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全国高考地理试题及答案(广东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广东省高考地理试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70分)
一、选择题(共7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上世纪末,多国天文学家通过国际性的合作研究,观测并测量出某一遥远的旋涡星系,该星系与地球的距离为
A.140多亿个天文单位B.140多亿年
B.140多亿千米D.140多亿光年
2.关于地球的热量收支状况,表述正确的是
A.地球不断吸收太阳辐射,结果终将变得越来越热
B.由于大气环流和洋流的作用,低、高纬地区之间不断进行热量交换,地球热量收支总体处于平衡状态
C.高纬地区接收的太阳辐射少于其支出的长波辐射,高纬地区将变得越来越冷
D.高纬地区热量的收入少于支出,但因温室效应的作用,高纬地区并不会越来越冷3.下列地形中,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A.三角洲平原B.黄土高原面C.大陆架D.沙丘
4.某天文兴趣小组在M地用量角器测得北极星的高度(如图1所示)。
次日,当太阳位于M 地的正南方时,收音机里传出“现在是北京时间14点整”。
那么,M地的地理坐标是
A.30°N,90°E
B.60°N,150°E
C.36°34′N,90°E
D.53°26′N,150°E
图2是某地的地形剖面图,其中纵坐标的划分间隔为
0.5cm,横坐标的划分间隔为1cm,读图2 回答5-6题。
5.图中的垂直比例和水平比例分别是
A.1000和1:50000 B.1:2000和1:50000
C.1:5000和1:20000 D.1:20000和1:5000
6.图中B点的绝对高度和相对于A点的相对高度分别是
A.350米和200米B.300米和350米
C.300米和250米D.200米和300米
7.喀斯特峰林、孤峰平原地貌
A.是流水机械作用的结果B.是化学作用的结果
C.形成于热带、亚热带湿润的石灰岩地区D.形成于各地带的石灰岩地区
8.夏半年,当我国东部的雨带移到海河流域时,出现的一般天气现象是A.东北、华北降雨,华南连绵阴雨天气,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伏旱
B.华北、华南降雨,东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较旱
C.东北、华北降雨,华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较旱
D.东北、华北、华南降雨,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伏旱
9.关于我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叙述正确的是
A.“三江”指长江、黄河、澜沧江B.“三江”指长江、黄河、珠江
C.该保护区地处横断山区D.该保护区位于三江平原上
图3为某河流的年径流量变化曲线示意图,读图3回答10~11题。
10.该河流位于
A.亚热带季风区
B.亚热带大陆西岸
C.温带季风区
D.高寒地带
11.能正确反映该河流水文特征的是
A.由雨水和地下水补给
B.冬季断流
C.有一个汛期
D.年径流总量大
12.关于陆地环境地域分异,表述正确的是
A.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在各纬度带的表现相同
B.山地海拔越高,垂直自然带越多
C.垂直地域分异与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相同
D.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是太阳辐射和地球内能
13.由广东倡议成立的“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区包括了珠江流域的省(区)及其周围地区,其中有水系与珠江相通的省(区)是
A.粤、闽、赣、黔、滇、桂B.桂、赣、粤、滇、黔、川
C.赣、粤、湘、桂、滇、黔D.琼、闽、桂、滇、粤、黔
14.关于我国各地区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的重点,叙述正确的是
A.西南地区:地质灾害的防治与交通运输的建设
B.东北地区:森林的更新保护和荒地的开发利用
C.黄淮海地区:中低产田的治理模式是“鱼塘—台田”模式
D.黄土高原地区:治理严重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是打坝淤地,保持水土
全球气温升高和生态环境恶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回答15-16题。
15.就全球气温升高对今后100年内地球环境的潜在后果,表述不正确的是A.山地O℃等温线将上移150-500m
B.全球将普遍变得干旱
C.森林带将向两极推移
D.海平面将上升10-95cm
16.在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多种原因中,难以人为改变的是
A.高消费、高浪费、大排放的生活方式
B.对资源、能源的掠夺性开采
C.自然资源的有限承载力
D.生产工艺水平低
图4为.工业化发展不同阶段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劳动力比例变化示意图,读图4回答17-18题。
17.图4中a、b、c三条曲线,表示工业和服务业的劳动力比例变化曲线分别是A.b、a B.a、b C.b、c D.c、a
18.从各产业劳动力的比例情况看,我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是
