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突措施与管理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阳城县芹池煤矿
瓦斯动力现象鉴定报告
1、前言
山西省阳城县芹池煤矿2004年3月3日,进行3115回风巷掘进时,在放炮作业后,发生了一次瓦斯动力现象,并造成伤亡事故,给矿井安全生产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对矿井发生的的瓦斯动力现象作出准确的认识、对矿井的瓦斯等级作出准确定位,以便制定相应的技术措施和管理制度,保证安全生产,芹池煤矿委托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对本次瓦斯动力现象进行鉴定。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接受委托后,派技术人员对事故现场进行了勘查,经过认真分析,对芹池煤矿发生的这次瓦斯动力现象进行了技术鉴定。
本次鉴定工作的法规依据主要有:
《煤矿安全规程》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2001年
《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细则》原煤炭部1995年
《煤与瓦斯突出矿井鉴定规范》煤炭行业标准(MT637—1996)1996年
2、矿井基本情况
芹池煤矿位于山西省阳城县西20Km,隶属城镇集体工业联社。
始建于1996年10月,1999年投产。
原设计生产能力为150Kt/a,2003年核定生产能力为210Kt/a。
2.1矿井地质、煤层概况
芹池煤矿位于上黄崖精查勘探区。
矿区地层出露良好,有老到新分别有: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二迭系下统山西组、二迭系下统下石盒子组、二迭系上统上石盒子组和
第四系。
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二迭系下统山西组,总厚156.6m,含煤5~12层,自上而下编号为:2、3、4、5、6、7、8、9、11、13、15号。
煤层总厚为9.68m,含煤系数8%。
其中太原组中仅有15号煤层为可采煤层,其余7~8层均为不稳定不可采的薄煤层。
15号煤层位于太原组一段顶部,K2厚灰岩为煤层的直接顶板,煤层厚3.20m,结构0.90(0.16)2.14属结构简单型。
山西组仅含一层煤即3号煤,为本区主采煤层。
该煤层位于山西组下部,上距下石盒子组底砂岩(K8)52.7m,下距K5灰岩36.70m,煤层厚4.88~5.95m,一般厚4.54m,倾角2~4º,煤层结构:1.54(0.16)2.70(0.12)0.46。
煤层顶板为厚1.40m的黑色泥岩,底板为粉砂质泥岩和粉砂岩。
3号煤层属中灰、低硫、高--难熔灰分、高发热量之无烟煤,原煤灰份14.99~25.60%,平均为18.15%;挥发分4.68~5.87%,平均5.18%;原煤全硫含量为0.40~0.50%,平均为0.4%;弹筒发热量为8130~8599卡/克,平均8320卡/克,容重为1.45m3/t。
3号煤层无自燃倾向,煤尘无爆炸危险性。
矿区的区域构造位置处于沁水块坳南缘,因受沁水帚状构造的影响,产生断裂及次级褶皱。
矿区位于东刘村次级向斜南翼,基本为一单斜构造,地层倾向为北西280~310º,倾角5~7º。
区内无大的褶曲,主要的构造是断层,具体如下:
①寺头断层:位于矿区西界以西约30~400m,走向北东,倾向北西,西盘上升,东盘下降,北东部断距超过100m,倾角75º,为一高角度正断层。
②中寨断层:位于矿区东40~50m,走向北北东,西盘下降,东盘上升,断距约40m,倾角80º,为一高角度正断层。
③东刘村F1断层:位于矿区西部,走向北北东,为高角度正断层,因覆盖较大,其断距不祥。
④东刘村F2断层:位于F1断层以东约125m,其性质与F1断层
相同,断距10m。
2.2矿井开拓开采概况
矿井采用立井开拓方式,现有井筒2个,分别为主井和风井。
主井地面标高为+697m,井底车场标高为+382m,井筒深315m,为混合提升井;风井地面标高为+697m,井底车场标高为+382m,井筒深315m,为出风井。
