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陕西省渭南市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届陕西省渭南市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第Ⅰ卷(共60分)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汉书》云:“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

”这表明在西汉
A. 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B. 宗法制度趋于瓦解
C. 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
D. 官僚制度未能建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反映的郡县制使得“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可以看出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故答案为C项。

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分封制,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趋于瓦解,材料信息与宗法制无关,排除B项;秦朝确立三公九卿制,官僚制度已经建立,排除D项。

【点睛】西汉初年仿效秦朝实行郡县制,同时因鉴戒秦不分封孤立而亡,又恢复诸侯王分封制。

郡和王国同为地方高级行政区划,郡直隶于中央,王国由分封的诸王统治,实行地方行政制度——郡国并行制。

汉初建立诸侯王国,本来的目的是拱卫中央,加强中央集权,但后来的发展却适得其反。

诸侯王依恃其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与中央对抗,并进而觊觎皇帝的位置,以致造成对中央的严重威胁。

汉武帝在位期间,采纳主父偃的献策,制定“推恩令”,在政治体制上实行强干弱枝,不断加强中央统治,削弱地方力量,对于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因此,郡县制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

“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

”由此可见,尚书省
A. 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 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 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 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信息“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说明尚书省在中央与地方行政运行中处于中枢的位置,故D项正确;唐朝三省各有其职责,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材料反映的是尚书省在履行自身的职责,故A项错误;拥有起草诏令制敕权力的是中书省,故B项错误;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点睛;本题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史料实证,是通过新材料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考查,是高考命题的常规思路,这就启示我们一定不要忽视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复习。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

3.清末御史张瑞荫的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

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

”军机处设立后,使清朝“不至有权臣”的主要原因是
A. 内阁与军机处相互制约
B. 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C. 军机处官员多是平庸之辈
D. 军机大臣奉公守法
【答案】B
【解析】
军机处的设立使得皇帝权利得到空前加强,军机大臣只要跪受笔录,负责传达即可,完全是皇帝的私人机构,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错误,内阁的权力基本上转移到军机处处;C选项说法错误,军机大臣都是有能力的人士来担当;D选项不是主要原因。

4.为了防止地方官员在预留的空白文书纸上作弊,朱元璋实行了半印勘合制度。

规定凡文书纸上均须加盖半印(即关防官印),以便核对。

这一制度的设置旨在
A. 确保文书安全
B. 削弱丞相权力
C. 加强中央集权
D. 提高行政效率
【答案】C
【解析】
题干中的半印勘合制度是“为了防止地方官员在预留的空白文书纸上作弊”,所以这是对地方官员进行限制和监督的制度,故选C;AD不属于题干要表达的意思,B与题干无关,故排除ABD。

点睛:这一题考查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

一般情况下,君主专制是相对于君主和丞相之间权力的关系,主要是决策方面的权力;中央集权是就中央和地方的权力而言的,所以中央集权的加强应该是地方权力的削弱,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故做这类题需要先判断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还是君权和相权的关系,然后决定到底是选中央集权还是君主专制相关的选项。

5.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中正评议人物时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南朝时期,中央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中正的品第成了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

这一变化反映出
A. 世家大族完全垄断了中央的权力
B. 原选官标准被彻底废除
C. 中正官开始成为世家大族代言人
D. 中正官的权威日益下降
【答案】D
【解析】
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拥有选拔官吏的权力,完全垄断了中央权力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九品中正制被废除,故B项错误;中正官开始成为世家大族代言人与材料“中正的品第成了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相悖,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正官在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权力较大,逐渐变成无足轻重,可知反映的是中正官的权威日益下降,故D项正确。

6. 明朝在地方卖行三司。

布政司统管地方民政和财政;按察司和都司分管地方监察、司法和军政。

对这一举措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 三权分立,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B. 本质上是为加强中央集权
C. 三司是地方最高权力机构
D. 明初地方改革的核心是军政分开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明朝政治制度
考点:本题要结合对三司的设立目的来认识。

明朝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财政、军事和司法的严密控制。

三司分工明确,但是权力之间没有制约与平衡。

故选A。

点评: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要准确认识其职权,不可妄下结论。

注意: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7.据史书记载: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

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

这种现象
A. 表明内阁大臣地位很高却无权
B. 说明内阁大学士与皇帝共同决策
C. 体现阁臣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
D. 反映内阁大臣延续历代宰相职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

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说明阁臣利用专制皇权可以获取一定的权力,故A项错误。

C项正确。

材料“内阁的一定决策权得到皇帝支持与批准才可以左右政局”,故内阁本身不能与皇帝共同决策,内阁也不是延续宰相之权,排除B、D两项。

8. 罗马法学家西塞罗在《论共和国》一书中写道:“真正的法律应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变和永恒的。

