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影视改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间文学结课论文
《梁祝》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影视改编
《梁祝》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影视改编
摘要:梁祝文化具有一千多年的文化历史。
各个时期的人们都试图从梁祝这个流传千古的传说中寻找不同的时代意义,也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赋予了它不同的内涵。
在这个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的时代,梁祝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赋予了新的意义,代表了民间传统文化与新媒介的融合。
关键词:民间文学;梁祝;影视改编;媒体时代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与孟姜女、白蛇传、牛郎织女并称为民间四大传说。
虽然梁祝的故事在四大传说中出现的较晚,并且,正统历史的记载里其由来没有什么根据,可是它在中国民间至少已流传了一千六七百年以上,不管南北,都有关于这个故事的传说,甚至还有各种遗迹。
因此,它可以说在民间故事中占据最有影响力的地位,也随之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梁祝文化:从晋至隋唐的传说, 宋代的诗词, 元、明的戏剧, 清代的歌谣,现代的戏曲、影视、小说、音乐、舞蹈等。
面对以网络、数字电视、手机为主的新媒介革新,梁祝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自然也产生了与时俱进的变化,现综述如下:
一、梁祝故事的电视剧改编
梁祝故事中体现的浪漫爱情悲剧因素,使其成为电视剧改编的宠儿,历数其电视剧版本,有:1977年TVB版《梁山伯与祝英台》、1999年台湾贾静雯版《七世夫妻之梁山伯与祝英台》、2000年梁小冰版《少年梁祝》、2002年大陆越剧电视剧《梁祝》、2007年大陆董洁版《梁山伯与祝英台》。
两岸三地的电视剧改编热潮,足见梁祝故事庞大的观众基础和影响力。
其中,又以2000版与2007版影响力最大。
究其原因,乃是在于前者走的是夸张搞笑路线,特别是前面梁祝二人在书院的日子,极具现代感,却能博人一笑。
而罗志祥和梁小冰这对俊男靓女的搭档,也使得该剧更充满青春气息,更像是一部偶像剧,因此能够吸引到不同年龄阶段的观众。
从人物的设定上来说,因为是电视剧,所以不像电影中那样只有寥寥数人,添加了一些次要人物,在讲述他们各自故事的同时也推进了梁祝这个总线索的向前发展。
就主角来看,这两个主角人物形象单薄且平庸,并没有跳脱传统才子佳人故事的樊笼,表现中规中距没有独特鲜明的个性。
在此之外,梁祝二人爱情的破坏者马文才也首次从“幕后”走到台前。
马文才不再只是民间文字记载中“祝已字马氏子矣”的“马氏子”,他有了更为具体的形象,在梁祝故事中的分量大大加重。
剧中马文才的出场,绝不是一件偶然的小事,他是人们观念逐渐转
变的一个标志,是一种文化现象。
这一版的弊病在于,作为一部40集长的电视剧,其在情节上虽与传说基本相同,但是也添加了过多的多余枝节,如山伯竟与英台有着杀父之仇,山伯本姓也不是梁而是赵。
虽然此类情节的添加也算整体流畅,并没有过多的突兀之感,却显得很俗套,明显地带有台湾电视剧冗长繁杂的特点,剧情被注水太多,显得松散、拖沓、不紧凑,而很多戏剧冲突更像是编剧为了拉长剧情强加进去的,分解了梁祝故事本来的剧情。
不过总的来说,它的通俗易懂也使它能够更好地为大众所理解接受。
而后者,即2007版《梁山伯与祝英台》,则拍得唯美细腻,更像是一首荡气回肠的爱情史诗。
相较于前者,这版该归类于正剧,其在于在题材的选择和主题的挖掘上注重时代性和重大性,自觉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和广阔的历史内容,反映时代的全貌。
在人物塑造上,07版梁祝更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突出人物性格及其发展,追求立体化的效果。