矿井采用单一水平开采,水平标高为+382m。
全井田划分为2个采区,分别为131采区和132采区。
目前开采131采区,该采区走向长550m,倾向宽660m。
开采顺序为先采井筒附近,后采离井筒较远的部分。
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后退式开采,落煤工艺为放炮落煤,采煤工作面长100m,采用悬移支架、铺顶网支护,一次采全高。
机、风巷采用单体液压支柱配金属绞接顶梁,正悬臂超前支护,顶板管理采用全部垮落法。
2.3通风瓦斯简况
矿井采用中央并列抽出式通风方式,地面风井安装2台2³110KW主扇风机(一备一用),风机型号DBK40—6/19。
矿井无瓦斯压力和瓦斯含量的实测数据,根据2003年矿井瓦斯等级鉴定结果:矿井总风量为3869.8 m3/min,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为31.38m3/min,相对瓦斯涌出量为64.45 m3/t,属高瓦斯矿井。
矿井目前建立了简易的抽放系统进行瓦斯抽放工作。
3、瓦斯动力现象的发生情况
3.1发生瓦斯动力现象地点基本情况
芹池煤矿2004年3月3日发生瓦斯动力现象的地点是131采区3115工作面的回风副巷,属于煤巷掘进工作面(见图1)。
3115回风副巷掘进工作面距矿井东部边界20米左右,巷道标高为+430— +440。
巷道设计断面面积为8.0m2,巷道的坡度平均为2度,采用梯形木支护。
巷道风量为720m3/min,绝对瓦斯涌出量为8 m3/min 左右。
发生瓦斯动力现象地点的地面标高为+690左右,据地表垂深约为250米,距中寨正断层70—80米。
该处煤层的厚度为4.96
米,倾角3—6度,比正常情况下的煤层倾角(2—4度)稍大,煤层顶板为炭质泥岩,底板为泥质粉砂岩。
图1 突出地点巷道平面布置平面图
3.2瓦斯动力现象发生情况
2004年3月3日早班,一名瓦斯员、一名放炮员和两名打眼工到3115回风巷掘进工作面钻眼放炮。
6时51分监控调度室发现总回风瓦斯超限达0.91%,马上安排瓦斯巡检员到总回风查原因,经查汇报不是探头问题,又立即派人下去查原因,到7时45分汇报,井下3115回风巷掘进工作面发生了事故,并立即组织人员抢救,于8时40分将伤者运至地面,经抢救无效死亡,4名死亡人员所处位置为3110皮带巷(进风巷)。
事后,通过对现场的勘察和统计,本次瓦斯动力现象共抛出煤、岩量601吨,其中煤量526吨,抛出的煤在巷道中最大堆积长度达68米(在3110回风巷堆积53米,3115回风副巷为12.3米,3115回风正巷分别有16米和5米,详风图2),堆积坡度为10度。
抛出的煤具有明显的分选性,堆积煤的表面是粒度非常小的粉煤,用手捻之无粒度感,并夹杂有大量软煤小块;堆积煤的底部和孔洞附
近可见中块、大块煤炭及岩石(风图3)。
由于孔洞附近冒顶严重(冒高9.5米,斜长13米,孔内岩石堆积角度为45度左右),另外,在清理过程中也在发生冒顶,清理工作难度极大,而且存在孔洞坍塌引起再次突出的可能;同时,考虑到煤层不自燃、巷道即将到矿井边界、继续掘进的危险性较大等因素,矿井目前暂时停止了清理工作。
因此,突出孔洞的具体尺寸无法确定,但根据矿方技术人员目测,突出孔洞在巷道左帮,呈口小腔大形状。
图2 抛出煤体堆积距离平面示意图
图3 3110回风巷抛出煤体堆积剖面示意图该次瓦斯动力现象产生了明显的动力效应:3110回风巷的调节风窗被完全摧毁,3115回风副巷中的所有(8—9米)支架被推
倒,并伴有顶煤的冒落,3115回风正巷的两趟风筒被推出至掘进头之外20余米。
该次瓦斯动力现象涌出的大量瓦斯,并产生了瓦斯逆流现象。
矿井总回风瓦斯浓度超限时间38h,251h后才恢复到正常水平,经计算,此次瓦斯动力现象共涌出瓦斯量约146500立方米。
4、瓦斯动力现象类型的确定
该次瓦斯动力现象具有如下特征:
(1). 抛出煤岩量较多,达601T;煤的抛出距离较远,最大达68米;
(2). 抛出的煤具有明显的分选现象,远处及堆积表面为粉煤,近处及中深部存在块煤,且距离越近,块度越大,呈现气体搬运特征;
(3). 抛出的煤堆积角度为10度,小于煤的自燃安息角;
(4). 抛出的煤破碎程度较高,含有大量的煤块和手捻无粒感的粉煤;
(5). 具有明显的动力效应:3110回风巷的调节风窗被完全摧毁,3115回风副巷中的支架全部被摧倒,3115回风正巷的风筒被推出进风巷道中;
