在“左”的路线影响下,学校大抓“阶级斗争”,天天搞革命形势的教育,将“阶级斗争学说”贯穿在教学中。

学校经常请老贫农讲家史,“忆苦思甜",组织阶级教育展览,请老干部讲故事,作革命传统教育,作形势报告,以此来提高师生的社会主义觉悟。

大学毛主席著作,“活学活用,学用结合”。

大学人民解放军,明确形势,确定任务,大造声势,掀起“比、学、赶、帮”的热潮,以此树立“革命化”的班风和校风。

大力宣传雷锋,开展学雷锋活动,争做好人好事。

继而学习王杰,树立“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硬骨头精神。

学习“南京路上好八连”作风,开展争当“五好教师”、“三好学生”、“五好班集体”,力争命名为“好八连班”活动。

全校师生讲革命故事,大唱革命歌曲。

互相评比(教研组之间、班与班之间进行评比),使全校师生既紧张严肃地工作学习,又有丰富、活泼的课余生活,学校工作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气象。

学校配合当前形势,开展各种活动,充实了学校生活,锻炼了师生,促进了教学改革,但也影响了基础知识的教学与学习。

第四章曲折前进
(文革时期1966——1976)
第一节“文革”的前奏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始,在“左”的思想路线影响下,清水一中校园内出现了铺天盖地的大字报。

批判“黑帮’、“反动学术权威”,“打倒走资派”,其声势之浩大,历来未有。

学校秩序,一片混乱。

随即县委派工作组进驻学校,组成文革领导小组。

学校一切教学、后勤工作,都由文革领导小组主
持。

教学工作,实际上全部停顿。

师生掀起了检举、揭发、批判、斗争的高潮。

8月底,宣布为敌我矛盾被批判斗争的教职工有十多人。

第二节红卫兵大串联活动及“斗、批、改”运动1966年9月,全县七十天教师集训会结束,仓促开学。

未及上课,学校师生组织“红卫兵”,外出大串连。

从1966年10月到1967年2月,教学工作停顿。

1967年5月,“就地闹革命”的指示下达,外出串连的师生陆续返校,开始“复课闹革命”。

1967年3月,学校改名为“清水县红卫中学”。

复课伊始,学生中成立了名目众多的“造反”组织,最后以“五四兵团”和“五七总部”两大组织震慑全县,左右了全县的文化大革命。

8月,以学生为主,形成两大派。

“革命”风浪愈演愈烈,大打派仗持续升级。

10月,武斗升级,一中校址被设为武斗据点,双方武斗频繁,流血事件不断发生,给各方面造成极大损失。

师生被迫离校。

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1968年5月,县革委会成立为止。

1968年5月,师生陆续返校,清理武斗中的破坏。

学校三万多册图书全部被毁,理化仪器破坏殆尽。

据1971年7月22日校产清理报告记载,因武斗等原因,固定资产损耗额达24155. 85元。

5月下旬,成立了“一中革命委员”。

革委会主任由武装部军代表辛尚廉担任,副主任由教师王耀庭、学生朱玉祥担任,教师刘启祥及两名学生为委员。

校革委会对学校的党政财文实行“一元化领导”。

校革委会下设政工组、教务组、后勤组。

6月,学校开始清理阶级队伍,即“刮十二级台风”。

一中在领导干部、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