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歌鉴赏 测试试题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测试试题含答案解析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各题。

谒文山①祠
边贡
丞相英灵迥未消,绛帷灯火飒寒飙。

黄冠②日月胡云断,碧血山河龙驭遥。

花外子规燕市月,水边精卫浙江湖。

祠堂亦有西湖树③,不遣南枝向北朝。

【注】①文山:文天祥的号。

②“黄冠”:即道士之冠,指道士生活。

据说元统治者曾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山不从,请求出家为道士,保全自己的名节。

③西湖树:《西湖志》记,“岳王坟上古木,枝皆南向”。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描绘红色的帷帐在寒风里飘动,旨在暗示文山当年在风雨飘摇中孤军奋战的场面。

B. 颔联概括了文山欲“黄冠”度余生而不得后慷慨就义、终未能挽救国家败亡的事实。

C. 诗人接连引用神话故事,意在表现文山死后英灵未消,赞扬了他志不可夺的坚强毅力。

D. 诗歌运用浪漫手法,回顾了文山生平主要事迹,表现了他的精神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2)请结合全诗赏析尾联。

答案:A
解析:(1)A
(2)①“西湖树”枝皆南向,象征着岳飞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运用“西湖树”的典故,将文山与岳飞联系,表现其高尚节操;②“不遣南枝向北朝”运用拟人的手法,表明树枝也受到丞相精神的感召,不肯向北方的敌人屈服,表现了丞相精神的深远影响。

【解析】【分析】(1)A项,“暗示文山当年在风雨飘摇中孤军奋战的场面”于文无据,应该是表现“丞相英灵迥未消”。

故选A。

(2)“祠堂亦有西湖树,不遣南枝向北朝”,结合注释③内容“枝皆南向”分析,象征着岳飞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结合注释②内容分析,运用典故,将文山与岳飞联系,表现其高尚节操。

结合题目“谒文山祠”及全诗内容分析,“不遣南枝向北朝”运用拟人的手法,表明树枝也受到丞相精神的感召,不肯屈服,表现了他的精神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故答案为:⑴A;
⑵①“西湖树”枝皆南向,象征着岳飞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运用“西湖树”的典故,将文山与岳飞联系,表现其高尚节操;②“不遣南枝向北朝”运用拟人的手法,表明树枝也受到丞相精神的感召,不肯向北方的敌人屈服,表现了丞相精神的深远影响。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⑵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

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
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诗歌尾联中,“西湖树”枝皆南向,象征着岳飞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运用“西湖树”的典故,将文山与岳飞联系,表现其高尚节操;“不遣南枝向北朝”运用拟人的手法,表明树枝也受到丞相精神的感召,不肯向北方的敌人屈服,表现了丞相精神的深远影响。

结合诗句分析即可。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对雪
(唐)杜甫
北雪犯长沙,胡云冷万家。

随风且间叶,带雨不成花。

金错囊徒罄,银壶酒易赊。

无人竭浮蚁①,有待至昏鸦。

【注】①浮蚁:指酒
(1)下列关于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用“北雪”、“胡云”是因北方多雪,长沙属南方,偶有雪。

B. 颔联写雪随风而飞,间有未落之叶,在雨雪之中诗人不能赏花.
C. “金错囊徒罄”句写作者已经囊中羞涩,已经没有买酒的钱了。

D. “银壶酒易赊”是诗家常用语,藏一字于其中,“易”实“不易.
(2)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A. 清新自然
B. 雄起瑰丽
C. 高亢豪放
D. 沉郁顿挫(3)结合全诗赏析画线句。

答案:B
解析:(1)B
(2)D
(3)通过间接抒情写出作者面对着漫天的飞雪,感受着凌列刺骨的寒意,预饮酒,却无人与之为伴,无人与之对酌的孤独情状,诗人只能等待归巢的“昏鸦”。

这“昏鸦”这一意象卷入落魄的流浪人的心里,即言诗人等待时间之久,又写出了诗人的形单影只,漂泊无着,有家难归的孤寂与苦闷,感染力强。

【解析】【分析】(1)选项B,“在雨雪之中诗人不能赏花”理解有误。

原诗中“带雨不成花”说明的是雪夹杂着雨,不能形成雪花。

故答案选B。

(2)选项A,清新自然,从诗歌的内容看是写雨雪天气,所以“清新自然”的风格理解有误;选项B,雄起瑰丽,本诗中写作内容很低落很凄清,所以说“雄起瑰丽”理解有误;选项C,高亢豪放,这根本不是杜甫的诗歌风格。

