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词语,句子含义,考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理解文中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
一、考点阐释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作为现代文阅读的一个能力点,也是一个常考点。
更重要的是,筛选文中的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甚至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全都离不开对文中重要句子的把握。
词、句是相对于段、章而言的语言单位;在文章中,词语和句子都存在于文段、文章这一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并与之构成了有机的语义联系。
因此,要理解和阐释词语和句子在文章中意思,除了要对这些词语和句子进行深入的分析和体悟外,还应当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明确它们与上下文的语义联系,利用上下文的语境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和阐释它们。
语境:有大语境和小语境
大语境:写作时的政治、文化背景;作者特定的人生阅历、际遇等
小语境:上下文、所在段落句群甚至全文的内容
二、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
1、什么是文中的重要词语
顾名思义,是指那些对文意表达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
“重要词语”的包括:
①、与写作对象或文章主旨密切相关的词语(概念)
②、指代词和具有指代作用的词语
③、在文中有含义差别的同义词或近义词
④、在文中被临时赋予的特殊含义和深层意义的词语
⑤、运用了某种修辞方法的关键词语
⑥、在结构上起到独特作用的词语
⑦、反映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
2、理解重要词语的方法技巧
理解重要词语的基本原则就是依据具体语境。
从操作的层面来说,有下列几点:
①、依据词语所在句子的内容,俗话说,词不离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②、依据前后句述说的内容,词语所在句子前后句述说的内容,是词语更大一点的语境,也是解释词语的依据。
③、依据相关文字的思路,有的词语在文中的跨度大,仅仅依靠当句或前后句所述的内容还不能准确判断其意思,这就要靠对相关文字的思路作分析来解决。
④、对词语的比喻含义的理解与确认要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⑤、对词语的引申义、临时义、隐含义、概括义的理解,要注意从整体阅读理解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去分析,在明确词语所在的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含义,所在语段前后关系的基础上理解词语;
【解题技巧】
①、结合语境,认真推敲
现代文测试非常强调理解动态语言环境中的词语含义。
这种理解不是孤立静止的理解,而是对语言做活的理解分析。
我们知道,同样的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往往是不同的。
因此,只有结合语境,认真推敲,才能揣摩出词语的确切意义。
②、遇到代词,从上查找
代词的出现,往往是在所指代的事物、人物之后,因此代词指代内容的落实在本句中是找不到答案的。
代词的指代对象一般在上句或上文,因此我们解题时,必须从上句开始寻找,而且应当由近及远地去找。
③、由近及远,查找释句
有些词语比较抽象,较难理解,所以作者往往在提出之后,对他们进行解释,而这些解释往往就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答案。
这些阐释性的句子往往在抽象词语之后,因此我们在解题时必须从下句中去找答案,由近及远地去找。
3、理解重要词语应注意的问题
理解重要词语最应注意的问题是脱离语境,望文生义。
这里换一个角度说三点:
①、注意相同词语的不同指向。
有些词语的本来意义是明确甚至是单一的,但是作者在运用的过程中往往赋予不同的含义,这就需要辨别。
②、注意不同词语的相同指向。
有一些词语的词典意义毫不相干。
但是作者为了追求语言的变化,有时会给不同词语以相同的含义。
③、注意非词语题所涉及的词语。
文章中的有些词语,命题并不是放在词语解释题中考的,而是其他试题涉及的,这也应该注意。
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所谓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次意思:(1)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2)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3)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所选的句子,一定是文章中重要的、有特殊意义的、在理解上有一定困难的句子。
1、文中“重要的句子”的类型
①、起始句。
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转承的作用。
如果是记叙文段,首句大多数是概括全段内容或交待事件发生发展的空间顺序或内部发展顺序。
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一段首句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它是全文的文眼。
“颇不宁静”四个字准确地概括出了心绪的特点。
“不宁静”的原因何处?就展示了下文。
如果是说明文段,首句则往往指明对象的某一特征。
②、主旨句。
它在文章中散落的位置不一,有的在开头,有的在中间,有的在结尾。
语境中的句子不是按等同价值排列的,而是既有关键的中心句,又有作为附加成分的句子。
分析时要迅速从大量的扩展句和叙述句中抓住中心句。
③、衔接句。
有的语段有几层意思,为了使层次间连贯紧凑,中间常用转承句或转承词。
有承上启下作用。
④、深化句。
画龙点睛和化升华主题深主旨的作用。
⑤、警示句。
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启迪。
⑥、矛盾句。