A.①B.②C.③D.④
19.从经济发展模式看,属于资源型、科技型、资源与科技混合型的国家分别是A.沙特阿拉伯、美国、法国 B.科威特、英国、日本
C.伊拉克、荷兰、俄罗斯 D.伊朗、加拿大、新加坡
20.小城镇发展为中等城市,比较合理的交通规划思想是
A.尽量利用省道、国道为城市主干道发展交通网络
B.道路规划要超前,尽量拓宽路面,增加车道
C.优先构建环形放射式道路网
D.根据城市空间结构和自然条件合理布局主干道、次干道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每小题全选对者得3分,只选一项且选对者得1分,其余情况均不得分。
21.如果地球的黄道面与赤道面夹角为0°,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北京与纽约的昼夜长短一样B.广东地区的四季更加分明
C.大气环境将改变,两极变暖D.北半球中纬度7月份气温将变低
22.关于地方时,正确的说法是
A.地方时是因地理纬度而变化的时刻
B.地方时是因地理经度而变化的时刻
C.上海的地方时比北京时间的时刻要早
D.北京时间是北京的地方时
2004年12月26 发生的印度洋海啸,使沿岸若干国家遭受巨大灾难。
回答23-24题。
23.这次海啸产生的原因是
A.印度洋洋底大地震造成的B.特大风暴潮引起的
C.海平面上升造成的D.板块移动岩层破裂引发的
24.对海啸灾害,合理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是
A.将人们迁离海岛和沿岸居住B‘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C.在海岸复种红树林保护海岸D.增高海岸堤防围海造陆
德国鲁尔区曾是世界典型的传统工业地域,区位条件优越,20世 50年代后,经济逐步衰退。
60年代后,鲁尔区实施综合整治,经济转向繁荣,成为一个社会经济结构比较协调、环境优美的地区。
回答25-26题。
25.鲁尔区衰退的主要原因是
A.生产结构单一,煤炭能源地位下降B.煤炭资源枯竭,环境污染
C.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冲击D.煤炭、钢铁产量过剩,用地紧张26.鲁尔区主要的整治措施是
A.美化环境,消除污染,开拓市场
B.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调整工业结构
C.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发展科技,美化环境
D.进行工业区的总体规划,完善公共设施
27.关于西部开发的战略部署,要求根据各地区的区域特征,积极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推进重点地带开发。
以下各地区与其特色农业发展方向相一致的是
A.北疆地区——苹果园、奶业、茶叶
B.河湟谷地——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C.渭河平原——棉花、制糖、番茄、葡萄酒业
D.云贵地区——烤烟、花卉、药用植物
28.下列关于商业中心区位选择的原则,正确的是
A.商业中心以集聚为原则,布局应靠近行政中心
B.商业中心以市场最优为原则,布局在城市的几何中心
C.商业中心以交通最优为原则,布局在市区环路边缘主要干道交叉口四周
D.商业中心以购物方便为原则,布局在居住区内
29.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经济全球化得益于科技进步
B.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投资
C.经济全球化给所有发展中国家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和发展机会
D.跨国公司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因素
30.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正确的是
A.可持续发展主要是环境保护
D.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
C.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球整体协调和国际合作
D.公平性原则是指同代人、代际人之间,不同国家之间对可持续发展所尽义务应公平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80分)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80分)
31.现代经济发展虽然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有所减弱,但由于受产业传统和其它社会因素的影响,各国各地区仍表现出一些各具特色的经济地域类型。
读图5回答下列问题::(共14分)
(1)图中B、F处的农业地域类型分别是水稻种植业区、混合农业区。
H处(填写图中字母)的潘帕斯草原是大牧场牧牛业。
C处是世界著名的北海道渔场。
(2)一些大河河口地区通过发展江海联运,形成了著名的港口城市,如图中的A、 E
(填写图中字母)。
(3)有的地方依托附近矿产发展重工业,如图中的G处(填写图中字母)。
(4)有的地方成为著名的高新技术产业区,如图中的D处(填写图中字母),其原因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交通方便,有高等院校和军事定货。
32.读下面材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共18分)
材料一我国约90%的煤炭资源分布在秦岭以北地区;华北地区耕地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40%,水资源总量约占全国的6%。
