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学课后题答案[40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民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
1.什么是国民经济?国民经济学在中国是如何演进的?
在中国,国民经济是一个较为成熟并广泛普及的经济学概念。
结合不同出处的释义,对国民经济的解释可认为是一个国家范围内由各行各业构成的各个经济部门的总和。
中国的国民经济学是较为年轻且颇具特色的学科,新中国成立、经济转型、体制转轨都对国民经济学的孕育产生了深远的本土化影响。
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提出通过国家的力量,如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和调节,这体现了国民经济管理思想。
1936年,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委员会江苏分会所编的《国民经济建设》一书被视为“国民经济学”一词最早出现之处。
新中国成立后,高等院校紧随国家战略和管理理念,设立国民经济计划管理专业、统计专业,同时着手相关教材编纂。
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新中国第一个国民经济计划研究室,钟契夫教授编纂出版的《国民经济计划学》是反映该学科特征的最早教材。
此时的国民经济学便已体现了本土化的鲜明特点。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国民经济的研究重点也从计划转轨到国民经济的宏观管理、国民经济的战略规划、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在经济体制转变的影响下,国民经济计划专业更名为国民经济管理,1982年初,12所高等院校的学者编著了国内第一本该专业教材,《国民经济管理概论》。
1986年,厦门大学钱伯海教授出版的《国民经济学》,开国民经济学先河,最早提出“国民经济学”概念,为学科发展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础。
市场经济确立后,1997年国家教育部高教专业目录中首次提到国民经济学,此后国民经济学呈现多样化发展势头,但对国民经济学的理解普遍都包括了“运行”和“管理”两个方向。
直至2013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编著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将国民经济学定义为“研究国民经济系统运行及其规律的学科。
主要进行国民经济战略与规划、体制改革、政策设计、宏观经济运行模型、国民经济监测预警与综合评价、国民经济宏观调控
及微观规制等方面的研究。
它对于实现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至此,中国学术界普遍认同国民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是可区分的观点,且认为国民经济学不属管理学科范畴,它是本土化经济学,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经济学。
国民经济学的学科发展迈入了新时代。
2.国民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目前国内学者普遍认同的观点是:国民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民经济系统运动及其规律性。
本书认为,研究国民经济学的最终目的在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因此提出,应把国家经济安全的内容纳入到国民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之列。
3.学习国民经济学的意义是什么?
学习国民经济学,在理论上有利于深刻而全面地认识国民经济现象,把握国民经济运行的本质与规律。
对国民经济学领域的理论体系展开系统性的学习与梳理,有利于进一步厘清国民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同时有助于把握与认识国民经济学在整个应用经济学学科领域的定位与意义。
学习国民经济学同样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其中,国民经济统计与核算通过科学的方法获取全面且系统的国民经济运行的综合数据资料,实现对国民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定量的观测、描述与预警。
而国民经济管理则基于保障国民经济有序运行的管理目标,制定科学的计划方案,并建立相应评价机制与预警线以进行及时调整,有助于保障国民经济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此外,通过相应安全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可以实现对一国经济安全多个方面的态势的评估,而基于大数据以及现代计算机技术实现的国家经济安全预警与模拟仿真的相关研究方法,则突破了传统经济研究手段的局限性,满足了宏观经济指标预测、多维干预政策模拟等现实需求,极大地辅助了经济政策的制定,有助于实现一国经济稳定。
4.国民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国民经济学的研究需要采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本书通过运用唯物辩证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和现代经济理论及其方
法,对国民经济系统运动及其规律进行分析,并且针对宏观经济总体与平均水平、增长速度、变化趋势、波动规律等指标进行数量分析,从国民经济总体上把握经济活动情况,对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社会供需关系、经济波动、通货变化等进行静态与动态分析,对不同经济背景下的国民经济进行比较分析。
本书通过监测预警工作的一系列检测方法看国民经济的管理是否能够达成目标,是否符合战略与规划的预期与要求。
在说明国民经济监测工作的理论基础之上,详细说明了监测体系、数据标准的建立。
本书创新运用预警仿真分析方法,基于云计算理念的网络化仿真支撑技术,应用大数据的高性能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构建经济领域平行系统,详细分析当代以仿真模拟技术为主要技术支持的预警工作方法,对复杂经济系统进行全方位定性、定量的描述,提高仿真置信度,满足宏观经济指标预测、多维干预政策模拟等现实需求,辅助经济政策制定。
第一章国民经济系统概论
1.国民经济系统的内涵?
