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复习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刿论战》复习教学设计
1、课程分析:本课设计到知识点较多,如重点词语文言句式等,及虚词“之”“以”的多种用法。

应该牢固地做好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为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2、学情分析:课文学过时间不长进行复习学生记忆的还比较深刻,所以很快就会扎实的掌握本课文言基础知识。

但是向课外迁移仍然有点难度。

复习目标:1、夯实文言基础知识
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设计思路:积累迁移巩固
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
1、课前用一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把《曹刿论战》的文学常识、背诵、默写、古今异义词、文言句式、重点词语的解释、翻译重点句子、文章内容的理解八个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纳。

2、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背诵记忆。

导入语:今天我们复习文言文曹刿论战,通过这节的复习
1、进一步夯实文言基础知识
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一、夯实文言基础知识(重点)(20分钟)
1、学生看书上笔记及本文注解,复习体验互动合作交流测评
(1)文学常识(课件)
(2)重点字词的解释(课件)
(3)引导归纳本课虚词(“之”“以”)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之”出现的几次,并且说出它的含义,明确:七次分别是:
①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
②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
③忠之属也结构助词的
④公与之乘代词代曹刿
⑤公将鼓之助词无意义
⑥公将驰之代词代齐军
⑦故克之代词代齐军
⒉学生由上归纳:“之”在本课的三种用法
⑴结构助词的⑵代词可代人也可代事⑶助词无意义
⒊教师举例引导学生归纳其他的几种“之”的用法
举例一两狼之并驱如故学生明确含义处在主谓之间无意义
举例二之次所旁从祠中学生明确含义到去往
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明确含义到去往
⒋学生归纳出“之”常见的五种用法
⑴结构助词的。

⑵代词代人也可代事。

⑶助词无意义。

⑷处在主谓之间无意义。

⑸到去往。

第二步:
1、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以”出现的几次,并且说出含义
明确:五次分别是
①何以战凭借
②必以分人把
③必以信把
④可以一战凭借
⑤必以情按照
2.学生由上归纳:“以”在本课的三种用法
⑴凭借⑵把⑶按照
3.教师举例引导学生归纳其它的几种“以”的用法
举例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学生明确含义因为
先帝不以臣卑鄙学生明确含义因为
举例二愚以为宫中之事学生明确含义认为
皆以美于徐公学生明确含义认为
举例三以告先帝之灵学生明确含义用来
4学生由上归纳出“以”常见的六种用法
(1) 古今异义词
(2) 背诵 、 默写
(3) 重点句子翻译
(4) 文章内容理解
2、教师进行第二方面的引导归纳 即文中“ 之”“ 以 ”的用法。

第一步 :
⑴ 凭借 ⑵把 ⑶按照 ⑷ 因为 ⑸认为 (6)用来
二、 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 难点)(15分钟)
过渡语:无论是期末考试还是中考语文试题对文言文的考查总是分两部分 一
个是课内文言文的考查,一是课外文言文的考察查,课内文言文考查文言基础知
识的积累,课外文言文则是考查的由课内的文言基础知识到课外文言基础知识的
迁移能力。

由此可见,基础知识的积累尤为重要,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更尤为重
要。

现在我们来做一个迁移练习:
(1)出示练习题( 用投影的方式 )例文如下:
子鱼论战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1。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2。

司马曰○3:“彼众我寡,及其未既
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而後击之○
4,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5。

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6。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7,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

勍敌之人○
8,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9!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耇○
10,获则取之,何有於二毛○11?明耻教战○12,求杀敌也。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13!三军以利用也○14,金鼓以声气也○15。

利而用之,阻隘可也。

声盛致志,鼓儳可也○16。

” (选自《左传》)
【注释】○
1宋公:宋襄公。

泓:泓水,地名。

○2济:渡过。

○3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

○4陈:同“阵”,这里作动词,即摆好阵势。


5门官:国君的卫士。


6重(ch ón ɡ)再次。

二毛:头发斑白的人。

○7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

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


8勍(qínɡ)敌:强敌。

勍:强而有力。

○9隘:这里作动词,处在
险隘之地。

赞:助。

○10胡耈(ɡǒu):很老的人。

○11何有于二毛:即“于二毛有何(爱)。

” ○
12明耻教战:使士兵明白什么是耻辱,教给他们作战的本领。


13服:向敌人屈服。

○14三军:这里泛指军队。

用:施用,这里指作战。


15金鼓:古时作战,击鼓进兵,鸣金收兵。

金:金属响器。

声气:振作士气。

○16声盛:声音响亮雄壮。

致志:激发斗志。

儳(chán):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1.解释划横线字的意思。

(1)战于.泓( ) (2)宋人既.
成列( ) (3)宋师败绩..( ) (4)公伤股.
( ) (5)金鼓.以声气也( ) (6)国人皆咎.
公( ) 2、写出“不禽二毛”一句中的通假字。


3.宋襄公在战争中错过了哪几次有利的战机?
第一次,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第二次,既济而未成列。

