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顺序研究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02学教育
6
1二语习得顺序研究综述
熊媛媛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乐山614100)
[摘要]习得顺序的研究热潮兴起,与心灵主义学派反驳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背景息息相关。
习得顺序研究主要探讨语言习得顺序的学习过程及其规律,成为上世纪七十年代及八十年代初期的研究重点。
一系列学者争相讨论了习得顺序研究中的种种热点问题及争论焦点。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力求梳理出英语及汉语中习得顺序研究的大致脉络。
[关键词]二语习得;习得顺序;语素;句法结构
一、引言二语习得研究内容丰富,而其中的习得顺序研究一直是被广泛关注且争议较大的一个问题。
领域内一些优质的研究结论不尽相同,甚至截然相反。
然而人们对语言习得本质的认识和深化正受益于这些理论佐证,它有效推动着二语习得研究的进程。
本文力图回顾母语习得顺序研究、英语和汉语分别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顺序研究相关的过程及结论,以及该研究热点存在的理论争议等。
二、母语习得顺序研究要研究二语习得顺序,就不能不先探讨关于母语的习得顺序研究。
最早对母语的习得顺序进行研究的是国外学者。
比较著名的有罗杰?布朗所作的关于英语语法语素的习得顺序研究。
布朗的研究始于1962年秋,他以3名美国儿童为对象,进行了持续5年的研究,试图一探儿童对14个英语语法语素的习得情况。
他以所谓“平均句长”概念作为标准,将儿童语言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
结果发现语素习得从第二阶段开始出现,其中一些语素的习得可持续到第五阶段。
同时,这3名美国儿童对14个语法语素的习得顺序方面存在惊人的一致!如:最先学会的都是动词的现在进行时态,最后学会的是系动词的缩写形式。
布朗认为语素在语法和语义方面的复杂程度决定了其习得顺序,与该语素出现频率无关。
他进一步认为,对于学习同一语言的儿童来说,母语知识的习得顺序基本固定不变。
此外,威莱尔斯.J 和一些学者采用横向研究方法,考察了21名英语儿童习得14个语素的情况,以这些语素使用的准确度作为标准来排列语素顺序,研究结论与布朗的研究相似,进一步证实了布朗的发现。
三、二语习得顺序研究1、英语中的二语习得顺序研究英语中的二语习得顺序研究主要也是从语素的习得顺序研究开始的,然后是更为复杂的句法结构的习得顺序研究。
(1)英语中的二语语素习得顺序研究
第一,杜雷和伯特的开创性研究1973年,杜雷和伯特研究了三个不同地方学习英语的年龄在5——8岁的151名西班牙儿童,采用横向研究的方法考察了他们对于8个英语语素的习得顺序情况。
结果发现儿童习得这些语素的顺序非常接近。
接下来,他们又作了进一步研究,以60名西班牙语儿童和55名汉语儿童为对象,考察英语11个功能词的习得情况。
值得关注的是,调查方法采用双语句法测量法,研究者根据预先准备的7幅彩色卡通图片和33个问题询问儿童具体的事情,尽力营造自然交谈的氛围。
研究结果显示排除个体差异,西班牙语儿童和汉语儿童习得11个英语功能词的顺序很接近,论证了母语语种对习得顺序的影响较小。
由此他们得出结论:母语对语素习得的自然顺序影响很小,母语干扰并非重要因素。
第二,贝利、马登和克拉申的研究不同于以往研究,有些学者将研究视角放宽到成人范围。
1974年,贝利、马登和克拉申对成人习得8个英语语素的顺序作了考察。
结果显示成人习得语素的相对难度一致,如果“相对难度”作为标准,则可以说成人习得功能词遵循相似的顺序。
此外研究者还发现:成人与儿童二语的习得语素顺序相似,年龄差异似乎并非影响习得的主要因素。
第三,拉森——弗里曼的研究1976年,拉森——弗里曼选了4种母语背景的被试者,对通过听、说、读、写、模仿五种途径收集的语料来进行分析。
这些不同途径收集的语料所显示的结论很不相同,但总体而言,母语对语素的准确度顺序影响很小,并且英语母语者使用频率较高的语素往往就是先被习得的语素。
第四,克拉申有关“自然顺序”的研究
1982年,克拉申列出9项语法语素,认为将英语作为二语学习时,这9项的习得顺序是不变的,他将此命名为“自然顺序”。
这一著名的“自然顺序”理论认为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总是按顺序首先习得第一组中的语素,然后是第二组中的语素,接着是第三组……
以此类推,且不能进行跳跃式地习得,这一假说影响很大。
(2)英语中的句法结构习得顺序研究
在研究完比较基础的语素习得顺序后,学者们又接着对英语中的句法结
构(
syntax structure )习得顺序进行了探讨。
第一,否定句的习得顺序研究贝利、马登和克拉申首先对否定句的习得做了调查,研究对象年龄层次从儿童、少年直至成人,其母语范围也涵
盖了德语、日语、西班牙语等。
研究发现学习者都遵循以下顺序习得否定句的:外部否定、内部否定、否定词与情态动词连用、否定词和助动词连用。
第二,疑问句的习得顺序研究与否定句习得相似,研究表明,疑问句的习得情况也可分为4阶段。
人们首先学会的是用升调的语调问句,然后是不完全的特殊疑问句,接着是主语和动词倒置的问句,最后习得的是语法结构相对复杂的嵌入问句。
第三,关系小句的习得顺序研究紧接上述研究,对5名不同年龄、母语为西班牙语的学习者作了考察,结果显示他们对关系小句的习得同样遵循一定习得顺序。
他们最先习得修饰宾语的关系小句,接下来是修饰主语的关
系小句。
如果将关系代词的使用情况纳入考察范围,那么可将习得分为三阶
. All Rights Reserved.