答: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国民经济是一个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功能综合、目标多样、影响因素错综复杂的巨系统。
它由一系列紧密联系的系统要素或子系统组成。
国民经济系统的内涵包括:其一,它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系统;其二,它不是静态的而是由低到高和不断改革创新的动态系统,由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会使整个国民经济系统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是它与其他系统的重要区别;其三,它不是个别运动的系统,而是诸多部门、地区运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社会经济综合体;其四,它不是相互脱节的而是在社会再生产中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个环节之间相互衔接、相互制约的网络系统;其五,它不是单纯的物质产品生产的运动而是包括物质产品再生产、人口再生产、精神文化再生产、自然环境再生产四种再生产方式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是经济系统、人口系统、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有机组合的经济综合体;其六,它不是单纯指宏观经济,而是包括宏观经济、中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在内的多层次经济活动组成的网络系统。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宏观经济、中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只不过是国民经济系统的层次结构;最后,它的目标不是一元化而是多元化,用任何一个单一日标都难以概括其多方面的要求。
2.国民经济系统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国民经济系统是一个多部门、多地区、多环节、多层次相互交织,诸多子系统相互交错的巨系统,具有开放性、动态性。
具体地说,其主要特征可概括如下:第一,国民经济系统是一个规模庞大、层次结构复杂的系统;第二,国民经济系统是多目标、多功能的系统;第三,国民经济系统是多因素、多变量的系统;第四,国民经济系统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第五,国民经济系统具有时空特征。
3.论述国民经济系统的构成?
答:(1)钱伯海认为国民经济系统,主要是指国民经济决策系统、国民经济
调节系统和国民经济信息系统。
林木西认为,国民经济系统可以从三个方向把握:一是分析国民经济系统总体,主要是要正确处理国民经济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二是分析国民经济系统结构,主要是研究与国民经济运行关系最为密切的主要结构,说明其与国民经济运行、国民经济管理的关系。
三是分析国民经济系统环境,主要说明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关系,以及国民经济系统与国际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
(2)国民经济系统是多部门、多行业有机结合的社会经济综合体。
(3)国民经济系统是各区域经济组成的综合体。
(4)国民经济系统是再生产各环节活动所组成的社会经济综合体。
4.怎么理解国民经济系统的性质?
答:国民经济系统具有整体性、规模性、关联性、综合性和时代性。
(1)整体性。
国民经济体系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由许多经济部门构成的一个整体。
每个经济部门作为经济体系的一部分发挥作用,这些经济部门都不能单独存在。
(2)规模性。
国民经济体系的规模大小主要指的是其所含要素,即经济部门的多少。
整个国民经济体系是由许多经济门类组成,其包含的经济分类数量十分庞大,层次和结构呈现多极化,涵盖了国民经济运行的各个方面。
(3)关联性。
组成国民经济体系的各个部门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
(4)综合性。
国民经济体系作为一个整体要达到多方面的经济目标,要求有一个综合性的评价指标。
(5)时代性。
国民经济体系是动态系统,随着社会环境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国民经济体系的部门分类也应进行适当调整,使其内容与结构能够与时俱进,符合客观条件的变化,符合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5.简单概述国民经济系统的功能与运行机制?
答:
国民经济系统的功能:
国民经济系统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静态系统,而是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动态系统。
国民经济系统的功能有社会再生产功能、系统转换功能、整体优化功能、创新功能以及自调节功能。
国民经济系统的运行机制:
《税收大辞典》定义经济运行机制是推动和制约国民经济协调运转的动力因子和控制系统相互关系的总称。
其基本要素为经济信息系统、经济调节系统、经济规则系统和组织结构系统,在这些系统的互相作用过程中国民经济机体得以运转的一整套机能。
林木西认为国民经济运行机制是国民经济各构成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和运转方式。
国民经济运行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如何在不同用途和不同使用者之间进行稀缺的经济资源的分配,从而达到经济效率最大化。
国民经济运行机制主要解决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
第二章国民经济系统结构
1.什么是产业结构?如何理解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
答:产业结构主要是指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
这种产业间的联系与联系方式可从两个角度考察:一是从“质”的角度动态地揭示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不断发展变化的趋势,揭示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中起主导或支柱地位的产业部门的不断替代的规律及其相应的“结构”效益,从而形成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二是从“量”的角度静态地研究和分析一定时期内产业间联系与联系方式的技术经济数量比例关系,即产业间“投入”与“产出”的量的比例关系,从而形成产业关联理论。
广义的产业结构理论包括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和产业关联理论。
2.产业关联方式从不同角度可以如何分类?