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寄托了深刻的寓意。
⑦、情感句。
凝聚了作者的喜怒哀乐、褒贬扬抑。
⑧、引用句。
在文中引用名言名句,表现一定的思想内涵,往往这也是一个命题点。
⑨、比喻句。
⑩、总结句。
总结概括,或留有余地,或饱蘸笔墨抒情。
此外,从出现的频率说,反复出现的句子也是重要的句子。
2、理解重要句子的方法
①、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
有许多句子,分析其结构,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其第一层,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
这种方法在社科文、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中用得最多,也行之有效。
根据句式特点来解释句子。
比如,单句中,前置或后置的部分常常是语意重点之所在;复句中,分析分句之间的关系,强调的重点往往落在其中的一个分句上。
②、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或修饰成分入手
在抓住主干的同时,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份。
句子的修饰、限制成份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从中能挖掘出句子的深层含义。
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
③、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意至关重要。
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具体地说,首括句常常总起全文或概括段意,理解它就必须从它所领起的那些内容去看、去找;尾括句往往作总结,理解它就必须从它的上文去找;过渡句往往总结上段、概括揭示下段内容,理解它就必须从它的上下文中去找。
不管哪一种,关键是要找准它的“管辖范围”,从句子的管辖区去搜取相关内容,或概括,或摘录,或整合。
④、从相邻句入手
高考现代文阅读中对于那些关键性语句,要特别注意其所处的语言环境,抓住句子所
在的语段进行分析,重点看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这相邻的上下句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息。
⑤、从分析其表达意图入手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理解那些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
用这种方法分析,便带有鉴赏的性质,因此留到“鉴赏”部分再作详细阐述。
【具体解释句子的方法】
摘录法:就是选摘原文原句来作答。
浓缩法: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按照题目规定的字数,将其“浓缩”为合乎规范的句子作为答案。
改写法:依据题目,将原文中的某个或几个句子,作点改动,使其合乎答题的要求。
拼接法:将分散在文章各处的某个句子,有机地拼接融合在一起,使之满足答案的要求。
仿写法:依照文章中的某个句子的形式,再造一个形式上与其相似而内容上又合乎提问要求的句子,使之成为答案。
活译法:这是指回答那些含有比喻的句子含意的简答题,可以采取翻译(活译)的方法来诠释它,说出这个比喻的本体,等于就找到了答案。
分析法:对于分析句子层次、分析某个句子的作用和分析文章层次、分析某种写法的意义的试题,这种方法最管用。
回答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拟答案。
3、理解句子应注意的问题
①.不要人为地“拔高”
这是指把句子本身没有的意思强加给作者。
这种“强加”于人(作者),通常表现为不从句子实际出发,而把一些不着边际的“思想性强”的优美文词句往上加。
②.要学会多角度理解
文章中的有些句子,它的组合因素复杂,甚至是多侧面的综合体,所以理解的角度就不能是单一的。
不过,这种情况在高考中涉及的机会极少,这里便不再阐述了。
总之,要善于依据文章中心、段落中心来解释重要句子,即“句不离段”。
答题时要参照主要段落或全文的整体意旨来考虑,在文意文旨的语境中来探求核心文句的内涵。
第五讲: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点诠释】
所谓观点,就是作者对事物所持的看法;所谓态度,就是指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倾向,包括肯定与否定、爱与憎、褒与贬,以及某种程度的保留等。
作者的观点态度,在不同类型的文章中有不同的表现形态。
一般说来,论说性的文结字是明朗的、直说的;文学作品则比较含蓄。
论说性的文章中,中心论点、分论点以及某些结论,就是作者在文中的主要观点。
叙述性的文学作品,一般以写人、叙事、写景见长,观点态度等不直接说出,但是,也是可以捕捉到的。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也就是文章的意旨。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一能力点,是在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进一步要求。
一、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三条途径
1.从概括性强的句子入手。
有的文章的观点是直接表述的,抓住了概括性强而又表达某种看法的句子,就抓住了作者的观点态度。
2.从文中运用的材料入手。
文中运用的材料,不论是事实还是文献资料,总是要表达一定的观点的。
因此,从分析材料入手,是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重要途径。
3.从作者的评述入手。
有时候,作者把自己的观点态度隐含在具体的评述之中而不直接说出。
这就要求从分析具体的评述入手,提出精要,作出概括。
一般说来,能通过前两条途径作解答的试题相对比较容易,而要用第三条途径来解答的试题,则一定比较难。
二、分析概括观点态度应注意的问题
1.要整体把握全文的倾向
分析概括全文的观点态度固然要注意这一点,即便是分析概括文章局部表现的观点态度,也应如此。
这是解答这类试题的前题。
2.要准确理解语句
有时作者通过使用某些特定词汇的手段来提示、暗示自己对文中某一具体问题所持的态度的观点,如某些委婉语气(“不足以…”“难免……”等),假设性、转折性语句(万一……“其实……”)。