全剧除了山伯、英台、文才三个主要人物,还添加了其他戏份不少的次要人物,甚至鲜在荧屏上露面的历史名人如陶渊明、谢道韫、王凝之等也都汇集剧中,为全剧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除此之外,剧中涉及到了东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士族门阀制度以及土断政策等,另外剧中还有大量琴棋诗画、对联出现,以及一些古时风俗如七夕乞巧的重现,更使全剧无处不洋溢着历史文化气息。
由于作为一个流传千年深入人心的传说,又多次被搬上屏幕,所以在梁祝二人身上已没有太多的东西可供挖掘。
基于此,编剧把注意力着重于反面人物马文才的塑造上,使其成为颇引人瞩目同时又最富争议性的悲情人物形象。
这里马文才的形象不再简单地作为一个剧中人物而存在,他更代表了一种文化现象。
而这一版的弊病在于,全剧四十一集,但在书院的故事占了三分之二以上,从第二集到第三十集,实在拖沓;不少情节很有趣,很煽情,但致命的弱点是起因模糊荒谬,立不住脚,便成了空中楼阁;另外大量武戏的加入,使梁祝这以“文戏”为主的故事,显得喧宾夺主不伦不类起来。
总而言之,编剧对于这版梁祝的定位是正剧,其为了避免过于严肃而使人感到沉闷压抑或过于戏说而沦为恶搞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达到了,也引起了不俗的反响。
二、对梁祝故事的电影改编
由梁祝故事改编而成的电影也有许多版本:1963年李翰祥导演的黄梅调戏曲片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1962年尤敏和严俊版、1994年吴奇隆版《梁祝》、1994年濮存希版《梁祝》、2004年动画片版本的《蝴蝶梦: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及2008年蔡卓妍版武侠梁祝《剑蝶》,充分体现了梁祝故事的魅力。
在这里,我想简要谈一谈对94年吴奇隆版、2004年动画版的看法。
徐克导演的94版《梁祝》,被誉为唯美经典的代表之作。
徐克在本片充份发挥了″旧瓶装新酒″的能耐,将一个传诵多年的经典爱情故事成功地年轻化和现代趣味化,而结局的悲剧气氛亦能感动传统的观众,称得上是雅俗共赏的佳作。
这个重拍版本与前不同的地方是鲜明地写出祝英台之父为了巩固朝中地位,藉女儿的婚姻攀附权贵的马家,祝英台女扮男装到崇绮学院读书,其实是继承祝夫人未竟之志,而她爱上同学梁山伯的故事亦与其母当年的行径如出一辙。
首先,在这部电影里,诠释了不一样的梁山伯,虽然仍然是憨厚单纯痴情,但不再迂腐呆板。
他幽默开朗,聪明活泼,神采飞扬,有时还会使一点小小的坏。
梁祝二人之间同窗共读、耳鬓厮磨的情景,进而达到心灵相通,活脱脱是一幅现代校园青春恋曲的画面,现在的青年会觉得很熟悉很亲切。
其次,十八相送一折,戏剧中的梁山泊是个“牛皮灯笼——怎么点都不明”的如同白痴般的呆头鹅,两人的交
流局限于英台的一厢情愿,而电影中的相送是互动的。
再次,最值得写上重重一笔的,是由梁山伯的无所作为的抑郁而终,变成梁祝抗婚双双出逃不遂,梁被毒打伤重而亡,形成了该剧的一个高潮,使梁祝两人都变成了敢爱敢恨的人物。
这部电影风格前卫,大胆的重新诠释人物感情的方式比较贴近现代年轻人的情感表达方式,时代不同了,古老悠久的民间传说也要经过前卫的包装,注入新潮的意识形态和情感理念,才易于为今天的青年所接受,也才会有更强的生命力。
2004年动画版《梁祝》,则体现了中国民间文化的传播,不仅意味着中国将自己的文化传递给世界,与其他文化交流,同时也体现在世界对中国民间文化的反映。
新兴媒体在文化交流中历来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新媒体的出现与普及加速和深化了传统文化的双向流动。
尽管动画版被诟病跟随迪斯尼、画虎不成反类犬,情节设置上薄弱无逻辑,但总的来说,它代表着新媒体时代民间文学传播与发展的一个方向。
正如曼纽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s)所说“新电子媒介并未脱离传统文化,而是吸收了传统”,新媒体融合着中国民间传统文化。
这种融合还是一个正在进行的、未完成的过程。
随着时代的不同,人们观念的转变,人们认识事物的方式也不同于以前简单地划分美丑善恶,更加强了对人性复杂的探索和表现,也因此展现了中国民间文化在新媒体时代文化多元化与去中心化的一面。
这一趋势,在不同时代不同版本的梁祝中即可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