答:从不同角度,可以将产业关联方式分为:前向关联与后向关联、单项关联与环向关联、直接关联与间接关联。
3.什么是产业结构的演进?
答:产业结构演进是指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横向演变的合理化。
产业层次的高低主要根据生产对资源和科学技术的依赖程度来说明。
4.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表现在什么方面?遵循着怎样的规律?
答: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表现在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
从工业化发展阶段分析,工业化过程是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工业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标志,是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
工业化过程可以分为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时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时期五个阶段。
从主导产业转换过程分析,产业结构的演进可以分为以农业为主导、以轻纺工业为主导、以原料工业和燃料动力等基础工业为重心的重化工业为主导、以低度加工组装型工业为主导、以高度加工组装型工业为主导、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等几个阶段。
从三次产业内在变动分析,产业结构的演进是沿着以第一
产业为主导,到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再到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方向发展的。
从产业结构严谨的顺序看,产业结构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后一阶段产业的发展是以前一阶段产业充分发展为基础的。
5.如何理解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与合理化?
答:产业结构高度化主要是指产业结构从低水平状态向高水平状态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根据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第一,产业结构的发展沿着第一、二、三产业优势地位,向递进的方向演进;第二,产业结构的发展沿着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方向演进;第三,产业结构的发展沿着低附加价值产业向高附加价值产业方向演进;第四,产业结构的发展沿着低加工度产业占优势地位,向高加工度产业占优势地位的方向演进。
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产业结构合理化就是要促进产业结构的动态均衡和产业素质的提高。
因此,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要解决的问题包括: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相互适应问题;三次产业之间以及产业内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产业结构效应如何充分发挥的问题。
产业结构合理化要求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根据消费需求和资源条件,对初始不理想的产业结构进行有关变量的调整,理顺结构,使资源在产业间合理配置、有效利用。
衡量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关键在于判断产业之间是否具有因其内在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不同于各产业能力之和的整体能力。
产业间的关系越协调,整体能力就会越高,与之相应的产业结构也就越合理。
6.我国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包括哪些?
答:我国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包括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内外统筹协同发展战略。
我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是:充分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区域良性互动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总体战略包括: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
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扶持力度。
内外统筹协同发展的策略是区域发展早期阶段以内循环为主,工业化和城镇化高级阶段则以外循环为主,因而必须注意区域内外的统筹协调,进一步推进区域之间的协同发展。
国务院和国家发改委正在推进的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既是这种思路的延伸和强化,也是大国崛起及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奇计妙招。
7.请简单论述国民经济系统的其他经济结构。
答:国民经济系统以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为其运行环境,相互之间存在着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国民经济系统结构是一个大范畴,不仅包括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还包括城乡结构、企业结构、消费结构、投资结构、人口结构以及资源结构等。
(1)城乡结构。
城乡结构是根据城市与乡村的特点,按城乡自然地理区域并结合行政管理区域进行划分的。
城乡结构不同于一般的区域结构:从城乡区域的产业布局来看,主要涉及农业与非农业的关系;从城乡区域经济活动主体的角度来看,主要涉及农民与市民的关系;从城乡结构发展趋势分析,主要涉及城乡人口分布。
(2)企业结构。
企业结构是指按同一标准划分的各种类型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各种类型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表明这些企业之间质的联系和量的比例关系;各种类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则说明它们各自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可通过各种类型企业的资产总额占社会总资产的比重、各种类型企业所创造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等指标反映出来。
(3)消费结构。
消费结构是指各种具体消费内容和形式的互相配合、互相作用的方式。