这时,我们要特别仔细琢磨文中所用词汇的特点,弄明白作者的态度是赞成还是反对,是肯定还是否定。
在评价时,用语要做到客观准确,恰如其分,不能牵强附会,无中生有,不能无限上纲,任意拔高或贬低。
特别要注意运用唯物辩法的观点,要辩证地、历史地、全面地、联系地、发展地分析,不能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3、要注意分清文章中某个人的观点、文章作者的观点和我们的观点。
尤其是前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阅读理解,在某种意义上讲,考的并不仅仅是同学个人的理解,而是在考对文章作者对他所写事物的认识的理解。
所以在解题时我们应该顺着文章作者的思路来理解,而不应该根据自己的主观想法来理解。
具体做法是答题时应该忘掉自己的主观认识,不管自己认为这些认识是多么正确,而应该顺着作者的观点、思路来阅读文章,这样得出来的“理解”就可能符合题意的要求。
4、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运用辩证的眼光、发展的眼光去分析问题。
文章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不同时代的作品具有不同的特色;同一时代的作品,由于作家风格、思想的不同也具有不同的情调;即使是同一作家,也可以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动、个人情感的变化,写出不同的情调的作品。
所以,我们在阅读现代文时,要善于“知人论世”,联系作家写作的背景和写作动机、联系作家所处的时代以及作家个人的生活经历、社会地位等背景知识进行分析评价和鉴赏作品,特别是那些因时为事而作、表达作者特定思想情感的文章,更应如此。
三、推断和想象应注意的问题
1.推断的和想象的根据要充分
“根据”就是原文的内容。
原文的内容是推断和想象的前提。
如果前提条件不充分,推出的结论便不可信。
(这称为推断有“据”。
)
2.推断要合乎逻辑
这里所说的合乎逻辑就是符合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也指符合推理的规则。
如果用因果推理法,就要看事物之间是否有因果联系;如果用类比推理,就要看事物之间是否有可比性,如此等等。
要合情合理恰如其分。
既不能违背文章的原意,也不能违背生活的常理。
这称
为推断要有“理”。
3、推断要符合作者的思想倾向。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不是简单的信息筛选,它是一种推理。
有时选项中虽然也引用文本中的某些语言表述,但不是侧重于确认表述是否符合愿意、语言转换是否改变了原文的意思,而是侧重于思考由原文能否推断出某一方面的新的认知或结论。
因此,仅仅把选项与文章中某一语言单位(句子、词语等)进行简单对照的方式,将无法保证推断的正确,还要考虑推断的合理性,以及推断的倾向性与作者的思想倾向是否一致。
4、要挖掘材料中的隐含信息,
挖掘文本材料中的隐含信息是解答这类试题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在文本中,作者对某一方面的认知或结论,虽然没有直接、现成的表述,但总该有一定的暗示。
解题中就要善于捕捉和利用这些暗示,要细致体会作者在这一问题上的思想倾向和观点态度;或者是作者在文章中借用了某方面的材料、观点,要注意观点间的异同及作者的看法;或者是命题者对某一问题变换了一个角度,要注意因角度的变换而结论也可能会出现相应的变化。
5、注意一些关键语言。
语言形式的提示作用也是很重要的,如:表示事物出现的先与后、主与次、片面与全面和已然、未然、将然以及偶然、必然等等,试题中常见语言形式有“已经成为”,“今后必将”,“有望将”,“都是”,“往往是”,“也许是”……抓住了某些关键词语,也就可能找到了打开思路的钥匙第六讲: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考点诠释】
文学作品的形象是指文学作品的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激发人们思想情感的生活图景,通常指文学作品塑造的人物及其精神面貌和性格物征。
譬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祥林嫂,曹禺笔下的周朴园、繁漪、鲁侍萍等,都是著名的文学形象。
平时课堂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所做的人物性格、形象的分析,实际上就是做的鉴赏文学形象的工作。
一、鉴赏文学形象的目标
具体目标有两条:一是简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二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
二、形象物象分析型
1、人物形象的分析:
首先,可以从作者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的语言、外貌、行动、心理等。
每一神态、动作或语言的描写要与所表现出的优秀的品质一一对应,不能张冠李戴。
同时要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其次,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描写中揭示的内涵,即个性特征及形象的意义。
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再次,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从作者所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分析人物。
【鉴赏人物形象就注意的问题】
①.从作品实际出发
这就是从作品中具体人物自身所具有的东西出发。
这里的“东西”是指人物自身的言行以及作品对具所作其他种种描写和评述,而不应是用现成的概念往人物身上套,不能贴标签,更不解将人物自身所没有的东西强加于人物。
②.对人物性格应有简要分析
这就是说,对人物的性格不能仅用一些概括性的词语作表述,还要联系作品的事实作简要分析。
主要是结合人物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1、物象的分析:
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
