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呐喊》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油画《呐喊》赏析
《呐喊》创作于1893年,(挪威语Skrik,也译作《尖叫》),是蒙克最著名的代表作,也是表现主义绘画著名的作品。
被认为是存在主义中表现人类苦闷的偶像作品,和其他作品的惯例一样,他一共画了四个不同版本的《呐喊》。
蒙克在世纪之交时期创作了交响乐式的《生命的饰带》(TheFriezeofLife)系列,《呐喊》属于这个系列。
这个系列涉及了生命、爱情、恐惧、死亡和忧郁等主题。
有人认为该作品反映了现代人被存在主义的焦虑侵扰的意境。
红色的背景源于1883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火山灰把天空染红了。
画中的地点是从厄克贝里山上俯视的奥斯陆峡湾。
这套组画题材范围广泛,以讴歌“生命、爱情和死亡”为基本主题,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揭示了人类“世纪末”的忧虑与恐惧。
油画《呐喊》,是这套组画中最为强烈和最富刺激性的一幅,也是他重要代表作品之一。
在这幅画上,蒙克以极度夸张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变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蒙克自己曾叙述了这幅画的由来:“一天晚上我沿着小路漫步——路的一边是城市,另一边在我的下方是峡湾。
我又累又病,停步朝峡湾那一边眺望——太阳正落山——云被染得红红的,象血一样。
“我感到一声刺耳的尖叫穿过天地间;我仿佛可以听到这一尖叫的声音。
我画下了这幅画——画了那些象真的血一样的云。
——那些色彩在尖叫——这就是�6�7生命组画�6�8中的这幅《呐喊》。
在这幅画上,没有任何具体物象暗示出引发这一尖叫的恐怖。
画面中央的形象使人毛骨悚然。
他似乎正从我们身边走过,将要转向那伸向远处的栏杆。
他捂着耳朵,几乎听不见那两个远去的行人的脚步声,也看不见远方的两只小船和教堂的尖塔;否则,那紧紧缠绕他的整个孤独,或许能稍稍地得以削减。
这一完全与现实隔离了的孤独者,似已被他自己内心深处极度的恐惧彻底征服。
这一形象被高度地夸张了,那变形和扭曲的尖叫的面孔,完全是漫画式的。
那圆睁的双眼和凹陷的脸颊,使人想到了与死亡相联系的骷髅。
这简直就是一个尖叫的鬼魂。
“只能是疯子画的”,蒙克在该画的草图上曾这样写道。
在这幅画上,蒙克所用的色彩与自然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关联。
虽然蓝色的水、棕色的地、绿色的树以及红色的天,都被夸张得富于表现性,但并没有失去其色彩大致的真实性。
全画的色彩是郁闷的:浓重的血红色悬浮在地平线上方,给人以不祥的预感。
它与海面阴暗处的紫色相冲突;这一紫色因伸向远处而愈益显得阴沉。
同样的紫色,重复出现在孤独者的衣服上。
而他的手和头部,则留在了苍白、惨淡的棕灰色中。
画中没有一处不充满动荡感。
天空与水流的扭动曲线,与桥的粗壮挺直的斜线形式鲜明对比。
整个构图在旋转的动感中,充满粗犷、强烈的节奏。
所有形式要素似乎都传达着那一声刺耳尖叫的声音。
画家在这里可以说是以视觉的符号来传达听觉的感受,把凄惨的尖叫变成了可见的振动。
这种将声波图像化的表现手法,或许可以与凡高的名作《星夜》中力与能量的图像化表现相联系。
蒙克在这里,将那由尖叫所产生的极度的内在焦虑,转化为一种令人信服的抽象意象。
如此,他将其画面上的情感表现几乎推向了极致。
蒙克的名作《呐喊》是精神的焦虑以图式显现的最杰出的代表。
这幅作品被认为是现代人类充满焦虑的现实,而又无法摆脱这一现实的永恒象征。
从绘画的技艺而言,蒙克充分地使用动荡的弯曲的倾斜的线条,将桥梁、天空和大地联系在一起,强烈的色彩给人以深刻的触动,把那个瘦骨嶙峋、双手捂着耳朵呐喊的人物置于画面的前景,道路直接伸向观众,呐喊直接面向观众,使整个画面产生一种强烈的节律感,从而滋生出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