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咳嗽的常用经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疗咳嗽的常用经方
1、半夏厚朴汤
2、小青龙汤
3、小柴胡汤
4、麻杏石甘汤
5、麻杏苡甘汤
6、小陷胸汤
7、麦门冬汤
8、理中汤二、应用经方的思路明辨六经,顾及兼证(水湿痰饮、瘀血、食积等);方证对应,重视两本(先天、后天);据机合方,药参神农。
半夏厚朴汤
一、组成:半夏15g,厚朴9g ,茯苓12g,苏叶6g,生姜15g 。
二、六经八纲归属:太阴病(里阴虚寒证)夹痰饮。
三、功效:降气化痰兼解表。
四、方证: 1、因精神刺激所致的咽喉异物感,胸闷气塞感; 2、咳嗽气喘,痰多胸闷,或腹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 3、舌苔多厚腻、白腻、口内粘腻。
五、病案举例:黄某,女,38岁。
一周来咳嗽,吐白痰,咽痒胸闷,口干不欲饮,两胁胀,已服汤药数剂而不效,苔白厚腻,脉滑细。
证属痰饮上犯,肺失宣降,治以温化降逆,与半夏厚朴汤加减:半夏12g,厚朴10g,茯苓12g,苏子10g,陈皮15g,杏仁10g,桔梗10g,生姜15g。
结果:上药服二剂,咳即止。
分析:无恶寒、头痛、鼻塞流涕、脉浮等表现,病不在表。
辨证为太阴病、痰饮犯肺。
治宜温化痰饮、肃降肺气,取半夏厚朴汤加减。
表证不明显,故减苏叶,加苏子化痰降气、桔梗祛痰、陈皮化痰理气、杏仁止咳。
如表证明显者,可合用桂枝汤或麻黄汤;如热象明显者,可加生石膏;如久咳寒饮明显,而表证不明显者,可用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
体会:咳嗽主因痰饮治当温化降逆痰饮与咳嗽有密切关系.许多咳嗽是因痰饮上犯、气逆不降而引起。
对痰饮的治疗,《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治疗痰饮的重要原则,也是治疗咳嗽的重要原则。
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如果再选择适当的方药,临证多有捷效。
小青龙汤
一、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各9g,五味子15g,半夏15g
二、六经八纲归属:太阳太阴同病(表阳证合里阴虚寒证)夹痰饮。
三、功效:解表化痰。
四、方证: 1、咳喘,痰液呈水样或粘液样,或鼻塞、打喷嚏、流清涕; 2、恶寒,特别是背部有显著的冷感,发热或不发热,平时无汗,咳喘时可出汗; 3、苔白滑。
五、病案举例:李某,男,63岁。
咳嗽、吐黄白痰已4个月。
自去年l0月患咳嗽、吐痰、咽痛,一直服汤药治疗,咳嗽不减反又加上喘。
患者很细心,把服过药的处方都带来了,其主要处方是桑杏汤加减,患者自己说他吃川贝母都有一斤多了。
刻下症状:咳嗽,吐黄白痰、量多,心烦、胸满,背恶寒,口干思饮,但饮水后胃脘不适,苔黄腻,舌尖红,脉弦滑细。
与小青龙加石膏汤。
麻黄10g,桂枝10g,细辛6g,干姜6g,白芍10g,炙甘草10g,五味子10g,半夏15g,生石膏45g 。
结果:上药服三剂,心烦胸满减,咯黄痰减少,口干减。
舌苔白微腻,增细辛、干姜为
10g,减生石膏为30g,继服六剂,背恶寒已,吐痰减少,已不见黄痰,去生石膏,续服 12剂症消。
