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文化遗址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彭水少数民族与丰富的文化遗产
彭水是位于重庆东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境内有苗、汉、土家等12个民族,其中以苗族、土家族人口最多。

就全国而言,少数民族地区是一个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彭水也不例外。

彭水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千百年来人们就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辛勤的劳作,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自从九黎部落在涿鹿战败后,便向南方流徙,来到彭水定居成为现在苗族的先民;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代,彭水为巴国的一部分,巴人为土家族的先民[1]72。

所以,作为彭水县的少数民族是由来已久,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的创造属于自己的民族文化。

彭水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到2001年底,彭水共有6222万人,其中苗族为27万余人,土家族为9万余人,少数民族的总数约占全县总人口的59.5%。

可以说,少数民族遍布了彭水的每一个角落,他们在辛勤劳作之时、农闲休息之时、喜获丰收之时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出了自己的感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间文化,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就来源于这无数的民间文化之中。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一)蔡伦造纸技艺
1.现状及原因分析。

竹板桥是一个大山深处的几乎与世隔绝的自然村落,距县城有70多公里。

竹板桥的造纸在300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的注人新的元素,县、乡政府也在给予大力的支持,但如今的造纸术依然面临着灭绝的危险,村中现已还剩下两家还在做纸,眼看该技术就要失传了。

其主要原因有:土纸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科学技术的进步限制了更新发展的空间;受市场和经济收入效益的影响,后继乏人,生存困难;政府的拨款迟迟未到,这使得村中的人对政府有些迟疑,都不愿意再从事造纸的行业。

2、独具特色的生产工艺刘氏造纸术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老造纸术的传统工艺,代代相传,不断改进,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是保留了当年蔡伦造纸的传统72道工序而成纸的工艺。

原始的造纸工序大致有打浆、调料、上浆准备、流送布浆、脱水成形、压榨脱水、烘干成纸、表面处理。

在竹板桥主要的工艺工艺流程有:取料(主料竹子,辅料石灰)制料(浸泡,发酵)制浆(碾碎,踩料,搅浆,制备桦叶)成型(舀纸榨干,打光上色)、干燥(揭张晾晒)包装保管六大工序。

二、是发展了传统的造纸法,自上世纪70年代起,改变了原始张型,从原来的每张30*50厘米
逐渐改进为现在25*75厘米的规格,提高了产品的经济价值。

三、是保留了传统的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

(1)是见证古代文明的“活化石”。

从造纸的工艺流程来看,72道工序道道都是就地取材,生产工具也全部来自于大自然,这就和古代的不发达的工业文明相吻合,而它能够奇迹般地传承到至今,还依然不被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所取代,这充分证明了该工艺是古代造纸文化的辉煌。

(2)蔡伦造纸术的现实意义。

首先,在工业还不发达的时候,这种草纸就是人们的生活用纸的最佳选择,尤其是女性。

其次,它还是巫文化传播的载体。

在彭水从贫到富、从民到官,都会用到这种草纸。

再次,它还能增加收人。

在竹板桥土法造纸是他们的惟一的农业以外的经济收人。

3、保护与开发的措施。

一是打通村级道路,基本解决行路难的问题。

二是寻找传承人。

对传承人直接进行技术交流,让其学习此技术。

三是政府切实搞好拨款问题,并将此技术一齐纳人长溪河的旅游开发当中来,以尽快、更好的提升竹板桥的知名度。

四是政府扶持竹板桥村修建专门的房子,在堂屋的中央建立“蔡伦祠堂”并塑造一尊“蔡伦”的雕像,在屋子里陈列竹板桥的相关造纸工艺成果。

五是对竹板桥造纸工艺实施建档,并将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录。

(二)郁山特色擀酥饼工艺
1、现状。

郁山镇依山傍水,地处河谷,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

长期以来的贸易往来使郁山的工商业较为发达,食品中有擀酥饼、泡粑等传统名特小吃。

擀酥饼在食品中属糖果、糕点类。

在郁山镇擀酥饼的生产最早开始于清代道光年间,如今已是产销两旺,现在郁山镇有“好又来”“胡氏”等四家糖果厂比较闻名。

每到春节和中秋,四家糖果厂都会生产大量的擀酥饼,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2、社会价值。

独具特色的生产工艺。

如今科技日益发展,机器生产占主流。

在郁山镇擀酥饼的生产工艺很少用到机器,基本靠手工来完成,其烘烤成饼的烤炉也是由土灶做成的,如此精湛的工艺是极为罕见的。

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

擀酥饼在彭水人看来是团圆之饼,人们都称为“月饼”所以多在春节和中秋才流行。

人们手中拿着饼,就会想起远在他乡的家人、故友,心中为他们祝福,愿他们平安快乐。

中秋吃了月饼,过年时就一定能和家人团聚,足显了彭水的地方特色文化。

增加收人,擀酥饼是彭水县郁山镇的特产,生产工艺流程独特,在彭水可以说是享有盛名。

产品在彭水、黔江、酉阳等地都有很好的销路,这无疑为擀酥饼的生产家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3、保护与开发的措施。

树立品牌形象,扩大知名度作为极有地方特色的食品,只能周边区县销售,很明显是知名度不高。

所以要引导产品走向市场,并申请专利,以树立品牌形象,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

培养传承人。

如今该工艺的传承途径主要是在作坊中学在工艺师傅的一-指点下才学得此技术,这明显就有一定的局限性。

所以要使该技术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最好是设立一个培训班,找一批有专业技术的师傅来进行技术培训,使该技术得到广泛传播。

以文字资料的形式加以保存,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三)蚩尤崇拜习俗
1、历史渊源。

苗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在彭水有27万余人。

历史上,苗族人自称有“牡”“蒙”、“毛”,有的地区自称“嘎脑”“呆雄”“带叟”“答几”等[4]20苗族最早的先民是“蚩尤九黎”蚩尤是“九黎”部落联盟集团的首领,是传说中我国远古赫赫有名的人物,也是苗族世代崇拜的英雄”。

现在苗族人民至今仍普遍地尊崇蚩尤,认为他就是苗族的祖先,湘西和黔东北、黔西北滇东北的苗族仍杀猪供奉“蚩尤”即祭祖先蚩尤。

四川南部、贵州西北部一带的苗族地区还建有“蚩尤庙”供奉自己的祖先蚩尤[6]3。

解放以前,郁山有蚩尤庙,当地人把蚩尤当做“咸泉龙王”来供奉[1]72所以就有了现在的郁山的蚩尤崇拜。

2、现状。

如今随着民族融合的加快和异民族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在苗族人心中的蚩尤形像也已灰飞烟灭。

以前的“蚩尤庙”也不复存在了。

3、保护的措施。

重修蚩尤庙。

政府给予适当的补助,重修-座蚩尤庙,重建人们的记忆。

提高苗族人的民族意识。

以科普科科知识的方式让青年一代学习,以提高民族意识。

县文化局做好调查把已消失的文化用文字的方式保存下来。

三、结语
总之,我们不但要对彭水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个宏观把握,还要从微观方面出发,做好遗产的保护工作。

在全彭水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建立起一个比较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使彭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健康的发展,让彭水的传统又独特的文化得以更好传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