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静脉留置针引起的静脉炎的相关原因和防治进展-(1).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脉留置针引起的静脉炎的相关原因和防治进展-(1).总结
静脉留置针引起的静脉炎的相关原因和防治进展
发布者:张珏倩发布时间:2010-5-19阅读:338次
张珏倩
摘要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即减轻了病人由于反复穿刺的痛苦,又减轻了护士的护理工作量,尤其在抢救危重病人、输注化疗药物和静脉营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
但是,静脉留置针在使用过程中极易发生静脉炎等并发症,不仅给病人造成痛苦,也给继续输液带来困难。
本文就静脉留置针发生静脉炎的相关因素、预防和护理措施进行综述。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静脉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58-4442(2010)05-(0001)-(04)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由于其操作规程简单、套管柔软、在静脉内能随遇而安,留置时间长且不易穿破血管壁,方便给药等优点,而被临床广泛应用,特别是危重病人抢救中及输注化疗药物和静脉营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
然而,其在应用过程中也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特别是长期使用静脉留置针会导致静脉炎等一些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在静脉留置针期间做好预防和对症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1 静脉炎的临床表现临床上静脉炎常见症状为穿刺部位血管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如绳索般硬、滚、滑、无弹性,严重者局部针眼处可挤出脓性分泌物,并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静脉炎评价标准按照1990年美国注射护理协会的分级标准[2]。
Ⅰ度: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但静脉无条索改变和未触及硬结;Ⅱ度: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有静脉条索状改变,但未触及硬结;Ⅲ度: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
2 引发静脉炎的相关因素
2.1 置时间静脉留置针一般留置时间为3~5天,最好不超过一周,留置时间越长,静脉炎发生率越高[3]。
有报道[4,5],静脉留置时间超过96h后,炎症反应程度明显增加;越是直径小的静脉,静脉炎发生率越高,留置时间如≥4d静脉炎发生率可达100%;同一血管长时间反复使用,或放置刺激性较大的塑料导管引起静脉壁化学性反应的机率也会大大增加;连续长时间使用同一血管输注药物且药物浓度过高和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如甘露醇、脂肪乳,氨基酸等)产生一定的刺激性,容易损伤血管。
2.2 患者自身原因血脂、肿瘤患者及年老体弱者,自身免疫力下降,静脉血管硬化、弹性差,凝血机制异常等,都易发生静脉炎。
2.3 性别因素宋瑰琦,乔晓斐等,选择静脉留置针患者142例,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再采用强迫法建立模型,用Logistic多元回归法分析患者性别、年龄、相关血液学指标、留置时间及封管方法对其静脉炎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静脉留置针患者中,女性静脉炎机率是男性的2.430倍,这可能与男性运动比较多、肌肉发达、血管粗、血运好有关。
至于,女性激素分泌对血管的影响则有待探讨[7]。
2.4 置管部位林氏等[8]对临床200例患者使用静脉留置针,操作中选择下肢内踝大隐静脉和上肢腕部头静脉进行试验对比,结果发现,由于体位因素及局部解剖因素,下肢静脉发生静脉炎的程度及机率均较上肢静脉高。
他们认为可能与人体下肢静脉瓣多,血流缓慢,下肢静脉回流差,使得下肢血管比上肢静脉易发生静脉炎。
张建兰等[9]研究结果显示下肢留置静脉发生静脉炎为
3.7%,上肢为2.2%;股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感染率高于浅静脉留置针输液,因为股静脉位置隐蔽,反复进退穿刺易造成局部组织损伤,增加感染机会,另外,由于股静脉靠近会阴部,易被大小便污染发生静脉炎。