分析:患者服用清热药而症状越来越重,说明药不对证。
背恶寒、饮水后胃脘不适,为内有停饮之征。
本有寒饮内停,治用苦寒清热化痰,痰不但不去.反因人体阳气大伤而痰饮加重。
痰饮重,停滞日久,郁久化热,上犯于心胸,故出现心烦、胸满。
故不去痰饮,则热不去,则咳无宁日。
因证属外寒内饮兼有上热。
为小青龙加石膏汤方证。
用小青龙汤解表祛饮以治其本,用生石膏清上热以除
其标。
体会:痰饮郁久常化热真寒假热要认清临床可看到不少咳嗽患者,吃了许多药而症状不好转,甚至越来越重,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因末能辨清寒热。
小柴胡汤
一、组成:柴胡24g,黄芩9g,人参9g,半夏15g,炙甘草9g,生姜9g,大枣4枚。
二、六经八纲归属:少阳病(半表半里阳证)。
三、功效:和解少阳。
四、方证: 1、胸胁苦满或上腹部痞痛,或胆囊部明显压痛; 2、往来寒热,发热或低热持续; 3、心烦喜呕,或呕吐,口苦,默默不欲饮食; 4、脉弦。
五、病案举例:何某,女,34岁。
2年前感冒后患咳,四季皆作.冬重夏轻.咳嗽为阵发性。
且以上午10点、午后3~4 点、晚上8点为著.上月曾在某中医院服中药30余剂(多为宣肺化痰,如杏仁、桔梗、清半夏、瓜蒌、枇杷叶、前胡等)皆未见效。
近咯吐白泡沫痰,恶心,咽干,无汗,两胁胀满,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滑。
既往史:有肺结核病史。
取小柴胡汤加减:柴胡10g,党参10g,半夏10g,黄芩10g,大枣4枚,炙甘草6g,生姜10g,桔梗6g,白芍6g。
结果:上药服六剂,咳减。
上方去白芍,加枳实6g、生龙牡各12g,服六剂后两胁胀满消。
继服半夏厚朴汤加减十余剂,咳消。
分析:咳定时作、两胁胀满、恶心、咽干,少阳证具,说明此咳嗽之邪不在表,也不在里.而是在半表半里。
也说明长期咳嗽,胃气及卫气虚,只用宣肺化痰药不能有效驱除外邪,此时必用党参、半夏、生姜、大枣、甘草以补中强卫,才能驱邪于外,邪去则咳自止。
体会:宣肺化痰皆无效和解少阳建奇功咳嗽多因痰饮上犯,肺失宣降,因此治疗宣肺化痰是其大法。
但依法治疗,有时疗效难如人意,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辨证不确切,方药不对证。
有一些咳嗽患者,病邪既不在
表也不在里,而是在半表半里,这种咳嗽如用宣肺化痰、解表化饮法治疗,当然不能见效,而应用和解少阳的方法,却能很快治愈。
麻杏石甘汤
一、组成:麻黄12g,杏仁9g,炙甘草6g,生石膏45 g。
二、六经八纲归属:太阳阳明合病(表里阳证)。
三、功效:清热解表,止咳平喘。
四、方证: 1、发热,汗出时多时少,体温或升或降,口渴; 2、咳喘,甚至气急鼻扇,胸闷; 3、舌苔薄腻较干,脉滑数。
五、病案举例:陈某,男,24岁。
自昨日恶寒身痛,咳喘咽干,自服APC2片后,汗出不恶寒,寒,但仍身痛、咳喘、咳白痰、口干思饮,舌尖红,舌苔白,脉滑数。
证属外寒里热、太阳阳明合病,治以解表清里,取麻杏石甘汤加半夏:麻黄
18g,杏仁10g,炙甘草10g,生石膏45 g,半夏12 g。
结果:上药服2剂,汗出,喘减。
继以桑杏汤加减,服6剂诸症消失。
分析:身痛,太阳表证;汗出不恶寒、口干思饮,舌尖红,脉滑数,阳明里证;咳喘、咳白痰,痰饮证。
取麻杏石甘汤加半夏。
方中麻黄、杏仁解表止咳平喘,生石膏清里热,半夏化痰降气。
麻杏薏甘汤
一、组成:麻黄9g,杏仁6g,薏苡仁18g,炙甘草6g。