所以选项D,“沉郁顿挫”理解准确。

故答案选D。

(3)诗句“有待至昏鸦”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体现了诗人无人问津的孤独和寂寞,从时间上看“昏鸦”已经很晚了,但是诗人仍然是孤单的一个人,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

故答案为:⑴B;⑵D;
⑶通过间接抒情写出作者面对着漫天的飞雪,感受着凌列刺骨的寒意,预饮酒,却无人与之为伴,无人与之对酌的孤独情状,诗人只能等待归巢的“昏鸦”。

这“昏鸦”这一意象卷入落魄的流浪人的心里,即言诗人等待时间之久,又写出了诗人的形单影只,漂泊无着,有家难归的孤寂与苦闷,感染力强。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注意正确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读诗歌的
作者、注释等,通过翻译理解出诗歌的内容,逐一分析每个选项的正误。

⑵本题考查的是诗歌风格的赏析能力,注意结合诗歌的中心主旨。

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和中心主旨,分析诗歌中的重点词语的特点和手法,联系主旨推出答案。

⑶本题考查的是诗歌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注意理解诗歌的整体内容。

整体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理解诗句中重点词的意思和特点,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组织答案。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鹧鸪天
范成大
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

酴醿①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②,客飘零,残花残酒片时清。

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释】①酴醿:一种观赏植物,古有“酴醿花开春事了”的说法。

②婉娩:天气温和。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嫩绿重重”,为所绘风光奠定底色。

“曲阑幽槛”,把画面展开,打破“嫩绿”的单调,增添了曲折回环、花木幽深的立体感。

B. 第三、四句蜂儿忙着采蜜,是点上的特写;杨柳堆烟的路上,燕子轻盈地穿飞,乃线状的描述。

此二句承前两句而来,由静转动。

C. 下阙开头以“春婉娩”总上,又以“客飘零”启下,形成反差。

词人在羁旅中面对残花,聊斟薄酒,以获得片时清赏。

D. “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词人借酒打消对明朝事情的念想,迎接新的一天,体现了词人胸襟的开阔和旷达。

(2)本词情感丰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D
解析:(1)D
(2)①对春景的热爱以及对春光流逝的伤感。

②作客他乡的飘零之叹。

③时光流逝,未来难期,只好借酒消愁的惆怅。

【解析】【分析】(1)D项,词人借酒消愁,想把愁苦融于杯中酒,一个“且”字道出词人的无奈,是一种暂时的忘却,并非是胸襟的开阔旷达。

故选D。

(2)“残花”点明了暮春;“残酒”体现了词人借酒浇愁的情景;“客飘零”点明了自己漂泊他乡,愁绪多;“送了斜阳月又生”感叹时光流逝。

通过对这些关键词的分析理解,可知,词人在下片主要是借景抒情,感叹时光流逝,伤春及孤独飘零之感。

故答案为:⑴D;⑵①对春景的热爱以及对春光流逝的伤感。

②作客他乡的飘零之叹。

③时光流逝,未来难期,只好借酒消愁的惆怅。

【点评】⑴此题考查古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

主要集中对诗意理解、诗歌主旨、诗歌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要读懂诗意,注意情感、形象、技巧等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⑵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分析能力。

把握诗歌情感,可以从诗歌的注解了解诗歌背景,从诗歌选取意象,诗歌情感语句把握诗歌情感动向。

赏析诗句的思想情感应从结构作用、景情关系、象征意味、情感表达等方面来分析。

本诗歌诗人情感是很复杂的,
因而学生要结合背景,结合诗歌意象,结合复杂的情感语句多角度分析,分点作答。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郑羽人弹琴
(唐)李中
仙乡景已清,仙子启琴声。

秋月空山寂,淳风一夜生。

莎间虫罢响,松顶鹤初惊。

因感浮华世,谁怜太古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羽人”,就是古代中国神话中的飞仙,诗中“仙乡”“仙子”两词照应了诗的题目。