力图变更这一做法是一种恶,试图废止其中一部分的做法也是不能容许的,而要想完全废除它的做法则是不可能的。

”他认为的“真正的法律”应是
A. 习惯法
B. 自然法
C. 公民法
D. 万民法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真正的法律应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变和永恒的。

”符合自然法的精神,自然法是指宇宙秩序本身中作为一切制定法基础的关于正义的基本和终极的原则的集合。

自然法是自然界教给一切动物的法律。

罗马法学家把古希腊的自然法哲学注入法律,且被后人冠以“不言而喻的真理”--人是生面平等的,每个人都有追求生命、自由、财产和幸福的自然权利,法律的一切规定都必须以此为最高原则。

故选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
9.罗马法规定当某个新施工是在公共场所进行的,每个市民都可以发出新施工警告,“但是,当新施工的实施是为了公共利益时,则新施工行为将被允许,即不得向施工工人发出禁止新施工的警告”。

这说明在古代罗马
A. 法律具有高度的灵活性
B. 市民拥有对政府监督权
C. 注重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D. 建筑违法行为时有发生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当新施工的实施是为了公共利益时,则新施工行为将被允许,即不得向施工工人发出禁止新施工的警告”可以看出罗马法在针对公共利益时有所偏重。

因此可知C项正确;法律具有高度灵活性说法在材料中无体现,因此A项错误;材料中是对公共场所的施工监督而不是政府,因此B项错误;建筑违法行为时有发生不符合题意,因此D项错误。

10.伯里克利说:“我们服从法律本身,特别是那些保护被压迫者的法律,那些虽未写成文字,但是违反了就算是公认的耻辱的法律。

”由此可见伯里克利主张
A. 法律至上
B. 注重保护私有产权
C. 主权在民
D.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我们服从法律本身”明显可以知道伯里克利主张法律至上,故A项正确。

保护私有产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CD排除。

11.下表是一组关于雅典判处苏格拉底死刑的材料
据此可知雅典民主
A. 体现了广泛代表性的特点
B. 调动了公民的参政热情
C. 明显具有原始民主的特征
D. 保障了公民的言论自由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表格中审判员产生抽签方式比较原始,表决举手方式比较落后,可知雅典民主政治具有明显落后性和原始性,故C项正确。

雅典公民只是少数,并不能体现出广泛性,故A项错误。

材料表格中信息不能说明调动公民的参政热情,故B项错误。

表格对于苏格拉底罪名可知雅典民主不能保障公民言论自由,故D项错误。

12.“正是这个设计……使这个稚嫩的国家在草莽中崛起,迅速成为也许你不喜欢但却不能轻视的超级大国。

这样一个精巧的设计,在二百多年前由一群蛮荒大陆上的‘乡巴佬’创造出来,实在是令人惊叹不已。

”(选自易中天《我们的反思》)材料中的“精巧的设计”是指
A. 英国《权利法案》
B. 德国《德意志帝国宪法》
C. 美国1787年宪法
D.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中“稚嫩的国家在草莽中崛起”、“二百年前由一群蛮荒大陆上的‘乡巴佬’创造出来”等信息,可理解到这个国家指美国,“设计”指1787年宪法。

美国的1787年宪法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原则和共和政体,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美国逐步崛起为超级大国,故选C选项。

A、B、D 选项都不符合“蛮荒大陆”这一条件。

点睛:解答本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材料中最关键的部分是“蛮荒大陆”,因为材料给出选项中只有美国属于“蛮荒大陆”,由此基本上就可以确定正确选项。

13.伏尔泰曾这样描述当时的某种制度“一个受人尊敬且富裕的君主,有无限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伏尔泰描述的是
A.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B. 法国的君主制
C. 德国的二元君主制
D. 美国的共和制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君主……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国王权力受到制约的现象,体现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故A选项正确;当时法国的君主制属于专制制度,没有限制王权,故B选项错误;德国的二元君主制形成于1871年后,伏尔泰属于启蒙运动时期,不可能描述德国的二元君主制,故C选项错误;美国的共和制也没有限制王权的内容,故D选项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贵族重臣……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学生应该可以正确理解其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推理出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同时,结合伏尔泰的启蒙运动的内容,即可正确判断。

14. 俾斯麦用强权帮助普鲁士实现了德意志的统一,一时许多与他有关的现象出现:因俾斯麦曾拿香肠说法律,故早在统一过程中就有了“俾斯麦香肠”及以此为主题的漫画(如下图);就连统一后颁布的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也有人称为“俾斯麦帝国宪法”。