(6). 喷出了大量的瓦斯,共涌出瓦斯量约146500立方米,吨煤瓦斯涌出量为278.5立方米,远大于该地区3号煤层的瓦斯含量,并发生了瓦斯逆流现象;
(7). 在工作面左前方形成了一个口小腔大形状的孔洞。
根据以上特征,该次瓦斯动力现象应定性为煤与瓦斯突出,属于突出类型。
5、鉴定结论
按照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2001年版《煤矿安全规程》第176条、原煤炭部1995年版《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细则》第5条以及煤炭行业标准《煤与瓦斯突出矿井鉴定规范》第5条的规定,芹池煤矿3号煤层应定为突出煤层,芹池煤矿应定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
6、对今后防突工作的几点建议
芹池煤矿经鉴定为突出矿井后,按照《煤矿安全规程》规定,应及时上报省煤炭管理部门审批,并报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备案。
同时,建议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芹池矿应按照突出矿井进行管理,编制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的安全措施,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
(2)严格执行“四位一体”综合防突措施;
(3)矿井应根据《煤矿安全规程》对开采突出煤层的要求进行安全配套,主要包括:1、完善矿井通风系统,严禁串联通风;2、配备和完善必要的安全装备,如压风自救器、隔离式自救器以及突出预测仪器等;3、对开拓采掘布置、井下通风系统设施、机电、运输设备等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和整改,以达到对开采突出煤层的要求;
(4)加强防突队伍建设,设置专职防突部门或配备专职防突人员,并对其进行专门的技术培训。
(5)对职工应有计划地进行安全培训,使之熟悉突出预兆、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的基本知识和发生事故时的避灾、救护方法以及救护设施的使用操作等。
(6)矿井应加强生产过程中的地质工作,及时查明采掘工作面前方的地质构造情况。
(7)建议矿井在以后的生产过程中,与有关的科研单位协作进行矿井的瓦斯防治技术的研究工作,如煤层突出危险的区域预测及矿井突出危险预测敏感指标及其临界值的确定等。
(8)未及事项,按《煤矿安全规程》和《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细则》的有关规定执行。
阳城县芹池煤矿
防突措施技术方案
1.前言
芹池煤矿位于山西省阳城县西20km,隶属城镇集体工业联社。
始建于1996年10月,1999年投产。
原设计生产能力为150Kt/a,2003年核定生产能力为210Kt/a 。
2004年3月3日在3115回风副巷掘进中发生了一次煤与瓦斯突出,突出强度为601t,瓦斯涌出量为14 .65万m3,并造成人员伤亡,芹池煤矿经重庆煤科分院鉴定为突出矿井,应该按照突出矿井进行管理。
为此,芹池煤矿和煤科总院重庆分院进行合作,共同制定一套可行的防突技术措施方案。
2.矿井概况
2.1井田范围
芹池煤矿地处芹池乡刘东村狐尾沟,位于芦苇河南岸。
井田东部以中寨断层为界,西部以寺头断层为界,北以芦苇河为界。
井田走向长约0.55km,倾斜宽约2.0km,面积为0.94km2。
本区属于中、
低山区,地形总体趋势是西南高、东北低,相对高差130m。
2.2 矿井地质概况
矿区的区域构造位置处于沁水块坳南缘,因受沁水帚状构造的影响,产生断裂及次级褶皱。
矿区位于东刘村次级向斜南翼,基本为一单斜构造,地层倾向为北西280~310º,倾角5~7º。
区内无大的褶曲,主要的构造是断层,具体如下:
①寺头断层:位于矿区西界以西约30~400m,走向北东,倾向北西,西盘下降,东盘上升,北东部断距超过100m,倾角75º,为一高角度正断层。
②中寨断层:位于矿区东40~50m,走向北北东,西盘下降,东盘上升,断距约40m,倾角80º,为一高角度正断层。
③东刘村F1断层:位于矿区西部,走向北北东,为高角度正断层,因覆盖较大,其断距不祥。