二、六经八纲归属:太阳阳明合病(表里阳证)夹湿。
三、功效:利湿解表,止咳平喘。
四、方证: 1、咳声重浊,胸闷,痰质粘、量不多,甚至无痰; 2、口干不欲饮,便溏不爽,身体困倦; 3、舌质红,苔白厚腻或黄腻。
五、病案举例:患者,男,47岁,2009年10月24日初诊。
近5年每到秋季就出现持续咳嗽、且咳嗽牵延数月不愈。
就诊时咳嗽已2月余,咳嗽剧烈,昼夜不止,每天清晨4时-5时咳嗽尤其剧烈,干咳无痰,或咳少量白粘痰,咽喉痒,严重影响睡眠,痛苦不已,且近半月来伴有午后低热,体温最高37.7℃,纳食少,二便调,曾在其
他医院查血常规及胸片均未见明显异常,服用止咳化痰的中药汤剂及川贝枇杷膏、复方甘草片、复方磷酸可待因等,并静滴头孢类抗生素治疗,咳嗽及发热症状均未见明显减轻。
查其舌红、苔黄厚腻,脉濡滑。
根据其咳嗽特点,西医诊断:考虑咳嗽变异性哮喘可能性大,行肺通气功能检查正常,检查气道激发试验阳性,故诊断成立。
中医辨证为湿热蕴肺,肺气失宣,予麻杏薏甘汤合止嗽散加减:生麻6g ,杏仁15g,苡仁30g ,桔梗15 g,藿香10g,黄芩10g ,射干15g,滑石30g ,百部15g ,紫菀15g ,白前 15g ,蝉衣10g 。
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用,7剂。
10月31日二诊:咳嗽明显减轻,夜间睡眠而无咳醒,白天咳嗽次数较前减少,仍有少量白粘痰,稍有咽痒,午后低热渐退,舌红苔白腻。
前方加半夏10g,继服7剂。
11月7日三诊:白天偶有咳嗽,痰少,易咳出,体温正常,1周来未再出现低热。
舌红苔薄白,脉滑。
前方去藿香,再服7剂,以巩固疗效。
分析:结合舌红、苔黄厚腻及咳嗽病程长、反复发作、每次发作缠绵数月的特点,辨证为湿热蕴肺,予麻杏薏甘汤合止嗽散加减。
方中麻黄,宣肺解表,开皮毛之闭郁,上行水道,气化湿亦化;杏仁降气止咳;苡仁、滑石清热渗湿;藿香芳香化湿;桔梗祛痰利咽而止咳;黄芩清肃肺热;射干清热化痰,开郁散结而清利咽喉;百部、紫菀、白前止咳化痰;蝉衣开达上焦,利咽止痒。
二诊加半夏,意在降气化痰止咳。
小陷胸汤
一、组成:黄连6g,半夏15g,全瓜蒌45g。
二、六经八纲归属:阳明病(里阳证)夹痰饮。
三、功效: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四、方证: 1、上腹部、胸胁部痞满、拒按; 2、舌质红,舌苔黄腻; 3、或便秘,或恶心,或咳嗽气急,痰黄粘腻。
五、病案举例:患者,女,8岁,2006年1月25日就诊。
咳嗽、咳痰1月,加重2天。
就诊时见:神清,面色晦暗,形体肥胖,阵发性咳嗽,咳黄痰、质稠,咽痒,口干不喜饮水,纳呆,周身困乏,夜寐梦多,大便粘滞,二日一行,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滑数。
查双肺呼吸音粗,左肺闻及细湿啰音。
血常规正常。
血清支原体抗体阳性。
西医诊断:支原体肺炎。
中医辨证属痰热蕴肺。
治以清热化痰,降气止咳。
取小陷胸汤加味。
处方:全瓜蒌、莱菔子各30 g,清半夏、黄连、桔梗、前胡各10 g,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4次。
结果:服5剂后,咳、痰诸症好转。
守方5剂,改为2日1剂,以巩固疗效。
分析:据咳嗽,咳黄痰、质稠及舌红苔黄,脉滑数,辨证为痰热蕴肺。
取小陷胸汤加味,该方辛开苦降、清热涤痰散结。