以上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德国具有明显专制主义传统
B. 俾斯麦获得肯定有其必然性
C. 俾斯麦始终掌握着帝国实权
D. 德国统一提高了其国际地位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图片中“血”字喻指俾斯麦通过铁血手段统一了德国;“统一后颁布的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也有人称为‘俾斯麦帝国宪法’”可知德国具有明显专制主义传统,A正确。

B项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反映的不是本质问题,排除;德国皇帝始终掌握着帝国实权,排除C;D项题干没有体现,排除。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名师点睛】创设新情境,挖掘新史料重新认识和解读历史是当下高考命题方式的主流方向和趋势,而图片和图表信息的解读即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

在解读图片和图表信息时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准确识别图中的信息,其二注意图中材料的来源或出处,最后就是要仔细观察图中是否有时间线索,只要有时间提示就为解题提供了较多的历史背景知识,因此一定要对此多加留意。

15.托克维尔在研究美国、法国的民主时写道:“国民作为整体拥有一切主权权利,每个公民作为个人却被禁锢在最狭隘的依附地位中。

”这段话可能反映了
A. 法国君主制与共和制斗争激烈
B. 法国大革命中民主政治对个人自由的践踏
C. 美国行政权立法权实行干预
D. 美国联邦制下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美法政体。

根据题干信息“国民作为整体拥有一切主权权力,每个公民作为个人却被禁锢在最狭隘的依附地位中”可知,当时法国的民主政治实际上对个人自由进行了束缚,故本题选B项。

A、C、D 三项说法题干没有体现。

16. 19世纪中期,法国几乎所有的阶层都经历了怀旧与恐惧的相互交织心态,贵族对恐怖时期的恐惧,激
进派对滥用自由的恐惧,农民对回到封建统治的恐惧,以前的官员向往国家过去的伟大,资产阶级年轻一代怀念年轻人掌权的时期,下层阶级怀念曾给他们带来某种家长制保护的旧制度。

这说明法国当时
A. 仍是典型的欧洲封建农业国
B. 还没有结束“恐怖”统治秩序
C. 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得到巩固
D. 已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反映各个阶层的恐惧和怀旧,与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巩固无关,反映了法国进入了一个转型的关键时期,D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与封建农业国无关,A项错误,排除;19世纪中期法国大革命已经结束,B项错误,排除。

所以选D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17.美国宪法第十四条修正案原文:“任何一州未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

”但是19世纪后半叶最高法院把修正案中的“任何人”解释为任何“法人”。

这样解释所产生的影响是
A. 社会公共利益得到宪法保护
B. 启蒙思想成为宪法理论来源
C. 维护产权成为司法判决核心
D. 私人垄断发展获得法律保障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美国宪法第十四条修正案是在美国的南北战争后,是为了废除奴隶制度而实施的修改,而后一次的修改是因为垄断阶层的不断兴起,为了保护垄断阶级的利益而修改了宪法,所以答案应该选择D项。

A项与题意不符合,B项说法不正确,启蒙思想早在1787年的宪法制定时就已经是宪法的理论来源。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美国共和制的特点
18.乔治三世(英国君主,1760—1820年在位)统治时期,内阁名存实亡,政党被视为大逆不道……人民与议会的争端消失了,这是一个政治上的冷漠时期。

权力平衡的重心,在沃波尔内阁时,是由上院滑向下院,现在却是从议会滑向君主。

这表明英国
A. 君主立宪制开始建立起来
B. 君主的权力有增强的趋势
C. 政党政治发展遇到新契机
D. 议会被君主的权力所控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在19世纪英国的内阁名存实亡,国家权力再次“从议会滑向君主”反映出君主的权力有增强的趋势,故B项正确。

君主立宪制开始建立起来是1689年,故A项错误。

材料并不能说明政党政治发展遇到新契机,故C项错误。

光荣革命之后议会的权力开始超越王权,故D项错误。

【点睛】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不能认为《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就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权利法案》只是剥夺了国王的立法权、财政权及军权,国王仍然掌握行政权,只是国家权力中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手中。

后来,随着责任制内阁的确立,国王的行政权才逐渐被剥夺,英王才真正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19.《全球通史》的作者认为,中国在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曾经错失了三次重大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导致错失第一次重大机遇的政策因素是
A. 重农抑商
B. 闭关锁国
C. 八股取士
D. 盐铁官营
【答案】B
【解析】
【详解】工业革命开始的时候,中国处于清王朝的统治之下,当时清政府愚昧无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没有抓住发展工业和科技的机会。