就消费对象而言,消费结构表现为人们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一定时间内消费的一定数量的各种各样的消费资料(包括服务)组合,这各种各样一定量的消费使消费者得到一定水平的满足。
(4)投资结构。
投资结构可简单归纳为在国民经济中各经济成分之间、各产业之间、各地区之间分配比例关系的总称,主要包括投资主体结构、投资产业结构、投资区域结构等。
其一,投资主体结构是指不同投资主体在投资总量中所
占的比例关系。
主要有政府、企业和个人三大类。
其二,投资产业结构是投资在各部门、各产业之间的分配比例。
如农、轻、重部门的投资比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投资比例以等。
其三,投资的空间结构是投资在各经济地带或经济区域的布局和分配比例,是从不同的区域来看生产要素的配置和生产力布局。
投资区域可以按行政区划分,包括省市区层次的经济区、地市层次的经济区等。
(5)人口结构。
人口结构也称人口构成,依据各种不同(如自然的、社会经济的、地域的等)特征把人口划成各组成部分。
人口结构也可以按照人口的先赋特征如性别、种族等和人口的自致特征如教育、职业、婚姻等来划分定义。
(6)资源结构。
资源与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客观存在,对经济的发展起推动或阻碍的作用。
自然资源是经济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人类的生产活动就是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的过程。
资源指一个国家用于生产商品和劳务的一切东西,包括劳动力、土地、能源、地下矿藏、原材料、资本等人力和物力资源。
第三章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1. 简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及功用。
答:(1)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17世纪60年代,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尝试估算英国国民收入及其支出。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兹提出国民生产总值的核算,到20世纪50年代发展为现在的国民经济核算。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一直采用产生于前苏联、东欧国家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在继续实行MPS体系的同时,逐步引进被世界大多数国家广泛采用的国民账户体系(SNA)。
1984-1992年,国家统计局制定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
其间,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及欧盟等五个国际组织联合制定的1993年SNA正式出版之后,许多国家根据这套新的国际标准对各自原有的核算体系进行了系统地修订,我国也对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和方法进行了不断的改革。
2002年我国颁布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
2009年,联合国等五大国际组织颁布了国民经济核算新的国际标准——《国民账户体系2008》。
2016年,我国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修订,实施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
(2)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功用:
基本核算是本体系的核心内容,旨在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进行系统描述;扩展核算是对核心内容的补充与扩展,重点对国民经济中的某些特殊领域的活动进行描述。
基本核算系统地描述我国国民经济运行全过程。
其中的每一部分从某些环节或某些侧面描述经济运行过程。
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描述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形成和使用过程,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核心内容。
投入产出核算是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整合和扩展,描述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投入来源和产出使用去向,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数量关系。
资金流量核算是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延伸,以收入分配和资金运动为核算对象,描述一定时期各机构部门收入的分配和使用,资金的筹集和运用情况。
资产负债核算描述特定时点的资产负债存量和结构情况,以及资产负债从期
初到期末之间发生的变化。
国际收支核算全面描述我国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之间的经济往来关系,一方面反映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对外经济收支往来,另一方面反映对外资产负债存量及其变动状况。
扩展核算是在国民经济核算基本概念和基本分类的基础上,通过对某些基本概念的扩展和某些基本分类的重新组合,以及改变处理方法等,对国民经济中某些领域的活动或与国民经济有密切关系的领域进行详细的描述,以满足特定类型分析和专门领域管理的需要。
扩展核算体现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2. SNA和MPS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答:SNA和MPS最根本的区别是所依据的基本理论不同。
MPS强调物质生产概念,只把物质产品生产(含物质服务生产)作为生产核算的基础;SNA采用全面生产的概念,包括所有产品和服务的生产。
3.国民经济核算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答:从核算的管理层次来看,可分为宏观核算、中观核算和微观核算。
宏观核算是指从国民经济整体出发,以国民经济活动整体为对象,用以反映国民经济运行过程或某一特定方面的核算,如整个国民经济核算。
微观核算则是以基层生产经营或消费使用单位自身活动为对象的核算,如各企业单位核算。
中观核算(专业部门核算)存在于宏观核算和微观核算之间,如按国民经济行业部门组织的工业、农业、建筑业等部门的核算,按机构部门组织的企业、居民等部门的核算,部门和微观核算是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
从核算形式看,可分为会计核算、统计核算和业务核算。
统计核算是以会计核算、业务核算为基础的综合性核算。
实践中它们相互分立又有机结合,形成一套核算体系。
4.简述国民经济统计与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区别与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