3 预防性护理措施
3.1 加强相关的健康教育护士在对病人进行留置针操作期间,全面实施系统的相关健康健教育可有效提高患者自护能力,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刘瑞华等[10]通过对140例使用留置针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干预组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包括告知使用留置针的目的、意义,让患者及家属了解有关静脉留置针的护理知识、常见并发症及其预防感染、堵管、液体渗漏等并发症的方法(如避免置管肢体过度活
动,置管期间注意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对照组实行了简单的输液护理。
结果两组在预防并发症、患者满意度方面都有显著差异,有效的健康教育干预,减少了留置针在使用中的并发症,保证了留置针的使用效果,提高了输液疗法的护理质量,和谐了护患关系,提升了患者的满意度。
3.2 留置针的选择老年人血管具有脆性大、弹性差;对机械性以及药物性的刺激敏感的特点,易发生血管静脉炎,也容易导致静脉穿刺失败。
曾霞针等[11]在不影响输液速度及治疗要求的前提下对240例老年病人,选择使用不同型号的留置针穿刺输液进行了比较。
结果显示操作时应该选择质地柔软、型号相对较小的留置针进行操作。
因为,细短留置针进入血管后可漂浮在血管中,达到随遇而安的效果,减少机械刺激摩擦及对血管内壁的损伤,从而降低机械性静脉炎及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并可相对延长留置时间。
3.3 穿刺血管的选择有研究表明[5],血管的选择应选用那些弹性好,回流通畅,外横径较粗,便于穿刺、固定和观察的部位血管进行穿刺;对需要长期输液的患者,应做到一次穿刺成功,避免反复多次穿刺;静脉选择应从远心端向近心端,合理和有计划地保护使用静脉,穿刺时避开不易固定关节、瘢痕、受伤、硬化发炎感染的静脉。
由于人体下肢静脉瓣多,血流缓慢,易发生静脉炎,故应多选择上肢静脉。
老年患者留置浅静脉套管针时,静脉炎的出现与血管管径有明显关系。
血管管径越小,置管反应发生率越高,出现置管反应的时间也越早。
3.4 加强输入液体的管理配制药液的过程中做好各个环节的护理操作质量控制:药物现配现用;稀释时应使其充分溶解;在锯安瓿前后均须严格无菌操作;抽吸安瓿内药液时,要改变安瓿倒置的抽针方法,防止安瓿断口处微粒混入药液[12];尽量一次性使用锐利的小号针头(12号以下),减少针头穿刺胶塞次数,以减少橡胶微粒混入液体[13]。
必要时,可选用精密过滤输液器及可来福接头,以有效滤除输液中各种不溶性物质,有效减少静脉炎的发生[14]。
3.5 正确输入高浓度及刺激性较强药物对于使用留置针的病人田春梅等[15]收集静脉留置针205例,在留置时间上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比较:从卧床与非卧床、高渗液与低渗液、盐水与肝素封管及外周静
脉不同部位等,结果显示输入高渗液体者静脉炎的发生率为27.27%,而低渗液静脉炎的发生率仅为6.21%(P<0.05),输入高浓度药液静脉针留置时间明显短于输入一般液体的患者。
田春梅等建议输入高渗液体时应每3d更换留置部位1次,并适当活动留置肢体,可减少肿胀及静脉炎的发生。
3.6 正确封管封管时应采用连续、不间断、边推注、边旋转式退出针头的正压脉冲式封管方法[16]。
如果将封管针头全部扎入留置针内,封管液推注完退出时,会使血液随拔针时的负压倒流入管腔内,导致凝血堵塞。
封管液太少(<10 mL)不能冲净局部血管内的药液,滞留的药液对局部血管的刺激,可引起局部疼痛、变硬。
封管液注入速度太快(>40 mL/min),用力过猛,使血管内部压力突然增加,管壁通透性增强,可导致局部血管炎性改变、发硬、红肿[17]。
封管是保证留置成功的关键,如方法得当,可有效延长置管时间。
3.7 中西医结合预防中医理论认为,艾灸的温热刺激具有温经活络,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的作用。
利用艾灸燃烧的热力渗透肌肤,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改善组织缺氧,减少致炎物质产生,减轻药物对血管壁的刺激。
足三里穴具有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祛风除湿、扶正祛邪、强身健体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也已证实,按揉足三里穴,可增加红细胞、白细胞和血色素,还能提高机体防御力。
