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湖北省孝感市安陆第二高级中学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湖北省孝感市安陆第二高级中学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25分)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汪曾祺
沈先生对学生的影响,课外比课堂上要大得多。

他的宿舍里几乎从早到晚都有客人。

客人多半是同事和学生,客人来,大都是来借书,求字,谈天。

沈先生有很多书,但他不是“藏书家”’他的书,除了自己看,就是借给别人看的。

联大文学院的同学,多数手里都有一两本沈先生的书。

谁借了什么书,什么时候借的,沈先生是从来不记得的。

直到联大“复员”,有些同学的行装里还带着沈先生的书,这些书也就随之而漂流到四面八方了。

沈先生书多,而且很杂……兼收并蓄,五花八门。

这些书,沈先生大都认真读过。

沈先生称自己的学问为“杂知识”。

一个作家读书,是应该杂一点的。

沈先生对打扑克简直是痛恨。

他认为这样地消耗时间,是不可原谅的。

他曾随几位作家到井冈山住了几天。

这几位作家成天在宾馆里打扑克,沈先生说起来就很气愤:“在这种地方,打扑克!”沈先生的娱乐,除了看看电影,就是写字。

他写章草,自成一格。

他喜欢写窄长的直幅,纸长四尺,阔只三寸。

他写字不择纸笔,常用糊窗的高丽纸。

他说:“我的字值三分钱!”从前要求他写字的,他几乎有求必应。

近年有病,不能握管,沈先生的字变得很珍贵了。

沈先生后来不写小说,搞文物研究了,国外、国内,很多人都觉得很奇怪。

熟悉沈先生历史的人,觉得并不奇怪。

沈先生年轻时就对文物有极其浓厚的兴趣。

他对陶瓷的研究甚深,后来又对丝绸、刺绣、木雕、漆器……都有广博的知识。

沈先生研究的文物基本上是手工艺制品。

他从这些工艺品看到的是劳动者的创造性。

他热爱的不是物,而是人,他对一件工艺品的孩子气的天真激情,使人感动。

他有一阵在昆明收集了很多耿马漆盒。

这种黑红两色刮花的圆形缅漆盒,昆明多的是,而且很便宜。

沈先生一进城就到处逛地摊,选买这种漆盒。

他买到的缅漆盒,除了自用,大多数都送人了。

有一回,他不知从哪里弄到很多土家族的挑花布,摆得一屋子,这间宿舍成了一个展览室。

来看的人很多,沈先生于是很快乐。

这些挑花图案天真稚气而秀雅生动,确实很美。

沈先生不长于讲课,而善于谈天。

谈天的范围很广,时局、物价……谈得较多的是风景和人物。

他几次谈及玉龙雪山的杜鹃花有多大,某处高山绝顶上有一户人家,——就是这样一户!他谈某一位老先生养了二十只猫。

谈梁思成在一座塔上测绘内部结构,差一点从塔上掉下去。

谈林徽因发着高烧,还躺在客厅里和客人谈文艺。

他谈得最多的大概是金岳霖。

金先生终生未娶,长期独身。

他养了一只大斗鸡。

这鸡能把脖子伸到桌上来,和金先生一起吃饭。

……沈先生谈及的这些人有共同特点。

一是都对工作、对学问热爱到了痴迷的程度;二是为人天真到像一个孩子,对生活充满兴趣,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心机,少俗虑。

这些人的气质也正是沈先生的气质。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沈先生谈及熟朋友时总是很有感情的。

文林街文林堂旁边有一条小巷,大概叫作金鸡巷,巷里的小院中有一座小楼。

楼上有个小客厅。

这小客厅常有熟同学来喝茶聊天,成了一个小小的沙龙。

沈先生常来坐坐。

有时还把他的朋友也拉来和大家谈谈。

老舍先生从重庆过昆明时,沈先生曾拉他来谈过“小说和戏剧”。

金岳霖先生也来过,谈的题目是“小说和哲学”。

这题目是沈先生给他出的。

不料金先生讲了半天,结论却是:小说和哲学没有关系。

他说《红楼梦》里的哲学也不是哲学。

有人问金先生为什么搞逻辑,金先生说:“我觉得它很好玩!”
沈先生在西南联大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