(1)、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2)、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思考角度: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对内容的充实作用;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易水之滨,高渐离击筑,悲凉的旋律中,荆轲告别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的不归路,他身后的芦花,一定在萧萧寒风中轻肠,乌江之畔,四面楚歌,西楚霸王柔肠寸断,在“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叹声中,虞姬挥动长剑,裙袂飘飘,作最后的生命之舞。
在她倒下的地方,白雾茫茫,一片缟素,那是一岸的芦花在为这悲怆的诀别飘雪飞霜。
汩罗江边,披发行吟的屈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
臣专权,楚王昏庸。
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为民解难。
生命的大寂寞郁结于心,奔突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是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
青青的苇叶包裹起后人的崇敬和思念,投入历史的长河,成为端午节最深沉的纪念。
(选自张驰《心中的芦苇》)
【问:“芦花”在该段中起到了哪些作用?】(分条作答)
答案为:(1)是串连事件的线索。
(2)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3)芦花见证、记录、蕴涵着历史的痛苦和沧桑。
(4)表达了同情或崇敬的感情。
三、注意环境描写
分析环境描写是全面理解小说的重要环节。
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促使人物行动的指定场所和范围。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表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社会条件,用于烘托人物活动的时代意义,有时是为了渲染气氛,从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它是整个作品中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对于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也要分析环境,要连带写景的部分一起分析。
试题中常见的题型有三种: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
说出其作用;③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像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1、就“自然环境”本身来说,它渲染了某种氛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因素,为人物活动提供了场所和背景。
2、就“人物”来说,自然环境可以烘托人物形象,展示人物心理和精神风貌,表现人物性格,暗示人物的命运。
暗示社会环境。
3、就“故事情节”来说,自然环境可以为后文埋下伏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四、把握故事情节
情节是由人物之间的关系、矛盾和性格冲突所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
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
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
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应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住场面;②、寻找线索;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
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
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情节的作用:
⑴、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⑵、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⑶、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⑷、照应前文;
⑸、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⑹、刻画人物性格;
⑺、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答题思路】:
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①情节(使情节波澜再起,引出另一个情节,制造悬念,情节更突出,照应前文情节)→
②人物(丰富人物,表现人物性格,)→③主题(深化某种主题,突显某种主题)。
当然,这个三级概念中,本级和上一级为最基本。
按照顺序,与之相近的是答案的重点。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五、现代文阅读表达技巧术语归纳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指作家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作品的内容的。
具体来说,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主要指: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
从高考试题来看,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达技巧是什么,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
2.第二人称:第二人称一般都兼有拟人的意味,将对方拟人化,因此能使语言生动,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便于直抒胸臆。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