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动手操作技能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生动手操作技能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的和有效的方式。
小学生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思维占着绝对优势,对于数学知识的最为深刻的体会莫过于亲自动手操作和亲自实践。
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听,让学生看,更要让学生做和让学生亲手操作,在动手操作中去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知识。
小学生的年龄小,坐不住,好动又好奇,我们教师正好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这样实施教学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且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1)动手操作的课堂氛围需要师生共同创设。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是教学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师生都是围绕教材进行活动的。
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引导他们去学习新的知识,构建新的知识,用生动形象的、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习的动机以对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是否感兴趣为导向。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和数学知识的特点,着意创设有利于学生动手操作的生活情境,故事情境,语言环境,游戏情境等,让学生在动手动口中去动脑,探究和学习数学知识,把枯燥的数学教学寓于快乐的活动之中,例如,在复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中,我设计了“剪纸拼图”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分组剪出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再作出两个三角形的相同的底上的相同的高,并将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他们
学过的一个几何图形。
学生动手操作后汇报结果,发现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于是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
÷2。
这样一来就把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这一教学难点掌握了。
产生了强烈的探究内驱力,同时也因探究而促进了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课堂教学也因此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在复习的同时,对学生强化训练了平移,旋转,统计图等操作。
因此,在本次小升初考试中,“画出绕三角形A点旋转90度后的图形”这题时,学生很轻松的得了满分。
(2)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挖掘教材的动手因素。
小学生具有好奇又好动的心理特点,小学数学教材中又有许多可动手操作的因素。
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有意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数学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几何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学生理解和掌握几何图形的定义,性质和特征以及相关的计算,形成相应的空间概念,都必须通过对大量的具体的、形象的感性知识的认知。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根据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这一特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发现规律。
根据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时机,让学生先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摆、做一做,使他们在观察和实践的过程发现规律,拓展学生的思维,例如,复习
“圆的周长”时让学生各自做直径为2、3、4、6厘米的硬纸圆片。
上课时,各人用这些圆片在有刻度的厘米尺上滚动一周,并依次记下数据,让学生分别算出每个圆片滚动一周的长度除以相应圆的直径,再比较四个结果,研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和总结后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这时学生更明确了:这个三倍多一些就是“圆周率”,进而熟悉了圆的周长公式。
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得出概念、公式,既发展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又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提高了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中有许多数学知识,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往往抽象难懂,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参与,借助操作启动思维,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化到主动获取知识。
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这样一次次地自我探索,自我发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为学生学到数学知识而服务的,动手操作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
动手操作的运用还要与其他教学手段和方法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习数学,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整体提高学生素质,课堂教学的效果也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