蔡岚等[18]根据中医理论,将160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常规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的基础上使用艾条自穿刺点始沿近心端静脉约10cm处进行温灸,每天1~20min,并结合按揉足三里穴,结果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为8.75%,对照组为23.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使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可有效预防浅静脉留置针输液并发的静脉炎,从而减轻了病人痛苦;而且艾灸和穴位按摩的方法既简单易行又经济实惠。
4 静脉炎的护理对策
4.1 冷敷冰敷可使局部血管收缩,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由于血管收缩,减少药物吸收,可使某些药物局部破坏作用灭活;同时,冰敷可使神经末梢及细胞的敏感性降低,降低组织代谢,抑制血管的
炎性渗出和出血,从而减轻疼痛及对组织细胞的损害。
低温状态下血管内皮细胞抗损伤能力增强,从而减少静脉炎发生[19]。
4.2 超短波理疗法金静晓,翁紫君等人[20]用220W红外线灯照射38例病人(68例次)的静脉炎症部位,每天2次,每次30min,结果发现治疗7d后,静脉红肿、疼痛 (42例次)消失,静脉硬化、发黑者 (17例次)病变静脉长度缩短8~10cm。
他们认为红外线照射治疗药物性静脉炎方法简便,疗效满意,病人愿意接受,而且经济实惠,临床上可予推广使用。
因为红外线的热作用能降低神经末梢的兴奋性而止痛;静脉炎经红外线照射后,毛细血管及小动脉扩张,皮肤乳头层水肿,血管周围白细胞浸润,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能力增加,使免疫能力增强,炎症产物及代谢产物加速吸收消散而消炎。
4.3 单清水湿热敷李爱敏等[21]采取局部湿热敷的方法治疗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所致静脉炎25例,治疗中,当发生静脉炎时立即将小毛巾浸透热水(50~60℃),拧干、抖开、铺平在局部暴露部位,1~2h/次,热敷4次/日,连用2~4天。
结果25例静脉炎患者中24例静脉炎症状完全消失,1例Ⅲ级静脉炎患者局部湿热敷的同时,联合静脉滴注抗生素3d,症状消失。
无1例因静脉炎拔管。
由于热疗对深部组织透热力强,并具有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加快了静脉回流,增加病人新陈代谢和白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浅表炎症的消散和局限,有助于血管壁创伤的修复。
且湿热敷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4.4 硫酸镁湿热敷
4.4.1 单用硫酸镁包保鲜膜湿敷镁离子能降低血管平滑肌对缩血管物质的反应性使血管舒张, 其高渗作用,促使其局部组织水肿消退,达到止痛目的;保鲜膜包绕能始终保持纱布一定的湿度,使硫酸镁达到持续湿敷治疗静脉炎的疗效得到保证。
林虹等[22],将74例化疗性静脉炎的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
观察组用50%硫酸镁溶液浸湿纱布覆盖,患处用保鲜膜包绕,使硫酸镁纱布始终保持一定的湿度,对照组用仅用50%硫酸镁溶液浸湿纱布覆盖患处,不加保险膜进行包绕,结果观察组治疗
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他们认为硫酸镁湿敷加保鲜膜外包绕治疗静脉炎疗效确定,是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的有效方法之一。
但硫酸镁溶液有风化性,易出现白色结晶,对皮肤有一定刺激性应与其它方法相结合。
4.4.2 硫酸镁联合应用湿热敷法冷飞燕等,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各种化疗药物静脉炎,实验组30例,应用云南白药加50%乙醇湿敷治疗;对照组36例,应用50%葡萄糖20 ml、25%硫酸镁10ml和维生素B1 2.5mg混合湿敷治疗。
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种、静脉炎的程度等方面无差异。
实验组,30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36例有效31例,总有效率86 11%。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硫酸镁联合维生素B1应用湿热敷法明显缩短疼痛、肿胀的时间[23];有报道,将硫酸镁和甘油配成甘油硫酸镁乳剂,持续外敷治疗外周静脉炎疗效好,治愈时间较单用硫酸镁明显缩短[24]。