一晃,四十多年了!
(摘编自汪曾祺《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相关链接①1923年,沈从文来到北京,他渴望上大学,可是仅受过小学教育,又没有半点经济来源的他,最终只能在北京大学旁听,后来一边打工,一边勤奋写作。

他曾写信给郁达夫求助,郁达夫慷慨解囊,救助处于困境中的沈从文,还把他介绍给当时著名的《晨报副刊》的主编。

一个月后,沈从文的处女作《一封未曾付邮的信》在《晨报副刊》上发表,几年后沈从文便享誉文坛。

(《郁达夫和沈从文的友谊》)
②在那个疯狂的时代,当搞建筑的梁思成忙着写检查,搞社会学的费孝通绞尽脑汁应对大字报,而他们的朋友——早早被划归为反动文人的沈从文,却用一种独特的方式转身:他的后半生投身于文物考古界,潜心研究古镜金锦、器皿书画、陶罐绢纸……前半生写出《边城》的大作家,后半生则将全部的精力投入了文物研究当中。

(《沈从文文物研究心血之作》)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头“沈先生对学生的影响,课外比课堂上要大得多”一句,态度明朗,开门见山,并且总领全文。

B.沈从文借给学生们书,这与他青年时在北京的遭遇有关,郁达夫帮助了他,他也要帮助那些喜欢读书的青年。

C.对作家打扑克,沈从文很气愤地说“在这种地方,打扑克”,是他认为不应该在井冈山这样的地方打扑克。

D.沈从文在西南联大时搞过文物研究,建国后又搞文物研究,但是从研究的出发点看前后却有了一些差别。

E.“沈先生不长于讲课”一句,既照应了开头,也领起后文中所写的沈从文以谈天来教育学生,以补其不足的内容。

(2)沈从文搞文物,体现出了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

(6分)
(3)文章写沈从文与朋友的谈论与交往,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4)作者写沈从文,只写了一些零散的小事,请你就作者的这种写作特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8分)
参考答案:
(1)AD (答A得3分,答D得2分,答B得1分;答C.E不给分,答三项或三项以上则给0分。


(2)①年轻时对文物有极大的兴趣,对许多手工艺制品有广博的知识;②对所研究的文物带有浓厚的情感,他认为这是劳动者创造性劳动的结果;③注重研究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物,通过各种方式收集具有本地特色的各类文物。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①表现沈从文兴趣之广和对事物的观察之细;②间接表现沈从文的气质;③突出他的交往之广,为人热情随和的特点。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4)①这样写可以从多方面来表现传主的性格特征。

虽然是一些点点滴滴的小事情,但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使读者可以从多方面来了解传主;②这样写可以给人一种娓娓道来的平和亲近的感觉。

文章叙事风格不事铺张,平淡简洁;③这样写突出小事对作者的影响之深。

这些小事,作者在相隔40 年后还能如数家珍,足见作者印象之深,感触之深。

(每点4分,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1)
试题分析:B.“沈从文借给学生书”是有曾得过郁达夫帮助的原因,但不仅仅是这个原因造成的结果,信息概括不完整。

C.中沈从文对作家打扑克很气愤,是因为“他认为这样地消耗时间,是不可原谅的”。

E.“沈从文以谈天来教育学生,以补其不足”分析不当,原文是“沈先生不长于讲课,而善于谈天”,是说相较于谈天沈从文不擅长讲课,而不是讲课是他的“不足”。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本题涉及的文章段落主要是在第三段,要把语句内容有条理地分列成若干要点,然后对筛选内容进行简单的梳理,分清有关与无关、主要与次要。

舍弃无关和次要的部分,加以合并,形成答案。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

本题要求对限定话题与范围的内容做概括,注意划分相关部分的层次结构,最后概括归类。

一般这种类型的题只要求简单概括,不做阐释。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实用类文本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