材料二我国是人口大国,经济发展迅速。
但在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有十几种探明储量不能满足需要。
材料三我国农田灌溉水的利用率为25-40%,工业用水重复使用率为20—30%。
(1)材料一说明我国的资源问题是资源分布不均匀,资源组合不协调,其结果不仅造成运输紧张,同时使生产成本增高。
(2)材料二说明我国矿产资源的问题是有的矿产资源相对短缺,因而无论从现实还是长远看,都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很大压力。
(3)材料三说明我国水资源利用的问题是水资源利用率低,其原因在于目前我国
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
33.图6是某区域的示意图,北回归线从本区北部花岗岩和变质岩山区穿过,中部为海积平原,南部为花岗岩丘陵,奇石岛上怪石林立,区内人口约28万,县城距最近的大城市200千米,海沙镇水路经西面海湾到某沿海大城市40海里。
根据以上资料,结合图6中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共22分)
(1)请概括该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
气候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南北高,中间低),海岸线漫长,人多地少。
(2)在土地利用上,北部海拔200米以上的坡地宜种植水土保持林;100—200米的坡地宜种植亚热带经济作物;100米以下平地宜种植粮食作物和蔬菜;在沿海沙地应种植防护林。
(3)晒盐的海水最好从B(填写图中字母)海湾引入,若规划建设一个海滨泳场、深水港和工业区,最好分别选址在C处、D处和F处(填写图中字母)。
(4)根据该地区的资源状况,试述你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设想。
该地区资源缺乏,但海运方便,发展海岛旅游业,海水养殖业,海洋渔业,发展进出口加工业
和临港工业,但要注意保护海洋环境和防御台风等自然灾害
34.图7是不同气候条件下风化壳深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共18分)
(1)a、b、c三条曲线,a曲线表示蒸发量。
(2)A、D、E、G四个地带中能形成完整土壤剖面的有E\G(填写字母)地带;即使增加降水也很难形成完整土壤剖面的是A(填写字母)地带。
(3)一个发育成熟的土壤剖面一般具有枯枝落叶层层、腐殖质层、淋滤层层、淀积层和母质层。
(4)B范围内的气候类型是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对应的地带性植被、土壤类型分别是亚寒带针叶林、灰化土。
(5)D范围内的植被类型是温带荒漠,开发该区域的关键性制约因素是缺水。
(6)C、D两个地带不能发育森林植被的共同原因是降水量少于蒸发量;F地带能形成深厚风化壳的原因是高温多雨(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植物茂盛。
35.设计一个简便易行的小实验,以证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
写出实验用材、实验步骤和所得结论。
(共8分)
实验用材:有轴的球状物,地球仪,撑开的雨伞,墨水和清水等
实验步骤:1。
将球状物的虚拟北极点向上,在球状物上滴适量的墨水滴
2.正确模拟地球自转方向,进行旋转
3.观察并描述墨滴流痕的偏转方向,
4.再将虚拟南极点向上,重复2、3步骤,但偏转方向与2步骤相反
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可证明地表物体做水平运动时,运动方向会发生偏转,在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左偏
广东省2005年普通高考地理试题评价报告
一、05年高考地理试题评析及06年学科试卷结构说明
(一)基本情况
2005年高考广东省选考地理科的考生共约2.5万多人,人数比去年略有增加。
地理试卷的题型结构与往年基本保持一致。
第一部分选择题,分为单选题和双选题两种类型,共
30小题,满分70分;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题,满分80分。
全卷满分150分。
题目总体遵循《考试大纲》的要求,考查内容体现了以学科的主体知识和当前地理学科知识、能力、方法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为重点的特点。
全省平均得分82.16分,难度为0.55,标准差为16.38。
试题难度比较适中,区分度较好。
各小题难度如下:
(二)地理试题的特点
1.试题从形式到内容实现了平稳过渡,有所创新
试题按照考试大纲及其补充说明中的规定组织命题,题目未超出考试的内容范围。
全卷看,试题内容结构合理,自然与人文地理知识、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比例恰当。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知识覆盖面,学科内综合的题目比例有较大提高。
试题明显加强了地理学科的学科特点,回答问题的思路要求有较高的地理综合性思维能力,对读图技能也提出较高的要求。
题目的难度有所调整,总体难度提高。
但题目的区分度相应有一定的提高,较好地体现了高考的选拔性,有利于考生今后的发展。
题目体现了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渗透了新课程的理念,能起到积极正面引导中学地理教学的作用。
非选择题题量有所增加,由去年的3题增为5题,分散了考点、增大了覆盖面。
⒉多数题目侧重于地理能力的考查