4.归纳宋襄公说的两条作战原则。

①不重伤,不禽二毛;②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
5.文中的宋襄公与《曹刿论战》中的鲁庄公有什么不同?
宋襄公认识问题肤浅,固执,愚蠢;鲁庄公目光短浅,急躁冒进,但能接受曹刿的建议。

答案:1、(1)于:在。

(2)既:已经。

(3)败绩:大败 (4)股:大腿。

(5)鼓:击鼓
(6)埋怨。

2. “禽”通“擒”
3、.第一次,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第二次,既济而未成列
4、①不重伤,不禽二毛;②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
5、宋襄公认识问题肤浅,固执,愚蠢;鲁庄公目光短浅,急躁冒进,但能接受曹刿的
建议。

(2) 教师小结阅读课外文言文的方法( 拓展小结):
读,是解答好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①充分利用注释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②带着问题去读,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句子,认真分析解题的突破口,明确题目的考查意图。

忆,是解答好问题的关键环节。

考查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即“考题在课外,考点在课内”,“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因此,在解题时我们尝试着根据问题的要求回忆课本中的相关的知识点,贯通理解。

迁移,即知识的迁移,是解答好问题的落脚点。

①在理解选文内容的基础上,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组织答案
②回答问题时,尽量使用原文中具有概括性的关键性的词语和句子
③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克服主观随意性。

师总结:同学们,让我们用文言基础知识做积累,用阅读课外文言文的三步曲作指导,我想我们一定会攻无不胜战无不克的!
五、巩固,中考链接:
六、
一.文章结构图解:
战前准备:取信于民(详写)
战争过程:略写。

战后分析:反攻时机——彼竭我盈(详写)
追击时机——辙乱旗靡(详写)
三、人物形象分析:
曹刿:政治上远见卓识,军事上才能卓著
鲁庄公:政治上昏庸无能,军事上急躁轻进
二.课文基础知识填空:
1.文相传作者是时的 ,该文记叙的是中国历史第一个以弱胜强的战例,它就是著名的(请用6个字概括)。

2.小信未孚,____________________。

牺牲玉帛,__________________。

曹刿对于
作战的勇气所持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齐人已经三鼓,此刻正是“________________”
之时,此时进攻,正是最佳时机。

3.理解填空:①“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

②“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③鲁庄公提出了三个可以迎战的条件,曹刿肯定的条件是: ___________________
④《曹刿论战》一文中对勇气精当评点的语句是:,,。

⑤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
⑥毛泽东同志曾对本文的内容作了高度概括:“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
民。

”“取信于民”指的是文中的
⑦曹刿请见的理由是:
⑧曹判请求进见庄公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肉食者谋之,又何
间焉
4.解释加点的字:
①又何间.焉②肉食者鄙.③小惠未徧.④小大
之狱.
⑤牺牲
..玉帛,弗敢加也_________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_________⑦小信未孚.
⑧公将鼓.之⑨公问其故.⑩望其旗靡.
5.古今异义:
(1)牺牲
..玉帛,弗敢加也古义:今义:
(2)可以
..一战古义:今义:
(3)小大之狱.古义:今义:
(4)再.而衰,三而竭古义:今义:
(5)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古义:今义:
(6)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古义:今义:
(7)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古义:今义: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 何以战?
(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6)夫战,勇气也:
(7)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8)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9)战于长勺:
(10) 公将鼓之:
三.中考链接: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湖北咸宁市2005年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牺牲玉帛为国牺牲 B.故克之公问其故 C.又何间焉亲密无间 D.何以战可以一战
2.在上文中的横线上填写课文原句。

(2分)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
4.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2分)
答:
徐州2005年中考
5.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聚室而谋.日 B.又何间.焉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C.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 D.忠之属.也属.予作文以记之
6.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译文: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译文:
7.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答:
2005年广东实验区
8.用原文语句回答下面问题。

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

(限四个字)
9.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个方面简要说说。

(2分)
答:①政治方面:
②军事方面:
中考筛选: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②挑拨离间.
B.①遂逐齐师.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①望其旗靡.②所向披靡.
D.①忠之属.也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11.“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和
12.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战前:鲁庄公浅陋;曹刿有远谋。

战时:鲁庄公不作调查,急躁冒进;曹刿实地调查,抓准时机。

战后:鲁庄公茫然不知;曹刿细说原委。

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

四.迁移阅读:唇亡齿寒《左传》
【原文】晋侯复假①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

虢亡,虞必从之。

晋不可启②,寇③不可玩④,一之谓⑤期,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⑥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弗听,许晋使。

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⑦矣。

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

师还,馆于虞。

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注释】①假:通“借”。

②启:引发,这里有“助长”的意思。

③寇:原指强盗,这里引申为“外故”、“强敌”。

④玩:轻视,这里有放松警惕的意思。

⑤谓:同“为”,“是”的意思。

⑥辅车:面颊和牙床骨。

⑦腊:这里指古时岁末君主祭祀神灵的“腊祭”。

【训练】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 ) (2)虢亡,虞必从.之。

( )
唇亡.齿寒()
(3)亡亡.羊补牢()
弗听,许.晋使()
(4)许潭中鱼可百许.头()2.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3. 这则历史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