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自盆地水文地质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自盆地水文地质分析
2.云南省有色地质局三0八队云南个旧661000
摘要:蒙自坝是云南省六大坝子之一、红河州乃至滇南最大坝子。
蒙自断陷
盆地的中北部位于一级流域南盘江流域与红河(元江)流域的分水岭地带,云南
南洞地下河流域的中上游。
本文通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基本查清了蒙自盆地的水
文地质条件,对盆地内工程建设提供了水文地质依据。
关键词:水文地质;蒙自盆地
蒙自盆地是由湖沼相沉积物形成的湖积平原,盆底为不规则圆形,面积253
平方公里,海拔在1281-1350米,相对高差10米以为,地表平坦,盆地边缘地
带高出中部5-20米,盆地中部发育有长桥海和大屯海两个天然湖泊,湖容量分
别为5366和4340万立方米,主要靠大气降水汇集补给。
盆底覆盖层厚度一般
100-300米,个别地区厚达700-800米,盆地底部为碳酸盐岩地层。
盆地周边山
区一般海拔1300-1700米,蒙自盆地东部西北勒山海拔1700-2239米,盆地南部
山区海拔1700-2505米,海拔最高点为盆地西南部的莲花山山峰,海拔2505米,最低点为蒙自盆地的长桥海,海拔1281米。
1.蒙自盆地区域地质条件
区内构造复杂,断裂发育,蒙自断陷盆地主要受南北向蒙自东山、北西向古
山两条断裂控制,并沿断裂带由南向北呈串珠状分布。
盆地东部边缘发育大庄-
蒙自东山断层、黑龙潭断层,盆地底部发育老燕子-雨过铺断裂、灰土地-大郭西
断裂、永宁-长冲断裂3条第三系以后发育的隐伏断裂,盆地东南部发育龙骨塘-
吉米-南汗大断裂、大黄塘-补机白断裂、马家寨-寸吉母白断裂、水田断裂,盆
地的南西部发育有北西向的古山断裂。
盆地东部边界与开远-鸣就石洞大断裂基
本一致,多由具压性结构面的逆冲断裂组成,起着阻水和分水的作用。
地貌上具
两级平台,北东高,南西低,高差200-500米,该断裂构成南洞暗河与六郎洞暗
河两大水文地质单元的地表水、地下水分水岭;盆地西南的边界条件与个旧东山、
五子山复式背斜轴向基本一致,花岗岩为三叠纪个旧组岩溶含水层的相对隔水底板,构成地下分水岭;盆地的东南边界条件与鸣就弧形构造北缘他次邑-楚子冲
断裂基本一致。
鸣就弧形构造北缘是古生界与中生界两套岩系的接界,也是红河
与南盘江两大水系的一级分水岭;盆地的南部边界条件即红河与南盘江的地表分
水岭在蒙自南山龙骨塘垭口,而地下分水岭已经移动至蒙自县城附件。
由上述的
边界构成了蒙自盆地,地表汇水面积1488平方公里,地下汇水面积1154平方公里。
2.蒙自盆地水文地质条件
2.1地下水的赋存条件与分布规律
蒙自盆地为构造断陷盆地,所处水文地质单元含水层为第四系松散岩类的孔
隙水、新第三系泥灰岩裂隙水、基底岩溶水。
见图1区域水文地质图。
图1区域水文地质图
散岩类的孔隙水: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下更新统(Q1)为冲、湖积物,下部含泥质砂砾石层,中部细砂砾石与粘土互层,上部钙质结核粘土夹粉细砂砾,厚度可达40米。
中更新统(Q2)为洪、湖积物,含泥质砂砾石,系主要含水层,厚度可达37.4米。
上更新统(Q3)为湖、洪积物,以粘土为主,局部见沼铁矿,厚度可达40余米。
全新统(Q4)主要为冲、洪、湖积物及坡残积物,保存厚度
最大达10米。
蒙自县城东为富水地段,水位埋深2.71-8.32米,单井涌水量
542-1521m³/d。
新第三系泥灰岩含水层:渐新统小龙潭组自下而上可分四段:杂色泥灰岩段(N11);含煤段(N12);杂色砂泥岩段(N13);泥灰岩段(N14)。
据物探资
料推断,在蒙自-长桥海-雨过铺一带沉积最厚,达600-800米,蒙自南湖钻井深652米,尚未揭穿此层。
向南西逐渐薄。
N11层含孔隙承压水,砂砾石厚度0.5-9.8米,钻孔单位涌水量0.24-2.45L/s·m,单孔涌水量810m³/d,在江水地、雨
过铺一带形成地下水的富集区。
N14顶部局部地段含风化溶蚀裂隙水,含水段厚
度8-40米,钻孔单位涌水量0.047-1.12 L/s·m,单井涌水量150-750m³/d。
基底岩溶水:盆地覆盖厚度制约着岩溶水的迁移。
沿北西向蒙自-雨过铺一线,第三系沉降带起阻水作用,成为岩溶地下水分水岭。
分水岭北侧岩溶水流向
南洞暗河,属于南盘江水系;分水岭南侧岩溶水流向绿水河,属于红河水系。
2.2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条件
(1)地下水的补给