可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文章的写作风格方面、对作传者的影响方面入手挖掘。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能力层级为探究F。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千秋一寸心,红楼无限情
2012年5月31日凌晨,95岁高龄的红学家周汝昌先生逝世。

或许一生的喧嚣太多了,他选择安静地离开。

“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安安静静地走。

”他留下这样遗愿。

进入红学研究,多少是个偶然。

那是1947年,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兄长周祜昌寄至燕园的信函说,他看到胡适新近一篇谈《红楼梦》的文章,其中有敦诚与敦敏皆系曹雪芹生前挚友的新论说,嘱咐周汝昌帮忙查证。

周汝昌遍查燕京大学图书馆,果然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一首《咏芹诗》。

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发表在1947年12月5日《天津国民日报》上。

没想到几天后,胡适就托人转交了一封给周汝昌的信,肯定鼓励这位在校大学生的研究。

胡适此时已是学界“大拿”,又是“新红学”的开创者,他的来信让周汝昌“欣幸无已”。

1948年,正埋头撰写《红楼梦新证》的周汝昌特意跑到胡适家中拜访。

令周汝昌激动的是,胡适竟将珍藏多年的孤本《甲戍本石头记》慷慨地借给他翻阅。

正因为这一段渊源,周汝昌常常被看做是胡适“红学”研究的关门弟子。

1953年,《红楼梦新证》出版。

这部40多万字的“红学”研究著作引起轩然大波,因为在当时很少有人敢将《红楼梦》拔到那么高的地位——周汝昌将《红楼梦》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但丁的《神曲》等世界名著相提并论,并大加赞赏。

周汝昌把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的“曹、贾互证”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

由于崇尚实证,他的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以充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

又因为崇奉实录,他把全部实证工作都作为论证实录的手段。

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乃至后来的“曹学”,其基本的方法论就是以历史上的曹家与小说中的贾府双向互证,在以历史材料推证小说本事的同时,又以小说情节反推历史,史学与文学合而为一。

正是从《红楼梦新证》开始,“红学”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后来它被称作“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此年周汝昌35岁,因为这部书,他得以调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成了学界“红人”。

也由于这部书,他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变成了“资产阶级胡适派唯心主义”的“烦琐考证”的典型代表,被关进“牛棚”下放。

由于周恩来的特殊关照,1970年9月重返北京。

周汝昌将“红学”构建为四大范畴,即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

其晚年在探佚学发力颇多,在他数十部“红学”著作中,曾先后提出一系列探佚成果,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但也招致不少异议。

如他提出林黛玉系“沉湖而死”;“金玉奇缘”说的不是贾宝玉和薛宝钗,而是贾宝玉与史湘云等等。

1982年,周汝昌发表了《什么是红学》一文,在把人们呼吁的文学批评方法描述为“十六字真言”之后,干脆把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的范围,他说:“红学显然是关于《红楼梦》的学问,然而我说研究《红楼梦》的学问却不一定都是红学,不能用一般研究小说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来
研究《红楼梦》。

如果研究《红楼梦》同研究《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以及《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小说全然一样,那就无需红学这门学问了。

”在把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之外的同时,他也把自己剔出了主流“红学”的研究队伍。