B. 秋天的夜晚,明月照在山中,山林一片寂静,诗人听仙人弹琴,淳古之风油然而生。

C. 诗中选取的“琴声”“秋月”“松鹤”等意象,同尾联的“浮华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 弹琴人特殊的身份,独特的意境,以及浮华的现实,催生了诗人昔盛今衰的幽怨之情。

(2)诗的第三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D
解析:(1)D
(2)诗的第三联描绘了一幅秋夜草间寒虫不鸣、松顶鹤惊欲飞的清幽画面。

侧面烘托了琴声的美妙,为抒发思古之情做了铺垫。

【解析】【分析】(1)D项,“昔盛今衰的幽怨之情”错误,“因感浮华世,谁怜太古情”,表达作者追寻“淳古之风”。

故选D。

(2)此题答题时“莎”“虫”“松”“鹤”描绘,突出“清幽”的特征;分析作用,注意结合前面的“琴声”和后面的“太古情”,分析烘托琴声的美妙,为抒发思古之情做了铺垫的作用。

故答案为:⑴D;
⑵诗的第三联描绘了一幅秋夜草间寒虫不鸣、松顶鹤惊欲飞的清幽画面。

侧面烘托了琴声的美妙,为抒发思古之情做了铺垫。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⑵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中意象及其作用的能力。

意象是承载诗词反映的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它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作者想象的。

它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

其在诗词中的作用,要从诗词内容、主旨,意境和情感几个方面去把握。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步①
陆游
市人莫笑雪蒙头,北陌南阡信脚游。

风递钟声云外寺,水摇灯影酒家楼。

鹤归辽海②逾千岁,枫落吴江又一秋。

却掩船扉耿无寐,半窗落月照清愁。

【注释】①本诗为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作者于故乡山闲居时所作。

②鹤归辽海:《搜神后记》载汉有道士丁令威,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白发如雪的诗人在夜晚随意散步,“信”字传神表现出作者的悠闲自在。

B. “风递”描绘出山寺钟声的悠远,“水摇”表现出灯火倒影水中的景象。

C. 尾联寓情于景,表现作者在透窗而入的月光下清愁萦心、夜不能寐的情景。

D. 本诗主要写诗人夜晚散步的见闻及感受,写景细腻传神,富有艺术美感。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无寐”的原因。

答案:A
解析:(1)A
(2)深感时光流逝,英雄暮年,因而“无寐”;赋闲在家,空有报国豪情却不受重用,壮志难酬,因而“无寐”。

【解析】【分析】(1)A项,“‘信’字传神表现出作者的悠闲自在”错,据末句“半窗落月照清愁”中的“清愁”,以及作者陆游的生平,加之注释“于故乡山闲居时所作”,可知作者应是为国事烦恼,夜不能寐,因此“信”字不是简单表现“悠闲自在”。

故选A。

(2)据“鹤归辽海逾千岁,枫落吴江又一秋”中“逾千岁”“又一秋”可知,时序的更迭让诗人感到时光流逝之快,深感时不我待,因而夜不能寐;据注释“作者于故乡山闲居时所作”,可知此时的诗人正赋闲在家,空有报国豪情却不受重用,壮志难酬的悲愤,让他夜不能寐。

故答案为:⑴A;
⑵深感时光流逝,英雄暮年,因而“无寐”;赋闲在家,空有报国豪情却不受重用,壮志难酬,因而“无寐”。

【点评】⑴该题考查诗歌鉴赏的能力。

诗歌鉴赏选择题主要考查关键词语和诗句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分析、情感分析、诗歌形象的把握。

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多练习,从这几方面进行总结。

⑵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仔细阅读原诗,逐句翻译,理解诗歌内容,再阅读所给要求,结合作者身世及写作背景做出回答。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和谈校书秋夜感怀,呈朝中亲友①
白居易
遥夜凉风楚客②悲,清砧繁漏月高时。

秋霜似鬓年空长,春草如袍③位尚卑。

词赋擅名来已久,烟霄④得路去何迟。

汉庭卿相皆知己,不荐扬雄⑤欲荐谁?
【注】①此诗是诗人被贬为江州司马时所作。

谈校书应为诗人在朝为官时的同事、朋友。

②楚客,指贾谊。

③袍,官袍。

④烟霄:喻显赫地位。

⑤扬雄,擅长词赋写作,曾被大司马王音推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句中的“遥夜”和“凉风”照应了标题中的“秋夜”,点出了诗人所处的环境。

