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护理模式在小儿护理中的效果及满意度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性化护理模式在小儿护理中的效果及满意
度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模式在小儿护理中效果及满意度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收纳患儿7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接诊时间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分别为一般护理组(对照组)35例和个性化护理组(观察组)35例两组,对于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和家属对护理满意度两个方面进行比对。
结果:比对两组患儿就诊期间,给予不同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儿在个性护理小组下依从性和满意度程度对比。
患儿依从度95.63±2.14,护理满意度88.6%,两项对比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于就诊患儿给予个性化护理模式有助于患儿治疗的依从性和家属护理满意度的提升,患儿护理临床效果提升以及实践推广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个性化护理模式;患儿依从性;满意度;效果
The effect and satisfaction analysis of personalized nursing model in children nursing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personalized nursing model in pediatric nursing and satisfaction degree.Selection methods: between January 2019 and January 2020 in our hospital to receive children with 70 cas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ccording to the urgent time order, pided into two groups, respectively the general nursing group (control group) 35 cases and inpidualized nursing group (observation group) 35 cases of two groups, compliance in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 and families to compare the two aspects of nursing satisfaction.Results: The two groups of children during the visit, give different nursing methods, observe the group of children in the personality care group compliance and satisfaction degree pliance of children with 95.63±2.14,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88.6%, the two comparative indicator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Conclusion: It is of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provide children with personalized nursing mode to help improve the treatment compliance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family members, impro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hildren's nursing and promote the practice.
【 Key words 】 personalized nursing model;Compliance of children;Satisfaction;The
effect
随着医疗条件的提升,儿童就诊占到总就诊人群比例的30%。
儿童就诊的比例增加,对医疗服务和护理工作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低年龄患儿一般年龄在0~12岁期间,这一年龄段的患儿,由于心理及性格尚处于发育阶段,就诊的依从性较弱,容易出现哭闹、恐惧等情绪反应,这为诊治期间的就诊效果及护理工作的开展增加难度。
鉴于此,本院将2019年
1月至2020年1月以来我院接受治疗的70例患儿,给予不同的护理措施,旨意在于积极探索护理质量,改善护患关系提升我院的护理质量,现将研究结果做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收治70例患儿,根据收治时间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分别为一般护理患儿(对照组)35例和个性化护理模式患儿(观察组)35例进行比对。
群组中对照组年龄0.5~14岁,对照组患儿平均年龄为(3.6±3.4)岁,观察组年龄0.4~12岁,患儿平均年龄为(3.8±4.2)岁。
两组患儿平均(3.7±3.8)岁,两组患儿基本数据比较无差异,其中,男性患儿39例,女性患儿31例。
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纳入标准(1)可以配合儿科医护工作的患儿。
(2)患儿能够正常交流,家属同意加入研究,并签知情同意书。
(3)本次研究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核准审批。
排除标准:(1)临床资料不全患儿。
(2)无法正常交流患儿。
(3)不在0~14年龄区域值之间的。
1.2 方法
1.2.1一般护理,给予对照组患儿一般护理措施,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配合医生用药常规叮嘱患儿家属用药注意事项。
1.2.2 个性化护理,给予观察组患儿个性化护理措施(1)舒适的病区护理介绍病区环境和医院特色儿科治疗手段,积极主动向医生了解患儿病情并和患儿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舒适的心理护理因患儿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和患儿就医年龄偏小的特点,容易出现哭闹和躁动不安的情绪。
对治疗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护理人员积极安抚患儿,并开导其家长。
通过心理疏导鼓励患儿树立良好的信心,缓解消极情绪。
(3)个性化的健康护理,对患儿家属发放宣传资料,开展健康教育指导,介绍不同儿童疾病发病原因和病机。
介绍当下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鼓励患儿积极配合雾化治疗。
形成良好的依从性,保障并配合治疗,提升治疗效果。
(4)个性化的特色护理依据小儿活泼好动的性格特征,采用播放动画片宣教模
式、发放患儿喜欢的粘土、画册等玩具。
针对哭闹不配合就诊的患儿,采取注意力转移、安抚鼓励、开展游戏等方式稳定情绪。
(5)个性化健康育儿护理依据患儿的发病情况,建议家长阅读医院走廊及墙壁上的育儿方法。
建议患儿家长日常有效陪伴孩子,开展预防性的运动锻炼以及保健知识,建议为患儿增加较为健康、丰富的维生素果蔬,增加患儿抵抗力。
1.3 观察指标
为了配合本次研究,我院自制依从性量表,从患儿对儿童疾病认知程度和依从性两个维度分析,0~100分,分数较高组别依从性越强。
通过实施不同的护理模式,评价不同护理服务满意度。
1.4 统计学分析
将收集到的数据通过统计软件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检验计数资料,
计量资料均用()表示,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儿依从性量计与护理满意度比对
比对两组患儿就诊期间,给予不同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儿在个性化护理小组护理下依从性和满意度程度对比。
患儿依从度95.63±2.14,患儿家属对护理满意度88.6%,两项对比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儿依从性量计与护理满意度(n,(%))
3 讨论
患儿受到免疫机能、抵抗力等因素的影响在生长发育阶段容易受到各种疾病的侵害。
患儿发病就诊区别于成年人,由于患儿心理及身体尚未发育成熟,对于就诊而言容易造成抵触心理,依从性较差等不佳就诊结果。
个性护理小组是基于服务患儿,提升护理满意度出发,对患儿发病就诊期间提供真诚、舒适的诊治环境和护理氛围。
个性护理小组以人为本,建立在护患关系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围绕患儿病情开展的个性护理小组。
从而更好的普及相关病理,消除患儿对治疗的恐惧,树立良好的就医信心更好的提升依从性。
组别例数依从性护理满意度患儿疾病认知患儿配合程度患儿依从性满意不满意满意程度比率
对3585.59±2.3684.45±2.1582.36±2.65251071.4%
照
组
观
3596.25±2.3293.54±2.3595.63±2.1431488.6%
察
组
P-<0.05<0.05<0.05<0.05<0.05<0.05研究表明,给予两组小儿患儿不同的护理方式,观察组个性护理小组有效提升护理满意度,给予患儿健康良好的关怀照顾,从而提升患儿依从性。
综上所述,在患儿接受就诊治疗期间,为患儿提供个性护理小组对提升患儿康复,提升护患关系质量,树立患儿依从性,具有积极借鉴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芳,刘欢,陈翠玲.个性化护理模式在小儿护理中的效果研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19):141-142.
[2]赵丽华,吴玉秀,张丽娜,窦媛媛.个性化护理在小儿护理中的效果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78):122-123.
[3]刘静.个性化护理应用于小儿护理的效果研究[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14):190-191.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