此后,他被喻为红学界的独行侠。

他关于“红学”之界定、对红学史的回顾、对曹雪芹画像的考证等等,一次次地掀起了“红学”研究的争议。

从30岁开始,周汝昌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红学”,是红学界当然的王者。

他被誉为“红学泰斗”,也被批作“闭门造车”,可谓毁誉参半。

他六十余年间所走过的治红学之路,因偶然而生,又历经政治对学术氛围和学术方向的多次影响,终至晚年,既得到肯定、赞誉,身上罩着光环,亦受到讥嘲与攻击。

说不尽的《红楼梦》,道不尽的人与事。

周汝昌梦在其中近七十年。

梦未醒,人已去,花落水流红,谁解其中味?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

相关链接
周汝昌,幼少时即醉心欧楷笔法,20岁后又致力于唐人写经,深研《兰亭》后,得右军真脉, 其“横逸飞动、作草如真”的周体法书,在众多书家中神采焕然。

周汝昌少年时期便热衷于古典诗词的创作,进入南开中学后,即研习宋词。

燕大读书时,与顾随、张伯驹、钱钟书等都有唱和,其诗词功底颇得各位先生赏识。

百读红楼百动心,哪知春夜尚寒侵。

每从细笔惊新悟,重向高山愧旧琴。

只有英雄能大勇,恨无才子效微忱。

寻常言语终何济,不把真书换万金。

——周汝昌诗一首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红楼梦新证》一书的创作深得胡适的鼓励和帮助,这本书使周汝昌成为学界“红人”,也使他在政治运动中遭受迫害。

B.周汝昌研究红学的许多观点深受“大拿”的影响,他晚年提出的林黛玉“沉湖而死”等,就是在胡适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

C.周汝昌认为,“红学”中的文学性研究应与《三国演义》等小说的研究要区别开来,不能用一般研究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

D.周汝昌的“红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的“红学”研究方法虽得到一致认可,但他得出的结论却一直饱受争议。

E.周汝昌多才多艺、勤学善思又特立独行。

研究红学,他一旦投身期间便矢志不渝,虽毁誉参半,但终难否认其红学泰斗的地位。

(2)请分条概括周汝昌先生在红学研究方面的贡献有哪些。

(6分)
(3)简析结尾“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6分) (4)纵观周汝昌的一生,这位大家身上体现了哪些优秀的品质?请结合全文及相关链接,谈谈你的理解。

(8分)
参考答案:
(1)E项3分,A项2分,D项1分。

B,无中生有,“林黛玉沉湖而死”的观点与胡适无关;C 偷换概念,红楼梦的文学性研究不在“红学”的范围;C“一直饱受争议”不准确。

(2)①把《红楼梦》与世界名著相提并论,大大提高了《红楼梦》的地位。

②将“曹、贾互证”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使“红学”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

③将“红学”构建为四大范畴,即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曾先后提出一系列探佚成果。

④把人们呼吁的文学批评方法描述为“十六字真言”,将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的范围。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3)结构上,照应开头,首尾呼应,使全文结构完整。

(2分)内容上,①暗示他一生“喧嚣太多”、毁誉参半、生活不安静,如今已归平静。

②遵从并满足先生遗愿,希望他“安安静静”地走,不再受到打扰。

③表达默默为老人送行的心愿,体现作者对先生的尊重。

(内容上每条2分,答出两条即可)
(4)①执着的精神。

先生把一生献给“红学”,招致异议批评时,依然坚持学术研究,并为之痴迷。

②认真细致的态度。

作查证,一丝不苟,查遍大学图书馆。

③善于继承,努力创新。

善于继承名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创作《红楼梦新证》,创造性提出探佚成果。

④广博学习,丰厚积累。

研习书法、古典诗词创作等终成大家。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塾师老汪
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

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

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

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了。

人问:“老汪,你有学问吗?”
老汪红着脸:“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


人:“有,咋说不出来呢?”
老汪叹息:“我跟你说不清楚,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


但不管辞之多寡,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翻来覆去讲十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学生急:“啥叫朽木不可雕呢?圣人指的就是你们。


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

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

老汪亲题了一块匾,“种桃书屋”,挂在牛屋的门楣上。

老范自家设私塾,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束脩,自带干粮就行了。

十里八乡,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

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对,何况十有八个本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
家中活计,图个安逸罢了。

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便平添了许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我讲你们也不懂。

” 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高兴个啥呀。

恰恰是圣人伤了心。

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只不过借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

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

老汪一个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老汪教学之余,有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和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人四处乱走。

拽开大步,一路走去,见人也不打招呼。

有时顺着大路,有时在野地里。

夏天走出一头汗,冬天也走出一头汗。

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是乱走,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乱走了。