④东刘村F2断层:位于F1断层以东约125m,其性质与F1断层相同,断距10m。
2.3 煤层情况
芹池煤矿位于上黄崖精查勘探区。
矿区地层出露良好,有老到新分别有: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二迭系下统山西组、二迭系下统下石盒子组、二迭系上统上石盒子组和第四系。
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二迭系下统山西组,总厚156.6m,含煤5~12层,自上而下编号为:2、3、4、5、6、7、8、9、11、13、15号。
煤层总厚为9.68m,含煤系数8%。
其中太原组中仅有15号煤层为可采煤层,其余7~8层均为不稳定不可采的薄煤层。
15号煤层位于太原组一段顶部,K2厚灰岩为煤层的直接顶板,煤层厚3.20m,结构0.90(0.16)2.14属结构简单型。
山西组仅含一层煤即3号煤,为本区主采煤层。
该煤层位于山西组下部,上距下石盒子组底砂岩(K8)52.7m,下距K5灰岩36.70m,煤层厚4.88~5.95m,一般厚4.54m,倾角2~4º,煤层结构:1.54(0.16)2.70(0.12)0.46。
煤层顶板为厚1.40m的黑色泥岩,底板为粉砂质泥岩和粉砂岩。
3号煤层属中灰、低硫、高--难熔灰分、高发热量之无烟煤,原煤灰份14.99~25.60%,平均为18.15%;挥发分 4.68~5.87%,平均 5.18%;原煤全硫含量为0.40~0.50%,平均为0.4%;弹筒发热量为8130~8599卡/克,平均8320卡/克,容重为1.45m3/t。
2.4 矿井开拓开采概况
矿井采用立井开拓方式,现有井筒2个,分别为主井和风井。
主井地面标高为+697m,井底车场标高为+382m,井筒深315m,为混合提升井;风井地面标高为+697m,井底车场标高为+382m,井筒深315m,为出风井。
矿井采用单一水平开采,水平标高为+382m。
全井田划分为2个采区,分别为131采区和132采区(参见图1)。
目前开采131采区,该采区走向长550m,倾向宽660m,煤平均厚4.94m,倾角2º~4º,区内地质构造简单,煤层赋存稳定,布置有5个采面,分别是3111~3115工作面,其中,3111和3112工作面已经采完,3115采面正在掘进回风顺槽。
开采顺序为前进式,即先采井筒附近,后采离井筒较远的部分。
采煤工艺为走向长壁后退式开采,落煤工艺为放炮落煤,采煤工作面长100m,采用悬移支架、铺顶网支护。
机、风巷采用单体液压支柱配金属绞接顶梁,采全高,悬移支架正悬臂超前支护,顶板管理采用全部垮落法。
2.5 通风瓦斯简况
矿井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抽出式,地面风井安装2台2³110KW主扇风机(一备一用),风机型号DBK40—6/19。
根据2003年矿井瓦
斯等级鉴定结果,矿井总风量为3869.8 m3/min,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为31.38m3/min,相对瓦斯涌出量为64.45 m3/t,属高瓦斯矿井。
矿井从未实测过煤层瓦斯基础参数,所以瓦斯参数不详。
矿井目前建立了简易的抽放系统进行瓦斯抽放工作,抽放的瓦斯用于民用和发电。
3号煤层无自燃倾向,煤尘无爆炸危险性。
3.矿井煤与瓦斯突出情况及分析
3.1 突出情况
2004年3月3日早班6:51左右,在3115回风顺槽副巷进行掘进作业时,发生了一次煤与瓦斯突出现象,突出强度为:601t,瓦斯涌出量为14.65万m3,矿井总回风瓦斯浓度超限时间38h,251h 后才恢复到正常水平。
突出后瓦斯涌入到3110皮带巷(进风巷),致使该巷道中的4人窒息死亡。
3.2 突出原因分析
1)煤层瓦斯含量较高,瓦斯压力较大。
3#煤层是高变质程度的无烟煤,在变质过程中煤体本身生成的瓦斯量较高,而且煤层顶板是泥岩,底板岩层是砂质泥岩和粉砂岩,不利于瓦斯运移,封闭性较好。
虽然未实测过瓦斯压力和瓦斯含量,但矿井瓦斯涌出量较大,说明该矿瓦斯含量较高,瓦斯压力较大。
2) 地应力水平较高。
一方面,矿井开采垂深约250~310m,上覆岩层自重应力相对较高;另一方面,在地质构造附近存在较高的构造应力,同时在大断层附近会伴生出一系列小型断层。
所以构造附近突出危险性较大。
3)地质构造带煤的坚固性系数相对较小。
