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整合,有效评价--谈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内容(教师中心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元整合,有效评价--谈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内容(教师
中心稿)
仪征市谢集中心小学高立斌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只有两个字--发展,促进学生、教师、课程等的发展。
作为发展性的评价,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主体等方面都朝着综合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关注过程,转变功能,促进发展。
课堂教学评价,作为评价体系中极重要的一脉,亦是如此。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4第10期,运用一半的篇幅开展了关于一堂好课标准的大讨论,从专家到特级教师到一线教师,广泛地讨论了一堂好课的标准,应当说是一场很有价值的讨论。
本文着重想从评价内容方面来谈谈课堂教学评价的多元性。
笔者以为,一节好课应该具备这么几方面的特点:
一、学生发展的主动
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表现出“以教学为主,学为教服务”的倾向,其关注点是以“教师”为主。
新课程指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理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
显然,课堂教学评价要从关注“教师”转向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状况。
一堂好课,学生当是热情地参与,积极地融入与教师、文本等构成的交流平台,获得主动的生成与发展;而不是被迫消极地接受。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认为,随着学生主体观的重新确立,看一堂好课首先要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他总结了十六字的好课观,即一堂好课要上得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
虽然这十六个字并非完全适合于所有的课堂,但也具有极大的共性。
做到了它,学生无疑已然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们课堂学习的过程也必然是积极主动的。
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变革,而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便是主动性。
一个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思考探究,积极与人合作,乐于参与讨论交流,对照“立足过程”的评价观,即使他未能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其学习过程也是值得肯定的。
因为这一过程本身就是精彩的,收获也是丰富的。
在这一过程中,他起码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培养锻炼了学习能力,获得了学习体验,掌握了学习方法,他的素养得到了主动的发展。
二、学科特色的呈现
新课程倡导学科间的综合化,但每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特色,正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
语文课就应该有语文课的味道,数学课就应该有数学课的特点,不是每门学科都可以上成“大杂烩”。
以语文学科为例,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
其中最根本的是语文味,王老师说,语文课最大的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不少语文课总是喜欢“红杏出墙”“为人作嫁”,什么是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
的确,我们不难发现,课堂教学越来越“花哨”,不少已然丧失了本味。
即便这些花枝招展的课堂为学生所喜欢,但对培养学生本学科的素养却无多大益处。
学科教学需要拓宽渠道,鼓励综合化,但万不可本末倒置,成了披着“羊”皮的“狼”。
守住了学科本身的一亩三分地,上出本味--“我”就是“我”,上出特色--这就是“我”,我们才能说这是一堂××课,这是一堂精彩的××课。
三、生活实践的回归
生活即是学问,课程源于生活。
这里提出的生活实践的回归,是从课程资源的角度而言:合理开发和利用生活资源,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知识的理解掌握离不开生活,能力的培养运用离不开实践,课堂教学必然要拓宽视野,将思维的触角延展到生活,把训练的双手延伸到课外。
在教学《碧螺春》一课时,我充分利用本地是茶果之乡的“资源”,把阅读教学与生活体验紧密联系。
先由生活中给客人倒茶谈起,调动生活经验,引起本地茶绿杨春和碧螺春的初步比较,训练学生留
心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再由学生自己动手泡上一杯碧螺春,将生活中的沏茶搬到课堂上来,学生对沏茶的过程会有丰富的体验感受,在此基础上让他们交流阅读,通过语言文字来“享受”沏茶这一过程。
课后,我还扣住家乡茶设计了供学生参考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走访参观等,对家乡茶绿杨春作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然后:①、模仿《碧螺春》写一篇介绍绿杨春的文章;②、比较绿杨春和碧螺春的异同,写出自己的发现,如《绿杨春与碧螺春之比较》;③、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家乡茶,请你为它构思一个宣传方案。
可以同他人合作(2-4人),共同完成一题。
教学活动又被引向课外生活实践。
一个多星期后,我聆听了学生们的活动经过,仔细阅读了他们的“文章、方案”。
原来,利用节假日,有的学生结伴去捺山茶园采茶,亲身感受清晨“捺山脚下采茶图”的美景;有的学生结合学雷锋活动,“顺便”参观了茶叶的筛选、焙制过程,还获取了不少制茶的知识;有的学生特别留意了家乡茶的包装、广告,把电视广告和动画片摆在了同样重要的位置… … 通过实实在在的生活体验,学生们写出了自己的小文章小方案,虽然非常优秀的不多,但篇篇都很用心。
后来,我还建议他们把自己的文章、方案给茶厂的负责人看看,说不定真有大用处哩!
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热情,我感到: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实践,运用得好,学生确实“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构建者”。
因此,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实践,在课堂教学评价中理应成为重要的一章。
四、教师风采的展现
新课程理念下,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在学生的身上,但也绝不能忽视教师的存在。
课堂教学评价也应关注教师的行为,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我们听特级教师的课,师生互动极其融洽,甚至感觉学生一直在围着老师转,但总是那么和谐。
老师没有专权独断,学生都得到了主动发展,教师的风采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表现出极大的魅力,也许正是这种魅力吸引着学生,让学生不由自主地投入。
教师的风采是多方面的,在课堂教学中,我想主要表现为教师教
学组织的灵活、教学情境创设的匠心独运、教学意外的灵活处理、教学语言的幽默机智、个人特长的有效利用等等。
五、多元因素的整合
衡量一节课优劣的标准是什么,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阐述;不同的个体,会有不同的观点。
从评价内容的角度来说,笔者以为,一节好课应是这样的: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素养得到主动的发展;体现出本学科的原味,上出本学科的特色;课堂与生活实践有效地结合,教学资源得以拓展;教师风采得以展现,出色地预设和处理课堂教学……如果这些都能在一节课中得到完美整合,无疑这是一节精彩的好课。
这也是我们所追求的,但是也无需苛求面面俱到。
各种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本来就有紧密的联系,它们的整合当然也不能是简单的拼凑。
正如五官俱全的人不一定好看,还得看五官之间的完美组合。
笔者以为,只要能立足于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这个中心,多元因素有机整合,就可以说这节课是成功的。
也应该看到,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是观念形态的东西,具有“相对的主观性、模糊性、动态性和伸缩性,决定了我们不能绝对化、静态化地看待标准”(山西师范大学教授卫灿金《好课标准的历史演进》)。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也是重要的评价者,只要在教学实践中多思考、多交流,以历史辨证的眼光探讨、完善评价标准,一定能促进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动态发展,多元整合,有效地通过评价导向教学。
[多元整合,有效评价--谈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内容(教师中心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