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歙县——带你走进徽菜的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舌尖上的歙县——带你走进徽菜的世界
舌尖上的歙县——带你走进徽菜的世界
1、臭鳜鱼200 多年前,沿江一带的贵池、铜陵、大通等地鱼贩每年入冬时将长江名贵水产——鳜鱼用木桶装运至徽州山区出售(当时有“桶鱼”之称),途中为防止鲜鱼变质,采用一层鱼洒一层淡盐水的办法,经常上下翻动。
如此七八天抵达屯溪等地时,鱼鳃仍是红色,鳞不脱,质未变,只是表皮散发出一种似臭非臭的特殊气味,但是洗净后经热油稍煎,细火烹调后,非但无臭味,反而鲜香无比,成为脍炙人口的佳肴延续下来,至今盛誉不衰。
如今烹制此菜不再使用桶鱼。
而是用新鲜的徽州自产桃花鳜(每年桃花盛开、春讯发水之时,此鱼长得最为肥嫩)用盐或浓鲜的肉卤腌制,再用传统的烹调方法烧制,故称“腌鲜鳜” 。
2、葛粉圆子徽州山区风味小吃。
徽州山区盛产葛根,性凉、味甜,葛根榨洗出粉名葛粉,又名山粉,徽州民间常用以制作点心类食品。
“葛粉圆子”是将猪肥膘、白糖等做成圆球状馅心,先滚上一层葛粉,如此三四次,然后上笼,蒸至外皮呈黑色发亮并
有小泡时即成。
此圆子质地柔韧有劲,味香甜,有清心明目之效。
3、毛豆腐也叫霉豆腐,是一种表面长有寸许白色茸毛的霉制品。
主要做法是将豆腐切成块状,进行发酵的过程,使之长出寸许白毛,然后用油煎成两面略焦,再红烧。
最有情趣的吃法是,在街头遇到走街串巷的货郎,一头挑干柴,一头挑毛豆腐,浇上香油,淋上辣椒糊,就着油锅边吃边聊,既鲜美可口,又独具风味。
久居外地的徽州人,一说到毛豆腐,就会激起浓浓的思乡之情。
4、徽州臭豆腐俗名“大呆臭”,为王致和于清康熙年间创制,康熙皇帝品尝后赞不绝口,特地御笔亲书“青方:二字赐王致和,从此名声大振。
与浙江绍兴的臭千张、安徽淮南的臭香干呈鼎足三分之势,享誉海内外。
徽州大呆臭,表面为灰、兰、黑综合色,内里洁白如玉,闻着臭、吃则异香,独具一番风味,而由于大呆臭的制作工艺很复杂,所以这道风味小吃,恐怕只有来黄山的游客才能吃到了。
大呆臭在黄山市内很多小吃摊点上均可吃到。
5、徽州刀板香徽州刀板香的名称由来与绩溪一位历史名人相关,他就是兵部尚书胡宗宪,相传胡宗宪返绩溪龙川时,路过歙县问政山拜访恩师,为款待爱徒,师母将家中腌制的腌猪肉平铺于山笋上面,放置在刀板上一同蒸,捞起切成薄
片,与刀板一同端上桌,胡宗宪吃后,味口大开,命名此菜为“刀板香” ,故徽州刀板香一直沿用至今。
此菜发源于古徽州府歙县,现在绩溪、歙县等地较为多见,也是宾馆酒店徽菜系中的必备菜。
6、火腿炖甲鱼原名“清炖马蹄鳖” ,是徽州传统名菜。
徽州山区因独特的环境,所产甲鱼质地高出旁地一筹,肉厚背隆起,胶质大,肥嫩,无泥腥气。
民谣道:“水清见沙底,腹白无淤泥,肉厚背隆起,大小似马蹄。
” 故称马蹄鳖。
火腿炖甲鱼所用的马蹄鳖,宰杀后,去内脏、脚爪、尾巴,斩成条块,煮去血水,洗净后整齐地码放在砂锅内。
加火腿一块与火腿骨佐味,置木炭炉火上,先大火烧开,后放冰糖,在微火上细炖一小时左右,然后取火腿切成片,在甲鱼上摆成图案,连砂锅端上桌。
该菜肴香气扑鼻,汤醇胶浓,裙边滑润,原汁原味,肉酥烂而鲜香,充分体现了徽菜的风格。
7、石鸡石鸡,是黄山徽州地区主要的蛙之一,其肉味鲜美,是著名的徽菜原料之一。
石鸡,无论是红烧,还是清蒸,扑鼻的香味,丰满的后腿,足以胜过鸡肉。
如果在烹饪时,保留石鸡皮,风味更佳,营养更高。
许多宾客在品尝之余,无不交口称赞。
徽州的风味名肴“清蒸石鸡” ,清汤见底,盖碗清蒸,原味不失,香气浓郁,味鲜肉嫩,更使食者赞不绝口。
烹调时,先将石鸡从颈部开一小口,剥出外皮,开膛去内脏、头和脚尖,洗净,把每只石鸡切成四块。
火腿切成
片,香菇切成两片。
然后取汤碗一只,将石鸡在碗中拼成原形,加入精盐、火腿、蒜瓣、冰糖、甜米酒、姜片、熟猪油和鸡汤,用大盘盖在汤碗上,上笼蒸三十分钟左右即可。
另一首名菜“障山双石”就是由石鸡与石耳烹制而成,原汁原味,绿色食品,是地道徽菜的代表作,曾被评为“宣城市十大金牌菜肴”
8、胡适一品锅绩溪一品锅,又名胡适一品锅,农家菜,属于徽菜,发源于安徽省绩溪县上庄。
口味:咸鲜微辣,鲜嫩可口。
现在绩溪一品锅已经成为徽菜的代表菜品,文人梁实秋先生品尝了“一品锅”之后,对此菜大加称赞,曾撰** 了详尽描述:“一只大铁锅,口径差不多二尺,热腾腾地端上来,里面还在滚沸,一层鸡、一层鸭、一层肉、一层油豆腐,点缀着一些蛋饺,紧底下是萝卜、青菜,味道好极” 。