故B项正确。

重农抑商政策主要针对国内政策,故A项错误。

八股取士主要是文化教育方面,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

盐铁官营主要是针对手工业发展,故D项错误。

20.史学家孟森在《清代史》中指出:“至于鸦片一案,则为清运告终之萌芽。

盖是役也,为中国科学落后之实验,为中国无世界知识之实验,为满洲勋贵无一成才之实验。

”从全球化的角度看,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A. 中国军事的落后
B. 中国科学落后
C. 中国无世界知识
D. 满洲贵族人才的缺失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作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失利,是中国军事、科学落后,人才的缺失,无世界知识的结果。

全球化强调的是与世界的联系、接轨,认识世界,了解世界,从这个角度分析可知C项符合题意。

ABD项是从中国的科技、人才和军事角度,都不是从全球化的角度进行分析的。

21.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
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这反映了
A. 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 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 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 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答案】C
【解析】
材料信息是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大肆进行舆论宣传并得到了欧美舆论的支持,而清政府则无动于衷,这说明清政府根本不知道舆论宣传是近代外交的一种形式,即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故C项正确;欧美舆论宣传不可能会左右甲午战争的进程,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日本企图变更中国的政体,故B 项错误;D项是对材料信息“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的误读,排除。

点睛:“现实的问题历史考”一直是高考命题的思路,本题以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与日本在舆论宣传策略方面态度差异的对比,引导考生认识外交宣传在引导国际舆论方面的重要性,认识到在国际环境局势复杂多变的今天,只有首先抢占舆论制高点,才能快速反应,掌握主动权,沉着应对。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可简化为“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大肆进行舆论宣传并得到了欧美舆论的支持,而清政府则无动于衷”。

22.国民革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

这场革命运动
①动摇了北洋军阀统治
②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③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
④打击帝国义侵略势力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国民大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的统治,①④正确;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五四运动,②错误;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是辛亥革命,③错误;选择A项正确。

23.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临时约法》,将已经开始实施运作的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

这一改动的主要目的是
A. 限制孙中山的权力
B. 获得更多列强支持
C. 保障宪法更好实施
D. 维护革命胜利果实
【答案】D
【解析】
【详解】颁布《临时约法》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辛亥革命后造就的民主共和成果,故D项正确。

《临时约法》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故A项错误。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临时约法》主要针对国内,防止专制出现,并不是获取列强支持,故B项错误。

保障宪法更好实施不符合材料和所学主旨,故C项错误。

【点睛】《临时约法》是孙中山在充分考察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础上颁布的,其中三权分立制参照了美国,责任内阁制效仿了英国。

责任内阁制的规定,有利于从法律上限制即将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的权力,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24.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一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下列历史事件.按其先后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①中华民国成立
②《临时约法》颁布
③清帝退位
④湖北军政府成立
A. ①③②④
B. ④①③②
C. ④③①②
D. ①④③②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是1912年1月1日;②是1912年3月;③是1912年2月;④是1911年10月;因此正确的先后顺序是④①③②;所以答案选B。

25.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历史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文中的“革命性和民主性”是指
A. 规定“主权在民”“三权分立”
B. 形式上具备了现代宪法的雏形
C. 规定了当时国家的根本任务
D. 有利于人民充分行使民主权利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其“革命性”指的是反对封建专制,体现“主权在民”的思想;“民主性”指的是采用“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故选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革命性和民主性”的含义
26. 民国初年中国人的着装,据1912年3月的《申报》记载,当时出现了“中国人外国装,外国人中国装”,“男子装饰像女,女子装饰像男”,“妓女效女学生,女学生似妓女”,以及平民穿官服、官僚穿民服的现象。

材料主要反映了
A. 民国时期人们服饰观念开放
B. 民国时期告别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C. 辛亥革命瓦解了中国的衣冠体制
D. 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中的“1912 年、平民穿官服、官僚穿民服”等字眼可以看出材料意在强调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平等观念深入人心,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不是材料所“主要”反映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民国时期尚未告别森严的等级制度,辛亥革命也未瓦解中国的衣冠体制,选项B、C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史实的备选项。

27.国民革命失败后,苏共领导人曾认为,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只能等待时机配合城市工人暴动。

但是,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

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准确的是
A. 南昌起义→遵义会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 中共“七大”→“工农武装割据”→敌后游击战
C. 秋收起义→“工农武装割据”→中共“七大”
D. 遵义会议→井冈山道路→《论持久战》
【答案】C
【解析】
解题时可根据材料“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