方中黄连泻心下热结;半夏涤心下痰饮;瓜蒌除荡热涤痰、导痰开结外,还可助黄连清热,协同半夏化痰。
三药配合,相得益彰,使痰热各自分清,结滞得以开散。
加莱菔子、前胡化痰降气,桔梗宣肺祛痰利咽。
麦门冬汤
一、组成:麦冬30 g ,人参10g,半夏15 g ,大枣6枚,炙甘草10g。
二、六经八纲归属:太阴病(里阴证)。
三、功效:滋养肺胃,降逆和中。
四、方证: 1、干呕或呛咳声嘶,口干,咽喉干燥、疼痛或粘腻不爽; 2、或大便秘结,小便黄而短少; 3、舌红少苔,脉虚数。
五、病案举例:冯某某,男,32岁。
患者头痛,干咳无痰,行走气逆作喘,咽痛、烦躁、口渴,胸腹胀满,嘴唇开裂干痛,大便秘结,小便黄而短少,口无津液,舌边红,苔薄白,脉浮大而虚。
此乃立秋以后,久晴无雨,气候反常,俗说:秋老虎当令。
感此秋燥之气而病咳嗽,法当润其燥,则诸证自愈。
麦门冬汤治之。
麦冬
18g,党参24g ,半夏12g,大枣6枚,炙甘草12g,粳米一勺。
结果:服药1剂后,诸症大减,但燥邪化为热邪而伤肺,必须加清润肺金药以止咳,上方去枣加桑叶、
百部治之。
麦冬18g,党参24g,半夏12g,炙甘草15g,桑叶15g,百部 15 g,粳米一勺。
尽剂后,肺润而咳止。
分析:患者口渴,嘴唇开裂干痛,大便秘结,小便短少,口无津液,津液亏虚之象。
头痛,咽痛、烦躁,津亏上热不降之征。
干咳,行走气逆作喘,胸腹胀满,津亏肺气不降。
无发热、出汗、脉数有力表现,故不属于里实热证。
此咳嗽是津亏燥咳,治宜生津润燥,方用麦门冬汤。
方中麦冬生津液,半夏降肺气,党参、大枣、粳米、甘草养胃气。
二诊加桑叶清肺止咳,百部润肺止咳。
理中汤
一、组成:人参15g,白术15g,干姜15g,炙甘草15g 。
二、六经八纲归属:太阴病(里阴证)。
三、功效:补气温中。
四、方证: 1、腹满腹胀、呕吐下利,大便稀溏、食欲不振、心下痞硬、或涎唾多而清晰,或咳嗽且呕吐清水; 2、畏寒喜温、精神萎靡、口不干渴、或口干而不思饮; 3、舌质淡红、苔白或厚或腻、或滑。
五、病案举例:刘某某,女,42岁。
患者咳嗽已数月,多次治疗无效且病情加重。
现症见:身体消瘦,面色萎黄带青,神疲乏力,怕冷,语声细小、觉累,咳嗽、咳白色泡沫痰,有时呕吐清水,咳时胸痛、牵引背痛,饮食日减,舌质淡红、苔白滑,脉沉细。
证属阳气虚、痰饮盛。
治宜扶阳气、化痰饮。
因阳虚较重,首诊着重扶阳,方用理中汤加附子。
制附片31g(先煎),党参31g,白术24g,干姜31g,炙甘草15g 。
二诊:连服2剂,不畏寒,食欲增加,咳嗽减轻,精神好转。
方用桂枝去芍药加茯苓半夏汤。
桂枝15g,生姜31g,大枣31g,炙甘草15g ,茯苓15g,半夏15g。
三诊:又服2剂,诸症已减,微咳,上方去枣加白术。
桂枝5g,生姜31g,炙甘草18g ,茯苓15g,半夏15g ,白术15g 。
又服2剂,痊愈。
分析:患者神疲乏力,怕冷,语声细小、觉累,饮食日减,舌质淡红、苔白滑,脉沉细,证属阳气虚。
咳嗽、咳白色泡沫痰,呕吐清水,为上、中焦痰饮征象,起因于中、下焦阳虚,寒饮内生上犯。
故治疗以温阳为主,化痰饮为辅。
首诊取大剂附子理中汤温扶阳气,以期阳旺阴消。
2剂后阳复畏寒止。
二诊易方,以桂枝汤去性偏凉的芍药,扶上焦阳气;同时加茯苓、半夏,化痰饮、降逆气。
三诊又去养血的大枣,加白术增补气化湿之力。
三次处方都选经方,均施辛温扶阳之品,用药精纯,治疗虚寒重症,故能6剂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