地理科试题以考查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为主。
考查的知识点尽量宽泛、多元化,能做到兼顾自然、人文。
在题目设计上充分体现地理学综合性的学科特点,学科内综合题的比重有所提高。
试题减少了单纯知识性强、仅凭记忆的题目,而是采用以能力立意命题。
例如第33、34题,考生要有较强的读图、分析图能力才能作答,死记硬背根本无济于事;第34题是知识迁移性的题目,要切切实实从图中找寻有用的信息,进行合理的推断,光靠书本知识也只能一筹莫展;第35题为一道8分的地理实验题,为历年地理高考中所未见的题目。
命题意图明确,渗透新课程的理念,正面引导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活动教学、探究式教学和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其导向作用不容忽视。
⒊题目难度分布均匀
题目注重地理考生的群体特点,题目难度分布均匀,难度适中的题目比重大。
全卷看总体难度确有较大提高,但除了第35题难度极高外,大部分题目的难度区间在0.35-0.85之间,无过易题。
区分度相应有所提高。
⒋题目的内容结构搭配自然合理
试题的内容结构照应到地理学科知识的几大块。
内容比例:上册70分,下册58分,重点在高一。
往年高考中气象气候类的题目偏多且集中,如前两年几占全卷分值的30%多,而且还是非选择题中的大题目,这样必然会忽略其他方面知识的考查,为多数地理教师所非议。
今年的试题改变了这一状况,把气象气候类的题目在数量上减少,并分散糅合到有关题目中。
非选择题题量增加,内容搭配均匀合理,扩大了覆盖面,加强了题目的综合性。
包括1道世界地理题、1道中国地理题、1道自然地理题、1道人文地理题、1道地理实验题。
题目
难度有梯度,命题立意新颖,提问角度多变,图文相配益彰。
答案须在文字表述和读图中获取必要的信息,通过分析综合才能回答。
⒌非选择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非选择题中部分题目能体现开放性思维。
如第33题对区域地理特征的概括、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规划,其他题目中也有对地理成因的分析。
这些题目的答案不拘泥于课本知识,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又不乏适当的限定,以考查考生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
这样的题目考生得0分的少,但要得高分也不容易,形成较好的区分度。
⒍题目能联系社会生活
题目关注到社会的热点、联系时事,能结合广东本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能贴近考生的现实生活命题。
如“印度洋海啸”、“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区”、“广东的灾害”、“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西部大开发”、“资源的利用与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等。
但这类题目也不多,仅是点睛之笔,以起到对防灾减灾意识和保护环境生态的积极的教育意义。
⒎对答案中的地名、地理概念严格要求
举凡涉及地名、地理概念的答案,如气候类型名、植被类型名、土壤类型名、渔场草原名等,均须准确无误,若丢字、加字、颠倒字、错字,均视为错误答案
(三)试题分析评价
1.选择题部分
选择题总难度为0.67。
第1题正确选项是C,回答较好,难度为0.92。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天体距离的计量单位的了解和识记。
天体距离一般以光年为计量单位,即光在真空中1年所走的距离。
天文单位即地球绕太阳旋转的椭圆轨道半长轴的长度,通常指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
1光年约相当于94605.3亿千米或63,240天文单位。
第2题正确选项是D,难度为0.91。
地球的热量收支状况是自然地理学重要的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地球热量平衡的理解。
地球通过吸收太阳辐射得到热量,通过地面长波辐射散失热量。
由于受地球形状的影响,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由低纬向高纬递减,低纬地区热量的收入大于支出,高纬地区热量的收入小于支出,但由于大气环流和洋流的作用,低、高纬地区之间不断进行热量交换,地球热量收支总体处于平衡状态。
第3题正确答案是B,难度为0.92。
本题的命题意图在于考查考生对地质作用与地貌的关系的掌握程度。
不同的地质作用导致不同地貌的形成。
题目中的四个选项,三角洲平原是流水冲积地貌,黄土高原面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沙丘则是由风力作用形成的,以上三者均是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形,只有大陆架主要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
第4题正确答案是C,本题难度为0.65。
量角器是地理简易测量中常用的工具。
本题的设计旨在考查考生借助图中所给信息,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考查的知识点有高度角、地球经纬网、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回答本题,考生必须了解只有在北半球才能看到北极星,而且北极星的高度即是当地的地理纬度;通过计算当地与北京时间的时差,可以得出当地的经度。