4.5 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TDP(特定电磁波治疗器,俗称“神灯”)综合应用治疗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是利用直流电将药物离子导入体内的一种治疗方法。
通过物理因子治疗表浅静脉炎能促使炎症吸收、血栓软化、血管软化、减轻临床症状、加强侧支循环功能。
直流电镁离子导入与TDP综合应用,具有互相促进,作用相叠加之效果。
韩明等人对82例经专科确诊的表浅静脉炎患者将其分为甲、乙两组,其中甲组(两种物理因子治疗组)46例为观察组,乙组(一种物理因子治疗组)36例,为对照组。
对两组病例的治疗效果制定统一的评估标准,试验组选用国产DL-2型直流感应电疗机,采用直流电档,输出粗调为
10mA,用硫酸镁直流电导定,电流量为0105~012mA/cm,20min~30min1/日,10次为一疗程。
TDP治疗,选用沈阳产CQ-F3型TDP辅射器,功率300W,每次治疗前先预热15min,然后把辅射器垂直于病灶处,距离25cm~40cm,每次治疗以出现热红斑反应为度,每次治疗30分,10次为一疗程。
结果显示甲组一疗程后治愈率73.9%,显效率86.9%,平均疗程10天。
乙组一疗程后治愈率44.4%,显效率69.4%,平均疗程15天,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观察还表明病程越短,红、肿、痛越明显,效果越显著[25]。
4.6 西医局部外敷治疗
4.6.1 75%乙醇湿敷经郝建红等人对60例使用套管针输注甘露醇等高渗液体者随机分成湿敷组和常规组,每组30例,均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22GA型套管针、肝素帽、透明敷贴,选择前臂的头静脉、贵要静脉为穿刺点。
湿敷组于开始滴注刺激性药物时采用局部75%酒精纱布湿敷,将75%乙醇纱条沿静脉走向湿敷于注射静脉上,直至输液完毕。
结果湿敷组与常规组比较静脉炎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用酒精湿敷法可明显降低静脉炎发生率。
由于乙醇易挥发,可带走机体热量使局部皮肤温度降低,从而抑制局部组织细胞活动,使神经末梢敏感性降低而减轻疼痛。
此法既有局部止痛效果,又利用乙醇扩张局部血管、增强血液循环的作用,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降低静脉炎的发生[26]。
4.6.2 2%利多卡因加酒精湿敷乙醇是一种挥发性液体,可吸收和带走机体大量的热量,并刺激皮肤血管扩张。
使用乙醇湿敷可达到扩张局部血管,缓解血管平滑肌痉挛,增强血液循环,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更能使局部皮肤温度降低而起冷敷作用,使之在低温状态下血管内皮细胞抗损伤能力增强,冷湿敷可抑制局部组织细胞活性,使神经末梢敏感性降低而减轻疼痛。
利多卡因为酰胺类局部麻醉药,具有穿透性强、弥散广、作用快和维持时间长的特点,长期外用无蓄积,可反复使用。
局部湿敷后,可通过皮肤渗透到皮内及皮下组织的神经细胞膜内,引起细胞膜体积增大,流动性增加,导致钠通道蛋白质发生某些可逆性的构象变化,当神经冲动到达时钠通道不能开放,从而阻断了神经冲动的传导,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
采用混合液,其乙醇扩张局部血管、增强血液循环,可促进对利多卡因的吸收,加强了麻醉作用,收到更好的止痛效果。
刘秀红将60例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应用2%利多卡因加酒精湿敷治疗和50%硫酸镁湿热敷治疗。
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有效率为73.33%,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研究显示应用2%利多卡因加酒精湿敷治疗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疗效显著,安全可靠,方便快捷,无不良反应[27]。
4.6.3 康惠尔透明贴敷料外敷康惠尔透明贴由弹性粘附性水胶体组成,此贴的外表面为透明聚氨基甲酸乙脂,厚度为25um,能防止微生物的渗透,防止细菌侵入,能渗透水蒸汽,薄且有弹性,能顺应皮肤的移动,粘性好。
密闭的半透膜保持局部抵氧张力,毛细血管生成快,改善局部组织的微循环,使组织接
近正常生理状态,加快吸收渗出液,有消除红肿的作用。
同时水胶体有溶解纤维蛋白的作用,能保证局部组织正常的代谢功能。
马丽,黄百发等人[28]将59例静脉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30例)。
对照组行常规50%硫酸镁湿热敷处理,观察组用康惠尔透明贴粘贴于患处进行治疗。
比较2组显效及痊愈时间,结果显示康惠尔透明贴治疗静脉炎比常规湿热敷效果好。
可预防和治疗静脉炎,使穿刺部位红肿、疼痛等症状迅速缓解.