由于突出地点与中寨大断层的距离仅有70~80m,由于该大断层及其附近的一系列次
12
生构造在其形成过程中,对煤体的强烈揉搓作用,不仅破坏了煤体的完整性、使其抵抗破坏的能力急剧减小,而且会形成坚固性系数很小的软煤分层,该软煤分层抵抗破坏的能力很弱,而且放散瓦斯的能力大大增强,所以往往成为突出的多发地点。
从突出后抛出的大量软煤块可以看出,突出地点存着软煤分层。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该突出地点在客观上具备的突出的基本条件,掘进时放炮诱发了突出的发生。
该次突出是在地质构造的影响下,由地应力、瓦斯和煤的物理力学性质综合作用的结果。
4.矿井防治突出的组织管理措施要求
芹池煤矿经鉴定为突出矿井后,必须依据《煤矿安全规程》和《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细则》的要求,按照突出矿井进行管理。
(1)尽快建立矿井的防突措施和组织管理体系,编制防突措施计划。
矿长对防突管理工作负全面责任,负责检查和平衡防突工作,解决防突所需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矿总工程师对防突负技术责任,负责组织编制、审批、实施、检查防突工作的规划、计划和措施。
(2)矿井成立专门的防突机构,或在通风(安全)部门配备专门的防突人员,负责制定防突措施、填写突出卡片、掌握突出动态和进行突出危险性预测工作。
(3)配备和完善必要的安全装备,如防突钻机、突出预测仪器、自救器、压风自救系统等。
(4)建立落实防突措施的责任制。
把防突措施编制、审批、落实和突出危险性预测、审批、防突措施实施、措施监督、安全防护措施执行、放炮等工作具体落实到各职能部门和具体人员,并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
(5)建立“四位一体”综合防突组织管理制度,编制防突各项工作的操作和审批程序。
认真把好防突措施的编制、审批、贯彻、落实、监督、检查各个关口,严格防突参数汇报、填写、送审、发放各个环节。
(6)按照突出矿井管理的要求,在巷道部署、回采、通风、采掘、机电等方面进行安全配套,建立健全安全防护措施。
(7)进行人员培训。
一方面,对矿井有关部门管理、技术人员和工人进行防突知识、防突管理制度、突出预兆、防突措施、自救和互救、避灾等进行培训;另一方面,对专职防突人员进行专门培训,使之掌握防突的一般知识、突出预测的具体操作技能和其它防突技能。
5。
防治煤与瓦斯突出技术措施方案
我国各突出矿井执行的是“四位一体”综合防突措施,包括突出危险性预测、防突措施、措施效果检验和安全防护措施。
芹池煤矿在今后的采掘作业中,也必须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执行“四位一体”综合防突措施。
5.1防突技术管理的一般原则和工艺流程
在今后的采掘中,为解放生产力,加快采掘进度,降低防突成本,建议矿井对3#煤层进行突出危险性区域预测工作,根
据预测结果,可以把突出煤层分别划分为突出危险区、突出威胁区和无突出危险区。
在进行区域预测以前,所有采掘区域都必须按突出危险区进行技术管理。
在煤层不同区域作业时应按照以下原则进行技术管理,认真采取综合防突措施,其工艺流程参见图2。
图2 综合防突措施工艺流程图
在突出危险区内进行采掘作业时,必须执行“四位一体”综合防突措施,进行正规的日常预测循环作业,每个预测循环都要进行突出预测和效果检验(在严重突出危险区可以不进行预测,直接采取防突措施,但必须进行效果检验),只有当预测或措施效果检验结果不超标时,方可在执行安全防护措施的前提下进行采掘作业。
当上循环采取了防突措施进尺到位后,
预测无突出危险时也应采取防突措施,只有连续2次预测无突出危险时该工作面方可视为无突出危险工作面。
每预测循环应留有不小于2m的预测孔超前距;效果检验结果不超标时掘进工作面的允许进尺量应同时保证留有5m的措施孔超前距和不小于2m的检验孔超前距,采煤工作面应同时保证留有不小于3m的措施孔超前距和不小于2m的检验孔超前距。
所有超前距均以最短钻孔在采掘方向的投影孔深为准。
在突出威胁区内采掘作业时,根据区域突出危险程度,每推进30~100m,应用工作面预测方法连续进行不少于两次的区域预测验证,并且预测工作从巷道开始掘进和工作面始采即进行,其中任何一次验证有突出危险时,该区域应改划为突出危险区。