裸露岩溶地区地下水总体是接受大气降雨补给。
补给形式有:1)汇成地表
溪流,泄于溶洞。
如鸣就河,地表汇水面积40.7平方公里,据1970年-1979年
观测资料,最大流量18.2m³/s,最小流量0.02 m³/s,平均年径流量1914万m³,上述水量通过鸣就石洞全部流量补给给地下水。
2)岩溶裸露山区,峰丛洼地漏
斗发育,大气降雨不易形成地表径流,只能通过散流或短途集流渗溢于岩溶洞隙
之中。
3)地表水(尤其在雨季)落入溶洞,如盆地中之永宁落水洞、大庄红寨
落水洞、草坝大黑水洞、灰土地黑水洞等。
就补给强度看,补给区内平均年降雨
量1213.8毫米,平均大气降雨渗入系数(α)为0.3836,丰水年(1971)α为0.5174,枯水年(1975)α为0.3249。
月最大α为0.8162。
(2)岩溶地下水的径流
岩溶地下水的径流岩溶裸露山区接受大气降雨补给,地下水以垂直运动为主,到深部多呈管道和溶隙脉流水平运动。
据鸣就石洞至大黑水洞在雨季的连通实验
结果,地下水平均流速为276-295m/h。
每年雨季,大气降雨的补给量激增,裸露
岩区的岩溶潜水面迅速抬高,充满水平循环带,水力坡度增大,径流加速,可至
坝区边缘或排泄口。
雨季过后,岩溶潜水位随径流消耗而逐渐下降,岩溶地下水
在盆地边缘直至全部转化为深部径流,向枯水位接近。
枯水季节地下水面下降至
盆地表面以下80-100米(草坝东山),100-200米(大庄盆地西部及蒙自盆地南部)。
除大屯海周围为承压浅埋富水块段外,盆地底部绝大部分范围内的岩溶水
深埋,以深部承压形式径流,向地下水总排泄口(南洞暗河)泄走。
岩溶地下水
水力坡度为蒙自盆地东山补给区约25‰,草坝径流区约7.3‰,大庄承压径流区
14-19‰,大庄盆地北部山区3-7‰。
(3)岩溶地下水的排泄
南洞暗河位于大庄盆地之北,暗河出水口标高1068.94米,低于盆地表面
220-300米,据多年的观测资料,最大流量为63.6 m³/s,最小流量为0.57 m³/s,平均流量为9.26 m³/s,年径流量2.085-4.572亿立方米。
盆地区排泄的岩溶地
下水,占南洞暗河总流量的80%左右。
盆地边缘岩溶水排泄形式及排泄量如下:1)季节性暗河排泄:如草坝大小黑水洞,大庄塘子头等。
据多年观测,大小黑水洞
和灰土地黑水洞的总出水量最大年为13287万立方米,最小年45万立方米,干
旱时不出水,年平均排泄量4754万立方米,相当于南洞暗河水量的14-29%,大
庄塘子头季节泉流量最大为25-30升/秒。
2)局部常年排泄量:蒙自东山黑龙潭,泉点标高1350米,最大流量4.592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119立方米/秒,年
平均流量0.817立方米/秒,1981年枯月流量49-55升/秒。
大庄平石板大泉,标
高1480米,1979年5月流量135升/秒,推测年平均流量434升/秒。
局部常年
排泄总流量约3945万立方米。
3)隐伏排泄:蒙自西南莲花山侵入接触型岩溶地
下水向大屯海方向潜流,由于第三系泥灰岩的阻滞,在大屯海一带形成承压富集带,推算年平均排泄量为1818升/秒,年排泄总量约5733万立方米。
3.结论
综上所述,蒙自盆地区域地下水总排泄量在南洞暗河,盆地边缘具有季节性
及局部常年性排泄,隐伏排泄形成承压富水块段。
盆地内地下水类型和埋深主要
受地形地貌、岩土层性质、补给来源、补给途径、季节等因素影响。
由于沿北西
向蒙自-雨过铺一线,第三系沉降带起阻水作用,成为岩溶地下水分水岭,则盆
地内的新第三系泥灰岩厚度最大,可达600-800米,基底岩溶地下水埋藏更深。
盆地内第一层含水层与第二层含水层之间存在粘性土相对隔水层,第二层含水层
与第三层隔水层存在新第三系泥灰岩相对隔水层,上部地下水与深部地下水的水力联系就比较弱。
建议盆地内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尽量保护好地层的完整性,以避免形成新的污染途径及下渗通道,给土壤及地下水造成新的污染。
参考文献
[1]《工程地质手册》编委会.工程地质手册[M].第5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2]云南省地质局第十五地质队.个旧幅(6-48-2)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R].1980.
[3]吕玉香,胡伟,郭传道.云南蒙自盆地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J].中国岩溶,2017,36(4):557-562.
[4]GB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