B. 第二句通过对捣衣声和计时刻漏声的描绘,以动衬静,营造出月夜清幽的氛围。

C. 第五句中的“擅名”,指有名声。

这句说诗人在词赋方面享有好声名已很长时间了。

D. 第六句中的“去何迟”与上句中的“来已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诗人的心绪。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B
解析:(1)B
(2)①诗人借贾谊流落楚地的经历,暗寓了自己被贬客居他乡的悲愁。

②鬓发像秋天的白霜,官袍还是卑微的青色,诗人运用比喻,抒发年长官微的慨叹。

③诗人借“荐扬雄”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文才卓绝却无伯乐引荐的苦闷之情。

【解析】【分析】⑴本题B项,结合上句中的“悲”,再从此句中捣衣声的“清”、滴漏声的“繁”、月亮的“高”可以看出此处营造的氛围是凄清,故“清幽”不当,写捣衣声和计时刻漏声也是为了突出气氛的凄清。

故答案为B。

⑵本题考查鉴赏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答题要抓住关键意象和情感关键词分析。

“楚客悲”借贾谊经历,暗寓自己被贬客居他乡的悲愁;“秋霜似鬓”“春草如袍”,用比喻表现“位尚卑”,年长官微的慨叹;“不荐扬雄欲荐谁”,以扬雄自比,借“荐扬雄”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文才卓绝却无伯乐引荐的苦闷之情。

故答案为:⑴B;
⑵①诗人借贾谊流落楚地的经历,暗寓了自己被贬客居他乡的悲愁。

②鬓发像秋天的白霜,官袍还是卑微的青色,诗人运用比喻,抒发年长官微的慨叹。

③诗人借“荐扬雄”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文才卓绝却无伯乐引荐的苦闷之情。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

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鉴赏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

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

抓情感的关键词、诗歌中塑造的形象、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等都是很好的方法。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商山富水驿①
杜牧
益戆②由来未觉贤,终须南去吊湘川③。

当时物议朱云④小,后代声华白日悬。

邪佞每思当面唾,清贫长欠一杯钱。

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

【注】①富水驿,原名阳城驿。

唐德宗时谏议大夫阳城因犯颜直谏被贬,后人为避其名讳将阳城驿改名为富水驿。

②汲黯屡次忠谏,被汉武帝怒斥“甚矣,汲黯之戆也”。

戆,愚直。

③贾谊上疏陈述时弊,被贬长沙,路过汨罗江时,曾凭吊屈原。

④朱云因吁请尚方宝剑以斩奸臣之头而触怒汉成帝,险些被杀。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中借汲黯之事赞颂阳城的耿介刚直,暗讽当政者不辨忠奸,视忠臣为戆夫。

B. 诗人借贾谊凭吊屈原之事写阳城,“终须”二字暗含着对他忠而被贬的惋惜。

C. 与邪佞者的尖锐对立反映阳城的嫉恶如仇,借酒浇愁又表现他遭贬后的郁闷。

D. 全诗叙议结合,结尾认为不改阳城驿名能警醒为官者,点明诗人的写作目的。

(2)这首诗的颔联写法巧妙,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答案:C
解析:(1)C
(2)①这一联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朱云当年被轻视与后世备受推崇进行对比,嘲讽时人的昏昧无知,批判深刻有力。

②这一联运用了借对手法,朱云本为人名,而以白日为对,“朱”对“白”,“云”对“日”,对仗工整巧妙。

③“当时物议朱云小”一句用典,借朱云请剑的典故,表达对阳城不惧贬谪、犯颜直谏的由衷敬佩,感情含蓄深沉。

④“后代声华白日悬”一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赞扬阳城将和朱云一样与日争辉,流芳百世,突出强调其忠直品质终究得到后代认可。

【这一联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朱云在后世的美好名声比喻成白日高悬,生动形象地表现朱云和阳城后世名声之大。