同时,在威胁区采掘作业过程中,每个班都应密切观察煤层软分层厚度、煤层产状、地质构造、炮后瓦斯涌出量等异常情况,当出现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停止采掘作业,通知有关人员进行突出危险性预测。
在无突出危险区内作业时,可以不采取防突措施。
5。
2突出危险性预测
5。
2。
1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
芹池煤矿系首次发生煤与瓦斯突出,以前未按突出矿井进行管理。
建议在建立起矿井的防突体系后,进行区域预测工作。
根据区域预测结果,划分出突出危险区、突出威胁区和无突出危险区,在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防突措施。
在今后的生产实践中应不断进行验证和必要的调整,以适应突出的复杂性和瓦斯地质条件的变化。
针对芹池煤矿的区域预测方法应进行专门研究后确定。
5.2.2 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
1)预测钻孔布置
①石门揭煤工作面
虽然芹池煤矿一般不布置石门巷道,但在煤层因断层断开需要过断层或遇褶曲构造,,当从岩石段重新进入煤层时,必须按照石门揭煤的有关规定执行。
石门揭煤前,首先在距离煤层顶(底)10米垂距以上(构造复杂带和破碎带应在20米以上)时,必须施工2个以上的穿透煤层全厚且进入顶(底)板0.5米以上的前探钻孔,控制煤层产状变化及位置(参见图3)。
石门一般可采取如下预测方法:当石门掘至距煤层垂距3~5m时施工预测钻孔,取煤样测试钻屑瓦斯解吸指标K1值和钻粉量S,或者采用其它如综合指标、钻孔瓦斯涌出初速度等指标。
钻孔至少3个,分别控制石门上帮及两帮,钻孔的终孔点控制范围为石门轮廓线周边2~4m。
当石门巷道与煤层夹角很小以致过煤长度太长时,可采用分段预测法。
但是,芹池煤矿一般在遇到地质构造时才可能存在石门揭煤的条件,此时,可以不进行突出危险性预测,认为这些区域存在突出危险性,直接采取防突措施。
1、2、3---前探钻孔 4、5、6、7---预测钻孔
图3石门揭煤前的前探钻孔和预测钻孔布置示意
②煤巷掘进工作面
在工作面布置3个预测钻孔,钻孔要求尽量布置在软分层中,一个钻孔位于巷道工作面中部并平行于掘进方向,其它钻孔开孔于距巷帮0.5m处,终孔点位于巷道轮廓线外2~4m,孔深8~10m,孔径Φ42mm(见图4)。
钻孔
图4 煤巷掘进工作面预测孔平面布置示意图
③采煤工作面
沿采煤工作面每隔10~15m布置一个预测孔,若工作面存在地质构造或地质异常变化带,应在构造处适当增补个预测孔,预测孔深不宜过长,应控制在10m以内,孔径Φ42mm。
2)预测方法
突出预测指标建议采用钻屑瓦斯解吸指标K1和钻粉量S。
指标测定方法按照“WTC突出危险参数仪使用说明书”和《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细则》的要求操作。
每个钻孔在钻进过程中,
从第2m开始,每隔1m测定一次钻粉量,每隔2m测定一次钻屑瓦斯解吸指标K1,根据工作面每米钻孔的最大钻粉量S和最大K1值预测工作面突出危险性。
如果采用其它预测指标,参照其说明书和《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细则》的要求操作。
3)预测敏感指标和临界值
由于芹池煤矿刚开始按突出矿井进行管理,突出预测敏感指标及其临界值尚未考察,所以,目前宜采用《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细则》推荐的指标及其临界值进行突出危险性预报,待在今后的防突实践中考察确定出符合矿井实际的敏感指标及其临界值后再使用。
目前,建议采用钻屑瓦斯解吸指标和钻粉量指标,其临界值参照细则如下:
K1=0.5 mL/g²min1/2 S=6.0 Kg/m 4)突出危险性预报
工作面预测不仅仅依靠预测指标一种方法,而应采用综合判断方法。
当工作面任意一个预测钻孔钻孔、任意一项指标、任意一次测定结果大于(或等于)其临界值,该工作面判定为突出危险工作面。
当采掘工作面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视为突出危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