9、蟹黄壳烧饼“三个蟹壳黄,两碗绿豆粥,吃到肚子里,同享无量福” 。
这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徽州歙县人陶行知写下的一首充满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的白话诗。
烧饼形似螃蟹背壳,色如蟹黄,故又名蟹壳黄。
它是采用熬炼七八成熟的菜子油炒油酥面,同三分之二的水面合擀成多层次的面卷,精选梅干菜和五花肉做陷,芝麻撒面,然后放入特制
的大炉中,贴于炉壁,烤熟取出。
刚出炉的“蟹壳黄” ,不待入口,便觉得香味浓烈,咬一块,既酥又脆,层层剥落,满口留香。
此饼烤成时呈两面黄色,很似煮熟的螃蟹,放入特制的大炉中,贴于炉壁,烤熟取出,故又名“火炉饼” 。
因饼形小巧饱满,呈黄色,似蟹壳,故俗称“小烧饼” 和“蟹壳黄”。
10、火腿炒蕨菜“徽州蕨菜”是黄山有名的山菜,不仅畅销国内,而且远销日本,深受国内外市场欢迎。
蕨菜是一种野生植物,生长在山区的草坡、林间空地和林缘地带。
每到春天,黄山市山区处处可见一丛丛、一棵棵生长茂盛的蕨菜。
当它嫩叶还处于卷曲未展时,采摘下来便可以作菜食用。
11、石斑鱼为著名“徽州三石” (石鸡、石耳、石斑鱼)之一。
徽州石斑鱼体型不大,大都在半尺的样子,所以烹制时多以全鱼入席。
石斑鱼肉多,刺少而软,肉质细嫩,味特鲜美,老少皆宜。
12、腊八豆腐“腊八豆腐”是安徽黟县民间风味特产。
在春节前夕的腊月初八,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晒制的豆腐,便称作“腊八豆腐” 。
制作方法是先用上等小黄豆做成豆腐,并切成圆形或方形的块状,然后抹上盐水,在上部中间挖一小洞,放入适量食盐,置冬日温和的太阳下慢慢烤晒,使盐分逐渐吸入,水分也渐晒干,即成腊八豆腐。
成品色泽黄润如玉,入口松软,味咸带甜,又香又鲜。
如在
晒制时加入虾米等配料,味则更好。
“腊八豆腐”平时用草绳悬挂在通风处晾着,吃时摘取,一般可晾放三个月不变质、变味。
它既可以单独吃,也可与肉类同炒、同炖。
招待贵宾时,黟县人还将其雕刻成动物、花卉,浇上麻油,拌上葱姜蒜等佐料,配成冷盘,成为酒宴佳肴。
13、三潭枇杷三潭枇杷产地--安徽歙县境内新安江沿岸称为“三潭”,是因为这三个自然村一带,群山环抱着三个大面积的深水潭,冬暖夏凉,山峦环抱,所以“三潭枇杷”自古就扬名中外。
这种品质优良的枇杷,主要来自于“三潭”特有的小气候。
三个自然村分别坐落在新安江上游的三个大拐弯处,形成独特的冬暖夏凉,终年云雾萦绕,雨量充沛的气候,为枇杷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14、黄山毛峰中国名茶,起源于徽州境内黄山山麓,徽州各县均有出产。
毛峰入杯冲泡雾气结顶,汤色清碧微黄,叶底黄绿有活力,滋味醇甘,香气如兰,韵味深长。
由于新制茶叶白毫披身,芽尖峰芒,且鲜叶采自黄山高峰,遂将该茶取名为黄山毛峰。
15、徽州裹粽粽子全国各地都有,但徽州地区的粽子却独具风味,在包法、形状、内容上都与众不同。
“徽州裹粽”大多是“枕头粽” 。
长大肥硕,两道捆索,四只角,形如枕头。
其品种繁多,有肉粽、排骨粽、枣栗粽、豆沙粽、红豆粽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灰汁粽,灰汁粽先用草木灰滤水拌糯
米裹制而成,因碱性重,粘性强,吃起来特别可口绵软,又便于短期存放,所以深受食客青睐。
16、香榧是一种红豆杉科植物的种子,在徽州及南方各地均有出产。
17、中和汤首先要选上好的白豆腐,精心切成米粒大小的豆腐块,用水煮一下滤去水分,以除去腥味;然后将适量的冬笋、香菇、瘦肉等亦切成小块,放到豆腐中,加入清水,大火煮开,多加猪油、葱、蒜、胡椒、盐等作料,味道鲜美,也是祁门当地宴席的第一道菜。
18、石头馃徽州风味小吃名品。
徽州传统面食,早在清代即负盛名,是有口皆碑的美食。
石头馃用猪五花肉丁和炒黄豆粉拌成馅心,用面皮包上,收口捏紧,用木碾推擀成圆饼形状,然后放在平锅中炕烙,每个饼子上放置一块石头(现在仍放一块特制的砖头)压着,放石头的目的是为了均匀地传热,以使馅心熟透,边炕边按动石头(饼子不用翻身),促使内部油脂渗出,一直炕至熟透取出即成。
咬开后香气扑鼻,滋润味美,如配汤食用,其味更佳。
还有很多,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