(或:运用比喻,化虚为实(以实写虚),把美好名声比喻成可见的白日高悬,形象具体地表现名声之大。

)】
【解析】【分析】(1)C项,“借酒浇愁又表现他遭贬后的郁闷。

”错,诗句“邪佞每思当面唾”可以反映“阳城的嫉恶如仇”,但“清贫长欠一杯钱”句并非“借酒浇愁”,表现的也非“遭贬后的郁闷”,而是对邪佞的唾弃、憎恨。

故选C。

(2)解答本题应先审题,题目要求赏析诗歌第二联的写法妙处,其实是考查诗句的表达技巧。

而要赏析此联写法的巧妙之处,应从语言表达手法、结构技巧入手,如对偶,夸张,比喻,对比,用典等。

分析注意紧扣“巧妙”两字,既要紧扣文本解释手法,又要指出手法妙在何处,突出其表达效果,方得其妙。

故答案为:⑴C ⑵①这一联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朱云当年被轻视与后世备受推崇进行对比,嘲讽时人的昏昧无知,批判深刻有力。

②这一联运用了借对手法,朱云本为人名,而以白日为对,“朱”对“白”,“云”对“日”,对仗工整巧妙。

③“当时物议朱云小”一句用典,借朱云请剑的典故,表达对阳城不惧贬谪、犯颜直谏的由衷敬佩,感情含蓄深沉。

④“后代声华白日悬”一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赞扬阳城将和朱云一样与日争辉,流芳百世,突出强调其忠直品质终究得到后代认可。

【这一联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朱云在后世的美好名声比喻成白日高悬,生动形象地表现朱云和阳城后世名声之大。

(或:运用比喻,化虚为实(以实写虚),把美好名声比喻成可见的白日高悬,形象具体地表现名声之大。

)】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⑵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的能力。

对诗句的赏析,可以先从诗句中的关键词入手,从对词语的赏析中体会诗句的意蕴;在赏析诗歌关键诗句时,要注重对诗句所使用的手法进行赏析;体会诗人情感,赏析古代诗歌的关键诗句要注重把握诗人的情感,诗人的情感可以从诗歌描写、叙述的具体内容中体会。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雁”为诗中重要的意象,北雁南归,加之地僻荒寒从而引起作者滞留边疆的深沉乡愁。

B. 作者采用视听结合的方法表现边地特有的景物,雁归故乡、泾河不流、塞角高咽,描绘出一幅萧瑟荒凉的边塞风光图。

C. 诗歌以贫官异客之离恨作结,写二人久别难聚,思念深切,与开头的“牵愁”形成照应,点明思友的主旨。

D. 这首边塞羁旅行役律诗景象萧瑟,感情悲怆,和盛唐边塞诗歌的昂扬向上的格调有较大差异。

(2)自古诗人词客,登临送目,引动多少情思,而独登尤甚。

请简要分析本诗与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独登高楼所见所感的异同。

答案:C
解析:(1)C
(2)同:所见景象皆色调凄冷,都引动了身处异地的孤独、思念之情。

异:①李煜被囚于宋,登楼所见是缺月、梧桐、深院等寂寞秋色,引发的是无法排遣的故都之思、亡国之痛:②魏野作客异乡,登楼所见是“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的边塞凄苦之境,引发思乡念友之情。

【解析】【分析】(1)C项,“写二人久别难聚,思念深切”错误。

主要表达身处异乡的满怀愁情,不仅是对朋友的思念。

尾联“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这两句是说:你在异乡作小官,我在异乡作异客,其中的客愁,是你我两人都难以收拾的。

尾联以贫官、异客之离恨作结,呼应了开头的“牵愁”,点明了主旨。

故选C。

(2)首联以设问形式开篇,先是自问身处异乡何处最易牵发个人愁绪,接着自答孤身一人独自登上边远城楼,这就足“答案”。

“日暮北来惟有雁”,秋季黄昏,抬眼望去,眼前看到的唯有振翅而飞的北归雁群,尽管是“平沙绝人烟”,但却仍是“衡阳雁去无留意”,北来的雁群仿佛毫无留意,头也不同地向着南方的中原飞去了。

渐渐地“几行归雁云边断”,心中不南涌起“何处行人不断肠”的愁怨。

诗人的家同本在中原,但却不得不滞留两北边陲一望着那越飞越远的雁儿,令作者伤感。

引发思乡念友之情。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

仰视天空,缺月如钩;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

“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

而“锁”住的也不只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

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一个苟延残喘的囚徒,他在下片中用极其婉转而又无奈的笔调,表达了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

同:所见景象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