4.7 中医局部外敷治疗
4.7.1 芦荟治疗静脉炎老年人静脉炎的病人采用常规的方法治疗炎症,虽可使炎症消退但治疗时间长,血管弹性恢复差。
郇秀莲,李燕等,对在输液过程中发生静脉炎的老年病人60例,年龄59~75岁,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Ⅰ组取鲜芦荟叶洗净,用小刀轻轻刮去表皮,将芦荟汁滴于炎症部位,以消毒木质压舌板沿血管走向轻轻刮匀,每日2次。
皮肤破溃者,用生理盐水清洗创面,芦荟汁直接滴于破溃处,表面覆盖凡土林纱布,不须包扎。
Ⅱ组用50%硫酸镁湿敷,每日3次。
皮肤破溃者,按常规换药。
结果显示使用芦荟汁的病人取得了满意疗效。
表明新鲜芦荟具有散瘀止痛、抗炎解毒,促进损伤组织细胞修复作用,其用于治疗化疗性静脉炎效果优于硫酸镁[29]
4.7.2 云南白药的应用云南白药是我国著名中医外科专家曲焕章研制的中成药,具有止血愈创、祛淤生新、解毒消肿、活血镇痛的作用。
张芳,赵燕华将66例静脉炎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0例, 将适量云南白药粉末先洒在无菌纱布上,将该纱布放于50%酒精内或食醋浸透后,置于静脉炎血管处,并及时喷洒酒精或食醋保持纱布湿润,每日更换1次,直至痊愈;对照组36例,用50%硫酸镁湿敷治疗,观察2组疗效。
实验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86.11%,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云南白药加50%乙醇治疗输液后静脉炎方法简便、经济、有效[30]。
4.7.3 六味醇外敷徐玉花等人在参考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请教院内资深专家,全面分析了静脉炎的发病机理,综合药效、经济、制取和使用等诸多因素,从众多中草药中筛选组方,最后以当归、红花、血
竭、川牛膝、玄参和冰片6味中草药溶于乙醇制成六味醇外用。
将200例病人随机分成治疗和预防两大组,每组再各分为相互对照的2个小组,以观察治疗、预防效果。
治疗组中0~Ⅱ度静脉炎用无菌棉签浸取药液外擦患者局部,Ⅲ度静脉炎则用4层无菌长条纱布浸透药液外敷炎症处,每次约为30min,间隔3h重复使用。
预防组病人于输液结束30min后,用无菌棉签浸取药液在注射部位沿静脉走向局部涂擦,每日2~3次。
对照组则于输液结束后不采取任何措施。
按炎症轻重程度观察病人接受六味醇治疗3日后红、肿、热、痛等症状的减轻或消失情况, 静脉走向的条索状红线是否消退, 条索状的硬结是否软化、弹性是否恢复;观察六味醇对静脉炎湿敷后静脉炎的转归情况。
结果六味醇对静脉炎的有效率为100%[31]。
4.7.4 芒硝冰片外敷芒硝外用具有清热解毒、破血行血、散结消肿的功效。
外敷后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血流,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并有止痛消炎作用。
冰片具有清热、止痛、消肿功效,且穿透力强,冷敷后可使局部皮肤发凉,起到止痛止痒作用。
用此溶液外敷,可以促进渗出液吸收,达到消肿、止痛、软化血管的作用。
刘秀萍等人对59例均为长期输液或输注刺激性大的药物后出现静脉炎病人,取芒硝200g加冰片5g,溶于1000ml蒸馏水中,经高压灭菌后取溶液浸透无菌纱布敷于患处,每日2次,每次30min,直至痊愈,总有效率97%[32]。
5 小结综上所述,静脉留置针的应用的确给临床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不但减轻了病人的痛苦,而且减少了护理工作量。
为了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预防及减少静脉炎的发生显得尤其重要。
如何延长患者血管的使用寿命是长期困扰临床护理人员的突出问题。
因此,每个护理工作者应积极研究如何有效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发展,消除或减少危险因素,减轻疼痛,提高生命质量,是我们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计惠民.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1):75
2.药晋红,胡牧,张平.静脉留置套管针与静脉炎[J].实用护理杂志,1997;13(7):365~367