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不能走了,老汪会被憋得满头青筋。

一天中午,东家老范从各村起租子回来,老汪身披褂子正要出门。

两人在门口碰上了。

老范想起今天是阴历十五,便拦住老汪问:“老汪,这一年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
老汪:“东家,没法给你说,说也说不清。


这年端午节,老范招待老注吃饭,吃着吃着,又说到走上。

老汪喝多了,趴到桌角上哭着说:“总想一个人。

半个月积得憋得慌,走走散散,也就好了。


这下老范明白了:“怕不是你爹吧,当年供你上学不容易。


老汪哭着摇头:“不会是他。


老范:“如果是活着的人,想谁,找谁一趟不就完了?”
老汪摇头:“找不得,找不得,当年就是因为个找,我差点丢了命。


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只是说:“大中午的,野地里不干净,别碰着无常。


老汪摇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又说:“碰到无常也不怕,他要让我走,我就跟他走了。


老汪的老婆叫银瓶,银瓶不识字,但跟老汪一起张罗私塾,老汪嘴笨,银瓶嘴却能说,但她说的不是学堂的事,尽是些东邻西舍的闲话,嘴像刮风似的,想起什么说什么。

人劝老汪:“老汪,你是有学问的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


老汪一声叹息:“一个人说正经话,说得不对可以劝他;一个人胡言乱语,何劝之有?”
银瓶除了嘴能说,还爱占人便宜,不占便宜就觉得吃亏。

逛一趟集市,买人几棵葱,非拿人两头蒜;买人二尺布,非搭两绺线。

夏秋两季,爱到地里拾庄稼,碰到谁家还没收的庄稼,也顺手牵羊捋上两把,从学堂出南门离东家老范的地亩最近,所以捋拿老范的庄稼最多。

一次老范到后院牲口棚看牲口,管家老季跟了过来:“东家,把老汪辞了吧。


老范:“为啥?”
老季:“老汪教书,娃儿们都听不懂。


老范:“不懂才教,懂还教个啥?”
老季:“不为老汪。


老范:“为啥?”
老季:“为他老婆,爱偷庄稼,是个贼。


老范挥挥手:“娘们儿家。


又说:“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
这话被喂牲口的老宋听到了,老宋也有一个娃跟着老汪学《论语》,老宋便把这话又学给了老汪。

没想到老汪潸然泪下:“啥叫有朋自远方来?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


(选自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
19.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本文擅长以经典文句的使用来表现人物性格,如老汪翻来覆去讲不清楚“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就说明了作为乡村垫师的他迂腐无能。

B.本文以白话口语为主,又掺入了方言和文言,读来别有风味,同时,这样的语言既契合老汪的身份和生活环境,也暗合他的尴尬处境。

C.本文虽只是选段,但故事情节相对完整,作者以简约沉稳的白描手法,生动地塑造了人物群像,展开了一幅北方村镇的风俗画卷。

D.本文在人物关系的参照之中塑造老汪的形象,如他对学生、银瓶及老范等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言谈、态度,很好地表现了他的个性。

E.文中老汪毎月两次的“乱走”令人备感困惑,直到端午节老汪酒后吐真言,暴露内心秘密,说出“总想一个人”时,才真相大白。

20.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5分)
21.老汪对《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一句的独特理解,其实源于自身人际关系的体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22.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
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

(7分)
参考答案:
19.答B给3分,答D给2分
20.(1)自家设私塾而允许别家孩子随听,是个大方的人;(2)关注老汪的“乱走”,并尽力开导安慰,是个友善的人;(3)不再追问老汪的隐情,是个有分寸的人;(4)不因银屏而辞退老汪,是个识大体的人。

(每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四点得满分)
21.(1)老汪自己孤独不乐,所以从《论语》中读出的也是孤独不乐,反映的是其个人心境;(2)老汪通过曲解《论语》,来证明“圣人”也有同样的孤独感,以此抚慰自己的孤独;(3)结尾处老汪“发现”老范就是自己的朋友,虽常在身边,却宛如远来,这也照应了他此前的理解。