从图1中可以看出M地北极星的高度是30º,可知该地纬度为30ºN;太阳位于M地的正南方,说明此地此时为中午12时,而北京时间是14点,可见M地地方时比北京时间晚2个小时,说明M地与东经120º的经度差为30º,且在其西边,因此可算出当地的经度是90ºE。
也有15%的考生选B,说明对区时的换算还不能熟练掌握。
第5-6题此题组是对地形剖面的判读。
因2004年高考考过同类题目,考生这方面的知识技能掌握较好。
第5题正确选项是D,难度为0.86。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比例尺计算方法的掌握。
解答此题,考生首先得看清楚题目的文字说明,搞清楚图中纵坐标间隔为0.5cm,而横坐标的划分间隔为1cm,然后要清楚比例尺一般是用图上1cm所代表的实际距离来表示的。
第6题正确选项是C,难度为0.89。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概念的理解和计算方法。
绝对高度是指某点相对于海平面的高度,相对高度是两点间的高度差。
图中B 点的海拔高度是300 m,A点的海拔高度为-50m。
第7题正确选项是C,难度为0.65。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与分布的理解。
喀斯特峰林、孤峰平原地貌是一种特殊的地貌,主要形成于热带、亚热带的石灰岩地区,是由流水机械作用和化学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所以,除C之外的答案,都是不完整的。
第8题正确选项是A,难度为0.31。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中国季风气候和天气特点的掌握情况,既要求考生掌握自然地理中的季风气候的特点,又要求熟悉中国东北、华北和华南以及长江中下游的位置及其气候气象的季节变化特点。
我国东部雨带移到海河流域的时间是每年的7、8月份,此时东北、华北和华南正处于雨季,出现的一般天气现象是降雨,而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受副高控制,进入伏旱。
此题的回答,选择错误答案的较分散,说明相当部分考生对此问题的推论没有把握。
第9题正确选项是B,难度为0.57。
本题主要是考查考生对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的范围与位置的了解。
不仅要求考生熟悉中国河流分布与地形地貌情况,而且要求考生跳出课本关注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本题的命题意图还在于让考生树立环保意识。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江的源区,其位置主要是在青藏高原。
错误答案中选C的较多,可能是受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的影响。
第10-11题本组题旨在考查考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获取信息和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的能力。
第10题正确选项是C,难度为0.69。
要求考生能通过图中反映的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特征来判断河流所处的位置。
从图3可以看出,该河流在1、2月份的径流量为0,处于断流状态。
亚热带地区的河流一般不会有冬季断流现象,由此可以排除答案A、B;该河流一年有两个汛期,分别是4、5月份的春汛和7、8月份的夏汛,其中春汛显然是由于冰雪季节性融水补给造成的,而夏汛则是由于雨水补给造成的,由此可推断该河流位于温带季风区。
第11题正确选项是C,难度为0.70。
在分析上题的基础上得知该河流一年有春汛和夏汛两个汛期,分别主要是由冰雪融水补给和雨水补给,冬季出现断流,年径流量不算大。
第12题正确选项是C,难度为0.23。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是自然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基础知识。
解答此题需要考生掌握陆地环境的地带性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由于太阳辐射和地球内能的分布不均,导致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主要有三种规律,分别是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是纬度地带性,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是经度地带性,在低、中、高纬地区的表现不同,在中纬地区的经度地带性最明显,而在高纬地区从沿海到内陆的陆地环境表现比较单一,变化不大。
如果处于同一纬度,则山地海拔越高,垂直自然带就越多,但如果纬度不同,则无法比较。
另外,如果一座山位于高纬地区,则无论其海拔有多高,其自然带都只能有少数几个。
第13题正确选项是B,难度为0.50。
本题既是一道地理时事题,亦是一道中国地理题,切合广东考生对该问题的认知水平。
题目要求考生了解“泛珠三角”的范围,并且掌握珠江水系的情况。
含有珠江流域的省(区)包括滇、黔、桂、湘、赣、粤,而闽、川、琼不在其中。
错选多的是闽,因福建与广东接壤,故产生误解。
第14题正确选项是D,难度为0.53。
这是一道应用地理知识,解决区域实际问题的题目,体现了地理知识的实用性。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国土整治与开发。
要求考生掌握中国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