2014.02学教育
62
学术沙龙
对人的初步探索
李云
(贵州大学经济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摘要]本文从辩证的角度出发,对人这一概念进行探索。
在人类进程中,多少往哲先贤都不能够给人
下一个准确的,全面的定义。
只是伴随人类发展,从不同角度出发研究人所具有的功能。
本文在社会意识这个层面,从语言、艺术、历史、科学四个方面对人进行解读。
[关键词]人;语言;艺术;历史;科学
教育的主体是人,在人类不断创新各式教育理念的时候,却似乎对受教育的主体——人,知之甚少。
至今多少往哲先贤都不曾能够给人下一个准确的,全方面的定义。
我们对自身的了解有待进一步探索。
但同时,越是神秘的,无法定义的概念,越是能引发人们的兴趣,对于笔者这个对教育学知识了解有限的学生,都想借此对人的探索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追溯到苏格拉底时代,这位伟大的哲学家这样定义人:“人是一个对理性问题能给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
”这
个认识通过柏拉图思想的媒介,在人
类文明的全部未来发展中留下标记。
到
斯多葛这里,他将苏格拉底中自我质
询的要求和人的首要职责放在一个更
为广阔的意义上理解。
他表示,“一定
要向你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与我
身上被称为统治一切的理性的这一部
分有什么样的关系?一个与他自己的
自我、与他的守护神和睦相处的人,也
就是能与宇宙和睦相处的人”。
这种观
念使人既深深地感到他与自然的和谐
相一致,又深深地感到他在道德上独
立于自然。
然而,斯多葛的理想将人
独立于道德之上与基督教的理想始终
有对立之处。
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学
技术的不断创新,人们试图用数学公
式来求证对人的认识,但很快发现数
学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学说、
一个哲学人类学的工具。
随着十六世
纪哥白尼的地心说被公众接受后,哥
白尼体系成了十六世纪发展起来的哲
学不可知论和怀疑论的最强有力的工
具之一。
人们深刻的认识到人自身并
段:第一阶段的使用中无关系代词,第二习得阶段使用普通代词,直到第三阶段,学习者才使用关系代词。
2、汉语中的二语习得顺序研究
(1)“了”的发展过程研究
第一,孙德坤的研究
孙德坤最先调查了两名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L和W,采用即兴谈话的方式,根据谈话录音转写成文字的研究方法对“了”的习得情况作了研究。
研究发现,学习者率先习得“了2”,此后约两周后习得“了1”,接着却出现了使用两个“了”出现混淆的学习阶段。
第二,赵立江的研究
赵立江对一名母语为英语者作了M 近两年的跟踪调查,同时又对大规模留学生的语法作了试卷调查。
个案跟踪调查的结果显示:学习者M对“了”的习得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历程:学习者对“了1”和“了2”的出现位置的把握有偏差,随着学习时间延长,错误率可逐渐降低;但在一定程度上相较于其他知识的掌握,仍出现较多的错误。
具体表现与个案调查结果相似。
第三,邓守信的研究
台湾学者邓守信采用语料研究的方法对9名母语为英语者作了研究。
其语料来自台湾师范大学中介语语料库。
研究结果显示语气词“了2”的习得要
早于动态助词“了1”,而所谓双重
“了”的习得难度最大。
可见,邓先生
的研究结果与上述两位学者的研究结
果是基本一致的。
第四,温晓虹的研究
任教于美国休斯敦大学中文部的
学者温晓虹采取非正式的会话方式对
14名美国大学常规汉语专业、母语为
英语的汉语学习者作了研究。
结果显示
“了1”的习得要先于“了2”,习得难
度也明显低于“了2”。
其后她在1997
年作了进一步研究,结果与两年前一致。
很明显,温的研究与其他学者的结
论正好相反!学者沈禾玲、柯传仁对邓
守信、温晓虹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进
行了探讨。
(2)汉语否定结构的习得顺序研究
对该项进行研究的学者主要是王
建勤。
他首先利用语料库进行研究,共
收集了九百多条含“不”、“没”的句
子。
将“不”和“没”的习得过程分为
4个发展阶段。
紧接着,他利用同样方
法对表示差异比较的否定结构的习得
过程作了研究。
(3)汉语句法习得顺序研究
第一,钱旭菁的研究
1997年,钱旭菁采用横向调查法
对日本留学生的趋向补语的习得顺序
进行了研究。
她先对语料中趋向补语的
9个小类出现次数及错误次数进行排
序;接着,对选择问卷中各类补语使用
的准确率排序,对翻译问卷中的使用准
确率排序。
最红综合以上三个顺序,总
结出日本留学生习得取向补语的顺序。
第二,杨德峰的研究
2003年,杨德峰利用北京语言大
学中介语语料库考察了母语为英语的
汉语学习者习得趋向补语的情况。
杨德
峰也是以准确率作为基准,在综合分析
的基础上,大致构拟出以英语为母语的
学生趋向补语的习得顺序。
参考文献:
[1]焦俊峰.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述
评[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3).
[2]王建勤.关于中介语研究方法的思
考[J].汉语学习.2000,(3).
[3]张燕吟.准确率标准和初现率标准
略谈[J].世界汉语教学.2003,(3).
[4]杨雨寒.语法词素习得顺序在第二
语言习得中的应用.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
(9).
作者简介:熊媛媛(1990—),女,汉
族,四川夹江,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