(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3点给满分)
22.相似之处:(1)都温和善良,诚挚率真;(2)都有些懦弱,也比较落魄;(3)都有一些书呆子气,喜欢引经据典来自我辩解、自我安慰。

不同之处:(1)孔乙己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封建文化(比如等级观念的压制),以及生活的窘迫;(2)老汪的精神困境主要来自内心的憋闷,即难以排解的孤独。

(答出一点给1分,能答出5点得满分)
19.
试题分析:A项错误在于“乡村垫师的他迂腐无能”,全文没有这个意思,C项错误在于“人物群像”,本文写的是老汪。

E项错在“酒后吐真言”,没有“真相大白”。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信息概括题。

要结合老范的行为进行总结提炼:如老范设立私塾,但是允许别家孩子免费来听;老范直接问老汪;老范并不辞退老汪,也让老汪媳妇偷麦子。

一个率直,朴实,开明,尊师重道的老汪跃然纸上。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总结提炼题。

老汪的人际交往不多,也不被人理解,甚至自己的媳妇也无法进行精神层面的沟通,所以结合他对“有朋自远方来”的另类解释和老汪最后对老范行为的感叹进行理解,就是知音难觅。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比较阐述题。

答题时一定要分清,孔乙己是一个可悲的人物形象,而老汪则不是。

两者相似在书呆子,不同则在于孔乙己的根源对封建旧思想抱残守缺式的迂腐,以及周围人对他看小丑式的无情调笑;而老汪则是对学问的认真和投入,周围人的不理解和交流上的困难,但是总体上对他还是友好的。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能力层级为探究F。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袁枢,字机仲,建之建安人。

幼力学,尝以《修身与写赋》试国子监,周必大、刘珙皆期以远器。

试礼部,词赋第一人,教授兴化军。

为礼部试官。

常喜诵司马光《资治通鉴》,苦其浩博,乃区别其事而贯通之,号《通鉴纪事本末》。

参知政事龚茂良得其书,奏于上,孝宗读而嘉叹,以赐东宫及分赐江上诸帅,且令熟读,曰:“治道尽在是矣。


他日,上问袁枢何官,茂良以实对,上曰:“可与寺监簿。

”于是以大宗正簿召登对,即因史书以言曰:“臣窃闻陛下尝读《通鉴》,屡有训词,见诸葛亮论两汉所以兴衰,有戒,垂法万世。

”遂历陈往事,自汉武而下至唐文宗,偏听奸佞,致于祸乱。

上曰:“朕不至与此曹图事帷幄中。

”枢谢曰:“陛下之言及此,天下之福也。


兼国史院编修官,分修国史传。

章悖家以其同里,宛转请文饰其传,枢曰:“吾为史官,书法不隐,宁负乡人,不可负天下后世公议。

”时相赵雄总史事,见之叹曰:“无愧古良史。


权工部郎官,累迁兼吏部郎官。

两淮旱,命廉视真、杨、庐、和四郡。

归陈两淮形势谓两淮坚固则长江可守徒知备江不知保淮置重兵于江南委空城于淮上非所以戒不虞瓜洲新城,专为退保,金使过而指议,淮人闻而叹嗟。

谁为陛下建此策也?”
迁大理少卿。

通州民高氏以产业事下大理,殿中侍御史冷世光纳厚赂曲庇之,枢直其事以闻,人为危之。

上怒,立罢世光,以朝臣劾御史,实自枢始。

诏权工部侍郎。

因论大理狱案请外,有予郡之命,既而贬两秩,寝前旨。

光宗受禅,叙复元官。

擢右文殿修撰、知江陵府。

江陵濒大江,岁坏为巨浸,民无所托。

楚故城楚观在焉,为室庐,徙民居之,以备不虞。

种木数万,以为捍蔽,民德之。

开禧元年,卒,年七十五。

创作《易传解义》及《辩异》《童子问》等书藏于家。

(选自《宋史·袁枢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归陈/两淮形势谓/两淮坚固则长江可守/徒知备江/不知保淮/置重兵于江南/委空城于淮上/非所以戒不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