3.向云霞,魏月辉,向宝霞.静脉置针引起静脉炎的原因及护理中国民康医学,2008.4
4.高蓉华,赵改婷.静脉留置致静脉炎及血管栓塞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2004;18(2A):255~256
5.路必琼,刘惠凤,蔡伟文,等.老年病人使用浅静脉留置针的血管选择[J].护理学杂志,2003;18(2):92~93
6.李西爱,李振香,王厚英.化疗药物渗透性损伤的护理现状[J].护士进修杂志,1998;13(9):32
7.宋瑰琦,乔晓斐,郭兵,等.静脉留置针患者发生静脉炎的影响因素分析.2008
8.林珍平,严赛叶,季冬月.术中上、下肢静脉输液静脉炎发生率的比较[J].齐鲁护理杂志,2001;7(2):85
9.张建兰,樊小平,陈彩林.静脉留置针引起静脉炎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全科护理杂志,2008
10.刘瑞华,李玉梅.探讨系统健康教育干预对静脉留置针留置效果的影响,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8;(04)
11.曾霞.老年病人选择使用不同型号静脉留置针的效果比较.现代护理杂志2008;14(4):488
12.杨琴,胡伸武,陈军,等.减轻玻璃微粒对注射治疗影响的方法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1996;12(11):489
13.王爱丽,李守敏.静脉穿刺针头斜面滞留微粒形态的临床观察[J].实用护理杂志,1997;
13(3):148
14.徐木兰,吴丽芬,张元元.精密过滤输液器及可来福接头用于输液安全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4,19(19):30
15.田春梅,靳丽华.安全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
21(9):7~9
16.张晓静.国内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3):219~221
17.曹忆妹,陈妙娟.浅静脉穿刺留置套管针输液封管技术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1998;
33(12):714~715
18.蔡岚.中西医结合预防浅静脉留置针静脉炎的疗效观察.全科护理杂志2008;6(10):2646
19.刘玉玲,屈晓湘,唐湘玲.上清丸湿敷结合冰敷预防盖诺所致静脉炎的疗效观察[J].当代护士,2005;(1):57~58
20.金静晓,翁紫君,马黎霞,等.药物性静脉炎的红外线照射治疗.现代实用医学,2004;(09)
21.李爱敏,陈长英.局部湿热敷治疗静脉炎25例.郑州大学学报,2007.02
22.林虹,贺彩芳,黄学荪,等.两种硫酸镁湿敷方法的比较研究.护理研究,2008;(09)
23.冷飞燕,李硕娟,朱培宁.云南白药加酒精湿敷治疗静脉炎60例[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68
24.董叶丽.甘油硫酸镁乳剂治疗外周静脉炎的临床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1;16(11):647
25.卢宇,韩明,宋美春,等.两种物理因子治疗表浅静脉炎的疗效观察.医疗装备,2000;(11)
26.郝建红,商临平.75%酒精湿敷预防静滴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5):333
27.刘秀红.利多卡因加酒精湿敷治疗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的疗效观察基层医学论坛,2008;(33)
28.马丽,黄百发,王素芳,等.康惠尔透明贴治疗静脉炎效果观察.当代护士杂志,2005;(09)
29.郇秀莲,李燕,王军红.芦荟治疗老年人静脉炎疗效观察[J].中医中药,2006;9(9):82
30.张芳,赵燕华.云南白药湿敷治疗静脉炎疗效观察.职业于健康杂志,2008;24(21):2352
31.徐玉花,宋秋佳,孙静.六味醇外用防治输液所致静脉炎的临床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43
32.刘秀萍.芒硝治疗静脉炎59例[J].山西护理杂志,1998;12(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